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渔业声学频差技术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国宝 程高 +3 位作者 牛麓连 邹建伟 于杰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提高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的准确性,于2023年1月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采用EK 80(工作频率为120 kHz)和EY 60(工作频率为200 kHz)2款先进的分裂波束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辅以底拖网生物学采样。通过对比频差降... 为提高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的准确性,于2023年1月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采用EK 80(工作频率为120 kHz)和EY 60(工作频率为200 kHz)2款先进的分裂波束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辅以底拖网生物学采样。通过对比频差降噪技术和传统降噪技术解析渔业资源声学映像,结果显示:频差降噪技术在追踪单体目标时,其平均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值高于传统技术,且变化范围更小,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性和客观性;在评估不同断面的渔业资源密度时,频差降噪技术得出的平均尾数密度均低于传统技术,显示出在处理渔业声学噪声方面的可靠性;对于优势种类,频差降噪技术在评估较大个体时,尾数密度差异不大,但在评估较小个体时,尾数密度显著增加,表明其在提高渔业资源密度评估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利用经过频差降噪技术处理的体积反向散射系数(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Sv)映像评估渔业资源密度,不仅能剔除更多干扰噪声,还能更精准地检测到个体较小的生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评估 渔业声学调查 频差降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
2
作者 李圳 袁华荣 +4 位作者 冯雪 陈钰祥 舒黎明 陈丕茂 余景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6-1955,共10页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H分别采用温度计、盐度计和pH计现场测定,溶解氧浓度使用碘量滴定法现场测定。溶解无机氮浓度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镉柱还原法测定,磷酸盐浓度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采用全片计数法进行定量计数并结合水体体积换算得到浮游植物密度,以个体数表示浮游动物密度。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底拖网单拖渔船进行。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对环境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剔除高共线性变量,并进行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和模型评价,分析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盐度、温度和溶解氧浓度VIF>10,存在严重共线性,最终保留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深度、pH、溶解无机氮浓度、磷酸盐浓度、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密度用于构建GAM模型。影响因子筛选结果显示,溶解氧浓度是影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最主要因子,贡献率为25.3%,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24.5%)和浮游动物密度(16.3%),深度对CPUE的贡献率最低(6.3%)。GAM分析结果显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溶解氧浓度6.700~8.100 mg/L,叶绿素a浓度0.500~1.200 mg/m^(3),浮游动物密度230.000~450.000 pcs/m^(3),深度6.500~10.000 m的海域。CPUE随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PUE随叶绿素a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CPUE随浮游动物密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CPUE随深度升高逐渐降低。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在春季和秋季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主要集中在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且秋季的CPUE高于春季。春季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外伶仃岛近岸南部和东部海域。秋季渔业资源则更多集中在近岸东部海域,该区域的CPUE水平较高。【结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受各项环境因子的协同调控,溶解氧浓度是最关键的驱动因子,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深度。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在秋季高于春季,主要聚集于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渔业资源存在季节性变化趋势,伏季休渔制度对牧场生态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伶仃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环境效应 广义可加模型(GAM) 共线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建设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华荣 章守宇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特定的海洋生物种群。文章综述了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及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状态、流场效应、规模效应及其渔业增殖效应,强调了科学布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增殖放流标记回捕、统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效应评估方法。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人工鱼礁建设规模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明确、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准确度有待提升以及缺乏成熟的定量评估模型等挑战。此外,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包括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定量评估模型以及加强政策和管理指导等,以期推动海洋牧场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生态动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杰 邹建伟 陈国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适时评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鱼类资源状况,对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4月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资源特征、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为北部湾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研究提供参... 适时评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鱼类资源状况,对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4月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资源特征、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为北部湾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示范区鱼类数量密度、生物量密度和种类数均高于对照区。示范区和对照区鱼类物种组成在种级水平上为中等不相似,且2个区域鱼类群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研究区鱼类群落可划分为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类群(p<0.05),分别位于示范区B区和对照区南部站位(类群Ⅰ)、对照区北部站位(类群Ⅱ)、示范区A区和B区交界处(类群Ⅲ)和示范区A区(类群Ⅳ)。类群Ⅰ和Ⅲ的平均相异性指数为53.88%,贡献率排前3位的分歧种为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类群Ⅲ和Ⅳ的平均相异性指数为48.85%,贡献率排前3位的分歧种为竹荚鱼、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水温和化学需氧量是显著影响研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溶解氧和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稍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鱼类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广西银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冯雪 佟飞 +2 位作者 袁华荣 赵学乾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2,共12页
沉积物是承载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活动变迁信息的地质物质。为了解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以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和2021年测定该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指标及6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 沉积物是承载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活动变迁信息的地质物质。为了解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以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和2021年测定该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指标及6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主要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各元素含量空间差异较大,整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种重金属含量均与有机碳正相关。3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高污染区主要位于外伶仃岛东北原人工鱼礁建设范围海域。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整体属1级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重金属汞(Hg)在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潜在风险系数和地累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整体处于低风险,但仍需对重金属尤其是Hg保持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外伶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牛麓连 陈国宝 +2 位作者 邹建伟 佟飞 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度、生物量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人工鱼礁区还是对照区,渔获组成均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2022和2023年的个体平均体质量分别为8.64和29.8 g)。2022年3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66 003和41 903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726.66和469.90 kg·km^(-2);2023年1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17 194和11 110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665.94和406.85 kg·km^(-2)。人工鱼礁区表现出明显的集鱼效果。调查海域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5.0 m以深水层,且礁区渔业资源较对照区垂直分布范围更广。2次调查的人工鱼礁区平均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大于对照区,且人工鱼礁区检测出的单体目标较对照区多,分布比对照区更集中,表明人工鱼礁影响了鱼类的资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 回波积分法 扫海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技术定点监测海洋牧场鱼类资源昼夜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程高 陈国宝 +3 位作者 陈丕茂 佟飞 牛麓连 陈钰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深入评估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建设成效,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于2023年7和12月分别在广东珠海大蜘洲和广西北海银滩南部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其鱼类资源进行渔业声学定点监测,... 为深入评估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建设成效,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于2023年7和12月分别在广东珠海大蜘洲和广西北海银滩南部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其鱼类资源进行渔业声学定点监测,系统分析了监测海域内的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分布、海域散射系数(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 NASC)的昼夜变化及海流状态。结果显示:北海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资源TS变化范围为-51.9~-31.0 dB,平均为-44.8 dB;珠海人工鱼礁区的TS变化范围为-51.7~-25.5 dB,平均为-45.4 dB;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资源TS变化范围及平均值普遍优于对照区,鱼类资源主要在5 m以深的水层分布,且数量更丰富;北海人工鱼礁区底层的NASC与海流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的昼夜变化规律,丰富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监测的研究方法,为海洋牧场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鱼类资源 渔业声学 目标强度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广东省海洋牧场生态效益评价
8
作者 柳睿杰 袁华荣 +1 位作者 冯雪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海洋牧场是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系统评估广东省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采用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和模糊物元法(Fuzzy Matter Element Method)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2019—2021年广东省10个海域养... 海洋牧场是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系统评估广东省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采用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和模糊物元法(Fuzzy Matter Element Method)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2019—2021年广东省10个海域养护型海洋牧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筛选出透明度、溶解氧、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多样性等26个关键指标,并制定三类标准作为参照。结果显示,2019—2021年广东省海洋牧场生态效益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588113、0.609307和0.521257,均高于一类标准的评价值(0.462171),表明广东省海洋牧场保持了较高的生态质量,并有效改善了海域的生态环境;初级生产力在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其2021年的得分略有下降,主要受到无机氮含量上升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的影响。研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加强对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以更科学地评估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生态效益 熵权法 模糊物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春季渔业资源生物碳储量初探
9
作者 魏文迪 冯雪 +2 位作者 袁华荣 黎小国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0,共10页
海洋牧场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评估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的渔业资源生物储碳情况,利用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春季拖网调查数据分析渔业资源现状,对渔业资源生物碳含量进行测定,并估算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生物碳储量。结果显示,珠海外伶... 海洋牧场是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评估海洋牧场不同功能区的渔业资源生物储碳情况,利用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春季拖网调查数据分析渔业资源现状,对渔业资源生物碳含量进行测定,并估算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生物碳储量。结果显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春季渔业资源生物量为4 505.48 kg,资源密度为458.34 kg·km^(-2),资源密度比对比区高23.34%。硬骨鱼纲的渔业资源生物湿样含碳率为6.53%~17.02%,软骨鱼纲为8.55%~10.19%,甲壳纲为6.70%~11.84%,头足纲为6.48%~9.89%,双壳纲为27.04%~27.39%。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生物碳储量为495.63 kg,碳密度为50.42 kg·km^(-2),碳密度比对比区高46.40%;碳密度排序为:增殖放流区>新人工鱼礁区>旧人工鱼礁区>对比区。初步分析认为,应根据不同渔业资源生物含碳率的差异性,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手段调整渔业资源结构,提高海洋牧场的储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碳含量 碳储量 渔业资源 外伶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3
10
作者 袁华荣 陈丕茂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41-154,共14页
采用文献查阅、海域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广东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历程,海洋牧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东建有50座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 采用文献查阅、海域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广东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历程,海洋牧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东建有50座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1个地方人工鱼礁区和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合计海域面积1 499.68 km~2,建造投放礁体200.4万空m~3。目前广东海洋牧场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发展理念和认识不统一、用海海域权责不清、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科技化程度低、产业化开发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广东海洋牧场发展的对策: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多部门统筹协作;创建有利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突破海域权属问题;建立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建立广东海洋牧场产业化模式。了解广东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究海洋牧场产业的发展对策,可为广东海洋牧场有效管理、高效可持续开发,以及实现广东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产业融合 生态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季节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雪 戴小杰 +1 位作者 范江涛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38,共7页
珠江口外伶仃海域是重要的传统渔场和渔业资源洄游通道,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了解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规律,根据珠江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2020和2021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 珠江口外伶仃海域是重要的传统渔场和渔业资源洄游通道,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了解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规律,根据珠江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2020和2021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渔获种类的季节动态变化和特征分布,并对渔场重心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表明,总体资源密度春季高于秋季,呈斑点状分布,春季渔场重心分布集中于南部海域,秋季渔场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鱼类资源密度分布与总资源密度相似,春季鱼类资源重心位于西南方向,秋季向西北方向移动;蟹类春季资源密度整体分布均匀,秋季资源密度有所提高,高密度海域有所增加,呈片状分布,资源重心由西部向东北方向移动;虾类春季资源密度低于秋季,资源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虾蛄类整体资源密度较低,资源重心春季位于西部海域,秋季向东北方向移动;头足类春季资源密度高于秋季,均呈片状分布,资源重心从东向西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季节变动 渔场重心 空间分析方法 外伶仃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笑艳 陈丕茂 +5 位作者 佟飞 袁华荣 冯雪 余景 于杰 舒黎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9,共12页
海洋牧场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前需首要考虑的重要环节,适宜的选址是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功的前提。文章从海岸线稳定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工程和设施等5个方面选取了34个指标作为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的... 海洋牧场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前需首要考虑的重要环节,适宜的选址是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功的前提。文章从海岸线稳定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工程和设施等5个方面选取了34个指标作为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的因素,建立海洋牧场选址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珠海外伶仃岛海域实际情况,选取岛屿海岸线长度和面积变化强度、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港口、锚地、通航密集区、海底管线等8个指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无最适宜和较适宜进行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一般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33.09和45.59 km2,其中适宜海洋牧场建设区域与珠海市目前已建人工鱼礁和规划海洋牧场区域范围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 海洋牧场选址 外伶仃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特征研究
13
作者 于杰 唐振朝 +1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共12页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s;周边海域采集鱼类11种,隶属于2目8科10属,优势种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鱼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上升流核心区低于周边海域。上升流核心区平均渔获率为45.9 kg/h,是周边海域的1.63倍。鱼类种类数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核心区的FT1断面,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所处断面一致,但渔获率最大值出现在叶绿素a质量浓度次高的FT2断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上升流核心区和周边海域鱼类群落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主要分歧种为鳞首方头鲳、扁舵鲣、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Auxis rochei。相关性分析显示,海表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研究海域鱼类丰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鱼类 群落结构 南海中西部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培养用水对海萝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张文文 李俊伟 +4 位作者 李婷 朱长波 张博 苏家齐 陈素文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研究紫外线照射和黑暗沉淀培养用水对水中营养盐和海萝孢子萌发的影响,为海萝苗种生产的水处理提供依据。首先,海水分别经紫外线不同时间(0 h、6 h、12 h、18 h、24 h)照射后用于培养海萝孢子40 d。然后,海水分别经不同处理(紫外线照射1... 研究紫外线照射和黑暗沉淀培养用水对水中营养盐和海萝孢子萌发的影响,为海萝苗种生产的水处理提供依据。首先,海水分别经紫外线不同时间(0 h、6 h、12 h、18 h、24 h)照射后用于培养海萝孢子40 d。然后,海水分别经不同处理(紫外线照射12 h、黑暗沉淀5 d、黑暗沉淀60 d以及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后用于培养海萝孢子40 d。结果显示,黑暗沉淀5 d的培养用水,水中无机氮含量明显最高,黑暗沉淀60 d的明显最低,经不同时间紫外照射的水中无机氮含量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黑暗沉淀5d和60d的培养用水,水中无机磷含量明显最低,对照组和不同时间紫外照射组之间,水中的无机磷含量差异不明显。培养用水经紫外线照射12 h—24 h的,海萝盘状体的生长明显比对照组的快;其中,紫外线照射12 h的处理组,海萝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百分率最高。海萝孢子在未经紫外照射或黑暗沉淀的水中附着,其附着率明显最低,盘状体的生长也较慢;培养用水经紫外线照射12h的,直立体的萌发率明显最高,培养用水黑暗沉淀60d的,直立体的萌发率明显最低。不同水处理组之间,海萝盘状体的存活率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海萝苗种生产中,可用紫外线代替黑暗沉淀处理培养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照射 培养用水 海萝 孢子 萌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沈楚焰 张喆 +2 位作者 陈海刚 张林宝 王学锋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近岸海域溢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多重危害。为研究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毒性影响,将LH原油和0^(#)柴油分为分散剂对照组(D组,0μg·L^(-1))、低浓度组(A组,25μg·L^... 近岸海域溢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多重危害。为研究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毒性影响,将LH原油和0^(#)柴油分为分散剂对照组(D组,0μg·L^(-1))、低浓度组(A组,25μg·L^(-1))、中浓度组(B组,50μg·L^(-1))和高浓度组(C组,250μg·L^(-1)),于第15天测定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相关功能基因SOD、CAT、GPx、溶菌酶(LZM)、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2)、过氧化物还原酶(Prx)、延伸因子(EF)、酚氧化酶原(proPO)的表达。结果显示:1)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均可影响对虾肝胰腺中的抗氧化系统和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且0^(#)柴油的影响更为显著;2)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logical re-sponse,IBR)指数变化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胁迫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3)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结果显示,LH原油和0^(#)柴油可显著影响抗氧化酶活性和caspase2基因的表达,但其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差异。研究表明,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均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的活性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为评估石油类污染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LH原油 0#柴油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
16
作者 彭帅 王雪辉 +3 位作者 杜飞雁 黄德练 宁加佳 邱永松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根据1973—2021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的14个航次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鱼类营养级,对珠江口鱼类优势种组成、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均衡指数等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鱼类资源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665... 根据1973—2021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的14个航次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鱼类营养级,对珠江口鱼类优势种组成、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均衡指数等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鱼类资源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665.65 kg·km^(–2)下降至2020—2021年的376.92 kg·km^(–2)。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呈现出高营养级鱼类向低营养级鱼类的转变,同时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也呈下降趋势。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73—1975年的3.74下降至2020—2021年的3.22,下降速率为0.11 a–10。自1999年实施伏季休渔等海洋渔业管理措施以来,2006—2007年高营养级鱼类的优势种数量和总渔获量占比增加,从而引起了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的大幅回升,随后又逐步降低。渔业均衡指数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并与群落平均营养级和渔业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1986—1987年、2012年和2020—2021年,渔业均衡指数随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和资源密度的降低而下降,1991年和2006—2007年反之。此外,1998—1999年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大幅上升,而渔业均衡指数和资源密度却大幅下降,可能由于1997—1998年高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和1999年重油外泄事件的干扰。研究表明,珠江口渔业资源已被过度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优势种 平均营养级 渔业均衡指数 珠江口及临近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关键参数测定
17
作者 穆晓慧 张佳 +2 位作者 郭禹 秦传新 常亚青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度下紫海胆的耗氧率,计算得到阿伦尼斯温度;通过饥饿耗能法获得单位体积维持能率等数值。结果表明,紫海胆的形状系数(δm)为0.815,阿伦尼斯温度(TA)为(5799.03±1372.69)K,紫海胆单位体积维持能率[P·M]为78.91 J·cm^(-3)·d^(-1),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值为13653.03 J·cm^(-3),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值为4027.63 J·cm^(-3)。对不同规格紫海胆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量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的耗氧率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为28℃时耗氧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温度升高逐渐下降;不同规格紫海胆在16℃和22℃时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28℃时耗氧率差异极显著(P<0.01),34℃时耗氧率差异显著(P<0.05)。饥饿实验持续28 d,海胆内部组织有机物含量由92.08%下降到89.35%,内部组织干重稳定在0.67 g,耗氧率稳定在0.48 mg·h^(-1)·g^(-1) DW。研究获得5个构建紫海胆DEB模型的基本参数值,为后续构建紫海胆DEB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进一步利用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选择紫海胆增殖放流区域、增加紫海胆资源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动态能量收支模型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养殖对大鹏澳环境因子与浮游菌落扰动研究
18
作者 佟飞 冯雪 +4 位作者 袁华荣 陈钰祥 舒黎明 刘雁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为评估牡蛎养殖对典型半封闭海湾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理解其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位于典型城市半封闭海湾——大鹏澳的牡蛎养殖区4个季节的水体菌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养... 为评估牡蛎养殖对典型半封闭海湾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入理解其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位于典型城市半封闭海湾——大鹏澳的牡蛎养殖区4个季节的水体菌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养殖区与对照区在水体和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水体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扰动相对较小,但其生物沉积作用却增强了海区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硫化物(Sulfide,Sul)和部分重金属的富集。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冬季牡蛎养殖区中的绿弯菌门、脱硫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菌落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揭示了硅酸盐(SiO32-)、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盐度是影响冬季牡蛎养殖区与对照区水体菌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基于FAPROTAX模型预测的水体菌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分析表明,冬季牡蛎养殖区细菌介导的氮(N)和硫(S)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综上,牡蛎养殖对大鹏澳海水菌落结构组成有一定的扰动,但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受到了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和水文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同时,牡蛎养殖也促进了N和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养殖 环境因子 浮游菌落 大鹏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3年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菁菁 陈海刚 +4 位作者 张喆 田斐 唐振朝 熊倩 张林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前鳞骨鲻(Osteomugil ophuyseni)、鳓(Ilisha elongata)、七丝鲚(Coilia grayi)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20
作者 薛姣 李婷 +3 位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张博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 为摸清广东省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的种类和优势种生物量,并为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于2021年1月—2023年2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10个海岛共46个站位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10个海岛共采集到大型经济海藻55种,其中绿藻门14种,红藻门30种,褐藻门11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大部分海岛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半叶马尾藻最高生物量达40.72~55.25 kg·m^(-2),小珊瑚藻最高生物量达4.32 kg·m^(-2)。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的生物量大幅减少,已非优势种类。研究表明广东海岛大型经济海藻优势种资源状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大型海藻经济种类,有必要进行增殖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经济海藻 潮间带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量 广东省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