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地微生物酶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伟 姚从禹 +1 位作者 孙晶晶 郝建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4-275,共12页
两极地区的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能够耐受低温、高盐等特殊性质的酶。极地微生物的酶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极地微生物在各种复杂的极地环境中形成了高度多样性,蕴含着可供开发利用的大量新酶资源。近年来国内外持续... 两极地区的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能够耐受低温、高盐等特殊性质的酶。极地微生物的酶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极地微生物在各种复杂的极地环境中形成了高度多样性,蕴含着可供开发利用的大量新酶资源。近年来国内外持续发现大量的极地微生物新酶,说明极地微生物已成为新酶的重要来源。本文简述了近5年来极地微生物新酶开发的研究进展,分类列举了有较好商用前景的蛋白酶、脂肪酶/酯酶、糖类降解酶等重要工业酶的筛选和性质等研究简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微生物 酶资源开发 蛋白酶 脂肪酶 酯酶 糖类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的基础酶学性质研究及抑制剂的开发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怡炫 陈昕 +4 位作者 王芳 惠彦行 盛军 徐海波 徐甲坤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157,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Zn^(2+)、Mg^(2+)、Cu^(2+)、Fe^(3+)、Al^(3+)和Ca^(2+))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苯甲基磺酰氟(PMSF)、EDTA·2Na、碘乙酰胺(IAM)和甲苯磺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对蛋... 本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Zn^(2+)、Mg^(2+)、Cu^(2+)、Fe^(3+)、Al^(3+)和Ca^(2+))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苯甲基磺酰氟(PMSF)、EDTA·2Na、碘乙酰胺(IAM)和甲苯磺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8.0;当金属离子浓度为0.5 mmol/L时,Zn^(2+)、Mg^(2+)、Cu^(2+)、Fe^(3+)和Al^(3+)金属离子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率分别为55.02%、55.02%、35.39%、20.67%和41.12%,而Ca^(2+)离子对蛋白酶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MSF和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PMSF的浓度为8.0 mmol/L时,抑制率为60%;EDTA·2Na浓度为0.6 mmol/L时,抑制率为86.67%;IAM在低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PCK低浓度时抑制效果不明显,浓度升高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加。本研究阐明了影响南极磷虾粗酶液蛋白酶酶活的因素,开发了针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剂,为南极磷虾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粗酶液 基础酶学性质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纳米颗粒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怡丹 黄翠玲 +6 位作者 朱琳 冯娟 夏斌 赵信国 孙雪梅 陈碧鹃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71,共15页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源和环保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进入到海洋环境中,对海洋渔业生物造成潜在威胁。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海洋水产品是我国居民粮食供给和优质蛋白质供给的重要保障。因此,ENPs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中ENPs的来源,归纳了其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分析其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其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以期为客观评价ENPs的海洋渔业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颗粒 海洋渔业生物 毒性效应 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及其产品中砷含量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莹莹 王联珠 +2 位作者 朱文嘉 江艳华 姚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82-187,共6页
南极磷虾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其相关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由于南极磷虾油中总砷含量较高,使其在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等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 南极磷虾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其相关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由于南极磷虾油中总砷含量较高,使其在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等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对南极磷虾及其产品中总砷、无机砷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基于检测数据和南极磷虾产品的膳食消费量,采用点评估方法对南极磷虾产品中砷膳食暴露量及食用安全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整虾和磷虾肉中总砷含量均低于0.50 mg/kg,南极磷虾粉、南极磷虾油及其胶囊产品中总砷含量相对较高,但是南极磷虾产品中无机砷含量一般低于0.050 mg/kg;点评估结果表明,摄食南极磷虾油等产品对无机砷膳食暴露量的贡献率极低,长期食用磷虾油不会增加总膳食无机砷的摄入量。因此,南极磷虾及其产品可以作为安全、优质的食品、饲料或保健品原料予以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产品 总砷 无机砷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建明 赵捷杰 +5 位作者 陈四清 常青 严俊丽 朱之发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油 鱼油 圆斑星鲽 生长性能 肌肉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急性胁迫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孟振 张鸿丽 +5 位作者 刘新富 姜勇 贾玉东 刘滨 曲江波 徐荣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60,共10页
本研究采用96 h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血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9.0±0.5)℃、pH为7.85、盐度为29.5和溶解氧为(7.8±0.2)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 本研究采用96 h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血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9.0±0.5)℃、pH为7.85、盐度为29.5和溶解氧为(7.8±0.2)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重为(163.90±15.31)g的大菱鲆幼鱼,总氨(TAN)和非离子氨(NH3-N)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73和0.64 mg/L。氨氮浓度、暴露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血浆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iso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碱性磷酸酶(AKP)和血糖(GLU)含量/活性都存在显著影响;血浆EPI、SOD、GSH、AKP和GLU随氨氮浓度升高响应时间提前,EPI、皮质醇、AKP和GLU随暴露时间延长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致死高浓度胁迫(TAN浓度70.96和84.11 mg/L)下,血浆SOD和GSH在胁迫期(12 h)内快速升高,GLU快速升高(4 h)后急剧降低(12 h),暗示氨氮急性致死的原因与氧化应激损伤、生理代谢紊乱和呼吸功能受损有关。本结果可为大菱鲆大规格幼鱼的养殖管理和行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氨氮急性胁迫 血浆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苗钧魁 魏书磊 +3 位作者 刘小芳 于源 张笑梅 冷凯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9-144,共6页
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化率,降低南极磷虾油微囊化利用成本,以酪蛋白酸钠、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化率,降低南极磷虾油微囊化利用成本,以酪蛋白酸钠、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为24.55%、明胶质量分数为4.86%、芯壁质量比为0.33,麦芽糊精质量分数为45.60%,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3.79%。微胶囊水分含量2.31%±0.12%,吸湿性强,灰分含量为2.04%±0.14%,微胶囊粒径集中在14.8~26.7μm。响应面法预测各因素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大小关系为:芯壁质量比>明胶>酪蛋白酸钠。机械强度试验表明,在不同的pH环境和离心时间条件下,微胶囊中南极磷虾油释放率小于0.3%,微胶囊结构非常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微胶囊 喷雾干燥 响应面法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条件对南极磷虾粉脂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小芳 刘建志 +3 位作者 唐一新 祝春英 苗钧魁 冷凯良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7,共6页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对南极磷虾粉品质的影响。以游离脂肪酸含量、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虾青素含量为指标,结合雷达图分析法,对真空包装、维生素E(VE)添加、真空包装结合VE添加等3种贮藏条件下南极磷虾粉的脂质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对南极磷虾粉品质的影响。以游离脂肪酸含量、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虾青素含量为指标,结合雷达图分析法,对真空包装、维生素E(VE)添加、真空包装结合VE添加等3种贮藏条件下南极磷虾粉的脂质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60℃条件下贮藏30 d,磷虾粉脂质发生氧化劣变,游离脂肪酸由(4.36±0.13)%升高至(8.04±0.13)%,过氧化值由(3.54±0.15) meq/kg升高至(6.85±0.18) meq/kg,茴香胺值由(37.7±9.05)升高至(165.05±5.23),虾青素由添加或二者结合的贮藏条件,均可抑制磷虾粉脂质的氧化劣变。雷达图分析结果显示,宜采用的贮藏条件优先顺序为:真空包装+VE添加>真空包装>VE添加。贮藏过程中隔绝空气接触并添加抗氧化剂VE更加有利于南极磷虾粉的品质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贮藏 脂质氧化 真空包装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3 位作者 樊钢洲 徐玉成 朱建成 于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0,共13页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半岛 中心渔场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AFS技术研究南极磷虾油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小芳 邱阿敏 +2 位作者 唐一新 张辉珍 冷凯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2-307,333,共7页
目的:建立动物组织脏器中砷形态的分析方法,探讨摄食南极磷虾油尤其是砷甜菜碱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豆油对照组(7 d组、30 d组)、南极磷虾油组(7 d组、30 d组)、添加100 mg/kg砷甜菜碱的南极磷... 目的:建立动物组织脏器中砷形态的分析方法,探讨摄食南极磷虾油尤其是砷甜菜碱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分布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豆油对照组(7 d组、30 d组)、南极磷虾油组(7 d组、30 d组)、添加100 mg/kg砷甜菜碱的南极磷虾油组(7 d组、30 d组),每组5只,灌胃剂量2.625 g油/kg·bw,喂养7 d或30 d后,剥离肝脏、肾脏。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经Hamilton PRPx-100色谱柱分离,磷酸二氢铵缓冲液洗脱,对脏器中砷甜菜碱(AsB)、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大鼠脏器中五种砷形态的检出限为0.35~0.50μg/L,定量限为1.0~2.0μg/L,加标回收率为80.2%~113.0%,RSD为1.34%~3.97%,方法线性良好,R^2> 0.999。采用该方法测得,大鼠肝脏和肾脏中主要砷形态为AsB和DMA。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摄食磷虾油和砷甜菜碱磷虾油7或30 d后,脏器中总砷、AsB、AsⅢ、DMA、MMA和AsⅤ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摄食南极磷虾油后,大鼠肝脏和肾脏中不会出现砷蓄积现象。南极磷虾油及其砷甜菜碱不会对大鼠脏器中砷形态含量以及各砷形态之间的转化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油食用安全性的科学认识及其应用领域拓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砷形态 脏器 转化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化工以氢氧化钙作为钙化剂的新型钙化工艺研究
11
作者 苗钧魁 于跃芹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42,共6页
研究了海藻化工中以氢氧化钙作为钙化剂的新型钙化工艺,使用氢氧化钙+氯化钙作为褐藻酸钠的钙化剂替代传统的单一氯化钙。确定的双钙钙化工艺条件:每升褐藻酸钠胶液(褐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 g/L),添加氯化钙溶液29.0 mL(质量分数为5%),... 研究了海藻化工中以氢氧化钙作为钙化剂的新型钙化工艺,使用氢氧化钙+氯化钙作为褐藻酸钠的钙化剂替代传统的单一氯化钙。确定的双钙钙化工艺条件:每升褐藻酸钠胶液(褐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 g/L),添加氯化钙溶液29.0 mL(质量分数为5%),添加氢氧化钙溶液13.75 mL(质量分数为5%),复合钙化剂中氯化钙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比为1.19∶1。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型钙化工艺褐藻酸钠的产率未有明显变化,得到的褐藻酸钠粘度稍有降低,粘度由275.1 mPa·s降低至241.3 mPa·s;氯化钙使用量降低40%以上,总钙添加量减少19%。双钙钙化工艺实现了对钙化废水的再利用,废水中钙质量浓度经处理由483 mg/L降到20 mg/L左右,电导率由6.84 mS/cm降至4.28 m S/cm;经脱钙处理的钙化废水回用后对产品褐藻酸钠的产率和粘度没有显著影响。新工艺操作简单,不仅有效减少了钙化废水中离子的引入,同时可以实现低成本地脱钙,脱钙后的废水可以作为冲稀水回收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为海藻化工行业的减排提供了一条新的工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化工 褐藻酸钠 钙化工艺 钙化废水 废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sp.Y112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位点R81定点突变提高产物特异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晓涵 郭姣梅 +3 位作者 宋凯 孙晶晶 王伟 郝建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138,共6页
通过对来源于海洋芽孢杆菌Y112的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进行同源建模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N末端81位精氨酸可能影响环糊精产物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将第81位点处的精氨酸突变为苏氨酸,降低了α-环糊精的生成量,将β-环糊精的比例从... 通过对来源于海洋芽孢杆菌Y112的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进行同源建模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N末端81位精氨酸可能影响环糊精产物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将第81位点处的精氨酸突变为苏氨酸,降低了α-环糊精的生成量,将β-环糊精的比例从64%上升至71%,提高了产物的专一性。分析原因可能与取代氨基酸残基的大小及氢键作用力的变化有关。同时,突变酶的酶学性质方面保持了原始酶的嗜热性、热稳定性及耐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定点突变 环糊精 产物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固定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姣梅 郝建华 +3 位作者 李晓涵 王伟 孙晶晶 宋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90-7195,共6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并依次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硅烷偶联剂对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最终得到氨基硅烷化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SiO2-NH2)。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并依次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硅烷偶联剂对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最终得到氨基硅烷化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SiO2-NH2)。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磁性纳米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结晶度高,稳定性好,粒径约为22 nm。利用该磁性材料固定化海洋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得,固定化酶热稳定性,对酸碱的耐受性和储存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材料 FE3O4 氨基硅烷化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壳聚糖、壳寡糖的制备与品质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源 刘小芳 +2 位作者 苗钧魁 冷凯良 徐玉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共8页
本研究以南极磷虾壳为原料,制备较高品质的壳聚糖与壳寡糖,并对二者的品质进行鉴定。南极磷虾壳经脱钙、脱蛋白处理,探索脱乙酰反应条件(碱溶液浓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制备具有较高脱乙酰度的南极磷虾壳聚糖,并对壳聚糖的理化指标... 本研究以南极磷虾壳为原料,制备较高品质的壳聚糖与壳寡糖,并对二者的品质进行鉴定。南极磷虾壳经脱钙、脱蛋白处理,探索脱乙酰反应条件(碱溶液浓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制备具有较高脱乙酰度的南极磷虾壳聚糖,并对壳聚糖的理化指标进行鉴定;探索酶法降解条件(壳聚糖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制备较高纯度的南极磷虾壳寡糖,并对壳寡糖的结构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使用60%的氢氧化钠于110℃脱乙酰处理4 h制备的南极磷虾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5.74%,粘均分子量为305.65 kDa,水分含量4.66%,灰分含量0.98%,酸不溶物含量0.40%,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食品级壳聚糖的要求;使用壳聚糖酶水解南极磷虾壳聚糖制备壳寡糖,在壳聚糖酶添加量为0.2%(m/V),酶解16 h条件下,南极磷虾壳寡糖产品得率为46.0%,红外光谱与NMR谱图显示了表征壳寡糖结构的全部特征峰,质谱结果显示南极磷虾壳寡糖主要由二糖(GlcN)2、三糖(GlcN)2-GlcNAc与四糖(GlcN)3-GlcNAc构成。本研究通过制备较高品质的壳聚糖与壳寡糖,为南极磷虾壳的高值综合利用与南极磷虾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壳聚糖 壳寡糖 制备 鉴定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芽孢杆菌N11-8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祥杰 王震 +2 位作者 苑志欣 郝建华 郑兰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5-163,共9页
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南极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sp.)N11-8液体发酵产蛋白酶PBN11-8的发酵条件进行快速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南极海洋芽孢杆菌N11-8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并通过Plackett-Burm... 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RSM)对南极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sp.)N11-8液体发酵产蛋白酶PBN11-8的发酵条件进行快速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南极海洋芽孢杆菌N11-8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并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影响其产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温度、氮源和碳源;以最陡爬坡实验逼近至上述因子最大响应区域,进而采用RSM法对其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3 g/L,蛋白胨13.1 g/L,酵母浸粉2.9 g/L,Na Cl_5 g/L,KH_2PO_4 1 g/L,Fe Cl3·6H_2O_2 mmol/L,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34.0℃,转速为200 r/min,装液量为50 ml/250 ml,接种量为4%,培养时间为60 h。最终优化后的酶活达到90.5 U/ml,比初始酶活提高了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蛋白酶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α-环糊精的酶转化工艺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晓彤 黄立萍 +1 位作者 孙谧 郝建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3-151,共9页
为获得较高的α-环糊精转化产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方法,筛选底物种类、底物浓度、加酶量、酶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pH等多个单因素,对海洋芽孢杆菌Y112产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产α-环糊精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Plack... 为获得较高的α-环糊精转化产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方法,筛选底物种类、底物浓度、加酶量、酶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pH等多个单因素,对海洋芽孢杆菌Y112产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产α-环糊精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得到影响α-环糊精转化率的3个主要因素:底物浓度、温度和pH值。最终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最佳转化条件为马铃薯淀粉浓度为5%,加酶量200 U/g(淀粉),pH值为8.4,温度30℃,200 r/min反应6 h,α-环糊精转化率均值为28.67%,比优化前的产率提高了2.4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响应面分析法 Α-环糊精 转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鲨鱼肝脂质组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思静 刘小芳 +2 位作者 刘建志 冷凯良 邵绪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07-312,共6页
本研究对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的深海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四种鲨鱼的鱼肝脂质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鲨... 本研究对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的深海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四种鲨鱼的鱼肝脂质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鲨鱼肝总脂质含量差异较大,路氏双髻鲨(S.lewini)鱼肝的总脂含量最高,达到60.42%±1.89%;大青鲨(P.glauca)和镰状真鲨(C.falciformis)鱼肝的总脂含量次之;深海长尾鲨(A.superciliosus)鱼肝的总脂含量最低,为7.20%±0.33%。不同品种鲨鱼鱼肝脂质含量和组成差异明显,其中,深海长尾鲨(A.superciliosus)鱼肝的EPA+DHA含量最高,达到总脂肪酸含量的37.27%;路氏双髻鲨(S.lewini)鱼肝磷脂(21.20%±0.18%)、角鲨烯(330.51±4.96 mg/kg)、烷氧基甘油(207.47±6.50 mg/g)含量均为四种鲨鱼中最高。鲨鱼肝富含磷脂、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角鲨烯、烷氧基甘油等海洋活性脂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满足资源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对鲨鱼鱼肝资源进行开发时应当结合鱼肝自身特征进行定向利用。本研究可为鲨鱼鱼肝脂质资源的高值精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肝 脂质 多不饱和脂肪酸 角鲨烯 烷氧基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莱州湾弓子网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庆昌 李显森 +1 位作者 孙珊 樊钢洲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7,共9页
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 单船框架拖网(俗称弓子网)是渤海海区常见的作业渔具,对底栖渔业生物选择性差,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副渔获物。为改善网囊网目的选择性,2017年9月在莱州湾海域采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15、25、35、45和55 mm的5种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弓子网对渔获物种类的选择能力较差,具有捕获栖息于作业海域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的能力。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尾数逃逸率和产值损失率逐渐增大,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的选择性参数(L0.5、SR)呈线性增加。口虾蛄和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0.5)与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L0.5=1.472m+12.63(R^2=0.934)和L0.5=1.394m+0.724(R^2=0.920)。在目前的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口虾蛄和鹰爪虾等经济渔获物资源,兼顾生产效益和幼鱼资源保护,建议将弓子网最小网目尺寸放大至4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子网 莱州湾 逃逸率 选择性 网囊网目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雷氏蛋白酶MP及其抑制剂LupI的复合物纯化及结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琳桓 王伟 +4 位作者 孙晶晶 刘均忠 李尚勇 张洁 郝建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66,共8页
沙雷氏蛋白酶属于锌金属蛋白酶M10B亚家族,是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关键致病因子。专一性沙雷氏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可靶向抑制沙雷氏蛋白酶,从而减弱产沙雷氏蛋白酶的细菌病原体的活性,成为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沙雷氏蛋白酶MP和其抑制剂Lup I... 沙雷氏蛋白酶属于锌金属蛋白酶M10B亚家族,是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关键致病因子。专一性沙雷氏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可靶向抑制沙雷氏蛋白酶,从而减弱产沙雷氏蛋白酶的细菌病原体的活性,成为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沙雷氏蛋白酶MP和其抑制剂Lup I均来源于海洋微生物Flavobacterium sp. YS-80-122,本研究分别纯化了蛋白酶MP、抑制剂LupI及MP-LupI的复合物,对MP-LupI复合物进行结晶条件筛选,成功在2种条件下获得MP-LupI复合物晶体,并经X-射线衍射收集到分辨率达2A的高质量衍射数据,其晶胞空间为P1211,晶胞参数为a=51.66A、b=51.85A、c=102.14A、α=γ=90°、β=97.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雷氏蛋白酶 沙雷氏蛋白酶抑制剂 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型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对脂多糖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玉洁 郝仪铭 +5 位作者 周梦晴 伍梓健 杨玉红 刘小芳 王保珍 杜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51-157,共7页
目的:探讨磷脂型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olipids,DHA-PL)和磷脂型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olipids,EPA-P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 目的:探讨磷脂型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olipids,DHA-PL)和磷脂型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olipids,EPA-P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卵和冰岛刺参(Cucumaria frondosa)体壁为原料,分离提取DHA-PL和EPA-PL。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模型组、LPS+DHA-PL组和LPS+EPA-PL组,Control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灌胃20 mL/kg mb生理盐水,其他组以400 mg/kg mb剂量分别每天灌胃受试物,灌胃体积为10 mL/kg mb,连续干预28 d;第29天Control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其他组注射LPS(10 mg/kg mb),注射体积为10 mL/kg mb,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肝质量,计算肝指数;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肝脏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以及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DHA-PL和EPA-PL预防性干预能有效保护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降低肝指数以及血清ALT和AST活力,下调肝脏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MAPK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DHA-PL和EPA-PL预防性干预可保护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依赖于其对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型二十二碳六烯酸 磷脂型二十碳五烯酸 急性肝损伤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