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nose、GC-MS和GC-IMS分析不同制油工艺对海南山茶油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兰韬 陈李品 +4 位作者 王涛 谢玫珍 张伟敏 云永欢 张良晓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3-77,共15页
为了明确制油工艺对海南山茶油综合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常温和高温下压榨法(NT-P、HTP)、亚临界丁烷萃取法(NT-SBE、HT-SBE)以及超临界CO_(2)萃取法(NT-SCE、HT-SCE)提取的海南山茶油的品质和风味特征,旨在探索最优加工工艺... 为了明确制油工艺对海南山茶油综合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常温和高温下压榨法(NT-P、HTP)、亚临界丁烷萃取法(NT-SBE、HT-SBE)以及超临界CO_(2)萃取法(NT-SCE、HT-SCE)提取的海南山茶油的品质和风味特征,旨在探索最优加工工艺。本研究聚焦于6种不同工艺对海南山茶油出油率、油脂品质指标以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运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以及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并且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不同工艺处理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对山茶油的出油率和品质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其中HT-SCE出油率最高(32.22%)。NT-SBE、NT-SBE、HT-SCE及HT-P、HT-P油样分别表现出最低的酸价(0.66 mg/g)、碘值(77 g/100 g)、过氧化值(0.02 g/100 g)、水分含量(0.03 g/100 g)。NT-SCE油样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86.606%)。在6种油样中共检测出160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酮类、醇类和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对海南山茶油风味的形成贡献较大。高温处理的山茶油中含有较多的醛类,酮类和酯类。在6种油样中,HT-PO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HT-SCEO。最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了29种对海南山茶油风味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并发现不同工艺的油样在特征风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比较品质指标和风味特征,该研究发现超临界CO_(2)工艺更适用于海南山茶油的加工,为海南山茶油的加工工艺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山茶油 制油工艺 品质指标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料产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雪 王督 +5 位作者 白艺珍 喻理 岳晓凤 张文 张良晓 李培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9-1195,共7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无需化学试剂、绿色环保,以及可实现多品质参数同步检测等优点。该文综述了我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油料含油量、粗蛋白含量、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无需化学试剂、绿色环保,以及可实现多品质参数同步检测等优点。该文综述了我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油料含油量、粗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指标,食用油的理化指标,以及脂肪酸和食用油的真实性鉴别,并对油料产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NIRS) 品质检测 油料 食用油 真实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料油脂中生育酚含量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瑜 王雪妍 +5 位作者 汪雪芳 戚欣 马飞 喻理 张良晓 李培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3-248,共6页
该研究建立了油料油脂中生育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样品加入异丙醇和0.1 g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经涡旋和超声提取,过0.22μm的有机滤膜,采用Poroshell 120 SB-C_(18)液相色谱柱分离,以90%(体积分数)甲醇-水为流动相、流... 该研究建立了油料油脂中生育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样品加入异丙醇和0.1 g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经涡旋和超声提取,过0.22μm的有机滤膜,采用Poroshell 120 SB-C_(18)液相色谱柱分离,以90%(体积分数)甲醇-水为流动相、流速0.75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94 nm,外标法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10 min内可以实现4种生育酚基线分离。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的检出限分别是0.16、0.21、0.20、0.22μg/g,定量限分别是0.53、0.68、0.66、0.72μg/g,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2,且回收率为87%~109%,精密度为1.88%~9.89%。该方法提取过程简单且提取效率高,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满足实际油料样品中生育酚含量的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酚 高效液相色谱 检测 植物油料 食用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的油料作物脂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新楠 王秀嫔 +4 位作者 李培武 印南日 万立昊 王晓 张良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704,共8页
针对油料脂质分子众多、结构难识别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油菜籽、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玉米5种油料作物中脂质进行分析。使用反相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分离脂质,超高效液相色谱-... 针对油料脂质分子众多、结构难识别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油菜籽、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玉米5种油料作物中脂质进行分析。使用反相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分离脂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UPLC-Orbitrap Fusion Mass)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Data Dependent MS2数据,利用二级质谱碎片特征、精确分子质量、保留时间以及数据库匹配对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分析,获得脂质分子的唯一结构式。共鉴定出油料作物中132种脂质分子,包括8种甘油二酯(DG)、5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2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4种磷脂酰胆碱(PC)、18种磷脂酰乙醇胺(PE)、8种磷脂酰肌醇(PI)、1种磷脂酰甘油(PG)、1种磷脂酰丝氨酸(PS)以及65种甘油三酯(TG),并使用峰面积比进行相对含量的比较。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脂质成分的分离,将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分析从脂肪酸分析水平提升到脂质分子层面,为更好地实现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促进了脂质组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脂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窦心敬 贾明明 +5 位作者 汪雪芳 王督 王秀嫔 张文 张良晓 李培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9-136,共8页
油料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必需脂肪酸和丰富的脂溶性营养成分,是居民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油料产品产地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亟需建立有效的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本文综述了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 油料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必需脂肪酸和丰富的脂溶性营养成分,是居民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油料产品产地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亟需建立有效的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本文综述了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包括矿物元素指纹谱与稳定同位素比率法、光谱法、代谢指纹谱法以及DNA分子标记法等,介绍了几种溯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产品 产地溯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揭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002阻控黄曲霉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
6
作者 唐晓倩 张靖博 +3 位作者 高尚 姜俊 张奇 李培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共8页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油料等农产品,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控黄曲霉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为探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002抑制黄曲霉生长、阻控黄曲霉污染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极易侵染油料等农产品,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控黄曲霉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为探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002抑制黄曲霉生长、阻控黄曲霉污染的生理及分子机制。该研究采用AR1002代谢产物对黄曲霉进行处理,并对黄曲霉生长及产孢表型进行鉴定,通过显微结构及转录组学分析,对AR1002的抑菌机制进行了初探。蜡样芽胞杆菌AR1002代谢物可抑制黄曲霉菌丝生长、干物质积累分别达24.73%,65.00%,减少孢子数量达98.80%;AR1002通过抑制glpA和AYR1等关键基因表达调控黄曲霉甘油磷酸代谢,通过抑制SEC61A、RAD23、ATP13A1、UBE2G2等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此外,AR1002代谢产物通过下调RAD51和RAD54B等DNA修复机制相关基因,抑制黄曲霉同源重组及非同源性末端连接过程,最终达到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孢的目的。上述结果表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002有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以应对黄曲霉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代谢物 黄曲霉毒素 转录组学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尚清玉 朱嘉铭 +3 位作者 李慧 李培武 张奇 张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2-718,共7页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饲料食品中,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针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和定量极为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饲料食品中,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针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和定量极为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单、便于微型化等特点,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生物传感器原理、类别及该项技术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黄曲霉毒素 检测 荧光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灵敏检测技术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向成艳 刘品品 +2 位作者 唐晓倩 张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食用油在生产、加工、储存各环节中,易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污染。本文以单克隆抗体为识别元件,建立并优化了食用油DBP的高灵敏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显示,在抗... 食用油在生产、加工、储存各环节中,易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污染。本文以单克隆抗体为识别元件,建立并优化了食用油DBP的高灵敏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显示,在抗原包被浓度为1μg/mL,4%脱脂乳粉作为封闭剂,磷酸缓冲液pH 7.4,离子浓度为20mmol/L,甲醇浓度为40%条件下,该ELISA方法的灵敏度(IC_(50))为16.29 ng/mL,检测范围为0.33~94.45 ng/mL(IC_(90)~IC_(10)),LOD(IC_(90))为0.33 ng/mL。通过食用油加标试验建立基质标准曲线,灵敏度(IC_(50))为92.57 ng/mL,检测范围为2.44~606.12 ng/mL(IC_(90)~IC_(10)),LOD(IC_(90))为2.44 ng/mL。在食用油样品中分别添加浓度为40 ng/mL、120 ng/mL、200 ng/mL的DBP标准品,回收率为71.34%~97.23%,变异系数为1.05%~6.38%,采用建立的DBP-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大豆油、玉米油等实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国标检测方法相关性达到99.17%,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食用油实际样品中DBP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酶联免疫吸附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4省油菜薹中农药残留污染状况调查
9
作者 郭琪 岳晓凤 +6 位作者 戚欣 汪雪芳 程玲 张良晓 王秀嫔 喻理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7-1167,共11页
油菜薹是一种深受我国居民喜爱的蔬菜,但是其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不明,本文旨在了解我国南方4省油菜薹中农药残留现状,为油菜薹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1-3月从湖北、江西、四川和云南4省采集86份油菜薹样... 油菜薹是一种深受我国居民喜爱的蔬菜,但是其农药残留污染状况不明,本文旨在了解我国南方4省油菜薹中农药残留现状,为油菜薹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1-3月从湖北、江西、四川和云南4省采集86份油菜薹样品,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4类38种农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依据国家标准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欧盟农药残留法规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表明,50%的油菜薹样品被检出农药残留,检出农药有腐霉利、多菌灵、多效唑、精喹禾灵和草除灵。我国南方4省油菜薹样品中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但残留量较低,油菜薹食品安全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油菜薹 气相色谱-质谱法 液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黄曲霉毒素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喻理 马飞 +3 位作者 赵安顺 白艺珍 李董 李培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81-290,共10页
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检测方法因仪器简单、易操作、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快等优点更受研究者青睐。早期黄曲霉毒素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抗体固定、信号传输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碳纳... 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检测方法因仪器简单、易操作、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快等优点更受研究者青睐。早期黄曲霉毒素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抗体固定、信号传输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碳纳米材料在过去几年被广泛应用其中,具有提升电子传输和界面电催化性能、固定生物识别分子等多重作用,大大改进分析性能。该文总结了当前应用在黄曲霉毒素电化学检测上的三类主要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碳颗粒)及应用通用模式,将碳纳米材料与贵金属、电活性物质(如离子液体或导电聚合物)、生物识别材料(抗体或适配体)的一种或多种结合沉积到电极上,通过不同电信号响应建立检测方法。该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选择合适的碳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方式以提升分析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黄曲霉毒素 电化学 检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典型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及产毒力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婷婷 陈琳 +5 位作者 岳晓凤 白艺珍 丁小霞 李培武 张奇 张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土壤 黄曲霉菌 湖北省 分布 产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1含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月清 汪丹丹 +6 位作者 杨瑞楠 戚欣 马飞 王秀嫔 张奇 张良晓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2-849,共8页
为准确测定反式维生素K1的含量,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菜薹反式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C30反相色谱柱,以甲醇(含0.025%甲酸+2.5 mmol/L甲... 为准确测定反式维生素K1的含量,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菜薹反式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C30反相色谱柱,以甲醇(含0.025%甲酸+2.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S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20 min内可实现顺反异构体色谱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反式维生素K1在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5。该方法检出限为0.29μg/kg,定量限为0.95μg/kg。回收率为87.5%~117.6%,精密度(RSD)在0.72%~9.59%之间。利用该方法对油菜薹和反式维生素K1含量高的3种蔬菜进行分析,发现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1含量为340.08μg/100g,高于小白菜(B. rapa spp. chinensis,260.93μg/100g)、西兰花(B. oleracea var. Italic Planch,167.65μg/100g)和结球甘蓝(B. oleracea var. capitata,151.11μg/100g)。本文建立的蔬菜中反式维生素K1准确定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同时比较发现油菜薹是一种富含维生素K1的蔬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1 油菜薹 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主要甘油三酯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新楠 王秀嫔 +4 位作者 李培武 印南日 万立昊 王晓 张良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6-363,共8页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准确定性定量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两对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七种主要甘油三酯,包括: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亚油酸甘油酯(OLL)...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准确定性定量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两对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七种主要甘油三酯,包括: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亚油酸甘油酯(OLL)、1-棕榈酸-2,3-亚油酸甘油酯(PLL)、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POL)、三油酸甘油酯(OOO)、1,2-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OOP)、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甘油酯(POS)。使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甘油三酯,以异丙醇/乙腈混合溶液和乙腈/水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15 min内可实现甘油三酯的分离与检测。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均在0.996以上,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精密度(RSD)为1.2%~4.9%。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能够实现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中七种甘油三酯的准确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甘油三酯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准确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相萃取的粮油产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戚欣 汪雪芳 +4 位作者 喻理 马飞 王秀嫔 张良晓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8-728,共11页
粮油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提供了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营养素。粮油质量安全是国家重视、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检测是保证粮油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抓手。固相萃取是从粮油样品中提取待测物的重要手段,萃取材料是决定提取分离效率的关... 粮油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提供了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营养素。粮油质量安全是国家重视、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检测是保证粮油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抓手。固相萃取是从粮油样品中提取待测物的重要手段,萃取材料是决定提取分离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固相萃取的粮油产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材料的优势及不足,并对粮油产品检测中新型萃取材料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谷物 油料 样品前处理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阵列芯片现场高灵敏同步快速检测粮油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混合污染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丹 闵亚杰 +4 位作者 戚欣 宁佳囡 吴文琴 张兆威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1-349,共9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严重威胁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残检测方法主要是仪器检测法,无法满足现场对粮油农残混合污染进行现场高灵敏同步快速检测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严重威胁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残检测方法主要是仪器检测法,无法满足现场对粮油农残混合污染进行现场高灵敏同步快速检测的需求。本研究在前期自主选育的克百威和甲萘威单克隆抗体基础上,研究并制备出农残混合污染同步快速检测阵列芯片,建立了一种现场高灵敏同步快速检测技术,实现了在30 min内同步定量克百威和甲萘威。经过优化,克百威和甲萘威的检测限分别为0.11、0.09 ng/g,线性范围为0.33~3000 ng/g、0.18~1500 ng/g。在花生样品检测中,克百威和甲萘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4%~98.3%和90.1%~118.8%;批内差(RSD)分别为9.0%和3.5%;批间差(RSD)分别为12.3%和16.3%。该阵列芯片检测结果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检测结果高度一致。该阵列芯片满足了对农产品中克百威和甲萘威进行现场高灵敏同步快速检测的需求,并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氨基甲酸酯 阵列芯片 混合污染同步快速检测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