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纯 肖力争 +3 位作者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60,共15页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安化黑茶 可视化 基因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TRB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2
作者 龚钰涵 陈兰 +2 位作者 尚方慧子 郝灵颖 刘硕谦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225,共12页
【目的】端粒结合蛋白(telomere repeat binding,TRB)是一类端粒双链DNA结合蛋白,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鉴定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RB基因家族,克隆关键基因CsTRB1并解析其分子特性,研究CsTRBs在非生物胁迫... 【目的】端粒结合蛋白(telomere repeat binding,TRB)是一类端粒双链DNA结合蛋白,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鉴定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RB基因家族,克隆关键基因CsTRB1并解析其分子特性,研究CsTRBs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揭示茶树TRB的功能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对茶树CsTRB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保守基序、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基因共线性以及顺式作用元件,预测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以‘碧香早’为材料,克隆CsTRB1基因CDS序列。结合转录组数据和RT-qPCR对CsTRB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部位、低温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7个CsTRBs基因,成功克隆获得CsTRB1基因,其编码区全长885 bp,编码295个氨基酸,包含典型的TRB结构域。家族成员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将CsTRBs分为2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表明,CsTRB基因在茶树基因组内发生了基因复制事件,茶树TRB家族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TRB家族之间有7对直系同源基因。RT-qPCR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CsTRB1、CsTRB2、CsTRB6、CsTRB7显著下降,CsTRB3、CsTRB4、CsTRB5显著上升。除CsTRB5外,茶树CsTRB家族成员皆在ABA处理下高度表达。CsTRB1、CsTRB4、CsTRB5的表达量受到IAA处理的诱导而显著上调。【结论】CsTRBs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光、低温、激素等顺式作用元件影响,在茶树的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CsTRB1的成功克隆及其分子特性解析,为后续蛋白互作和功能验证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TRB家族 生物信息学 系统进化 顺式作用元件 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 全基因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分析茯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洪波 萧涵 +8 位作者 谢贺 刘洋 黄甜 谭月萍 袁勇 王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4年第4期508-519,共12页
为了解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湖南、陕西、浙江茯砖茶及湖南“散茶发花”茯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运用KEGG、eggNOG和CAZy数据库对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功能基因及酶进行注释与... 为了解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湖南、陕西、浙江茯砖茶及湖南“散茶发花”茯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运用KEGG、eggNOG和CAZy数据库对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功能基因及酶进行注释与分析。结果表明,茯茶中共检测到52门、96纲、177目、330科、668属和1976种微生物。在真菌群落结构中,曲霉属(Aspergillus)为绝对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为97.74%,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为绝对优势菌种。在细菌群落结构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优势菌属,类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奇异假芽孢杆菌(Fictibacillus barbaricus)为优势菌种。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茯茶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说明地域环境和发花方式是影响茯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是注释最多的两条代谢途径,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是促进茯茶多糖水解的主要酶类,占比达75.23%。该研究初步阐述了不同产区和不同发花方式的茯茶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基因功能,为茯茶品质形成及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散茶发花 微生物多样性 宏基因组学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10 位作者 陈宏宇 许皓 应佳淇 江游仓 薛亚杰 赵亮亮 朱光美 郑雪雪 王志霞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理论 加工技术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曾鸿哲 文帅 +8 位作者 方雯雯 万丽玮 彭丽媛 杨小妹 白其娴 刘林美 饶慧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健康功能 儿茶素类物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茶氨酸 生物碱 茶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文帅 曾鸿哲 +7 位作者 方雯雯 彭丽媛 万丽玮 白其娴 杨小妹 刘林美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4-22,共9页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 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为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产业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窨制工艺的茉莉绿片特征风味表征
7
作者 黄怡雯 安会敏 +7 位作者 陈圆 刘佳顺 江游仓 应佳淇 陈宏宇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8-227,共10页
茉莉绿片是以绿茶片茶和茉莉花为原料窨制而成的一种茉莉花茶,在茶饮料研发、茶产品升级和茶叶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窨制工艺对茉莉绿片特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 茉莉绿片是以绿茶片茶和茉莉花为原料窨制而成的一种茉莉花茶,在茶饮料研发、茶产品升级和茶叶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窨制工艺对茉莉绿片特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对控温拼合窨制的茉莉绿片(KWT)和隔离窨制的茉莉绿片(GLT)进行滋味和香气成分检测,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KWT香气和滋味感官评分均高于GLT;绿片和茉莉绿片中共鉴定出25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乙酸苄酯、α-法呢烯、水杨酸甲酯等34种挥发性成分是区分绿片茶窨制前后香气差异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吲哚、苯甲醛、苯甲酸甲酯等7种化合物被进一步鉴定为影响2种窨制工艺茉莉绿片香气特征的关键挥发性成分,其中KWT中含量较高的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和顺式-3-己烯酸顺式-3-己烯酯与“茉莉花香”强度显著正相关,有利于茉莉绿片香气品质;GLT中含量较高的苯甲酸甲酯、苯甲醛和乙酸叶醇酯与“青气”、“陈气”和“闷浊感”强度正相关,不利于茉莉绿片香气品质。JTF指数和XFJTF指数结果显示,KWT得分远高于GLT,控温拼合窨制技术更有利于茉莉绿片风味。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控温拼合窨制 隔离窨制 关键成分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茉莉花茶特征滋味品质成分
8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6 位作者 黄怡雯 江游仓 应佳淇 王思蕊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 为探究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特征,基于电子舌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Q Exactive-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对茉莉花茶窨制前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烘青、半烘炒青和炒青3种绿茶茶坯经茉莉花窨制后,茶汤涩味和苦味显著降低,鲜味显著提高,说明窨制工艺对绿茶的滋味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窨制的花茶香气和滋味品质最高,整体风味品质最佳。木麻黄素、异槲皮素、还原型谷胱甘肽、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鞣花酸、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7-羟基香豆素是茉莉绿茶窨制前后的关键差异成分,对茉莉绿茶滋味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茉莉花茶的7种关键非挥发性化合物和滋味品质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得到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程可靠,可用于初步比较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差异。该研究可为全面了解茉莉绿茶滋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提高茉莉花茶的滋味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电子舌 代谢物 滋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在茶叶种植与加工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江游仓 应佳淇 +5 位作者 安会敏 陈圆 黄怡雯 刘佳顺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1-410,共10页
科学技术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茶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存在规模不一、发展不均的现状。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茶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茶叶种植... 科学技术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茶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存在规模不一、发展不均的现状。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茶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溯源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本文着重论述物联网技术在茶叶种植和六大茶类及花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针对物联网技术在茶产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后续将更多物联网技术融入茶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物联网 茶园管理 茶叶加工 茶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谢镜玲 朱海燕 +1 位作者 罗睿勍 贾茜茜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74-79,共6页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此外,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增长,茶文化教育在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教育 茶道 茶艺 茶礼 主观能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所记忆理论下的“安化第一茶厂”活化研究
11
作者 樊馨语 彭淼 朱海燕 《中国茶叶》 2025年第7期106-114,共9页
“安化第一茶厂”作为茶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的融合体,见证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然而,当前这一茶文化工业遗产仅停留在展示层面,难以充分彰显其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亟须进行活化利用。研究基于场所记忆理论,深入... “安化第一茶厂”作为茶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的融合体,见证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然而,当前这一茶文化工业遗产仅停留在展示层面,难以充分彰显其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亟须进行活化利用。研究基于场所记忆理论,深入剖析了茶厂场所记忆的构建要素,包括工人群体和游客等记忆主体,制茶工艺、茶厂历史文化及精神等记忆客体,以及物质与非物质记忆载体。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案例借鉴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功能重塑与文化传承并重的活化策略,旨在唤醒茶厂的历史记忆,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与认同感,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厂的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记忆 茶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 “安化第一茶厂”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口古楼乡“四彩”融合茶旅模式研究
12
作者 何依博 谢镜玲 +1 位作者 朱海燕 魏琨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80-86,共7页
洞口县古楼乡位于雪峰山腹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以茶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古楼乡当前茶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其茶旅融合资源后,归纳为红色文化资源、绿... 洞口县古楼乡位于雪峰山腹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以茶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古楼乡当前茶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其茶旅融合资源后,归纳为红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生态资源、黄色寿文化资源及白色宗祠文化资源四大特色,据此创新提出“四彩”融合茶旅模式,具体包括春山三色茶旅汇、红途映夏绿白融、金秋茶寿红绿汇和四色冬韵茶乡行4个主题。最后,针对当前发展瓶颈,进一步探讨提出了促进古楼乡茶旅融合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口古楼 茶旅融合 文化资源 茶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独特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杏民 陈宏宇 +3 位作者 王超 李娟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6-305,共10页
茯砖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紧压型黑茶,特有的“发花”工序造就了其独特的菌香风味和特殊的保健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整理了近年来茯砖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及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挥发性组分进行系统分类,对检出频次较... 茯砖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紧压型黑茶,特有的“发花”工序造就了其独特的菌香风味和特殊的保健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整理了近年来茯砖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及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挥发性组分进行系统分类,对检出频次较高的化合物进行详细的阐述;汇总了茯砖茶挥发性成分提取、定性、定量以及气味活性成分的筛选、评价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挥发性成分 化学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sbHLH 71基因克隆及转录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应奇 宋小凤 +3 位作者 邓见田烨 白思蕾 李娟 王坤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RNA-seq测序筛选成功获得一个茶树CsbHLH71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第101-160位含有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转录因子;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杜鹃花、河滨葡萄等物种的bHLH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2)q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微生物肥处理下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在1000倍处理下效果最显著,说明高浓度的微生物肥能促进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3)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sbHLH7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4)转录活性分析发现,茶树CsbHLH71蛋白在酵母和烟草中均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为转录抑制子,证实了CsbHLH71蛋白具有转录抑制剂的功能。研究推测,CsbHLH71蛋白可能负调控茶树中儿茶素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BHLH 亚细胞定位 转录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3个TPT基因的鉴定与表达
15
作者 曹丹 刘艳丽 +2 位作者 马林龙 李娟 金孝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2-1858,共7页
【目的】进行茶树磷酸丙糖转运蛋白(Triose 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基因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探索其基因功能和茶树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茶树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鉴定TPT基因,分析其在茶树不同组... 【目的】进行茶树磷酸丙糖转运蛋白(Triose 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基因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探索其基因功能和茶树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茶树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鉴定TPT基因,分析其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冷胁迫、干旱胁迫、盐胁迫、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和硒处理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到3个含有TPT结构域的基因,序列长度为807~1635 bp,分别编码268~544个氨基酸;3个TPT蛋白均呈弱碱性或者碱性,均为稳定蛋白、疏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3个TPT蛋白位于质膜或叶绿体;系统进化分析将茶树TPT分为2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表明,3个茶树TPT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大致相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茶树TPT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多个光反应、胁迫和激素等响应元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CsTPT3在芽和叶片中有较高的表达,可能与茶树光合作用有关;CsTPT2在不同逆境下均呈现出显著下调表达的趋势,推测该基因在应对茶树低温、干旱、MeJA、盐和外源高浓度硒等胁迫过程中起着负调控作用。【结论】CsTPT基因可能参与了茶树响应逆境胁迫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Triose 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茶汤色泽及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许皓 肖虹菲 +5 位作者 林家威 欧行畅 欧阳建 黄甜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26,共10页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代工艺渥堆过程中,六堡茶酸味、苦味上升,涩味、鲜味及咸味下降,色差L值波动变化,a、b值逐渐升高,汤色由黄转变为橙红,游离氨基酸、黄酮、茶多酚、茶叶碱、儿茶素总量、氨基酸组分总量显著下降(P<0.05),可可碱、咖啡碱、没食子酸显著上升(P<0.05),水浸出物含量呈波动变化。游离氨基酸、黄酮、酯型儿茶素、DL-儿茶素(DL-catechin, DL-C)及部分氨基酸组分与酸味和苦味显著负相关,与涩味、鲜味及咸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没食子酸则相反;茶多酚与涩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DL-C及酯型儿茶素对渥堆过程中六堡茶的滋味具显著贡献(TAV> 1),其中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是六堡茶渥堆过程滋味品质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基酸组分对六堡茶滋味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电子舌 滋味成分 相关性 滋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黑茶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旭雯 刘岁 +4 位作者 赵锦琦 杨亚 葛炳钢 王坤波 傅冬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7-406,共10页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国家以及发表期刊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黑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福建茶叶》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分别是发表黑茶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黑茶研究形成了多个研究团体,学者代表有刘仲华、吕才有、周红杰等;研究机构主要为各大农业院校和茶叶研究所,其中,研究成果较深入的机构是云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黑茶研究领域中,我国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中文研究侧重于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微生物、香气成分等方面,英文研究更关注黑茶的药理研究。黑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的干预功效研究仍是未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科学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阿婷 刘巧芳 +6 位作者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8,共16页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L-α-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D-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优化拼配 滋味品质 香气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诱导作用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丽玮 曾鸿哲 +6 位作者 彭丽媛 文帅 刘昌伟 鲍肃都 安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非肥胖型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Goto-Kakizaki(GK)大鼠,给予每日高脂饮食,并进行40 mg·kg^(-1)和80 mg·kg^(-1)EGCG灌胃干预,检测GK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量、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米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UCP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80 mg·kg^(-1)EGCG灌胃干预对GK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使脂肪细胞呈现向多房型脂肪细胞转变趋势,并显著上调米色化相关的Pparg、Ppargc1a、Ucp1基因表达水平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诱导高脂饮食GK大鼠内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作用,且表现出调节脂质代谢的潜力。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G 非肥胖型 GK大鼠 白色脂肪组织 米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谷胱甘肽对青花菜硫代葡萄糖苷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芳珍 张文霞 +5 位作者 唐晨晨 李维欢 武志健 王军伟 吴秋云 黄科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为探究谷胱甘肽对硫代葡萄糖苷(GSLs)生物合成的影响,以现蕾期青花菜品种耐寒优秀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及丁硫堇(BSO)对青花菜花球中硫代葡萄糖苷及其相关底物含量、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 为探究谷胱甘肽对硫代葡萄糖苷(GSLs)生物合成的影响,以现蕾期青花菜品种耐寒优秀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及丁硫堇(BSO)对青花菜花球中硫代葡萄糖苷及其相关底物含量、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蒸馏水)相比,5 mg·L^(-1) GSH在处理48 h显著提高了青花菜花球中总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在24~48 h显著提高半胱氨酸(Cys)含量,在6~24 h显著提高了谷胱甘肽含量,在3~12 h显著提高了硫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45 mg·L^(-1) GSH处理在48 h显著降低了青花菜花球中总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在3~48 h则显著提高了半胱氨酸含量,在6~48 h则显著提高了谷胱甘肽含量,在3~12 h显著抑制了硫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CK相比,5 mg·L^(-1) GSSG处理下青花菜花球中总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显著升高,而25、45及65 mg·L^(-1) GSSG处理则对总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外源谷胱甘肽对硫苷含量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5 mg·L^(-1) GSH促进硫苷合成,45 mg·L^(-1) GSH抑制硫苷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菜 硫代葡萄糖苷 谷胱甘肽(GSH) 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