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勇凤 朱永久 +5 位作者 龚进玲 朱挺兵 吴兴兵 李学梅 孟子豪 杨德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7,共11页
以线粒体Cyt 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 以线粒体Cyt 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489±0.00009);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Medianjoining网络关系图表明,金沙江中下游的圆口铜鱼单倍型不呈现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但呈现出3个较明显的单倍型谱系分支(Clade 1、Clade 2和Clade 3),出现Clade 1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3.66 Ma,出现Clade 2和Clade 3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2.93 Ma;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不同地理群体内(占96.62%)和不同谱系分支间(占81.29%),不同地理群体间和不同谱系分支内部的遗传差异分别约占3.38%和18.71%;金沙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08—0.045,除屏山群体与其他群体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两两群体间均达到低等显著分化水平(F_(st)<0.05,P<0.05),但3个谱系分支之间呈现极大遗传分化水平(F_(st)>0.25,P<0.001);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野生群体在近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扩张时间大约在0.0007—0.0004 Ma。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新世小冰川时期冰川的演化在金沙江圆口铜鱼种群历史动态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圆口铜鱼野生资源,作者建议特别关注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3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并用于有效指导养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金沙江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红枫湖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许龙飞 姚邓雕 +5 位作者 郭星辰 杨原伟 李君轶 姜海波 安苗 邵俭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2020年11月,按地理区域将贵州省清镇市猫跳河梯级水电站拦河而成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型深水人工水库红枫湖水域划分为南湖(S1、S2、S3)和北湖(S4、S5、S6)共6个采样点,利用eDNA(environmental 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贵州喀斯特高原... 2020年11月,按地理区域将贵州省清镇市猫跳河梯级水电站拦河而成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型深水人工水库红枫湖水域划分为南湖(S1、S2、S3)和北湖(S4、S5、S6)共6个采样点,利用eDNA(environmental 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贵州喀斯特高原水域鱼类多样性。结果:共监测到鱼类28种,隶属于4个目、13个科、25个属,其中梭鲈属(Sander)、鲚属(Coilia)、鳜属(Siniperca)、乌塘鳢属(Bostrychus)和鲈属(Perca)为优势属;南北湖鱼类群落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各样点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其中S2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Chao1618.9;Shannon 3.16),S6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Chao1190.87;Shannon 0.98)。在所有鱼类组成中,鲈形目共13种,占46.43%,这表明该水域可能受人工养殖及引种放流等影响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可用于喀斯特高原水域的鱼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并丰富了红枫湖鱼类基础资料及调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鱼类多样性 层次聚类分析 PCoA分析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龙飞 姚邓雕 +6 位作者 杨原伟 郭星辰 李君轶 姜海波 安苗 董响红 邵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25-2735,共11页
【目的】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并综合评估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也为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红枫湖... 【目的】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并综合评估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也为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红枫湖和阿哈湖为代表采集水样,以Tele 02硬骨鱼类通用引物PCR扩增e DNA,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完成高通量测序;对优质序列按照98%相似性进行OTU聚类,生成OTUs表格,通过基因注释获得鱼类物种信息,并以R语言分别进行PerMANOVA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在红枫湖鉴定出鱼类32种,隶属于5目11科27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红枫湖南、北湖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R2=0.08,P=0.562>0.05);在阿哈湖鉴定到鱼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2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各采样点检出鱼类总数差异不明显,保持在28~32种。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红枫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溶解氧(DO)>总溶解固体(TDS)=水温(WT)>pH>离子氨(NH4+),DO(P=0.034)是引起红枫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阿哈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TDS>WT>Tra>NH4+>DO,TDS(P=0.005)是引起阿哈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喀斯特高原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快速监测到鱼类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但通用引物可能对某些鱼类存在扩增偏好性;此外,不同人工湖泊水质理化因子特异性较强,研究环境因子与湖泊鱼类群落的关系时应对每个湖泊单独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eDNA宏条形码技术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龙羊峡水库水质评价研究
4
作者 胡烨 吴金明 +3 位作者 刘旭 马宝珊 杜浩 沈丽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 为掌握龙羊峡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状况,于2023年在龙羊峡水库5个样点开展3次调查,调查中共识别出浮游植物7门57属101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7.62%和33.66%。浮游动物包括4门59种,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35.59%和25.42%。在调查月份中,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显示出5月最多,其次是9月,12月最少。具体到密度和生物量,浮游植物在9月达到最高,而浮游动物则在5月最为丰富。此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2.67、0.62和3.35。冗余分析显示铵态氮、水温、化学需氧量与浮游植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铵态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温与浮游动物优势种相关性最大。研究结果得出,龙羊峡水库水环境变化较大,其中总氮、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羊峡水库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水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环境DNA(eDNA)技术领域发展——成就与挑战
5
作者 钟文军 姚蒙 +4 位作者 金小伟 王备新 张远 李创举 张效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095,共5页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域生态安全中的多应用场景提供应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工智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辉 吴湘香 +4 位作者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万朝阳 李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解析其时空发展格局对于研判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历年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近40年以来(1980-2020年,以5年为间隔;另有2021、2022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淡水池塘养殖产量、面积、单产、占渔业总产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产量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1980-2020年增长率从181.9%下降至12.0%,2020-2022年均值为2348.3万吨,平均增长率为2.9%;(2)养殖面积亦呈持续增加趋势,但增长率波动式放缓,从53.1%下降至4.8%,2020-2022年均值261.8万hm^(2),平均增长率为0%;(3)单产总体呈波动式增长,但增长率从82.8%逐步下降至13.7%,2020-2022年均值604.7 kg/667 m^(2),平均增长率为2.4%;(4)各省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比重的均值呈先上升后逐渐持平的趋势,1995-2022年波动持平变幅在44.6%~49.0%。受水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当前淡水池塘养殖发展亟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态-经济合作型渔业综合体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淡水渔业 水产养殖 产量 面积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河流小时空尺度eDNA监测宜多天采样还是宜多点采样?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海乐 许兰馨 +1 位作者 吴金明 杜浩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5-1188,共14页
样品重复数设计是环境DNA(eDNA)监测技术标准化中最靠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特定站位或断面进行eDNA监测,采样中应该设置多少个样品重复先前已有研究探讨,而这种小时空尺度的样品重复应该是在空间上设置系列样点,还是在时间上设置连续采... 样品重复数设计是环境DNA(eDNA)监测技术标准化中最靠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特定站位或断面进行eDNA监测,采样中应该设置多少个样品重复先前已有研究探讨,而这种小时空尺度的样品重复应该是在空间上设置系列样点,还是在时间上设置连续采样尚未有研究仔细探讨,但这对于eDNA监测实践十分重要。为解决大型河流eDNA监测中重复采样策略的优化问题,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段设计了以样品重复方式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不同重复方案下eDNA监测检出的物种组成差异,提出适用于小时空尺度eDNA监测的采样建议。结果显示,细菌和后生动物的eDNA监测空间序列样品比时间序列样品所检出的累计物种数多,所检出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比时间异质性大,而真菌、真核藻类、原生动物3个细分类群相反。因此,建议在大型河流小时空尺度的eDNA监测中,监测细菌和后生动物时,样品重复的设计优先关注空间重复采样;监测真菌、真核藻类、原生动物时,样品重复的设计优先关注时间重复采样,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河流特异性、断面特异性、时间特异性,本结论可能需要进行异时异地验证。特别强调,采取空间重复采样应注意采样时间的选择,采取时间重复采样应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针对细分类群的监测采样应注意保证样品重复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监测 小尺度时空差异 重复采样 16S rRNA基因 COI基因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胡晓娜 吴兴兵 +6 位作者 朱永久 陈思奇 史则超 张远松 王龙 李晓莉 李学梅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8,共8页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长江流域的特色土著鱼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探究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瓦氏黄颡鱼幼鱼对不同密度的响应,设置了低密度组[LD,(2.03±0.09)kg·m^(−3)]、中密度组[MD,(3.49±0.37)kg&...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是长江流域的特色土著鱼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探究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瓦氏黄颡鱼幼鱼对不同密度的响应,设置了低密度组[LD,(2.03±0.09)kg·m^(−3)]、中密度组[MD,(3.49±0.37)kg·m^(−3)]和高密度组[HD,(5.03±0.11)kg·m^(−3)]3个密度组,对其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测定其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MD组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饲料系数低于其他组,表现出更优的生长性能。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低值均出现在MD组,表明MD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生长离散程度较低,规格较均匀。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在HD组达到最大值(p<0.05),而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在LD组达到最大值(p<0.05)。溶菌酶(LZM)活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皮质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MD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P-Px)活性最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各密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胰蛋白酶(Trypsin)、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在MD组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在本陆基循环水系统中,瓦氏黄颡鱼幼鱼在3.49 kg·m^(−3)养殖密度下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性能和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基循环水养殖 瓦氏黄颡鱼 养殖密度 血液生化 抗氧化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9
作者 廖木兰 朱永久 +5 位作者 李学梅 李晓莉 朱挺兵 魏念 吴兴兵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0 mg/(g·h)和12.289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10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4 位作者 吴金明 叶海明 李鹏程 沈丽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禁捕初期 增殖放流 体长–体重 长江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对普通小球藻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评估
11
作者 谭海玲 杨顺航 +7 位作者 余佳妮 胡浩鹏 谭慧 王以恒 尤德雨 贾宇杰 张辉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1,共12页
为探究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嘧啶(SDZ)单一及SMX+SDZ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明确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暴露风险,本实验将1×10^(6) cells/mL普通小球藻分别在0~25 mg/L SMX、0~20 mg/L SD... 为探究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嘧啶(SDZ)单一及SMX+SDZ联合胁迫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明确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暴露风险,本实验将1×10^(6) cells/mL普通小球藻分别在0~25 mg/L SMX、0~20 mg/L SDZ单一处理组及0~1.5 TU联合处理组暴露96 h,分析各处理组对普通小球藻的细胞生长、藻细胞叶绿素a(Chla)、多糖、细胞膜通透性、抗氧化活性、氧化损伤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96 h时,SMX与SDZ单一胁迫抑制普通小球藻生长的96 h-EC_(50)分别为23.95和13.88 mg/L;二者联合胁迫96 h-EC_(50)为0.69 TU,作用模式为协同作用。SMX、SDZ和SMX+SDZ联合胁迫下,藻细胞Chla含量、TP含量和胞内多糖均显著下降,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阻;藻细胞膜通透性和胞外多糖上升;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表明藻细胞自身合成的抗氧化酶达到最高值后,ROS不能完全消除,导致氧化损伤加剧;T-AOC和T-SOD活性也因ROS的过度积累而呈现升高趋势。SMX和SDZ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毒性强度表现为联合毒性对环境的影响大于单一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磺胺甲恶唑 磺胺嘧啶 联合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湖泊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龚进玲 李学梅 +5 位作者 朱挺兵 胡飞飞 郭祉宾 魏念 李开飞 卢昭远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9,共10页
为探究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3-2024年分4个季度对泸沽湖7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泸沽湖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75属113种,种类组成以硅藻门(38.94%)、绿藻门(31.86%)... 为探究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3-2024年分4个季度对泸沽湖7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泸沽湖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75属113种,种类组成以硅藻门(38.94%)、绿藻门(31.86%)为主。全年主要优势种为长锥形锥囊藻(Dinobryon bavaricum)、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7.92±16.70)×10^(4) cells/L和(0.229±0.054)mg/L,其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9~2.43、0.29~2.06和0.12~0.8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泸沽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总悬浮物(TSS)、化学需氧量(CODcr)、水温(WT)、氨氮(NH+4-N),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WT、TSS、CODcr、NH+4-N和NO-2-N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细鳞鲑子二代与野生群体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抗氧化酶及肠道菌群研究
13
作者 宋荣群 王桢璐 +5 位作者 郭星辰 王艺舟 熊冬梅 叶欢 李志刚 邵俭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亚成体在不同群体的消化系统特性,并为其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资源养护利用提供参考,运用组织学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子二代[Bt,体长(15.40±0....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亚成体在不同群体的消化系统特性,并为其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资源养护利用提供参考,运用组织学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子二代[Bt,体长(15.40±0.82) cm,体质量(51.50±11.90) g]与自然生境野生群体[WBt,体长(18.17±2.57) cm,体质量(85.68±34.85) g]肠道组织、消化酶、抗氧化酶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特征。结果显示:Bt和WBt肠道组织结构一致,均有肠腺组织;其中,WBt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Bt (p<0.05)。两者在肠道消化酶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Bt显著高于WBt (p<0.05)。Bt与WBt的肠道菌群优势菌门相似,均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而两者的优势菌属差异较大,Bt的优势菌属为产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狭义梭菌属_18 (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8)和鞘氨醇单胞菌属(Novosphingobium),而WBt的优势菌属为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和ZOR0006。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显示,Bt中革兰氏阴性菌、好氧菌、移动元件菌、潜在致病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丰度更高,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的丰度较低。研究表明,秦岭细鳞鲑野生群体在肠道发育、消化吸收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均优于子二代群体,而子二代的肠道菌群引发致病性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肠道组织 消化酶 抗氧化酶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36
14
作者 危起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19,共2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鳠精巢及精子结构研究
15
作者 杨帅 王艺舟 +5 位作者 郑娜 王桢璐 余科 叶欢 张小雪 邵俭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3-50,81,共9页
为深入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生殖生理基本特征,运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体长12.8~52.6 cm(29.3±13.8)cm、体质量26.8~1576.4 g(436.3±532.8)g人工养殖的斑鳠精巢和精子的结构,探究其精巢和精子结构的特征。结... 为深入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生殖生理基本特征,运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体长12.8~52.6 cm(29.3±13.8)cm、体质量26.8~1576.4 g(436.3±532.8)g人工养殖的斑鳠精巢和精子的结构,探究其精巢和精子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斑鳠精巢为小叶型,具有高度发达的指状分枝;斑鳠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子发生过程中共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五个阶段;斑鳠精子由头部、中部、尾部三部分构成,精子平均长度为(23.992±2.998)μm;精子头部较小,形状近似圆形,中部较短且形状不规则,与头部相连半围绕鞭毛形成“半袖套”结构,两侧伴有不规则的侧鳍。本研究丰富了斑鳠生殖生理学资料,可为其人工繁育及资源增殖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鳠 精巢 精子 显微结构 超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湖夏、秋季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龚森森 李学梅 +4 位作者 吴嘉伟 柴毅 杨德国 谭凤霞 朱挺兵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为了解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于2017年7月(夏)及10月(秋)对长湖进行2次采样调查,并结合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 为了解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于2017年7月(夏)及10月(秋)对长湖进行2次采样调查,并结合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9属,共95种,划分为25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5.12×10^(6) ind./L,平均生物量为1.663 mg/L;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41属,共59种,划分为8个浮游动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3.76×10^(3) ind./L,平均生物量为2.803 mg/L。从功能群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来看,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其中夏季H1站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密度最高,秋季Y4站位的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且存在功能群A、LCF向E和K的演替趋势。从优势功能群种类来看,B、D、J、L_(0)、MP、P、T_(C)、PF、RF及SCF是夏、秋两季的共有优势功能群,其中L_(0)、T_(C)、RF及PF是绝对优势功能群。综合各功能群的主要代表种构成及其适应的生境特征表明,长湖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压力较大且水质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TN、TP及DO为影响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温及pH也与多数功能群呈明显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群B、D、J、L_(0)、Y及浮游动物PF、RF、SCF等彼此间多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竞争及捕食等生物活动对功能群特征影响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长湖 功能群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鱼-鲢、鳙生态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龚进玲 李学梅 +2 位作者 何勇凤 杨德国 朱永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 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个/L和32.10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个/L和5.20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水温、透明度和溶解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调控水质来控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数量。同时,在高温缺氧的天气应加强水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池塘养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锌对长江鲟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金平 杨代勤 +5 位作者 杜浩 罗江 熊伟 刘源 朱建强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了解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14.77,57.71和364.5 mg/kg的3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养殖长江鲟幼鱼8周,采集了后肠粪便,测定了后肠粪便的肠道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与OTU... 为了解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14.77,57.71和364.5 mg/kg的3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养殖长江鲟幼鱼8周,采集了后肠粪便,测定了后肠粪便的肠道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与OTU数量。结果显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Chao1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64.5 mg/kg组最低,364.5 mg/kg组与14.77 mg/kg组之间差异显著,与57.71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香浓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普系α-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PD-whole tree)值也表现出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且三种指数均在364.5 mg/kg时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科水平上,梭杆菌科、肠杆菌科与梭菌科类的总和分别占前10种科的80.82%、92.89%、93.37%,表明在不同锌饲料处理水平下,上述3个菌科在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中占据优势。在属水平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梭菌属类(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总和分别占前10种属的总和百分比分别达78.32%、81.56%、89.28%,表明这4种细菌属是优势属。三个处理组的总OTU数随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三个处理组的OTU数分别为1160、790、654。上述结果表明,饲料锌含量对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OTU数量产生了影响,且饲料锌含量过高时会影响长江鲟幼鱼肠道的α-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度及OTU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α-多样性 群落结构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计算平行样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海乐 张辉 +4 位作者 吴金明 李君轶 王成友 杜浩 危起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11-5225,共15页
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输移和能量输移过程的信息标记,是用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基础。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和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 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输移和能量输移过程的信息标记,是用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基础。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是流域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和eDNA技术调查评估河流水体中物种组成空间特征的关键。在有限的调查采样中,平行样的数量如何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的估算,尚待解答。基于随机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提出假设——采样数量不影响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的准确度,但会影响其精密度,然后通过问题简化转化和模拟计算,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的增大,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会从偏小逐渐靠近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同时其99.9%置信区间也逐渐集中于流域生物信息流实际值。即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平行样数量)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有影响。在实际调查研究过程中,建议先在所研究区域对平行样数量和样点生物信息检出度的关系进行预评估,然后基于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可信度目标在正式实施方案中经济有效地设置平行样,基于多平行样调查结果估算流域生物信息流,再根据各样点生物信息检出状况对流域生物信息流估算结果进行后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物信息流 环境DNA 平行样 检出度 流域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及其空间布局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传亚 吴金明 +2 位作者 秦国兵 李君轶 危起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100,共9页
本研究首先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用Arc Gis 10.2构图软件统计分析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保护对象以及空间分布等,再将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空间分布按照贵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流域,从自然和人文角度评... 本研究首先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用Arc Gis 10.2构图软件统计分析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保护对象以及空间分布等,再将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空间分布按照贵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流域,从自然和人文角度评估贵州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以期为保护区的建立、发展和运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共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4处,主要分布在乌江、沅江、珠江干支流水域,总面积为113.96 km^(2),共保护水生生物70种,包含鱼类15科62种,较好地保护了贵州省内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及珍稀濒危鱼类。2010—2017年新增保护区由东向其他方向扩散,初步覆盖了省内长江、珠江流域,较好地保护了鱼类栖息地,但结构略显失衡;各市区之间保护区的分布差异较大,空间布局还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空间分布 保护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