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的应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杜蕙 蒋晶晶 漆永红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生物炭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独特、原材料丰富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在农业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相关文献,综述了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修复污染土... 生物炭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独特、原材料丰富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在农业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相关文献,综述了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修复污染土壤及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的效应,旨在为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生物炭 连作障碍 应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曹世勤 王万军 +4 位作者 贾秋珍 曹辛未 封继红 王晓明 孙振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8-252,共5页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建议选用75~225 kg/hm 2施用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棉隆 小麦 土传 有害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和韦特菌属Waitea相关的新属种和新组合
3
作者 白滨 王雪薇 +1 位作者 文朝慧 何苏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0-1082,共13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察研究菌株在PDA平板上30℃培养时的形态特征;基于研究菌株的rDNA-ITS和LSU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试验条件下,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根和鳞片无致病性。菌株Bulb-4的最低、适宜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30℃和低于40℃。菌株Bulb-4在PDA平板上30℃培养产生无色至红褐色的束丝(cordon)及4种不同类型的菌核(根状薄片型菌核、束羽状菌核、瘤状或壳状菌核和线形或块根形菌核),未见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经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韦特菌属Waitea等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菌为未被描述的新属种,命名为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1)及百合紫褐菌F.liliorum(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2;Type strain Bulb-4,GenBank Acc.No.ITS:OL981321;LSU:ON332725)。在基于rDNA-ITS和LSU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F.liliorum与W.arvalis聚为一组,与Waitea spp.成为姊妹枝,远离Laetisaria属的模式种和属内的其他种。鉴于W.arvalis与Waitea菌属的属模式种和属内其他种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上的较大差异,建立新属布萨利丝属Boos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1)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2,Basionym:L.arvalis)。[结论]通过与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建立了新属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和布萨利丝属Boosalis,新种百合紫褐菌F.liliorum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绚束丝菌属 韦特菌属 兰州百合 新属种 新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党参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蒋晶晶 杜蕙 +3 位作者 陈爱昌 李雪萍 李敏权 漆永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1-190,共10页
为了探究党参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物,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转录间隔区(rDNA-ITS)、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基因(RPB2)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同时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党参菌核病... 为了探究党参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物,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转录间隔区(rDNA-ITS)、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基因(RPB2)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同时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党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为雪腐核盘菌和核盘菌,其中雪腐核盘菌为优势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雪腐核盘菌和核盘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和25℃,菌核形成最适温度为15和25℃,菌丝生长最适pH均为6,菌核形成最适pH为6和7,最适培养基均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菌丝生长抑制法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啶酰菌胺对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_(50)分别为0.2625、0.4165 mg·L^(-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雪腐核盘菌和核盘菌会引起党参菌核病。该研究结果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菌核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对棉铃虫天蚕素抗菌肽基因(HacD)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伟宁 魏玉红 +3 位作者 郭建国 刘月英 张美娇 郭致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7,共7页
抗菌肽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抵御外源致病微生物的侵染具有重要作用。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诱导下棉铃虫天蚕素抗菌肽基因(HacD)转录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昆虫体液免疫与棉铃虫抗B... 抗菌肽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抵御外源致病微生物的侵染具有重要作用。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诱导下棉铃虫天蚕素抗菌肽基因(HacD)转录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昆虫体液免疫与棉铃虫抗Bt发展的关联性。本研究测定了HacD cDNA序列,对序列进行了蛋白质翻译,并通过RT-qPCR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acD基因在Bt诱导下的转录规律。结果表明,棉铃虫HacD cDNA全长189 bp,其中GC含量为48.15%,肽链由63个氨基酸组成。Bt诱导后棉铃虫幼虫HacD相对转录水平整体呈显著上调趋势,其中脂肪体中HacD的相对转录水平上调最高,其次为血淋巴。Bt对棉铃虫幼虫进行短期诱导后,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的HacD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均呈持续上调趋势,分别在诱导24 h和18 h时达到最高,随后均持续下调。对幼虫进行持续诱导后,F 0代初孵幼虫、5龄幼虫、蛹和成虫的HacD基因均可以保持上调的转录特性;传代培养获得的F 1代初孵幼虫、5龄幼虫、蛹和成虫的HacD基因转录较F 0代下调,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Bt能够诱导棉铃虫HacD基因转录水平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苏云金芽胞杆菌 免疫致敏 抗性 抗菌肽 脂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16
6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王晓明 黄瑾 孙振宇 张勃 骆惠生 李青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4-218,232,共6页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居第二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次要致病类型中,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 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海英 刘永刚 +1 位作者 李建军 张新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4-430,共7页
为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药剂(DMIs)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甘肃省靖远县3个地区及景泰县3个地区共102株枸杞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及氟硅唑的敏感性,分别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 为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药剂(DMIs)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甘肃省靖远县3个地区及景泰县3个地区共102株枸杞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及氟硅唑的敏感性,分别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46株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整体上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分别在0.28~1.20、0.11~2.98、0.32~2.84和0.35~3.85μg/mL之间;而56株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分化,部分菌株疑似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现象,其中,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敏感性最低的菌株EC50值分别为1.63、3.80、6.21和4.74μg/mL。不同年份间采集的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差异,2017年采集的菌株敏感性相对更低,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84±0.03)、(1.23±0.13)、(1.19±0.09)和(1.69±0.17)μg/mL,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1.06±0.03)、(2.25±0.15)、(2.43±0.20)和(2.85±0.19)μg/mL。不同地区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靖远县五合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分别为(0.79±0.12)、(1.28±0.87)、(1.39±1.05)和(1.74±1.04)μg/mL,景泰县草窝滩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28±0.10)和(0.46±0.10)μg/mL,对戊唑醇和氟硅唑敏感性最高的胶孢炭疽复合种来自景泰县寺滩乡,平均EC50值为(0.42±0.16)和(0.65±0.09)μg/mL;不同地区间采集的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枸杞炭疽病防治中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炭疽病菌 胶孢炭疽复合种 尖孢炭疽复合种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苯醚甲环唑 戊唑醇 丙环唑 氟硅唑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生单轴霉菌对葡萄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蕙 王春明 +2 位作者 郭建国 漆永红 蒋晶晶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以不同抗感霜霉病的葡萄品种高妻、夏黑、红地球及瑞比尔为材料,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研究葡萄生单轴霉菌侵染后不同葡萄品种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葡萄生单... 以不同抗感霜霉病的葡萄品种高妻、夏黑、红地球及瑞比尔为材料,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研究葡萄生单轴霉菌侵染后不同葡萄品种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葡萄生单轴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品种POD、PPO、PAL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明显提高,抗病品种酶活性较感病和高感品种上升快且维持较高活性水平,抗性品种酶活性均出现2个高峰,第1个酶活性高峰较感病品种出现得早;抗病品种CAT和PAL活性较感病品种上升幅度更大,维持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生单轴霉菌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氢酶 葡萄霜霉病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36个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及成株期抗性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瑾 金社林 +5 位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骆惠生 张勃 孙振宇 王晓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1-177,188,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Lr30和Lr14B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灵选6号’‘会宁15’‘兰天37’‘陇鉴113’‘兰天151’‘兰天134’和‘兰天40’等7个小麦品种中。‘陇鉴111’‘兰天31’‘陇鉴9343’‘天选67’和‘天选65’等1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中梁35’‘陇鉴110’‘陇原931’和‘天选57’等15个小麦品种推导其不含有供试的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明:‘陇原931’‘陇鉴9343’‘天选57’‘天选67’‘兰天31’‘临麦22’‘兰天134’‘兰天151’‘陇鉴113’‘陇麦838’和‘中梁35’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具有抗叶锈病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基因推导 抗病基因 小麦叶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份高粱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成 王春明 +3 位作者 周天旺 张小杰 葛玉彬 张国琴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82-285,319,共5页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比10.71%;‘晋杂22号’‘吉杂127’‘吉杂124’‘吉杂137’和‘新粱SN2’等5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比17.86%;‘晋糯3号’‘吉杂140’和‘吉杂138’等3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比10.71%;9份材料表现感病,6份材料表现高感,占比分别为32.14%和21.43%。不同播种时期和接菌量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后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 抗性 发病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份鲜食玉米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天旺 王春明 +1 位作者 张小杰 郭成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5,共5页
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 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无高抗材料;4份材料表现抗病,分别是三禾甜加糯6号、金辉588、金辉895和黑甜糯520,占8.5%;1份材料盛彩甜3号表现中抗,占2.1%;14份材料表现感病,占29.8%;28份材料表现高感,占59.6%。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27份材料表现高抗,占57.4%;6份材料表现抗病,占12.8%;6份材料表现中抗,占12.8%;5份材料表现感病,占10.6%;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6.4%。鲜食玉米新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较匮乏,抗瘤黑粉病品种比较丰富,但兼抗两种病害的品种严重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7-222,共6页
为明确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5年-2017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军育179’‘创玉102’‘金园007’‘中博510’和‘九圣禾680’共5份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6.94%;‘先玉1... 为明确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5年-2017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军育179’‘创玉102’‘金园007’‘中博510’和‘九圣禾680’共5份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6.94%;‘先玉1321’‘承试288’‘兴玉018’‘金育350’‘五谷558’‘Km15’‘JXQ126’‘M420’‘HN887’‘登海720’等30份品种表现抗病,占供试品种的41.67%;‘MC703’‘YF3240’‘武科609’‘宇翔188’‘军育189’‘金科玉3306’‘经禾168’‘GXY1204’‘豪威168’‘真金323’等共16份品种表现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2.22%;其余18份和3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试品种的25.00%和4.17%。以DPS 2016.1.1数据处理系统对其中32份品种的病株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以欧式距离1.0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类,但其聚类效果与依据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划分的抗性类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抗性 鉴定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惠娜娜 王立 +4 位作者 李继平 郑果 李培玲 马生彪 吕昭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交配型 线粒体DNA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粉痂病品种抗病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惠娜娜 王立 +3 位作者 郑果 张大为 马生彪 李继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277,295,共6页
由马铃薯粉痂病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引起的粉痂病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马铃薯不同品种对粉痂菌的抗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是... 由马铃薯粉痂病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引起的粉痂病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马铃薯不同品种对粉痂菌的抗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是控制该病扩散蔓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对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粉痂病抗病性及田间防治药剂开展了系统研究,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2个品种块茎上均可感染粉痂病,发病率为25.00%~100.00%,病情指数为6.67~68.33,平均病情指数为29.45。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综合评价,‘冀张薯12号’对粉痂病有较好的抗性。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和0.3%四霉素水剂50倍液播前种薯浸种处理均对马铃薯粉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60.50%和60.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3%四霉素水剂30倍液和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倍液于马铃薯花期时进行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效分别为56.00%和52.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甘肃省马铃薯粉痂病发生严重区域建议种植‘冀张薯12号’,生产中可使用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50倍液播前种薯浸种处理或0.3%四霉素水剂30倍液、10亿cfu/g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倍液花期灌根处理,降低粉痂病的发生率和严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粉痂病 抗病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冬麦区2021年春季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振宇 黄瑾 +2 位作者 张勃 谢晓丽 金社林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60-63,共4页
为及时掌握小麦条锈菌核心菌源区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于2021年4月及6月对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田间普查。结果发现,2021年为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小麦条锈病重度发生年份,4月调查发现陇南麦区田间发病较充分... 为及时掌握小麦条锈菌核心菌源区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于2021年4月及6月对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开展田间普查。结果发现,2021年为甘肃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小麦条锈病重度发生年份,4月调查发现陇南麦区田间发病较充分,天水市及平凉市等地田间发病较往年提前10 d左右,病原菌越冬范围及菌量增大,为病害的扩展流行积累了大量初始菌源;适宜的环境条件为病害的充分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月调查时发现田间小麦条锈病发病充分,甚至出现“双百田”(病叶率及严重度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甘肃省冬麦区 越冬 春季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瑾 曹世勤 +4 位作者 孙振宇 张勃 贾秋珍 骆惠生 金社林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 小麦叶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为了掌握甘肃省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特点,为全省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对1013份甘肃省小麦生产品种、高代材料、后备品种及抗源等不同小麦材料和33份甘肃省主栽小麦品种采用苗期室内接种和成株期田间接种的方法进行抗叶锈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301份,分布频率为31.19%;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材料380份,分布频率为44.92%。另外,筛选出10份全生育期抗叶锈病的材料,即2006-1-4-1-4-2-7-1-1-8、小黑麦CM-12、010-61-3-1-1、02-129-2-1-1-3-2-1、0439-6-5-1-1-1-1-2-1、9629-03A-3-2-1-1、09-104-1-3-1-1、01-29-7-1-1-2-1-3、SW-14和陇麦491。甘肃省主栽品种中,苗期表现抗病的有5份,分别为兰天22号、天选43号、天选67号、天选72号和中梁38号,分布频率为15.15%;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12份,分别为陇中5号、天选46号和天选48号等,分布频率为36.36%。其中,中梁38号、天选67号和天选72号在全生育期表现出近免疫-中抗,未检测出对供试混合菌表现免疫的品种;此研究可为抗叶锈病鉴定材料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品种(系) 抗病性鉴定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炭疽病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惠娜娜 王立 +3 位作者 郑果 李继平 李培玲 郭子坤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4期22-24,共3页
由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的马铃薯炭疽病在甘肃省马铃薯产区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选用8种杀菌剂开展了马铃薯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药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炭疽病菌毒... 由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的马铃薯炭疽病在甘肃省马铃薯产区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选用8种杀菌剂开展了马铃薯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药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炭疽病菌毒力最强,EC50为0.0082μg/mL;其次为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333μg/mL、0.0749μg/mL、0.0794μg/mL和0.8229μg/mL。表明寡雄腐霉、苯甲·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烯肟·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理论上可用于马铃薯炭疽病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炭疽病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莴笋炭疽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滨 文朝慧 何苏琴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82-84,共3页
分析了莴笋炭疽病的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结合产地环境提出了甘肃高海拔冷凉地区莴笋炭疽病防治建议。
关键词 莴笋 炭疽病 莴苣盘二孢菌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对毛壳核腔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苏琴 刘永刚 +1 位作者 李广阔 李风庆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56-59,共4页
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onym:Drechslera aven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燕麦产区的病原真菌,可为害燕麦的叶片和小穗,降低燕麦产量和饲草品质。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 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onym:Drechslera aven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燕麦产区的病原真菌,可为害燕麦的叶片和小穗,降低燕麦产量和饲草品质。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对毛壳核腔菌(菌株ASA-11和ASA-13)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8种供试杀菌剂对毛壳核腔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00倍液和400 g/L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100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均达10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差,仅为4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壳核腔菌 杀菌剂 燕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梭新病害霜霉病的发现
20
作者 何苏琴 刘永刚 +1 位作者 李青青 白滨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62-664,共3页
为了给梭梭病害的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2018年7月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梭梭苗圃中的梭梭苗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依据孢囊梗、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态特征,初步确认是由霜霉科(Peronosporaceae)卵菌引起的霜霉病。病原菌... 为了给梭梭病害的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2018年7月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梭梭苗圃中的梭梭苗发生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依据孢囊梗、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态特征,初步确认是由霜霉科(Peronosporaceae)卵菌引起的霜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为孢囊梗自气孔生出,单生或丛生,主轴基部有时膨大,冠部多次二叉状锐角分枝,通常末端正直或呈极叉开张,末枝枝端尖细;孢囊梗长178.0~630.0μm,宽6.9~13.7μm,孢囊梗主轴长79.2~352.5μm,主轴长/全长=0.4~0.6;孢子囊灰褐色,卵圆形至橄榄形,27.4~44.1μm×13.7~21.6μm,长/宽=1.5~2.5。卵孢子在病组织内大量产生:藏卵器球形、近球形、广椭圆形,或多角形,44.1~63.7μm×42.1~60.8μm;卵孢子球形,金黄褐色至红褐色,30.4~47.0μm×28.4~44.1μm,卵孢子壁厚、粗糙,上有瘤突或锥状突。鉴于目前尚缺乏梭梭霜霉病菌的分子生物学和寄主专化性试验数据,因此将病菌暂定为(Peronosporaceae sp.),归属于有色孢子囊霜霉组的霜霉属(Peronospora)或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由于梭梭与已发现的霜霉菌的藜科寄主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梭梭霜霉病菌极有可能是一个新种。这是梭梭及梭梭属植物霜霉病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新病害 霜霉病 霜霉科 有色孢子囊 猪毛菜族 藜科 猪毛菜亚科 苋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