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PCR法检测水产品中异鳞蛇鲭、棘鳞蛇鲭源性成分 被引量:6
1
作者 信红梅 姚琳 +5 位作者 陆键萍 曲梦 江艳华 李风铃 郭莹莹 王联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73-280,共8页
目的:建立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对比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大西洋鳕等18种鳕鱼及易掺假品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 目的:建立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方法。方法:对比异鳞蛇鲭、棘鳞蛇鲭、大西洋鳕等18种鳕鱼及易掺假品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设计异鳞蛇鲭、棘鳞蛇鲭物种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两种鱼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评估其特异性、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用该方法对50份市售标称“鳕鱼”制品进行检测,评估其实际使用效果。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绝对灵敏度为0.002 ng/μL(异鳞蛇鲭)和0.0002 ng/μL(棘鳞蛇鲭),相对灵敏度均达0.01%,满足实际检测需求。在50份市售样品中检出1份含异鳞蛇鲭成分,1份含棘鳞蛇鲭成分,与测序比对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异鳞蛇鲭和棘鳞蛇鲭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水产品掺杂使假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鳞蛇鲭 棘鳞蛇鲭 油鱼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COI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5种磷脂含量的HPLC-ELSD检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新楠 彭吉星 +5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文艺晓 王联珠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第4期10-17,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水产品中5种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方法并测定了几种水产品及水产品性腺组织中5种磷脂的含量。采用氯仿-甲醇(2∶1,V/V)进行磷脂的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HPLC-ELSD对牡蛎(Ostrea gigas tnu... 本研究建立了水产品中5种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方法并测定了几种水产品及水产品性腺组织中5种磷脂的含量。采用氯仿-甲醇(2∶1,V/V)进行磷脂的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HPLC-ELSD对牡蛎(Ostrea gigas tnunb)、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磷虾(Euphausia)以及海胆(Echinoidea)黄、大闸蟹(Eriocheir sinensis)蟹黄、鲟鱼(Acipenser sinensis)子酱、刺参性腺中的磷脂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该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7%~102%,相对标准偏差为0.75%~9.78%,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和良好的精密度。结果显示,上述样品中含量最高的磷脂均为磷脂酰胆碱,其中磷虾粉中磷脂酰胆碱含量最高为29.71~35.30 mg/g。磷脂酰乙醇胺除鲟鱼子酱样品外均有检出,其中刺参和牡蛎冻干粉样品中磷脂酰乙醇胺含量较高,含量范围分别为2.90~3.69 mg/g和2.49~4.40 mg/g,磷脂酰肌醇、溶血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3种磷脂仅有少数品种有检出,且含量较低。综上,HPLC-ELSD法可以实现对鱼、贝、虾等水产品中5种磷脂组分的快速准确分析及定量,为水产品营养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磷脂 HPLC-ELSD 检测方法 定量分析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氯芬新残留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继耀 李兆新 +3 位作者 邢丽红 孙晓杰 王淑文 李淑勤 《中国兽药杂志》 2024年第1期75-86,共12页
氯芬新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可能造成食品中氯芬新农药残留的问题。我国制定的氯芬新残留的限量标准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源性食品中,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则尚未制定。目前氯芬新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基于固相吸附的... 氯芬新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可能造成食品中氯芬新农药残留的问题。我国制定的氯芬新残留的限量标准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等植物源性食品中,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则尚未制定。目前氯芬新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基于固相吸附的萃取方法,氯芬新残留的检测技术则以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主。有关氯芬新残留在食品中的风险评估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等植物源性食品中,评估结果均表明其残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本文针对氯芬新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以及风险评估作相关综述,并对其检测方法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食品中氯芬新残留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芬新 检测技术 最大残留限量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代谢及生理应激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杨越聪 张倩茹 +4 位作者 郑关超 赵辉辉 王潇潇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3-1190,共8页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与生理应激差异。结果表明,紫贻贝和厚壳贻贝中PSTs最高蓄积量分别为889.1和358.6μg STXeq/kg,前者超出后者的2倍。代谢3天后,厚壳贻贝PSTs的清除率为88.8%,而紫贻贝仅为42.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贻贝各组织单日PSTs蓄积量与其产毒藻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清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生理应激方面,紫贻贝对产毒藻的清滤率与吸收率为厚壳贻贝的两倍。此外,紫贻贝肝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与组织损伤更严重,导致其肝胰腺中PSTs向其他组织转移量与清除率均显著低于厚壳贻贝(P<0.05)。综上所述,产毒藻暴露下厚壳贻贝通过改变摄食行为降低PSTs的蓄积量,导致厚壳贻贝中PSTs的安全风险明显低于紫贻贝,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双壳贝类对PSTs的蓄积差异机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种间差异 蓄积代谢 摄食行为 生理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蓄积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范礼强 郑关超 +4 位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卢霞 李玉 谭志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能够导致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染毒或死亡,危害海洋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其中,贻贝具有强蓄积性特点,在国外可作为PSTs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我国因食用贻贝造成多起PSTs中毒事件成为...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能够导致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染毒或死亡,危害海洋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其中,贻贝具有强蓄积性特点,在国外可作为PSTs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我国因食用贻贝造成多起PSTs中毒事件成为安全关注重点,因此急需弄清其风险形成机理。本文通过综述我国近海贻贝等贝类中PSTs的风险程度、贻贝对不同产毒藻来源的PSTs的蓄积作用,分析环境因子对于蓄积代谢的影响,深入挖掘贻贝蓄积代谢特异性。进而聚焦贻贝代谢阶段的表达调控过程、影响因素、转化作用及方式等。未来应侧重于摸清我国目标区域贻贝等海洋贝类中PSTs基础风险规律和变化过程,并据此建立区域性PSTs风险防控技术,提高我国贻贝中PSTs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海洋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蓄积代谢 免疫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昊宇 谭志军 +3 位作者 郑关超 吕颂辉 杨越聪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4,共8页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酯化态 13C同位素示踪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贝类对一株拟菱形藻所产多莫酸毒素的蓄积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关超 吴海燕 +4 位作者 彭吉星 郭萌萌 李兆新 李扬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分离自中国台湾海峡的一株产神经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DA)的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C4181)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 以分离自中国台湾海峡的一株产神经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DA)的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C4181)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对其所产DA的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连续暴露4 d后,3种贝类中DA的蓄积含量、组织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太平洋牡蛎对DA的整体蓄积能力(以软体组织计)显著高于栉孔扇贝和紫贻贝(P<0.01),其最高含量为42.40μg/kg。紫贻贝的软体部质量与DA蓄积含量成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小个体贻贝蓄积DA能力要强于大个体,其他两种贝类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果。虽然3种贝类的内脏团、外套膜、鳃丝、性腺及闭壳肌均具有一定的DA蓄积能力,但内脏团的蓄积能力最高,栉孔扇贝、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内脏团中的DA含量分别为11.12、1.63和26.96μg/kg。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贝类对DA蓄积含量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贻贝蓄积DA含量与其自身大小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开展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评估、促进沿海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列拟菱形藻 多莫酸 贝类 蓄积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循环水养鱼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曲梦 江艳华 +5 位作者 桂彬彬 教杨 王联珠 崔正国 谭志军 姚琳 《科学养鱼》 2022年第5期73-75,共3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是一种提高水产品品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养殖方式,具有环境可控、节水、高效、环保和安全等优点。解析RAS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对于保持RAS内部的生态平衡、避免使用药物、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运...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是一种提高水产品品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养殖方式,具有环境可控、节水、高效、环保和安全等优点。解析RAS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对于保持RAS内部的生态平衡、避免使用药物、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RAS的水体与鱼体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确定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水体与鱼体之间、不同鱼种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种群结构 水产品质量安全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养殖方式 高通量测序技术 生态平衡 R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中氯芬新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食用安全性分析
9
作者 王继耀 程江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了解我国水产品中氯芬新残留状况,本研究采用QuEChERS样品进行前处理技术,建立了鱼中氯芬新残留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技术首次对采自5个省市13个品种128个鱼类样品中氯芬新残进行检测;分别参照欧盟规定的氯芬新在... 为了解我国水产品中氯芬新残留状况,本研究采用QuEChERS样品进行前处理技术,建立了鱼中氯芬新残留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技术首次对采自5个省市13个品种128个鱼类样品中氯芬新残进行检测;分别参照欧盟规定的氯芬新在鲑中最大残留限量1350μg/kg,以及在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0μg/kg,采用风险熵值法(RQ)进行氯芬新残留食用安全性风险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氯芬新在0.5~1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5,检出限为1.0μg/kg。在1.0、2.0、5.0、50.0μg/kg四个添加水平上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在79.16%~106.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63%~7.26%之间(n=6)。在鳙、鲤、鲫、鲟、虹鳟、鲢、鳊、鳜和大菱鲆中均未检出氯芬新残留,表明这些品种的鱼类氯芬新残留食用风险很小。在加州鲈、草鱼、大黄鱼和乌鳢中氯芬新最大残留含量分别为343.02、58.43、33.19μg/kg和1.38μg/kg,检出率分别为37.21%、29.41%、40.00%和16.67%。据欧盟动物源性食品中氯芬新最大残留限量,乌鳢氯芬新残留食用为低风险,草鱼、大黄鱼和加州鲈均为高风险,其中加州鲈RQ值是风险值的17倍之多。综上结果表明在我国部分鱼类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氯芬新违规使用现象,存在较高氯芬新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芬新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食品安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羟丙基-β-环糊精降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并减缓其毒性作用
10
作者 邹亮 刘红 +3 位作者 郭萌萌 李风铃 谭志军 耿倩倩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6-676,共11页
四溴联苯醚(BDE-47)因其高蓄积性和多毒性特点,引发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是国际上重点关注和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通过比较BDE-47单独暴露和BDE-47+2-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联合暴露处理的紫贻贝消化盲囊、性腺和鳃等组织中BDE-47蓄积... 四溴联苯醚(BDE-47)因其高蓄积性和多毒性特点,引发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是国际上重点关注和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通过比较BDE-47单独暴露和BDE-47+2-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联合暴露处理的紫贻贝消化盲囊、性腺和鳃等组织中BDE-47蓄积和消除动态差异,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和组织损伤,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探讨HPCD对BDE-47蓄积、分布和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具有组织特异性;HPCD可显著降低BDE-47在紫贻贝各组织中的蓄积浓度,同时加快BDE-47的消除.HPCD降低了BDE-47在贻贝中的残留风险.GST、SOD、CAT活性和GSH、MDA含量变化分析表明,HPCD减轻了BDE-47对紫贻贝消化盲囊和性腺的氧化胁迫.BDE-47+HPCD处理组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值(IBR)低于BDE-47处理组,组织病理损伤也较轻.分子对接显示HPCD减轻BDE-47对紫贻贝的毒性,可能是基于HPCD对BDE-47的屏蔽作用.研究结果为HPCD在减少海洋生物污染物积累和消除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联苯醚 (BDE-47) 羟丙基-Β-环糊精 (HPCD) 紫贻贝 蓄积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岛附近海域夏秋季贝类毒素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解析
11
作者 邓宇翔 程玲 +3 位作者 吴海燕 袁承旭 谭志军 郑关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黄渤海海域的有害赤潮是研究者与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的环境问题,长岛县地处黄渤海交汇海域,有潜在的海洋毒素污染风险。本研究以6―10月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浮游植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样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 黄渤海海域的有害赤潮是研究者与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的环境问题,长岛县地处黄渤海交汇海域,有潜在的海洋毒素污染风险。本研究以6―10月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浮游植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样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软骨藻酸贝类毒素(domoic acid,DA)的残留及污染特征,探究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毒素污染情况及潜在风险来源。结果显示,LSTs和DA的检出率、含量均较低。PSTs在不同月份、样品中均有检出,其中,9月贝类与浮游植物PSTs含量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出安全限量。在浮游植物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发现,6―10月均有亚历山大属藻类(Alexandrium spp.)检出,9月丰度最高,且在沉积物中也发现亚历山大属藻孢囊,推测本研究中PSTs产毒藻可能为亚历山大属藻类。虽然长岛附近海域PSTs含量较黄渤海其他海域低,但仍存在PSTs污染潜在风险,应加强对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岛附近海域水产养殖区毒素污染的早期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长岛 污染特征 潜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12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3 位作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13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3 位作者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组织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 被引量:9
14
作者 邢丽红 孙伟红 +3 位作者 彭吉星 孙晓杰 郑关超 李兆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贝类组织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蛋白结合态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缩及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超滤净化后,采用液相...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贝类组织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蛋白结合态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缩及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超滤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内标法定量.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0.5—2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添加水平为1.00,2.50、10.0μg·kg^(-1)时,平均回收率在90.1%—99.5%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检出限均为0.50μg·kg^(-1).本方法灵敏、高效、简单、重现性好,满足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贝类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萌萌 彭吉星 +4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姚琳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2期62-70,共9页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 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是保障贝类质量安全的基础,本研究以有毒贻贝(Mytilus edulis)为原料,探究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以1%乙酸溶液提取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Sephardex LH20)净化后收集目标馏分,再经高效液相色谱以TSK-GEL Hillic Amide-80色谱柱(4.6 mm×250.0 mm,5.0μm)分离、纯化,根据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保留时间收集色谱峰流出液,连续制备合并馏分,40℃减压蒸馏浓缩近干,用75%乙腈水(含0.25%甲酸)溶解,即制得毒素标准样品溶液。分别采用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与标准物质的多级质谱信息进行匹配,以高分辨质谱获得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性确证,样品溶液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为4种膝沟藻毒素,分别为膝沟藻毒素-1&-4 (Gonyautxins-1&-4, GTX1&4)和膝沟藻毒素-2&-3(Gonyautxins-2&-3, GTX2&3)。均匀性实验中,经F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标准样品在4℃和-18℃两种环境条件下储存6个月稳定性较好。标准样品经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并评定了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本研究制得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为GTX 1(3 663μg/L)&GTX4(1 147μg/L)和GTX 2(1 884μg/L)&GTX3(797μg/L)的混合溶液,溶剂为75%乙腈水(含0.25%甲酸),为国内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2):6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膝沟藻毒素 标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制备 均匀性 稳定性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和产地刺参营养功能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吉星 赵新楠 +5 位作者 宋冬茹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赵艳芳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北方主产区烟台和大连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营养和功能成分的组成及其差异,分别对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刺参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海参多糖和海参皂苷等成分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 为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北方主产区烟台和大连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营养和功能成分的组成及其差异,分别对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刺参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海参多糖和海参皂苷等成分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底播刺参的灰分、蛋白质、脂肪、二十碳五烯酸(EPA)和甲硫氨酸等营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烟台池塘刺参,但是饱和脂肪酸、丙氨酸、钙、铁、锰、铜、锌以及海参多糖显著低于烟台池塘刺参。大连底播刺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磷含量显著低于大连池塘刺参,而硒元素和海参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大连池塘刺参。烟台底播刺参中饱和脂肪酸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总氨基酸含量低于大连底播刺参,但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大连底播刺参。烟台池塘刺参中蛋白质、EPA、甲硫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磷含量显著低于大连池塘刺参,但丙氨酸、钙、硒、锰和海参多糖显著高于大连池塘刺参。烟台刺参的营养素指数数值大于大连刺参,其中烟台池塘刺参的营养素指数最高,大连底播刺参的营养素指数最低。综上所述,不同养殖模式以及不同产地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为完善刺参营养品质评价以及指导其消费提供数据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2):0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养殖模式 营养成分 功能成分 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暴露下呋喃唑酮在大菱鲆体内的迁移规律及预测
17
作者 邢丽红 孙伟红 +3 位作者 李沂光 彭吉星 李兆新 翟毓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38-245,共8页
为评价养殖环境中低剂量呋喃唑酮在大菱鲆体内残留的风险,科学预测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来源,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以0.5、1.5 mg/kg和5.0 mg/kg三个添加量的呋喃唑酮,在(16±2)℃连续投喂30 d,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为评价养殖环境中低剂量呋喃唑酮在大菱鲆体内残留的风险,科学预测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来源,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以0.5、1.5 mg/kg和5.0 mg/kg三个添加量的呋喃唑酮,在(16±2)℃连续投喂30 d,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菱鲆体内呋喃唑酮代谢物3-氨基-2-噁唑烷基酮(3-amino-2-oxazolidinone,AOZ)残留量,确定饲料添加量与AOZ残留量关系、稳态富集时间、组织分布特征和生物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并构建判别模型预测饲料中呋喃唑酮含量。结果表明,在低剂量暴露条件下连续投喂含呋喃唑酮的饲料30 d,大菱鲆各组织中AOZ残留量与添加量呈正相关;在3个添加量下,AOZ在肌肉和皮中达到稳态富集的时间分别为15、15 d和25 d;AOZ在大菱鲆各组织中的分布呈相似规律,其残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脏>肾脏>脾>鳃>皮>肌肉;低添加水平条件下呋喃唑酮在大菱鲆体内的BCF大于高添加水平;当饲料中呋喃唑酮含量分别≥0.68 mg/kg和≥0.46 mg/kg时,在该养殖条件下连续投喂30 d,大菱鲆肌肉和皮组织中AOZ残留量≥1.0μg/kg。大菱鲆中呋喃唑酮痕量残留可能与养殖环境污染相关,通过模型预测和科学监控,可以减少养殖过程的带入风险,有效保障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唑酮 3-氨基-2-噁唑烷基酮 大菱鲆 饲料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旭颖 李兆新 +5 位作者 孙晓杰 邢丽红 张梦婷 朱盼盼 王继耀 苏文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1-241,共11页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 1,GTX 1)、膝沟藻毒素2(Gonyautoxin 2,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腹泻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拉津在太平洋牡蛎体内的蓄积、分布与消除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旭颖 孙晓杰 +5 位作者 郭萌萌 邢丽红 李风铃 彭吉星 朱盼盼 李兆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29-337,共9页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太平洋牡蛎分别暴露在阿特拉津质量浓度为10μg/L和100μg/L的海水中,研究阿特拉津在太平洋牡蛎体内的蓄积特征、组织分布和消除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暴露质量浓度下,各组织中阿特拉津含量在3~7 d达到平衡,...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太平洋牡蛎分别暴露在阿特拉津质量浓度为10μg/L和100μg/L的海水中,研究阿特拉津在太平洋牡蛎体内的蓄积特征、组织分布和消除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暴露质量浓度下,各组织中阿特拉津含量在3~7 d达到平衡,半衰期为0.20~0.32 d,生物富集系数为1.68~3.46 mL/g,鳃和内脏团是太平洋牡蛎的主要蓄积靶组织,而闭壳肌中阿特拉津含量最低。太平洋牡蛎对阿特拉津的消除能力随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各组织中阿特拉津的含量随净化时间呈指数下降,净化1 d后的消除率为90.1%~97.1%,其主要代谢途径推测为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太平洋牡蛎 蓄积 组织分布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