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特征研究
1
作者 于杰 唐振朝 +1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共12页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 为了解南海中西部上升流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利用2014年夏季灯光罩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趋光性中上层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上升流核心区有鱼类13种,隶属于3目8科11属,优势种为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s;周边海域采集鱼类11种,隶属于2目8科10属,优势种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鱼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上升流核心区低于周边海域。上升流核心区平均渔获率为45.9 kg/h,是周边海域的1.63倍。鱼类种类数最大值出现在上升流核心区的FT1断面,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所处断面一致,但渔获率最大值出现在叶绿素a质量浓度次高的FT2断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上升流核心区和周边海域鱼类群落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主要分歧种为鳞首方头鲳、扁舵鲣、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大眼金枪鱼和圆舵鲣Auxis rochei。相关性分析显示,海表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研究海域鱼类丰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鱼类 群落结构 南海中西部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礁鱼源产蛋白酶菌株热带芽孢杆菌BTZB2的特性研究
2
作者 胡晓娟 文国樑 +6 位作者 徐煜 苏浩昌 徐武杰 陈作志 张殿昌 王晶晶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深远海及南海岛礁海域较近海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微生物资源丰富。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是南海典型的珊瑚礁食肉鱼类之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为挖掘南海典型岛礁鱼类肠道微生物中可培养蛋... 深远海及南海岛礁海域较近海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微生物资源丰富。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是南海典型的珊瑚礁食肉鱼类之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为挖掘南海典型岛礁鱼类肠道微生物中可培养蛋白酶的菌株资源,从南海渚碧礁海域金带齿颌鲷肠道样品中富集筛选到产蛋白酶菌株BTZB2,其在酪蛋白平板上具有明显水解圈,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在第24小时达3.0。从分子水平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该菌株最优产蛋白酶条件为:pH 8、盐度15‰、温度30℃、培养时间48 h、初始菌量105 C F U·m L^(-1)。优化后该菌株发酵48 h后的蛋白酶活力可达319.48 U·mL^(-1),较筛选时菌株的酶活力(124.55 U·mL^(-1))提高了156.5%。在组合1(pH 7、盐度22‰、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和组合2(pH 8、盐度15‰、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2种优化条件下,发酵第24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975.34和889.97 U·mg-1,第48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1836.51和2400.83 U·mg-1。结果表明,热带芽孢杆菌BTZB2具有良好的产蛋白酶能力,可作为南海鱼源功能微生物菌剂资源的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芽孢杆菌 产蛋白酶菌株 酶活力 金带齿颌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灰色模型的南海鸢乌贼资源丰度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周茜涵 吴洽儿 +2 位作者 周艳波 谢恩阁 马胜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文章选择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1,N),结合海洋环境因子,对2013—2019年春夏季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进行拟合预测,使用Simpson公式和Fourier级数改造原模型背景值并对拟合值残差做修正。结果显示,在鸢乌贼CPUE预测上,普通GM(1,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8%,优化灰色GM(1,N)模型为2.54%;在2019年鸢乌贼CPUE预测上,优化灰色GM(1,N)模型将相对误差从普通GM(1,N)模型的4.79%降至1.87%。结果表明,优化的灰色模型较普通多因素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为准确预测鸢乌贼资源相对丰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丰度 灰色模型 残差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4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的影响
5
作者 蒋魁 虞为 +5 位作者 徐创文 洪敏娜 刘曦瑶 邱丽华 赵超 杨铿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0-76,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C组(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料,S组(试验组)前21 d饲喂丁酸梭菌含量为2... 试验旨在探究阶段性饲喂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C组(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料,S组(试验组)前21 d饲喂丁酸梭菌含量为2×10~7 CFU/g的饲料,后21 d饲喂基础饲料。试验周期为42 d,期间监测幼鱼的体重、体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S组的终末平均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前21 d,S组的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P<0.05),而在21~42 d,两组无显著差异。S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在42 d时显著高于C组(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S组除21 d外,其余时期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C组,而22~42 d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组。S组中弧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试验初期饲喂丁酸梭菌及停喂后的短期内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阶段性饲喂含2×10~7 CFU/g丁酸梭菌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并调控肠道菌群,抑制潜在病原菌的增殖。停用丁酸梭菌后,其作用仍能在短期内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花鲈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肠道绒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头小须鲸幼体的骨骼特征
6
作者 李娜 苏天凤 +1 位作者 张楠 艾红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4-571,共8页
为详细了解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Lacépède,1804)]骨骼的形态特征,对已获得的1副小须鲸幼体骨骼标本的相关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头骨背面呈锐角等腰三角形,左右对称;脊椎模式为C7+T11+L12+Ca23=53... 为详细了解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Lacépède,1804)]骨骼的形态特征,对已获得的1副小须鲸幼体骨骼标本的相关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头骨背面呈锐角等腰三角形,左右对称;脊椎模式为C7+T11+L12+Ca23=53;脊椎全长3824mm;颈椎7枚完全分离;胸椎11枚,与11对肋骨相对应,椎体均呈椭圆形;腰椎12枚,椎体比胸椎发达;尾椎23枚,V形骨11枚,位于第1~10尾椎下面,形状大小不一;腕骨5块,具4指,指式为Ⅰ_(5)、Ⅱ_(7)、Ⅳ_(6)、V_(4);肩胛骨呈斧状,扁平;舌骨拱曲两茎舌骨呈棒状;胸骨“十”字形,两侧不对称;肋骨11对。颈椎质量与椎体宽度之间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8871),颈椎质量与椎体长、带棘突高之间均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9048、R^(2)=0.9057);胸椎质量与椎体长、带棘突高、带横突宽之间均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9699、R^(2)=0.9673、R^(2)=0.8443);腰椎质量与椎体长、带横突宽之间均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8421、R^(2)=0.8832);尾椎质量与椎体宽度、椎体高度之间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952、R^(2)=0.9884),尾椎质量与椎体长之间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9972);V形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184)。研究结果可为小须鲸的基础生物学信息提供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须鲸 骨骼 特征 标本 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细菌对斑节对虾免疫和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汪丽婷 黄建华 +7 位作者 周发林 李运东 姜松 杨其彬 江世贵 史健志 丁阳阳 杨丽诗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明确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特征,可为病害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体内注射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革兰氏阳性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 明确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特征,可为病害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体内注射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革兰氏阳性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探讨了两种细菌对斑节对虾组织学、免疫能力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肝胰腺和鳃组织切片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感染后,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同时鳃丝收缩;注射粪肠球菌后,肝胰腺小管细胞出现坏死,鳃组织多发生水肿、出血现象。qRT-PCR结果表明,两种细菌刺激后均能显著上调抗菌肽基因(Crustin)和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的表达;且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基因(LGBP)在鳃组织中显著上调,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在肝胰腺组织中显著上调。感染两种细菌均能显著上调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MBD2)、泛素样含植物同源结构域和环指结构域1基因(UHRF1)和DNA甲基转移酶2基因(DNMT2)的表达水平,但副溶血弧菌的刺激效果更明显。研究表明,斑节对虾的免疫基因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在副溶血弧菌和致病性粪肠球菌的侵染下均显著上调表达,证实这些基因通过调控宿主生理功能在抗感染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副溶血弧菌 粪肠球菌 组织学切片 免疫相关基因 DNA甲基化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
8
作者 武思雨 苏浩昌 +5 位作者 曹煜成 徐煜 文国樑 徐武杰 沈斌 胡晓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7-2006,共10页
【目的】分析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茂名市主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斑点... 【目的】分析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变化特征,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茂名市主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在养殖前期、中期、后期分别采集水样和浮游微藻样品,分析养殖过程中水质指标和浮游微藻群落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池塘水体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氮营养盐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密度为1.65×10~6~9.34×10~6 cell/L,浮游微藻总生物量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呈升高趋势。在不同养殖阶段,共鉴定出浮游微藻8门5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有28属,蓝藻门(Cyanophyta)有10属,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有6属,蓝藻门的平裂藻属(Merismopedia)、颤藻属(Oscillatoria)等为数量优势属,硅藻门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蓝藻门的鱼腥藻属(Anabaena)等为生物量优势属。整个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群落数量多样性指数为1.32~2.83,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为2.85~3.89。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虾鱼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氮、磷营养盐。【结论】凡纳滨对虾、草鱼、斑点叉尾鮰和缢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可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微藻的增殖,维持浮游微藻群落多样性,有利于养殖水体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微藻 池塘环境 群落结构 多营养层次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7
9
作者 杨育凯 林黑着 +4 位作者 王志勇 谢仰杰 郭奕惠 黄小林 李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2种江蓠对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吸收效应研究
10
作者 李婷 张文文 +3 位作者 李俊伟 陈素文 颉晓勇 张菀铃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5-245,共11页
为探索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var.liui)和菊花江蓠(G.lichevoides)在低盐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收利用和净化效果,以半咸水池塘养殖尾水(盐度6.7‰~23.5‰,无机氮1.07~2.39 mg/L,无机磷0.075~0.12 mg/L)为处理对象... 为探索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var.liui)和菊花江蓠(G.lichevoides)在低盐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收利用和净化效果,以半咸水池塘养殖尾水(盐度6.7‰~23.5‰,无机氮1.07~2.39 mg/L,无机磷0.075~0.12 mg/L)为处理对象,以网箱养殖区海水(盐度32.1‰,无机氮0.53 mg/L,无机磷0.036 mg/L)为对照,构建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的静水处理系统,比较和分析2种江蓠在低盐高营养(半咸水养殖尾水T1、T2、T3)和高盐低营养(对照海水T4)条件下的水质净化效果和营养盐吸收特性。处理20 d后,各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磷盐含量基本趋于稳定。在半咸水处理中,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8.1%~88.3%和76.9%~88.5%,显著高于对照处理(68.8%和70.0%);无机磷去除率分别为51.6%~82.7%和54.7%~68.5%,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5.5%和31.6%);相对生长速率(RGR)分别为1.753%~3.081%和3.909%~4.840%,高于对照处理(1.478%和3.722%)。在3个半咸水处理间,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T2尾水(盐度14.1‰)中无机氮、磷去除率最高(P<0.05),菊花江蓠在T3尾水(盐度6.7‰)中无机氮、磷去除率最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和菊花江蓠在不同盐度和氮磷负荷的养殖水体中都具有较好的无机氮、磷去除率;菊花江蓠RGR显著高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且在高盐(32.1‰)和低盐(6.7‰)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去除率也较高,说明菊花江蓠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氮、磷水平和盐度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研究可为江蓠在海水和半咸水净化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养殖尾水 生物净化 无机氮 大型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南海鸢乌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晏磊 李杰 +2 位作者 张鹏 杨炳忠 王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3,共7页
根据2013—2016年南海两艘灯光罩网渔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南海春季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根据2013—2016年南海两艘灯光罩网渔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南海春季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呈增长趋势,而2015—2016年CPUE明显下降。2013—2015年鸢乌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14°E—115°E,10°N—12°N区域,而2016年中心渔场向西偏移;GAM模型对CPUE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6.40%,其中经度、纬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4个因子与CPUE显著相关(P<0.05),影响因子按重要性排列,从大到小依次为:经度、纬度、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而年份、月份和海表盐度对CPUE影响不显著(P>0.05)。鸢乌贼适宜海表温度为27℃~30℃,适宜叶绿素浓度为0.10~0.15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南海 GAM模型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
12
作者 林长宏 张博 +7 位作者 杨铿 李太初 闫路路 李傲 赵倩 崔雅贤 邱丽华 赵超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7-2016,共10页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 【目的】探究丁酸梭菌调节慢性碱胁迫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改善碱性水环境下草鱼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对照(CON)、20 mmol/L碱度(20 mmol/L)、40 mmol/L碱度(40 mmol/L)、2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碱度+丁酸梭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试验结束后,测定草鱼的生长性能指标。从草鱼背部白肌切取肌肉组织,测定肌肉质构特性。采集草鱼背部肌肉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肌肉组织结构观察。取各组草鱼背部肌肉组织,计算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贮存损失率。利用MS-222麻醉草鱼,使用1 mL无菌注射器从草鱼尾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浓度。【结果】生长性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下同),而饲料系数高于CON组,尤其是40 mmol/L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CON组;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较20 mmol/L组有所升高,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终末体质量与40 mmol/L组无显著差异(P>0.05);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内脏体指数显著高于40 mmol/L组,且基本恢复至CON组水平。肌肉质构特性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硬度、黏附性和咀嚼性均高于40 mmol/L组。肌肉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与20 mmol/L组相比,2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略有改善但仍有损伤,肌纤维排列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与40 mmol/L组相比,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组织结构更为紧密,肌肉组织明显改善,但仍有损伤。肌肉持水力测定结果显示,40 mmol/L组草鱼肌肉蒸煮损失率最低,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肌肉贮存损失率显著低于20 mmol/L和40 mmol/L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尿素浓度显著降低;20 mmol/L、40 mmol/L、20 mmol/L+丁酸梭菌和40 mmol/L+丁酸梭菌组草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均低于CON组,尿酸浓度均显著低于CON组;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血糖浓度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后,血糖浓度进一步升高;40 mmol/L组草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均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浓度有所降低;40 mmol/L组草鱼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20 mmol/L组,添加丁酸梭菌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有所降低;与CON组相比,20 mmol/L和40 mmol/L组草鱼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浓度有所升高,添加丁酸梭菌处理后浓度有所降低。【结论】高碱环境能通过扰乱营养代谢、降低肠道健康水平和损伤肌肉组织等途径,削弱草鱼生长性能和生理功能。丁酸梭菌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营养代谢、改善肠道健康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缓解碱胁迫对草鱼的负面影响,但在高碱环境下,丁酸梭菌的调节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碱胁迫 草鱼 丁酸梭菌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翅燕鱼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13
作者 庾楚霞 郭华阳 +5 位作者 林漪 刘宝锁 刘波 朱腾飞 张建设 张殿昌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尖翅燕鱼(Platax teira)具有独特的色素模式,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尖翅燕鱼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记录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体色变化以及色素细胞类型及分布,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24日龄尖... 尖翅燕鱼(Platax teira)具有独特的色素模式,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尖翅燕鱼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记录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体色变化以及色素细胞类型及分布,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24日龄尖翅燕鱼生长速度较平缓,从26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且不同胚后发育阶段鱼体体表呈现明显的颜色差异。特别是14日龄时,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发育明显,细胞体积增大;28日龄时,稚鱼腹鳍、臀鳍、背鳍色素全覆盖,以红色素细胞为主,躯体表面黑色素与红色素细胞交织分布。21日龄时,第1条明显的黑色条带从眼部穿过;30日龄时,稚鱼腹部出现白点,鳃盖后出现第2条黑色条纹;32日龄时,第2条黑带明显,开始出现轻微应激反应,鳃盖以及下方开始出现虹彩细胞;46日龄幼鱼在头部、躯干、尾部各有1条黑色条带,背鳍、臀鳍、腹鳍颜色变黑,发育完成,体色与成鱼相似,应激后体色变黑,黑色素细胞呈分散状交织分布,几乎掩盖黄色素和红色素细胞。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翅燕鱼的体色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翅燕鱼 形态学观察 色素发育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对海岸线等变迁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星 陈涛 +1 位作者 李敏 王跃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62-2973,共12页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核心栖息地 海岸线 核密度估计 保护 珠江口伶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222对四指马鲅幼鱼麻醉效果、组织结构和肝脏抗氧化的影响
15
作者 谢希尧 区又君 +3 位作者 徐淑玉 林欣 李加儿 肖裕杰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7-1858,共12页
【目的】研究MS-222对四指马鲅幼鱼麻醉效果、鳃组织损伤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四指马鲅抗逆性研究及MS-222作为水产品麻醉剂的使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平均体长6.0±0.3 cm、平均体质量1.6±0.3 g的四指马鲅幼鱼为试... 【目的】研究MS-222对四指马鲅幼鱼麻醉效果、鳃组织损伤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四指马鲅抗逆性研究及MS-222作为水产品麻醉剂的使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平均体长6.0±0.3 cm、平均体质量1.6±0.3 g的四指马鲅幼鱼为试验材料,以不添加麻醉剂、不充氧为对照,分析在30和35℃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10、15、20、25、30、40、50 mg/L)MS-222对四指马鲅幼鱼的静水麻醉效应,并根据其在MS-222麻醉溶液中的行为表现,进一步细化MS-222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四指马鲅幼鱼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对其鳃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在30和35℃条件下,随着MS-222质量浓度的增加,四指马鲅幼鱼进入同一麻醉时期的时间明显缩短;MS-222对幼鱼的最适麻醉质量浓度均为14 mg/L,且使用该浓度进行持续麻醉12 h后和复苏后24 h幼鱼存活率均为100.0%;MS-222不同浓度组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明显,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降低;观察幼鱼组织病理切片发现,随着MS-222质量浓度的增加,鳃小片会出现弯曲、末端肿大、严重时会断裂等现象,使用14 mg/L MS-222对幼鱼进行静水模拟运输第6 h时鳃小片会出现轻微的弯曲、水肿和排列紧密现象,但在模拟运输12 h后这些情况均得以改善。【结论】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均可对四指马鲅幼鱼产生镇静作用,30和35℃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适宜麻醉剂量均为14 mg/L,可降低鱼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幼鱼 MS-222 组织病理学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裂解性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的特性及基因组研究
16
作者 张悦 赖晓芳 +6 位作者 刘畅 刘广锋 江丽玲 张洪赛 李梦瑶 王杏 姜敬哲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养殖厂的病螺池水样中分离出1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B_VpS_BA27),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vB_VpS_BA27在较宽的pH范围(3~11)内保持活性,且在低温环境(4~37℃)下生存能力较强。vB_VpS_BA27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爆发量可达285.67 PFU·细胞^(−1)。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vB_VpS_BA27为裂解性噬菌体,基因组中未检测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有尾噬菌体纲(Caudoviricetes)中,vB_VpS_BA27与Delepquintavirus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与若干相关噬菌体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研究表明,vB_VpS_BA27噬菌体在方斑东风螺弧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方斑东风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1 位作者 黄梓荣 许友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6,共11页
根据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78种(含变种与变型),其中硅藻门209种,甲藻门157种,蓝藻门9种,着色鞭毛藻门3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 根据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78种(含变种与变型),其中硅藻门209种,甲藻门157种,蓝藻门9种,着色鞭毛藻门3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翼鼻状藻纤细变型Proboscia alata f.gracillima、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短角弯角藻Eucompia zoodiacu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各断面优势种差异较大,仅佛氏海毛藻在4个断面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63~1430.04)×10~4个/m^3,平均为76.20×10~4个/m^3,丰度较高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断面D近岸站位和汕头断面H。春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06~5.56,均值为3.99。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活性磷酸盐。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基本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评估
18
作者 林谷 刘莉 +3 位作者 黄忠 杨其彬 杨丽诗 黄建华 《河北渔业》 2025年第9期4-8,共5页
本研究通过急性高温胁迫试验,评估了20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的耐热性差异及遗传参数。试验设定38℃恒温条件(升温速率≤1℃/12 h),记录个体存活时间并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家系间耐热性呈极显著... 本研究通过急性高温胁迫试验,评估了20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的耐热性差异及遗传参数。试验设定38℃恒温条件(升温速率≤1℃/12 h),记录个体存活时间并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家系间耐热性呈极显著差异(P<0.000 1),平均存活时间48~150 h;斑节对虾耐高温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为0.20±0.02(Z=10,P<0.01),属中等遗传力范畴,显示该性状具有选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高温胁迫 存活时间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氏柠檬酸杆菌噬菌体NM4.3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分析
19
作者 陈煜裕 刘畅 +2 位作者 魏永谦 刘春 姜敬哲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是近年来牛蛙(Rana catesbeiana)养殖中新出现的高致病性病原菌,其多重耐药性增加了防控难度。从牛蛙养殖尾水中分离出1株裂解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噬菌体NM4.3,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 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是近年来牛蛙(Rana catesbeiana)养殖中新出现的高致病性病原菌,其多重耐药性增加了防控难度。从牛蛙养殖尾水中分离出1株裂解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噬菌体NM4.3,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评估其潜在应用价值。结果显示,NM4.3为圆环dsDNA噬菌体,基因组大小为174351 bp,GC含量为38.74%,编码310个开放阅读框(ORF),包含病毒粒子结构、宿主裂解及DNA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还额外编码13个tRNA。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NM4.3潜伏期短(10 min),裂解效率高(爆发量76 PFU·细胞−1),在60℃和pH 3~12处理1 h后仍可维持一定活性。基于基因组的核酸序列和保守基因末端酶大亚基(Ter-L)的氨基酸序列分析,鉴定NM4.3属于Straboviridae、Tevenvirinae、Moonvirus,与已知成员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低于95%,定义为该属下的一个新种。基因组注释发现其长尾纤维蛋白存在变异,这可能是影响宿主特异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柠檬酸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环境下碳酸氢盐碱度对斑节对虾生长、相关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0
作者 阿丽达·夏木西丁 朱长波 苏家齐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0-1901,共12页
【目的】探究低盐环境下碳酸氢盐碱度对斑节对虾生长、相关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开展斑节对虾高碱度盐碱水养殖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试验基地池塘水为对照组(A组),使用分析纯碳酸氢钠调节试验用水碳酸氢盐碱度... 【目的】探究低盐环境下碳酸氢盐碱度对斑节对虾生长、相关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开展斑节对虾高碱度盐碱水养殖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以试验基地池塘水为对照组(A组),使用分析纯碳酸氢钠调节试验用水碳酸氢盐碱度为5.36、6.66、8.46和10.42 mmol/L,分别设为B、C、D和E组。碳酸氢盐碱度胁迫试验结束后,计算各组斑节对虾存活率、湿重和特定生长率。每组随机选取2尾斑节对虾腮和肝胰腺组织用多聚甲醛固定,用于组织结构切片观察。A、B和D组另采集3尾斑节对虾鳃和肝胰腺组织,用于检测免疫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其余斑节对虾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用于检测Na^(+)/K^(+)-ATP酶(NKA)、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α-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生长指标计算结果显示,A组斑节对虾湿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E组斑节对虾湿重和特定生长率最低,显著低于A、B、C和D组(P<0.05,下同)。组织结构切片观察结果显示,A组鳃组织结构完整,随着碳酸氢盐碱度的升高,B~D组鳃组织逐渐出现角质层增厚、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鳃丝表面粗糙等变化,E组鳃组织结构损伤最明显。A组肝胰腺肝小管基膜完整,随着碳酸氢盐碱度升高,B~D组肝胰腺组织中B细胞数量逐渐增加,E组肝胰腺肝小管形态异常,B细胞体积增大甚至发生破裂,同时R细胞囊泡数量减少。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C、D和E组斑节对虾鳃组织中AKP、ACP和NKA活性均低于A组。在肝胰腺组织中,D和E组ALT活性显著高于A、B和C组,A组AST活性显著低于B、C、D和E组,B和E组TRY活性显著低于A组,A组MDA含量显著低于B、C和E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鳃组织中,LYZ、HSP70和GP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碳酸氢盐碱度升高呈下降趋势,CA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碳酸氢盐碱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肝胰腺组织中,HSP70和GP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碳酸氢盐碱度升高呈下降趋势,CA与CAT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碳酸氢盐碱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斑节对虾对8.46 mmol/L以下的碳酸氢盐碱度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通过组织结构适应、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调节维持生理稳态。但当碱度胁迫升至10.42 mmol/L时,斑节对虾鳃和肝胰腺组织发生损伤,消化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生长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碳酸氢盐碱度胁迫 氧化应激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