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大豆新品种吉育668选育及栽培要点
1
作者 王鹏年 胡水清清 +4 位作者 刘大壮 张井勇 张春宝 郑宇宏 王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筛选和产量鉴定独立选育而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31.25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1.8%,试验点中最高产量为3783.3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649.4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2.7%,其中最高产量为3041.0 kg·hm^(-2)。吉育668于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03。该品种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5.39%,粗脂肪含量22.94%,蛋脂合计58.33%,具有突出的高产、稳产特性,属于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吉林省延边州和白山市大部分地区、吉林市部分地区等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生产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吉育668 高产 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高产大豆杂交种吉育671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2
作者 关哲允 闫昊 +5 位作者 刘大壮 丁孝羊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照吉农84增产7.4%。经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1号和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且高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脂肪(干基)含量23.05%,蛋白质(干基)含量38.26%。吉育671制种宜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丰富的地区;可利用蜜蜂进行辅助传粉,全生育期需严格去杂去劣,在鼓粒期至成熟初期进行化控处理。吉育671于2023年6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豆20230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杂交种 吉育671 细胞质雄性不育 选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春宝 孙妍妍 赵丽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9,共13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目前,已有40余个杂交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杂交大豆正处于由中试向产业化推进阶段。本文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进行了综述,系统阐述了各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利用、不育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育性恢复基因和恢复抑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解决路径,并对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大豆杂种优势分子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种 细胞质雄性不育 遗传基础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MS恢复基因Rf2功能性分子标记开发及恢复系新种质创制
4
作者 赵天宇 杨绪磊 +5 位作者 王孟磊 韩忠旭 王铭钰 林春晶 张井勇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8-1795,共8页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 恢复系所含恢复基因的组成及数量直接决定恢复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通过“三系”法育成的杂交大豆的育性稳定性。Rf1基因广泛存在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而Rf2作为新发现的强恢复基因仅在极少数恢复系中存在。为此,通过开发Rf2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利用常规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聚合恢复基因Rf1和Rf2,可创制具有强恢复能力和优良农艺性状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新种质。结果表明,Rf1和Rf2分子标记相结合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目标恢复基因类型,显著提高基因聚合恢复系新种质的育种效率。同时,创制出的恢复系新种质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上表现优异。本研究为“三系”杂交大豆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恢复系新种质,也为今后更多强恢复系的高效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 不育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5
作者 高萌萌 赵天宇 +5 位作者 焦馨悦 林春晶 关哲允 丁孝羊 孙妍妍 张春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149,共13页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JLCMS5A和JLR2花蕾不同时期的转录水平变化,挖掘调控育性恢复和花蕾发育进程的相关基因和通路。进一步对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注释、序列差异分析、RT-qPCR验证、系统进化分析及蛋白结构预测,挖掘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结果】转录组测序鉴定到17181个DEGs,其中有3856个DEGs与发育时期相关,2808个DEGs与育性相关。GO(geneontology)功能注释表明,与育性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ADP结合、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类别,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异源二聚化活性、DNA复制和DNA结合等功能类别。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育性相关DEGs主要参与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葡萄糖苷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与蛋白质、糖类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发育时期相关DEGs主要参与DNA复制、错配修复、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与细胞分裂和能量物质降解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育性恢复候选基因分析发现,JLR2中的Glyma.09G176400可能在调控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结论】共鉴定到3856个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2808个与育性相关的DEGs;鉴定出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蛋白的DEGs15个;挖掘了1个育性恢复相关基因Glyma.09G176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MS-RN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GmRf1的初步鉴定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绪磊 郭凤兰 +7 位作者 高萌萌 张泽东 林春晶 孙妍妍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6-1193,共8页
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主要基于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品种选育。恢复系作为杂交种的父本,其所含的育性恢复(Rf,restorer-of-fertility)基因起决定作用。前期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GmRf1进行了精细定位。本研究在... 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主要基于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品种选育。恢复系作为杂交种的父本,其所含的育性恢复(Rf,restorer-of-fertility)基因起决定作用。前期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GmRf1进行了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GmRf1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亚细胞定位预测、序列比对和差异表达分析,明确了Glyma.16G161900基因在恢复系JLR230中所编码的1个576个氨基酸的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蛋白为GmRf1。进一步对含有GmRf1的对照材料Williams82与母本不育系JLCMS204A进行测交及F_(1)植株花粉育性鉴定,验证了GmRf1可以恢复CMS-RN型不育系育性。最后利用GmRf1在亲本间存在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开发了功能性分子标记Rf1-dCAPS-2和Rf1-dCAPS-3。上述研究将为今后通过分子标记筛选或辅助选育含GmRf1基因型材料,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创制新型恢复系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杂种优势相关基因挖掘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7
作者 姜楠 韩博文 +2 位作者 林春晶 吴松权 张春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62-1771,共10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升作物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杂种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研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的高速发展,研究人员在不同层面不断探索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杂种优势数量性状...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升作物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杂种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研究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的高速发展,研究人员在不同层面不断探索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杂种优势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与相关基因挖掘研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解析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中已定位的株型、粒质量及产量等杂种优势相关QTL或克隆基因的类型、功能及分子机理进行阐述和总结,以期通过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技术,深度解析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为推动杂种优势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杂种优势 基因克隆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