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稳定稻麦产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19
1
作者 宁运旺 张辉 +8 位作者 王磊 许仙菊 汪吉东 马洪波 朱德进 黄卉 王少华 马朝红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07-1419,共13页
【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 【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效果对稻麦化肥减量具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开展稻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产量和产量组成、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定位试验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设不施氮(CK)、习惯施肥(CF)、推荐施肥(相对于CF处理水稻减氮18.2%、小麦减氮22.2%,RF)和推荐施氮量下基施4种类型氮肥(尿素U、硫包膜尿素SCU、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和尿素添加5%双氰胺NIU)结合抽穗期追肥(BH)两次施肥,共7个处理。2018—2019年,使用以普通尿素为氮源的改良配方肥(IFF)和含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复合肥(SCF)做基肥,进行稻麦两次施肥(BH)田间验证试验,以农户实际(FP)为对照比较施肥成本和种植效益。【结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CF)比较,推荐施肥处理(RF)对稻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推荐施肥比较,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处理对稻麦产量也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可使稻麦氮肥累积效率显著增加、氮素累积盈余显著减少,而施肥次数减少对稻麦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条件下,稻麦产量和氮肥效率均以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处理(NIU-BH)表现较好;小麦上使用聚合物包膜尿素处理(PCU-BH)效果不稳定。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施改良配方肥两次施肥(IFF-BH)和基施稳定性复合肥两次施肥(SCF-BH)与农户实际比较,水稻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1.8%~4.5%和2.6%~6.1%,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069~1538和473~1029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950~2270和1168~2126元/hm^2;小麦可在施氮量减少30.0%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0.7%和9.7%,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132和495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387和2045元/hm^2。【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定位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基肥加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配合选择合适类型的肥料做基肥,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前提下稳定稻麦产量、提高氮肥效率和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化肥减量 两次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宁 罗佳琳 +2 位作者 赵亚慧 李勇 于建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还田模式均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还田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泡田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泡田还田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田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还田相比,麦秸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泡田还田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还田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投入下黄河故道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苏 刘耀斌 +4 位作者 王静 汪吉东 张永春 李辉信 艾玉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1-367,共7页
潮土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差是限制黄河故道区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通过连续施用不同种类及用量有机物料,探究有机物料投入下,黄河故道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特征,为该区土壤快速固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 潮土有机质含量低、结构差是限制黄河故道区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通过连续施用不同种类及用量有机物料,探究有机物料投入下,黄河故道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特征,为该区土壤快速固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处理:单施氮磷钾肥作为对照(CK),其他处理在单施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6000 kg/hm^(2)(M1)、有机肥12000 kg/hm^(2)(m^(2))、树枝菌渣6000 kg/hm^(2)(B1)、树枝菌渣12000 kg/hm^(2)(B2)、秸秆菌渣6000 kg/hm^(2)(S1)、秸秆菌渣12000 kg/hm^(2)(S2)。与CK相比,外源有机物料施用会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幅范围分别为21.75%~58.32%和37.4%~70.1%,玉米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进入土壤的秸秆残渣及根茬碳相应增加38.9~76.9 kg/hm^(2),致使B2处理增产保肥效果最佳。就有机物料种类而言,用量为12000 kg/hm^(2)的树枝菌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提升幅度最大,比相同用量的有机肥和秸秆菌渣高26.2%和57.0%,秸秆菌渣的碳库管理指数最高,但与树枝菌渣相比无显著差异。树枝菌渣由于碳氮比高,在土壤中分解慢,相同用量下,矿化消耗的碳量低于秸秆菌渣和有机肥,单位碳投入下的呼吸量比秸秆菌渣和有机肥低42.3%和29.3%。用量为12000 kg/hm^(2)的树枝菌渣由于碳投入量大、矿化消耗少,对黄河故道潮土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玉米增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总量 有机物料 有机质积累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蔬菜土壤质量提升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袁奇 章欢 +4 位作者 钟月华 何文文 徐聪 许仙菊 马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132-136,共5页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特征,通过建立20个设施蔬菜土壤监测点,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前后的土壤理化指标,再进行单因素描述和指数和法评价分析,科学掌握设施蔬菜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合理的设施蔬菜土壤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特征,通过建立20个设施蔬菜土壤监测点,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前后的土壤理化指标,再进行单因素描述和指数和法评价分析,科学掌握设施蔬菜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合理的设施蔬菜土壤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因素评价得出有机肥替代化肥后,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碱解氮处于较低水平,蔬菜品质得到有效改善,茄子和包菜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降低,指数和法评价得出有机肥替代化肥后的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有利于土壤质量提升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土壤质量 蔬菜品质 单因素评价 指数和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