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颡鱼XX伪雄鱼制备与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 被引量:3
1
作者 丁洋 鲁子怡 +9 位作者 刘娅 曹霄 王亚 梁浩文 任旌雷 邓翔 何焱 樊启学 牟长军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5-1377,共13页
研究以XX遗传型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加氢甲基睾酮(17α-methyldihydrotestosterone,MDHT)和来曲唑(Letrozole,LZ)对性别分化关键时期(12-60日龄)黄颡鱼幼鱼进行投喂处理,设置MH组(50 mg/kg MDHT)、ML... 研究以XX遗传型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加氢甲基睾酮(17α-methyldihydrotestosterone,MDHT)和来曲唑(Letrozole,LZ)对性别分化关键时期(12-60日龄)黄颡鱼幼鱼进行投喂处理,设置MH组(50 mg/kg MDHT)、ML组(10 mg/kg MDHT)、MH+L组(50 mg/kg MDHT,1000 mg/kg LZ)、ML+L组(10 mg/kg MDHT,1000 mg/kg LZ)及对照CR组(0 MDHT,0 LZ)。结果显示,ML组和ML+L组雄性化个体比例较高,分别为66.7%和83.3%,其性腺类型包括间性性腺(37.5%和50.0%)和全精巢性腺(29.2%和33.3%),且两组中均获得了43.8%的功能性XX伪雄鱼。以XX伪雄鱼为父本、以经多代选育的全雌黄颡鱼为母本,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了280万尾XX遗传型黄颡鱼苗种。在92日龄时发现,在室外池塘养殖条件下,98.0%的个体卵巢发育良好,2.0%的个体性逆转为非功能性XX伪雄鱼。研究建立了一套黄颡鱼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为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育与遗传改良、黄颡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控制 加氢甲基睾酮 来曲唑 全雌种群 雄性化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投喂率与夏季间歇性断食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存活和健康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乔浩峰 丁洋 +5 位作者 刘娅 胡晨昊 任旌雷 袁勇超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87,共11页
为探究杂交黄颡鱼更加绿色高效的投喂策略,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为试验对象,在湖北地区池塘网箱中开展了春季不同投喂率[0、0.5%、表观饱食(2.1%)]、夏季不同投喂率[1%、2%、表观饱食(3.9%)]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投喂(3d饱食1d断食,... 为探究杂交黄颡鱼更加绿色高效的投喂策略,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为试验对象,在湖北地区池塘网箱中开展了春季不同投喂率[0、0.5%、表观饱食(2.1%)]、夏季不同投喂率[1%、2%、表观饱食(3.9%)]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投喂(3d饱食1d断食, 7d饱食1d断食)对杂交黄颡鱼生长、存活和肝功能、肠道屏蔽及免疫功能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春季(4月12日—5月3日),随投喂率增加,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存活率显著降低, 0.5%投喂率下杂交黄颡鱼的健康指标显著优于0%投喂率组和表观饱食投喂组。在夏季(6月1日—7月13日),随投喂率增加,生长速度显著上升,到达表观饱食投喂后, 3d饱食1d断食的间歇性断食方案显著降低生长速度, 7d饱食1d断食的间歇性断食方案与表观饱食投喂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此外,夏季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不同投喂率组和不同间歇性断食方案组之间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2%投喂率下的健康指标显著优于1%投喂率组、表观饱食组、3d饱食1d断食组和7d饱食1d断食组。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需求,建议在春季水温15—26℃波动时50 g左右杂交黄颡鱼的投喂率为0.5%,该投喂率既能保证及时恢复体质,又能显著降低春季投喂恢复期的死亡风险;建议夏季水温26—32℃时10 g左右杂交黄颡鱼采用7d饱食1d断食的投喂策略,既能保证最快生长速度,又能节省约14%总饲料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率 间歇性断食 补偿生长 健康养殖 杂交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高温和氧化应激诱导黄颡鱼雄性化的挽救研究
3
作者 梁浩文 李斌 +9 位作者 丁运敏 李涛 曹靖花 丁洋 任旌雷 陈可云 胡俊豪 吴思汗 何焱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为探究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雄性化的机制及其挽救方法,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材料,利用高温(HT)、过氧化氢(H_(2)O_(2))和HT-H_(2)O_(2)双重应激进行处理,并在HT-H_(2)O_(2)处理下试图用大黄素(Emodin)对... 为探究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雄性化的机制及其挽救方法,研究以XX遗传型黄颡鱼为材料,利用高温(HT)、过氧化氢(H_(2)O_(2))和HT-H_(2)O_(2)双重应激进行处理,并在HT-H_(2)O_(2)处理下试图用大黄素(Emodin)对雄性化进行挽救。实验设置3个雄性化诱导处理组,分别为HT组(33.5℃)、HP组(1μmol/L H_(2)O_(2)浸泡)、TP组(33.5℃+1μmol/L H_(2)O_(2)浸泡),及1个挽救组:TPE组(33.5℃+1μmol/L H_(2)O_(2)浸泡+300 mg/kg E拌饲料),在性别分化时期(12—80DPH)进行处理。结果显示,HT、HP和TP组雄性化比例分别为23.7%、13.9%和41.6%,而TPE组雄性化比例为6.9%,且均为间性性腺,表明大黄素处理显著降低了应激诱导的雄性化。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伪雄性CAT、SOD活性和MDA含量较雌性显著上升,TPE组GSH-Px活性较应激组极显著升高,推测高温或过氧化氢通过提高氧化应激水平诱导黄颡鱼雄性化,而添加大黄素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或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对雄性化产生挽救效果。进一步,在池塘培育的XX全雌种群养殖中通过饲料拌喂500 mg/kg大黄素,结果显示96.4%个体卵巢正常发育,仅3.6%个体发育为伪雄鱼。研究初步明确了氧化应激参与高温等环境胁迫诱导的雄性化,而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大黄素能挽救环境胁迫诱导的雄性化。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鱼类性别分化可塑性及性逆转解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化 氧化应激 性别控制 环境胁迫 过氧化氢 全雌种群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Hox基因家族鉴定、进化与表达分析
4
作者 魏啸宇 胡倩 +1 位作者 顾泽茂 李艳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82,共15页
Hox基因家族是一类与真核生物形态发育密切相关的重要基因。为解析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Hox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参与形态发育调控的功能和机制,本研究基于克氏原螯虾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ox基因家族进... Hox基因家族是一类与真核生物形态发育密切相关的重要基因。为解析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Hox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参与形态发育调控的功能和机制,本研究基于克氏原螯虾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序列结构、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物种间共线性情况、系统发育、选择压力、早期发育表达模式和组织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克氏原螯虾中鉴定出同一染色体上成簇排列的8个Hox基因(lab、pb、Dfd、Scr、Antp、Ubx、abd-A和Abd-B),除Abd-B基因外,其他基因编码的Hox蛋白均具有一个含YPWM的motif和一个高度保守的Homeodomain结构域;克氏原螯虾Hox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和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克氏原螯虾Hox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Hox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在虾蟹类物种中具有不同的系统发育历史;克氏原螯虾Hox基因主要经历了纯化选择,且不同的Hox基因在甲壳类物种间存在不同的进化速率;Hox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在克氏原螯虾早期发育不同时期和成虾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有所差异,且在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雌虾普遍高于雄虾。研究结果丰富了甲壳类动物Hox基因的研究,为克氏原螯虾形态发育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HOX基因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myomaker基因的鉴定及其在肌纤维发育中的功能
5
作者 邹雪 刘起 +3 位作者 周佳佳 吴天宇 刘露莎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探究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肌纤维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分析不同日龄团头鲂肌纤维发育特征,采用RT-PCR及qRT-PCR技术鉴定myomaker基因的cDNA序列,并探讨该基因在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 为探究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肌纤维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分析不同日龄团头鲂肌纤维发育特征,采用RT-PCR及qRT-PCR技术鉴定myomaker基因的cDNA序列,并探讨该基因在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的时空表达模式。石蜡切片结果显示团头鲂肌纤维直径在20~60 d持续递增,其中在40、50和60 d均显著递增(P<0.05),且在40~50 d时其肌纤维直径递增最快。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团头鲂myomaker基因全长4 693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为663 bp,共编码22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为7次跨膜蛋白。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myomaker基因保守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团头鲂myomaker基因与鲤等鲤科鱼类的myomaker基因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结果显示,myomaker在1月龄团头鲂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极其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00 1),同时myomaker在团头鲂出膜后15~30 d表达量逐渐上升,在30 d表达量最高(P<0.05)。基于形态学和基因表达特征,推测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30 d后肌纤维的融合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肌纤维的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直径 团头鲂 myomaker基因 基因表达 肌纤维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1
6
作者 杨潇 马吉顺 +1 位作者 张欢 周琼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3-1103,共11页
为阐明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于2017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典型水域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5属186种,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 为阐明鄱阳湖不同水文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于2017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典型水域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5属186种,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浮游动物4类76种,丰水期与枯水期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在不同水文期之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浮游动物丰水期密度高于枯水期,但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P<0.05)在不同水文期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显示:丰水期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电导率和浮游生物呈显著正相关。透明度、电导率与营养盐是影响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枯水期水温和溶解氧是驱动鄱阳湖浮游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基于Shannon-Wiener(H′)、Margalef(d)和Pielou(J)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研究区域水质状态处于寡污-中污之间。研究揭示了2个水文期对通江湖泊浮游生物的影响:季节变化不改变湖泊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但显著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湖泊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水质评价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XX伪雄鱼诱导与全雌种群规模化繁育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娅 于跃 +3 位作者 鲁子怡 丁洋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39-1948,共10页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5 mg/kg)、来曲唑(LZ,300 mg/kg)和高温(33.5℃)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 研究利用3种雄性化因素,包括17α-甲基睾丸酮(MT,5 mg/kg)、来曲唑(LZ,300 mg/kg)和高温(33.5℃)联合处理12—65日龄黄颡鱼幼鱼,并将性成熟的XX伪雄鱼与正常XX雌鱼进行人工繁殖,开展了全雌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工作。研究发现,MT、LZ和高温共同作用可诱导XX黄颡鱼逆转为生理型雄性,完全性逆转个体运动型精子比例与XY雄鱼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切片也显示其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细胞,推测XX伪雄鱼具有正常的繁殖功能。随后,以XX伪雄鱼为父本,正常XX雌鱼为母本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了57万尾基因型全部为XX的黄颡鱼苗种,并将其成功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在幼鱼60日龄和120日龄时取样发现,分别有2.8%和12.0%的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雄性化,推测其可能受到池塘自然高温的影响而发生了性逆转。其余XX雌鱼卵巢发育良好,来年繁殖季节可作为规模化人工繁殖的雌性亲本。研究成功开展了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工作,为全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也为黄颡鱼新品种选育中雌性选育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雄鱼 甲基睾丸酮 来曲唑 雄性化 全雌种群 性别控制 环境友好型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plin2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表达及其在肝脏脂肪蓄积中的作用
8
作者 高俊杰 梁旭方 +1 位作者 蔡文静 庄武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鱼类脂滴包被蛋白plin2(Perilipin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成功地克隆并鉴定出鳜(Siniperca chuatsi)plin2的2个亚型,分别命名为plin2a和plin2b。氨基酸多重比对发现其编码序列与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为探究鱼类脂滴包被蛋白plin2(Perilipin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成功地克隆并鉴定出鳜(Siniperca chuatsi)plin2的2个亚型,分别命名为plin2a和plin2b。氨基酸多重比对发现其编码序列与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构域分析发现鳜plin2a和plin2b具有与哺乳动物相似的N末端PAT结构域和11-mer重复结构域。基因共线性分析发现plin2两个亚型在鳜和刺鱼中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鳜plin2和刺鱼、攀鲈(Anabas testudine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近源。RT-qPCR检测了plin2a与plin2b基因在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鳜plin2a在肝脏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脂肪和脾脏组织;相反,plin2b基因在鳜的肝脏中几乎不表达,主要在肾脏、胃、脂肪和脑组织表达。此外,还探究了鳜肝脏和肝细胞在脂肪蓄积状态下plin2a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过量添加碳水化合物饲喂(8周)后,鳜肝脏中plin2a基因mRNA水平明显升高,鳜肝脏细胞在0.1 mmol/L棕榈酸钠刺激后显著增加了plin2a的mRNA水平。研究表明,鳜plin2两个亚型可能出现功能分化,并且plin2a作为肝脏脂代谢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可能在鳜肝脏脂肪蓄积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in2 脂类代谢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沈志刚 管赫赫 +3 位作者 丁运敏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8-1266,共9页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 鳡(Elopichthys bambusa)是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在大型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亲本数量锐减、养殖规模衰减、池塘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鳡亲本培育、亲本产后护理、规模化催产、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优良种质培育等领域仍然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建立完善的鳡繁育技术体系对推动鳡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20年来,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苗种培育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给鳡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文章系统总结了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进展,指出繁育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亲本培育与产后护理、驯食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文章进一步提出对应建议或对策,以期为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催产 苗种培育 肉食性鱼类 驯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替代鱼粉添加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矣林圆 桂聪 +4 位作者 刘婧文 杨慧君 莫爱杰 翟昱翔 袁勇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配合饲料 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 豆粕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亚宁 陈敏 +4 位作者 刘洋 韩磊 何焱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 为探讨小麦胚芽作为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雌性亲鱼培育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研究以黄颡鱼雌性亲鱼(825尾)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小麦胚芽添加量0、5%、10%、15%和20%(w/w)饲料的养殖实验,比较研究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浆生理生化指标、成活率和繁殖性能等。结果显示,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P<0.05),小麦胚芽添加量为10%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最高,丙二醛含量(MDA)最低,多项式曲线方程显示添加量在11.57%—14.0%抗氧化性能最强。当小麦胚芽添加量达到10%时,对血浆葡萄糖(GLU)含量没有影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LDLC/HDL-C)显著下降(P<0.05),利于血脂的健康代谢。因此,经添加小麦胚芽的饲料进行产前和产后培育,小麦胚芽组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P<0.0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体重繁殖力与对照W0组相比有所提升(P>0.05);产后培育阶段,小麦胚芽添加组W5、W10和W15畸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孵化率也略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小麦胚芽能够作为黄颡鱼雌性亲鱼的饲料原料,建议产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10%—15%,产后再培育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5%—10%,能有效改善体质,提高雌性亲鱼重复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 雌性亲鱼 繁殖力 成活率 抗氧化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洈水水库鱼类群落营养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鸿伟 林子木 +3 位作者 陈敏建 钟可儿 马吉顺 周琼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为调查山谷型水库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利用情况,基于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湖北省洈水水库2020年夏季与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贝叶斯混合模型评价4种潜在碳源(颗粒有机物、陆生植物、周丛藻... 为调查山谷型水库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利用情况,基于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湖北省洈水水库2020年夏季与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贝叶斯混合模型评价4种潜在碳源(颗粒有机物、陆生植物、周丛藻类和有机碎屑)对不同食性鱼类的贡献。结果表明:洈水水库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鱼类群落的营养层次(NR)、基础食物来源(CR)、生态位总空间(TA)、群落的整体密度(NND)、聚集均匀程度(SDNND)和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等参数为夏季高于秋季,表明夏季食物源多样性高、营养冗余程度低、食物网结构更加复杂而稳定。洈水水库夏季和秋季鱼类均依赖外源性碳源,但两个季节的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陆生植物在两个季节对洈水水库鱼类的碳源贡献最大,但夏季周丛藻类为次重要碳源,秋季有机碎屑为次重要碳源,颗粒有机物(POM)在两个季节均不重要。夏季和秋季对外源碳的依赖程度最高的鱼类均为黄尾鲴(碎屑食性鱼类),对外源碳的依赖程度最低的鱼类为鳙(滤食性鱼类)和团头鲂(植食性鱼类)。在夏季和秋季共有的9种鱼类中,肉食性鱼类(鳜、蒙古鲌)、杂食性鱼类(鲤、鲫)与碎屑食性鱼类(黄尾鲴)营养级变化显著。夏季鱼类营养级范围为2.5—3.5,平均3.01,而秋季鱼类营养级范围为2.9—3.8,平均3.32。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发现,秋季鱼类的营养级普遍高于夏季(P<0.05)。研究揭示洈水水库鱼类夏季和秋季的碳源利用存在显著差别,鱼类的营养级秋季普遍高于夏季,这主要是由于洈水水库秋季的低水位不利于陆生植物进入水生食物网,鱼类食物资源竞争加剧、捕食作用加强所致。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鱼类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表明: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鱼苗投放时间应选在早春(2—3月),碎屑食性鱼类鱼苗的投放时间在秋、冬季更加合适,这将为研究山谷型水库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渔业结构调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洈水水库 稳定同位素 鱼类群落 营养结构 内/外源碳 大水面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时草鱼摄食、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对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文欢 龙鲜梅 +5 位作者 张孝睿 陶宇 解绶启 邵端 何雅明 谭青松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2,共8页
实验旨在探究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时草鱼摄食、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对饲料蛋白含量的响应。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分别设计6组不同蛋白质水平(25.25%、29.43%、33.38%、37.96%、41.40%、45.70%,分别命名为TMF1、TMF2、TMF3、TMF4、TMF5组... 实验旨在探究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时草鱼摄食、生长及抗氧化能力对饲料蛋白含量的响应。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分别设计6组不同蛋白质水平(25.25%、29.43%、33.38%、37.96%、41.40%、45.70%,分别命名为TMF1、TMF2、TMF3、TMF4、TMF5组和TMF6组)的草鱼饲料,以初始体重(3.63±0.01)g的草鱼苗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探究不同黄粉虫蛋白质水平对草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黄粉虫的添加量除了对存活率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外(P>0.05),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都会随着黄粉虫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且TMF1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TMF4、TMF5和TMF6组(P<0.05),草鱼的摄食率则随着黄粉虫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不同黄粉虫含量的饲料对草鱼的肥满度和空壳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草鱼的肝体比和肠脂比会随着黄粉虫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TMF2组的肠脂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草鱼血清中的总蛋白含量随着黄粉虫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TMF4组的总蛋白含量除与TMF3组相近外,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胆固醇则是在TMF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谷草转氨酶活性在TMF4和TMF6组显著高于TMF1、TMF2和TMF3组(P<0.05),而三酰甘油含量则是随着黄粉虫的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且TMF1组三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TMF5和TMF6组(P<0.05),血糖含量仅在TMF1组高于TMF2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草鱼肝胰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着黄粉虫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TMF1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是黄粉虫添加量的增加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草鱼饲料中以黄粉虫为主要蛋白源时,其蛋白质含量不宜超过25.25%,较高的黄粉虫添加量对草鱼的摄食、生长和抗氧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 草鱼 抗氧化 新型蛋白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鳡幼鱼肌纤维发育特征及驯食策略对肌肉发育的影响
14
作者 龙小波 管赫赫 +8 位作者 曹靖花 丁洋 胡晨昊 别汉晴 梁浩文 任旌雷 沈志刚 高泽霞 何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5-1979,共15页
为研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结合荧光定量PCR验证,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和驯食策略下鳡幼鱼肌肉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鳡幼鱼肌纤维的马赛克增生从孵出后第22天(dph)开始,相关肌源性调节... 为研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组织学和转录组分析,结合荧光定量PCR验证,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和驯食策略下鳡幼鱼肌肉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鳡幼鱼肌纤维的马赛克增生从孵出后第22天(dph)开始,相关肌源性调节因子基因(myog和myod)、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肌卫星细胞标志基因(pax7)、肌肉分化相关基因(myl3、tnni2、myoz2和tpm1)在肌肉马赛克增生早期(15—22 dph)的表达与其他发育时期相比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鳡幼鱼肌肉代谢水平促进其生长,且22 dph开始驯食组具更高驯化效率和更良好的生长表现。研究为理解鳡肌肉发育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并为鳡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马赛克增生 肌肉转录组 驯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食策略对鳡幼鱼存活、生长、肠道组织学与消化酶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15
作者 管赫赫 龙小波 +9 位作者 丁洋 胡晨昊 别汉晴 梁浩文 任旌雷 曹靖花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沈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80-1992,共13页
为探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适宜驯食时机及驯食对其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分别从15、22和29 dph开始驯食鳡幼鱼的3个驯食组(W15、W22和W29),探究不同起始时间驯食对鳡幼鱼生长、存活、肠道发育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结果显... 为探究鳡(Elopichthys bambusa)适宜驯食时机及驯食对其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分别从15、22和29 dph开始驯食鳡幼鱼的3个驯食组(W15、W22和W29),探究不同起始时间驯食对鳡幼鱼生长、存活、肠道发育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结果显示,W22和W29组鳡幼鱼全长、体重、存活率、肠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W15组(P<0.05)。鳡36 dph时,W22组鳡幼鱼特定生长率最高,W29组鳡幼鱼存活率最高。在驯食期间,当猎物体高与捕食者口裂宽相等时,捕食者全长是猎物全长的1.5倍左右,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为TL猎物=0.53×T_(L捕食者)+3.63(T_(L指全长))。在驯食完成后,生长快(FB)鳡幼鱼胰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生长慢组(FS),淀粉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比活力显著低于FS组。FB与FS组鳡幼鱼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著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FABP7、FAS、CPT1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综上,鳡幼鱼在22—29日龄开始驯食能够取得最佳驯食效果;驯食期间将规格大于群体平均全长1.5倍左右的个体筛出能有效预防残食发生,提高存活率;驯食后生长差异可能与肠道消化酶比活力和脂质代谢差异有关。研究为鳡幼鱼驯食及驯食后苗种培育提供指导,为肉食性鱼类苗种驯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 驯食 肠道健康 消化酶 残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的影响
16
作者 王思如 矣林圆 +2 位作者 杨慧君 许乾 袁勇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0-1314,共15页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 (G0组,作为对照组)、1.82%(GL组)、3.64%(GH1组)、5.46%(GH2组)和7.28%(GH3组)五种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饲喂克氏原螯... 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 (G0组,作为对照组)、1.82%(GL组)、3.64%(GH1组)、5.46%(GH2组)和7.28%(GH3组)五种不同水平的大豆球蛋白饲喂克氏原螯虾(平均体重约为4.3 g) 4周。养殖实验结束后测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饲料中的大豆球蛋白对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改变了其肠道菌群组成。GL组Cloacibacterium、沙曼气单胞菌(Aeromonas sharmana)等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4组。与G0组相比,红杆菌属(Rhodobacter)、副球菌属(Para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cimonas)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等益生菌及亨氏柄杆菌(Caulobacter henricii)的相对丰度在GH2或GH3组中显著下降;而GH3组壤霉菌属(Agromyces)、巴氏微杆菌(Microbacterium barkeri)、假黄色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军团杆菌属(Legionella)等潜在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G0组。(2)随着大豆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各组肠道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一次线性和二次响应的变化趋势。与G0组相比,GL组抗脂多糖因子(alf)、甲壳素(cru)和血蓝蛋白(hem)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除组织蛋白酶-B (cst-b)外,GH1、GH2和GH3组其他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大豆球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GH2组cst-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4组。(3)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和抗菌相关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cru、alf、C型凝集素(lec-c)、溶菌酶(lys)、白细胞介素增强因子结合子-2 (iebf-2)、hem、热休克蛋白-70 (hsp-70)和cst-b的表达水平与亨氏柄杆菌、副球菌属、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Desulfovibrio putealis、Thermomonas dokdonensis、沙曼气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属、Chitinilyticum aquatile、台湾几丁质杆菌、Cloacibacterium和生丝微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壤霉菌属、产气荚膜梭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巴氏微杆菌、乳球菌(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Peredibacter starrii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饲料中低水平的大豆球蛋白(1.82%)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健康,同时下调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而高水平的大豆球蛋白(≥3.64%)可能抑制了益生菌的生长,导致病原菌的增殖,从而破坏了肠道菌群稳态,并且上调了抗菌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抗菌相关基因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球蛋白 肠道菌群 抗菌相关基因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lpin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对肌肉损伤的响应
17
作者 金叶子 石林林 +1 位作者 刘红 王焕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2,共8页
为深入研究lpin1基因在鱼类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团头鲂lpin1基因的时空表达及肌肉损伤后该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团头鲂lpin1基因的... 为深入研究lpin1基因在鱼类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团头鲂lpin1基因的时空表达及肌肉损伤后该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团头鲂lpin1基因的ORF序列长2694bp,编码89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具有高度保守的Lipin-N、Lipin-mid和LNS2(Lipin/Ned1/Smp2)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团头鲂Lpin1与鲤和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pin1在团头鲂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且在成鱼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整胚原位杂交进一步显示lpin1在肌肉效应期和心跳期的头部和体节中特异表达;对团头鲂幼鱼肌肉进行不同程度损伤后,与未损伤组相比,lpin1基因分别在轻度损伤后48 h和重度损伤后72 h的表达量最高,pax7基因表达量分别在轻度损伤后144 h和重度损伤后96 h最高。以上结果表明,lpin1基因可能在团头鲂肌肉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lpin1基因 基因表达 肌肉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不同养殖背景下鳜mc1r组织表达差异和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18
作者 贾晓丹 梁旭方 何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黑素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在不同养殖背景下的组织表达差异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以在黑白养殖背景下产生的深、浅色体表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c1r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其次以鳜基因组DNA为模板... 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黑素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在不同养殖背景下的组织表达差异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以在黑白养殖背景下产生的深、浅色体表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c1r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其次以鳜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mc1r基因5′侧翼区不同长度的缺失片段并克隆至pGL3-Basic载体,之后将重组质粒转染到HEK 293T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并预测其存在潜在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黑色背景养殖所产生的深色体表鳜与野生型更为相似;RT-qPCR检测显示深色体表鳜mc1r在背部皮肤和腹部皮肤表达量最高,而浅色体表鳜脑中表达量最高;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构建的5个缺失片段启动子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159∽−+292启动子活性最高,推测其为mc1r核心启动子区域,并且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出存在MITF、SP1等转录因子。研究克隆了鳜mc1r基因启动子区域并进行了转录活性分析,并且对潜在的转录因子进行了预测,为鱼类mc1r基因分子机制表达调控及表皮颜色可控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1R 组织表达 启动子活性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t5c基因对斑马鱼肌间刺发育的影响
19
作者 汪韵 熊雪梅 +1 位作者 万世明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4-1942,共9页
为探究tent5c/fam46c基因(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46c,家族序列相似性46 c)在斑马鱼(Danio rerio)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选取11种鱼类分析tent5c系统演化特征,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qRT-PCR分析tent5c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时空表... 为探究tent5c/fam46c基因(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46c,家族序列相似性46 c)在斑马鱼(Danio rerio)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选取11种鱼类分析tent5c系统演化特征,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qRT-PCR分析tent5c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并利用CRISPR/Cas9建立了斑马鱼tent5c基因敲除纯合突变系(tent5c^(-/-)),对其骨骼表型和肌肉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ent5c编码TENT5C氨基酸在不同鱼类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在无肌间刺鱼类里发生了相同的氨基酸替换;tent5c基因在48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眼睛和肌隔表达,在60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的脊椎和肌间刺特异高表达。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tent5c^(-/-)斑马鱼肌间刺表现为生长减缓,矿化程度降低以及数量减少。比较转录组结果表明,在tent5c基因敲除之后,斑马鱼肌肉组织有112个基因表达下调,118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发育等相关通路,由此推测tent5c可能是通过调控这些肌肉和骨骼相关通路来对肌间刺发育产生影响。研究初步表明了tent5c基因在斑马鱼肌间刺发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肌间刺等骨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t5c 肌间刺 基因表达 骨骼发育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性状和SSR标记的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倩 王齐帅 +5 位作者 黄瑾 朱威霖 陈晓汉 陈秀荔 李艳和 彭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6,共9页
为客观评估广西南宁周边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南宁的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埃及群体(AJ)、良庆群体(LQ)和上林群体(SL),以及湖北荆州(JZ)和江西湖口(HK)的群体各1个,采用形态学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其... 为客观评估广西南宁周边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南宁的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埃及群体(AJ)、良庆群体(LQ)和上林群体(SL),以及湖北荆州(JZ)和江西湖口(HK)的群体各1个,采用形态学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形态分析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8.59%,雄性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3.60%;3个南宁群体(AJ,LQ,SL)与JZ群体聚为一类,3个南宁群体间具有较高的形态相似度。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AJ群体和LQ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SL群体和HK群体次之;LQ群体与SL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最小。结果表明广西南宁克氏原螯虾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国外引种或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杂交可能是提高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形态性状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