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赵敏 王鑫平 +1 位作者 赵聪 黄学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旨在探寻最适配施的有机肥施入量及保水剂最佳配施比例,为褐土高水效耕层构建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褐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旨在探寻最适配施的有机肥施入量及保水剂最佳配施比例,为褐土高水效耕层构建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褐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肥施用量为主区,设置F_(1)(0 t/hm^(2)),F_(2)(45 t/hm^(2)),F_(3)(60 t/hm^(2))和F_(4)(75 t/hm^(2))4个处理;以保水剂施用量为副区,设置B_(1)(0 kg/hm^(2)),B_(2)(300 kg/hm^(2)),B_(3)(600 kg/hm^(2))和B_(4)(900 kg/hm^(2))4个处理,探究有机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值和有效水含量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1)与单施保水剂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土壤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均增强,有效含水量增加。(2)有机肥施入量不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不同。试验土壤低吸力段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有效水含量均表现为:F_(3)>F_(2)>F_(4)>F_(1)。(3)F_(3)处理下,随着保水剂配施比例的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与供水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水含量与保水剂配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R^(2)=0.949 3)。[结论]中量有机肥(60 t/hm^(2))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此有机肥投入量下保水剂的最佳配施比例是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保水剂 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 有效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对藜麦黑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抑菌物质鉴定
2
作者 任璐 孙江伟 +3 位作者 吕红 殷辉 秦楠 赵晓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测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菌株LS3发酵液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对LS3菌株的非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HPLC-M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S3挥发物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3.47%,发酵液的抑制率为61.45%,发酵液经高温灭菌后抑制率仅为13.08%;不同浓度LS3菌株发酵液均对藜麦黑茎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0×10^(6)cfu/mL发酵液的防效达66.81%;对其主要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发现为2-壬醇、苯酚和十三烷醇,其中2-壬醇和苯酚对藜麦黑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2.57和1.24μg/mL;将LS3菌株的抗菌粗蛋白分离、纯化后,显示只有一个活性峰,对该峰进行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发现1条较清晰的条带,经HPLC-MS检测后发现该蛋白是分子量大小约为32.6 kDa的鞭毛蛋白。菌株LS3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鉴定其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鉴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黑茎病 枯草芽胞杆菌 抑菌作用 抗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谷子生育期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陶玉娇 朱倩倩 +5 位作者 李晨 赵艺园 梁玉 段明 马芳芳 王娟玲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8-1299,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六棱谷(B44)、野生谷子(B111)、小绳白谷(B112)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研究谷子生育期的变化以及不同播期下的谷子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推迟播种会导致播种-出苗时段变长,谷子全生...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六棱谷(B44)、野生谷子(B111)、小绳白谷(B112)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研究谷子生育期的变化以及不同播期下的谷子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推迟播种会导致播种-出苗时段变长,谷子全生育期及出苗-抽穗时段缩短,而抽穗-成熟时段的天数相对稳定。2021—2023年B44、B111和B112的全生育期在播期间的变异系数分别达11.86%~14.60%、11.91%~15.05%、7.94%~17.07%。播期对谷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播期推迟导致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蛋白、脂肪、类黄酮含量和胶稠度提高,其中穗重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此外,氨基酸含量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其中B44、B111和B112的谷氨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高。本试验有助于筛选最优播期以促进谷子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谷子 生育期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茎基腐病拮抗菌LMNS-M9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可湿性粉剂研制
4
作者 张文静 徐紫璐 +4 位作者 吕红 秦楠 殷辉 赵晓军 任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2-876,共15页
为开发防治藜麦茎基腐病的生防菌剂,本研究以非洲哈茨木霉LMNS‑M9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抑菌活性,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其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其研制成可湿性粉剂,并对其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LMNS‑M9具有较强的广... 为开发防治藜麦茎基腐病的生防菌剂,本研究以非洲哈茨木霉LMNS‑M9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抑菌活性,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其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其研制成可湿性粉剂,并对其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LMNS‑M9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效果,其中对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抑制率达到69.59%;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18.84 mL/250 mL,接种量0.51%,发酵时间114.24 h,转速210 r/min,优化后抑菌率可达86.98%,比优化前提高了125.00%;通过助剂筛选及配方优化,获得LMNS‑M9可湿性粉剂,其组成为母粉20%、硅藻土67%、聚乙二醇3%、NNO 7%、糊精3%,所得制剂活菌数为3.08×10^(9) CFU/g,且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研究结果为藜麦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治及LMNS‑M9可湿性粉剂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哈茨木霉 茄病镰孢菌 发酵条件 可湿性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内生细菌LS3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抑菌机制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秦楠 任璐 +2 位作者 吕红 殷辉 赵晓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1210-1218,共9页
藜麦黑茎病是危害藜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藜麦倒伏、籽粒空瘪和不育,严重影响藜麦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获得1株对藜麦黑茎病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命名为LS3,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该菌株,采... 藜麦黑茎病是危害藜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藜麦倒伏、籽粒空瘪和不育,严重影响藜麦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获得1株对藜麦黑茎病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命名为LS3,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该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LS3菌株的最佳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进行筛选,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鉴定培养基法对LS3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对其抑菌机制进行初探。结果表明,LS3菌株发酵所需最佳培养基为YSP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酵母粉,发酵最佳温度为28℃。对转速、装液量、接种量、pH以及发酵时间5个因素进行正交发酵优化,结合方差分析,并考虑成本因素,最终确定LS3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130 r/min,装液量150 mL/300 mL,接种量1%,pH值7.0,发酵时间96 h。对LS3菌株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检测发现,LS3菌株可分泌β-1,4-葡聚糖酶和胞外蛋白酶,但不能产生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黑茎病菌 内生细菌 抑菌作用 鉴定培养基法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恢复土壤压实过程中大孔隙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贺亭峰 张慧清 +3 位作者 张冬梅 刘化涛 孔猛 丁启朔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0-347,共8页
农机压实土壤的问题很难避免,而农田压实土壤的结构恢复至关重要,冻融循环是恢复压实土壤的有效方法。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大孔隙对恢复压实土壤的作用,通过室内试验重塑压实土壤及人工孔隙措施模拟大孔隙,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设计不... 农机压实土壤的问题很难避免,而农田压实土壤的结构恢复至关重要,冻融循环是恢复压实土壤的有效方法。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大孔隙对恢复压实土壤的作用,通过室内试验重塑压实土壤及人工孔隙措施模拟大孔隙,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设计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波动,同时对比冻融循环前后压实土壤孔隙与团聚体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有人工孔隙压实土壤在高、低两种含水率条件下,分别在第3次和第2次冻融循环时开始大幅温度波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无人工孔隙的压实土壤温度大幅波动则出现在第7次和第4次冻融循环,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后,有人工孔隙压实土壤的团聚体平均尺度、结构系数等参数均优于无人工孔隙的压实土壤。人工孔隙可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波动改变冻融循环在土壤中的作用强度,加速压实土壤结构恢复进程,冻融循环+大孔隙策略是改善土壤孔隙及团聚体结构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压实 结构恢复 冻融循环 人工孔隙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