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的油料作物脂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新楠 王秀嫔 +4 位作者 李培武 印南日 万立昊 王晓 张良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704,共8页
针对油料脂质分子众多、结构难识别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油菜籽、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玉米5种油料作物中脂质进行分析。使用反相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分离脂质,超高效液相色谱-... 针对油料脂质分子众多、结构难识别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油菜籽、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玉米5种油料作物中脂质进行分析。使用反相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分离脂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UPLC-Orbitrap Fusion Mass)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Data Dependent MS2数据,利用二级质谱碎片特征、精确分子质量、保留时间以及数据库匹配对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分析,获得脂质分子的唯一结构式。共鉴定出油料作物中132种脂质分子,包括8种甘油二酯(DG)、5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2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4种磷脂酰胆碱(PC)、18种磷脂酰乙醇胺(PE)、8种磷脂酰肌醇(PI)、1种磷脂酰甘油(PG)、1种磷脂酰丝氨酸(PS)以及65种甘油三酯(TG),并使用峰面积比进行相对含量的比较。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脂质成分的分离,将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分析从脂肪酸分析水平提升到脂质分子层面,为更好地实现油料作物中脂质成分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促进了脂质组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作物 脂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裂荚基因pdh1在育成品种中的分布
2
作者 邓克林 郝青南 +4 位作者 窦玲 屈艳慧 陈水莲 杨红丽 单志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3,共6页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产量大幅衰减的原因之一。pdh1基因是控制大豆抗裂荚的主要基因之一,但其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育种中尚未充分利用。为探究抗裂荚基因应用在育种中的可行性,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筛选标记,对1929-2021年期间... 大豆裂荚是导致大豆产量大幅衰减的原因之一。pdh1基因是控制大豆抗裂荚的主要基因之一,但其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育种中尚未充分利用。为探究抗裂荚基因应用在育种中的可行性,以抗裂荚基因pdh1为筛选标记,对1929-2021年期间育成的348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dh1的携带与否和品种的抗裂荚性密切相关;348份材料中有255份含有pdh1基因,占总数的73.3%。pdh1基因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pdh1基因含有率为80%~85%,黄淮地区的品种中pdh1基因含有率为68%~72.1%,而南方地区育成品种pdh1基因含有率只占30%~36.3%。南方地区育成品种中的抗裂荚基因占有率较低可能与南方高湿气候特点有关。因此,以分子标记检测为主进行南方大豆抗裂荚筛选,可以克服环境影响,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裂荚 pdh1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料产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雪 王督 +5 位作者 白艺珍 喻理 岳晓凤 张文 张良晓 李培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89-1195,共7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无需化学试剂、绿色环保,以及可实现多品质参数同步检测等优点。该文综述了我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油料含油量、粗蛋白含量、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无需化学试剂、绿色环保,以及可实现多品质参数同步检测等优点。该文综述了我国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油料含油量、粗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等品质指标,食用油的理化指标,以及脂肪酸和食用油的真实性鉴别,并对油料产品品质的近红外光谱速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NIRS) 品质检测 油料 食用油 真实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窦心敬 贾明明 +5 位作者 汪雪芳 王督 王秀嫔 张文 张良晓 李培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9-136,共8页
油料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必需脂肪酸和丰富的脂溶性营养成分,是居民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油料产品产地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亟需建立有效的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本文综述了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 油料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必需脂肪酸和丰富的脂溶性营养成分,是居民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油料产品产地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亟需建立有效的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本文综述了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包括矿物元素指纹谱与稳定同位素比率法、光谱法、代谢指纹谱法以及DNA分子标记法等,介绍了几种溯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油料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产品 产地溯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主要甘油三酯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新楠 王秀嫔 +4 位作者 李培武 印南日 万立昊 王晓 张良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6-363,共8页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准确定性定量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两对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七种主要甘油三酯,包括: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亚油酸甘油酯(OLL)... 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准确定性定量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两对离子对定性、外标法准确定量植物油中七种主要甘油三酯,包括:三亚油酸甘油酯(LLL)、1-油酸-2,3-亚油酸甘油酯(OLL)、1-棕榈酸-2,3-亚油酸甘油酯(PLL)、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POL)、三油酸甘油酯(OOO)、1,2-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OOP)、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甘油酯(POS)。使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甘油三酯,以异丙醇/乙腈混合溶液和乙腈/水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15 min内可实现甘油三酯的分离与检测。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均在0.996以上,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精密度(RSD)为1.2%~4.9%。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能够实现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中七种甘油三酯的准确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甘油三酯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准确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LEC1.A07基因启动子在不同含油量品系中的克隆与活性分析
6
作者 王延甲 范世航 +2 位作者 刘静 郑明 华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3-391,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BnLEC1基因对油脂生物合成的影响,以高油品系61616和低油品系51070为材料,进行了转录组和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nLEC1.A07基因在61616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51070品系。对启动子P_(LEC1)61616(1829 bp)和P_(LEC1)510... 为了进一步研究BnLEC1基因对油脂生物合成的影响,以高油品系61616和低油品系51070为材料,进行了转录组和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nLEC1.A07基因在61616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51070品系。对启动子P_(LEC1)61616(1829 bp)和P_(LEC1)51070(1824 bp)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两个启动子之间存在大量的SNP和InDel,其中以单碱基SNP最为丰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P_(LEC1)61616比P_(LEC1)51070多1个CAAT-box和2个茉莉酸反应元件,缺少1个细胞周期调控元件和2个非生物胁迫反应元件。随后我们构建了包含该启动子的GUS融合载体和LUC融合载体。烟草叶片瞬时转化后的GUS染色、LUC荧光显像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显示,P_(LEC1)61616的活性高于P_(LEC1)51070。综合结果表明,BnLEC1.A07基因在不同品系中的表达水平与其含油量呈正相关,P_(LEC1)61616比P_(LEC1)51070具有更强的启动子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脂肪合成基因BnLEC1.A07在不同油菜品系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LEC1 启动子 活性 GUS LU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豆锈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7
作者 卢自华 邓克林 +4 位作者 杨红丽 陈水莲 单志慧 郝青南 陈海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年第4期806-813,共8页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亚洲大豆锈病对全球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治方法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造成环境污染,亟需培育抗锈病大豆品种以优化防治方案。目前为止已定位到8个抗锈病基因位点(Rpp1、Rpp2、Rpp3、Rpp4、Rpp5...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亚洲大豆锈病对全球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治方法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造成环境污染,亟需培育抗锈病大豆品种以优化防治方案。目前为止已定位到8个抗锈病基因位点(Rpp1、Rpp2、Rpp3、Rpp4、Rpp5、Rpp6、Rpp7以及Rpp6907),相关抗锈基因的克隆以及大豆抗锈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本文对近年来大豆抗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总结抗锈基因位点定位和功能基因挖掘相关研究,以及抗锈基因主要功能及分子机制,并对其在抗锈育种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抗锈基因研究及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抗病基因 基因功能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