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过去和未来 被引量:23
1
作者 唐启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共分4个部分:1.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渔业总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和水产养殖占总产量百分比3组数据展示,直观地表达了中国现代渔业的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佐证了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贡献,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共分4个部分:1.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渔业总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和水产养殖占总产量百分比3组数据展示,直观地表达了中国现代渔业的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佐证了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贡献,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颠覆了自1840年以来世界“以捕为主或捕捞独大”的近代渔业发展模式,“以养为主”已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论述了激发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即超前的思想准备、坚实的科技支撑、正确的发展方针、清晰的发展理念,这4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依然重要。3.保证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包括独特的水产养殖种类组成和显著的渔业碳汇功能,这些特点仍然是支撑中国式现代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展望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之策。大事之重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强化限额捕捞管理制度和养护措施。为了保障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渔业可持续产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以养为主 发展模式 驱动力 种类组成 渔业碳汇 容量管理 限额捕捞 养护措施 可持续产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夏斌 杜雨珊 +4 位作者 赵信国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渔业 食物链 毒性效应 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娇 李梦迪 +1 位作者 公丕海 关长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50,共9页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碳汇 固碳 “双碳”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水经济贝类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吉腾 吴薇 +4 位作者 李嘉伟 孙秀俊 席瑞 周丽青 吴彪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最高,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业态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贝类产业在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中国沿海海域的养殖环境差异较大,而且不同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模式多样,因此,在高质新品种创制、大规格苗种培育及供应、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限制了海水贝类产业的绿色发展进程。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水贝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贝类 贝类养殖 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监测数据集
6
作者 李娜 张雨轩 +4 位作者 栾青杉 韦超 赵永松 张婉茹 单秀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生物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生物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 长岛毗邻海域 群落结构 海岛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评估石雀滩海洋牧场岩礁鱼类碳储量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梦迪 李娇 +4 位作者 薛月光 关长涛 公丕海 段勇杰 程浩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 本研究以石雀滩海洋牧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厚头平鲉(Sebastes pachycephalus)等岩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2020年地笼网采捕的渔获量数据,采用元素分析法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统计并预测了岩礁鱼类现存生物量的碳储量(以下简称岩礁鱼类碳储量)。结果显示,岩礁鱼类干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42.95%~50.19%,平均值为(46.11±2.34)%;鲜样碳含量分布范围为11.05%~13.25%,平均值为12.30%。2017年春季、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和2020年冬季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分别为293.46、104.49、119.40和48.48 t,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对照区分别为21.64、59.07、6.73和0 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验证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为8%,较GM(1,1)模型预测精度提升了12%。经预测,鱼礁区岩礁鱼类碳储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春季、2022年冬季、2023年春季和2024年冬季分别为64.84、49.84、25.28和19.43t。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岩礁鱼类碳汇潜力提供依据,为建立渔业碳汇基础上的海洋牧场岩礁鱼类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岩礁鱼类 碳储量 GM(1 1)模型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雯 苏程程 +3 位作者 滕广亮 田洪林 赵永松 单秀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共11页
为掌握青岛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青岛近岸海域2022年7―8月和11―12月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及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捕获渔业生物92种,冬季捕获86种,总更替率为42.5%。夏季优... 为掌握青岛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青岛近岸海域2022年7―8月和11―12月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及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捕获渔业生物92种,冬季捕获86种,总更替率为42.5%。夏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冬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枪乌贼(Loligo spp.)、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夏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冬季,而丰富度指数(D)低于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多样性处于正常水平,季节间水平结构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发现,该海域渔业生物关键种为黄对稳定。夏、冬两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表现出较强的抗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岸 群落结构 渔业生物 关键种 食物网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的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4 位作者 刘志国 左涛 程兆龙 李永涛 逄志伟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5,共13页
为系统评价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在该海域开展了3次浮游植物调查,共布设采样点31个,采集浮游植物4门73种,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占82.19%。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H´确定参照点和受损点,通过判别能... 为系统评价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在该海域开展了3次浮游植物调查,共布设采样点31个,采集浮游植物4门73种,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占82.19%。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H´确定参照点和受损点,通过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筛选,确定不同月份的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P-IBI)核心指标;以核心指标在全部采样点的95%或5%分位数为标准,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分值,从而获得各站点的P-IBI总分值,并根据相应标准确定各站点的生态状况等级,采用1、3、5分赋值法对各站点的生态状况赋分,获得黄河口近岸海域健康评价综合分值。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各调查站位生态状况等级不同且空间分布差异显著。5月,“优”状态站位较少(9.68%)且分散分布于黄河入海口周边区域;7月,“优”状态站位达35.48%,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口门及莱州湾水域;12月,“优”状态站位高达38.71%且主要分布在入海口以北水域。P-IBI与氨氮(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酸盐(NO_(3)-N)、磷酸盐(PO_(4)-P)、溶解氧(DO)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表层水温(SST)呈显著正相关。健康评价综合分值表明,2020年黄河口近岸海域健康状况一般。本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健康评价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阳核电站温排水对水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李忠义 王蕾 +1 位作者 王志杨 韩青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分析核电厂温排水影响水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解析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分布的生态效应,为全面研究温排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海阳核电站15个调查站位表底层海水温度,对温排水影响水域进行温度分区,通... 【目的】分析核电厂温排水影响水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解析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分布的生态效应,为全面研究温排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海阳核电站15个调查站位表底层海水温度,对温排水影响水域进行温度分区,通过拖网采样和生态适应性分析,剖析增温区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水层、适温性及资源量,对比增温区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结果】多维尺度分析标序显示,温排水影响水域春季划分为高增温区、中增温区、低增温区等3个增温区,夏季划分为高增温区、中增温区、低增温区和最低增温区等4个增温区;春、夏季分别以中增温区、低增温区生物种类数最多,为40种和41种;两季水温均未超过30℃,各增温区均以底层种和暖温种占优。最高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春季均出现在中增温区,夏季均在高增温区,而最低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均在低增温区,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的两季最大差幅分别为95.50%和63.17%,及103.99%和122.16%,且都以暖温种为主。Wilcoxon检验显示,两季各增温区间质量或数量渔获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季增温区渔获率两两间方差不齐,表明个别增温区存在渔获率极端异常值;春、夏季各增温区底层生物渔获率占比居绝对优势,为83.65%~99.14%,及72.19%~96.71%。相似性分析表明,春季各增温区间种类质量渔获率差异显著(R=0.26,P=0.04),而夏季不显著(R=0.23,P=0.09);相似性百分比显示,两季区间差异大于区内差异,差异贡献种主要为底层种且种类各异。【结论】海阳核电站温排水影响水域各增温区间渔获率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种类数与资源量均以暖温种为主;各适温种分布部分匹配物种对水温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差异,通常是适温范围两端生物相对遵循温度适应规律,中间生物变动大;各增温区间种类组成差异主要由高资源占比的底层生物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温度 群落结构 底层种 暖水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组合对莱州湾渔获物组成的影响
11
作者 李忠义 王惠宾 韩青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7页
【目的】评估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数不同组合对刺网渔获物组成的影响,为建立莱州湾刺网调查作业的最佳布放时间模式提供依据,并为近岸渔业资源刺网调查标准化提供支撑。【方法】在莱州湾西北部水域,开展总时长12 h(17:30―5:30),分时长... 【目的】评估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数不同组合对刺网渔获物组成的影响,为建立莱州湾刺网调查作业的最佳布放时间模式提供依据,并为近岸渔业资源刺网调查标准化提供支撑。【方法】在莱州湾西北部水域,开展总时长12 h(17:30―5:30),分时长与时段数3种不同组合的刺网调查,统计分析渔获率及物种组成差异。分组为A组,分3个时段每个时段4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4 h×3);B组,连续12 h布放在同一采样区域(12 h×1);C组,分4个时段每个时段3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3 h×4)。【结果】3种模式均能捕获调查水域主要资源种类,但4 h×3能覆盖更多资源种类,各时段间群落种类相似系数范围为0.47~0.70,远高于3 h×4分段模式的0.18~0.53。F_(r)iedman非参数检验显示,4 h×3各时段质量与数量渔获率具有时序异质性(F_(r)=7.97,7.25;P=0.02,0.03),而3 h×4各时段渔获率无统计学差异(F_(r)=0.17~1.21,P=0.24~0.90),能更真实反映群落结构组成。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4 h×3的质量与数量渔获率都极显著高于12 h×1和3 h×4(P<0.01),说明4 h×3可提高渔获率,缓解捕获累积效应。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均差异极显著(R=1,P<0.01),4 h×3与其他两组的组间整体结构差别大于物种个体层面差异;12 h×1与3 h×4组间差异主要依赖独有物种的贡献,表明4 h×3群落组成更具水域代表性。两种分段模式各自时段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的整体差异显著(R=0.79~0.86,P=0.001~0.030),且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5),时序异质性突出,17:30―21:30和2:30―5:30分别是其时序差异的核心时段。【结论】建议将涵盖昼夜交替时段的4 h×3组合作为基础调查方案,后续应开展多时间梯度长期对比监测,调整建立不同海域最佳布放时长与时段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网 渔获物 渔业资源调查 时长 时段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TRAF7基因克隆及其响应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岩峰 廖梅杰 +5 位作者 葛建龙 王锦锦 王印庚 荣小军 李彬 谭颜廷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7, TRAF7)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并介导宿主应激防御调控过程。为研究TRAF7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 DN...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7, TRAF7)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并介导宿主应激防御调控过程。为研究TRAF7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克隆了刺参TRAF7(Aj TRAF7)全长c DNA序列,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并检测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和高温胁迫过程中体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AjTRAF7全长2 57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770 bp,5'UTR长345 bp,3'UTR长461 bp,编码58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65.6 kDa,理论等电点(p I)为7.52。蛋白序列包含1个RING finger结构域、1个Coiled coil结构域和6个WD40结构域,N端包含1个螺旋区域。该基因预测蛋白包含41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蛋白N端具有3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刺参基因组中比对到2个AjTRAF7基因拷贝,第一个拷贝包含18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第二个拷贝包含17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学分析表明,刺参TRAF7氨基酸序列与蝠海星(Patiria miniata)和紫色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相似性较高,分别为40.58%和38.37%,刺参与蝠海星和紫色球海胆聚在一支。RT-qPCR结果显示,Aj TRAF7在健康刺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雌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次之,在呼吸树、体壁、肠道、雄性性腺和纵肌中表达量依次降低,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在响应高温胁迫的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体壁组织中AjTRAF7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和第4天显著上升(P<0.05),第6天基因表达开始下降。综上,AjTRAF7基因可能参与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表达调控过程,相关结果将为解析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TRAF7 高温胁迫 基因克隆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康吉鳗LH基因的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彦 史宝 +5 位作者 王成刚 薄万军 晏科文 陶美君 赵新宇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2,共13页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LH蛋白进行表达。克隆获得LH基因CDS区为423 bp,编码140个氨基酸。分析LH蛋白理化性质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56 kDa,理论等电点为5.85;经亲疏水性分析发现,LH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对信号肽和跨膜区分析结果显示,其前1~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无跨膜区;经结构域分析,其存在保守性较强的GHB结构域(由27~132位的105个氨基酸组成);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LH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对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其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和3个O-糖基化位点,共含有17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LH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含有α-螺旋(13.6%)、β-折叠(25%)和无规则卷曲(61.4%);通过三级结构分析发现,其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LH蛋白三级结构较为相似,与人(Homo sapiens)LH蛋白的三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LH与欧洲鳗鲡(A.anguilla)、花鳗鲡(A.marmorata)和日本鳗鲡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分别为92.14%、91.43%和90.71%。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LH在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其表达的可溶性LH重组融合蛋白条带在SDS-PAGE电泳检测及Western Blot结果中约为26.5 kDa,与预期表达的分子量相符。该研究为揭示星康吉鳗LH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后续星康吉鳗人工繁育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促黄体生成素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带养殖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福利 梁洲瑞 +4 位作者 张朋艳 汪文俊 孙修涛 王飞久 袁艳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6,共6页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我国海带养殖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近年来,在内外因素双重驱动下,我国海带养殖业呈现出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趋势。本文围绕海带离岸养殖,介绍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我国海带养殖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近年来,在内外因素双重驱动下,我国海带养殖业呈现出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趋势。本文围绕海带离岸养殖,介绍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概念,对比分析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优劣势,探讨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动因,总结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海带离岸养殖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带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经济海藻 近岸养殖 离岸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79
15
作者 唐启升 蒋增杰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过水生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等养殖、渔业生物群体捕捞和增殖等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移出和储存”CO_(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了贝类养殖在不需要投放饵料的前提下,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大量使用水体中CO_(2)的过程及机制,从能量收支层面论述了使用碳、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4个碳库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进而证实贝类养殖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碳汇而不是碳源。贝藻养殖碳汇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394万t增加到2020年659万t,其中近三年(2018—2020)平均总碳汇量为648万t(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87万hm^(2));净碳汇量从2001年255万t增加到2020年430万t,近三年(2018—2020)平均净碳汇量为422万t(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56万hm^(2))。最后,提出了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碳汇渔业 贝类养殖碳使用、移出、储存与释放 贝藻碳汇量评估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戴芳群 朱玲 陈云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军 蔡立哲 +10 位作者 陈建芳 单秀娟 丁兰平 黄凌风 金显仕 林茂 刘洋 邵宗泽 徐奎栋 王雨 张晓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98,共18页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健康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牛明香 王俊 +2 位作者 左涛 李永涛 程兆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2,共8页
构建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河口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分别以1982-1983年和2013-2014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点,从种... 构建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河口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分别以1982-1983年和2013-2014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点,从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方面筛选14个评价指标,构建黄河口近岸水域F-IBI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3、5赋值法计算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用以评价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为“差”;与2013-2014年相比,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为“好”。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40年来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下降严重,处于较差的水平;但与2013-2014年相比,2020年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变化不明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入海径流量锐减等因素致使黄河口鱼类栖息环境恶化,资源结构被破坏,生物完整性降低,生态健康状况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渔业水域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殖期日本海螂的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19
作者 徐筱琰 杜美荣 +1 位作者 王庭豪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为了揭示繁殖期日本海螂(Mya japonica)壳尺寸性状和重量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可见性状判断非直观性状,在苗种繁育中指导种贝挑选,本研究测定了185只来自青岛胶州湾繁殖期日本海螂的壳尺寸性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和重量性... 为了揭示繁殖期日本海螂(Mya japonica)壳尺寸性状和重量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可见性状判断非直观性状,在苗种繁育中指导种贝挑选,本研究测定了185只来自青岛胶州湾繁殖期日本海螂的壳尺寸性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和重量性状[总湿重(Y1),软体湿重(Y2),性腺湿重(Y3)],开展了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繁殖期日本海螂的6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系数为0.891~0.966。壳宽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其值分别为0.462、0.519和0.537。单一性状中,壳宽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影响最大,其值分别为21.34%、26.94%和28.84%。壳宽和壳高对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的共同决定程度最大,其值分别为32.88%、24.93%和21.34%。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壳尺寸性状对重量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Y1=0.295X1+1.73X2+1.128X3–72.554,R2=0.954;Y2=0.117X1+0.56X2+0.219X3–19.240,R2=0.927;Y3=0.055X1+0.362X2+0.082X3–9.402,R2=0.891。研究表明,在日本海螂苗种繁育中的种贝挑选阶段,以重量性状(总湿重、软体湿重和性腺湿重)为首要育种目标时,可以通过壳宽进行间接选择,同时考虑壳高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日本海螂的选择育种工作中的种贝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螂 壳尺寸性状 重量性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评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 捕捞渔业生物群体的生产活动是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其中,水生植物作为典型的碳汇生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本研究采用碳含量法对1979―2020年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总碳汇和净碳汇进行了评估。总碳汇是通过捕捞产量和捕捞群体的碳含量估算捕捞群体的移出碳量,再根据食物网机制和各营养层级的生态转换效率,最终估算摄食的浮游植物碳含量;净碳汇是捕捞移出碳和储存碳之和,可根据占总碳汇的比例计算。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40多年来,我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本研究计算的总碳汇量从1979年的1458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6330万t,2020年下降至4983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524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总碳汇的8倍;净碳汇量从1979年的511万t快速上升到1999年的2215万t,2020年下降至1744万t,其中,近3年(2018―2020年)平均每年为1836万t,约为近海贝藻养殖净碳汇的4倍。针对提高碳汇评估准确性和加强碳汇扩增,文末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捕捞群体 总碳汇 净碳汇 相关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