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下) 被引量:1
1
作者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7品种系谱食用菌的理性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非用于指导单次育种活动或单个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育种系统,并推动一种科学育种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该育种系统中,品种系谱构成了核心要素,它不仅是理性育种方法的... 7品种系谱食用菌的理性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非用于指导单次育种活动或单个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育种系统,并推动一种科学育种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该育种系统中,品种系谱构成了核心要素,它不仅是理性育种方法的直接展示,也是推动杂交育种工作持续进行的关键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工作 育种方法 育种系统 品种系谱 杂交品种 食用菌 选育过程 育种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栽培发展历程 被引量:8
2
作者 谭琦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回顾食用菌从野生、人工干预到人工栽培的发展历程,介绍食用菌栽培方式和栽培模式,总结中国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展望食用菌栽培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栽培历史 栽培方式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上) 被引量:1
3
作者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共16页
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方法,但是杂交育种实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笔者倡导建立食用菌理性杂交育种体系,并分析实现该体系的9个技术策略,包括育种目标、杂交理念、骨干亲本、杂交路径、杂交体量、杂交代际、品种系谱、品种系列以及... 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方法,但是杂交育种实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笔者倡导建立食用菌理性杂交育种体系,并分析实现该体系的9个技术策略,包括育种目标、杂交理念、骨干亲本、杂交路径、杂交体量、杂交代际、品种系谱、品种系列以及种质资源。明确的育种目标是食用菌育种实践的第一要素,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杂交育种理念是培育新品种的关键;骨干亲本是杂交育种的核心材料,是理性杂交育种的关键物质要素;合适的杂交体量和合理的杂交组合能够提升获得优良杂交子的概率;杂交代际的合理设计和杂交路径的准确判断体现出育种者对育种目标及育种材料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掌控,有助于通过基因重组等路径强化优良农艺性状,有助于减少杂交子遗传不稳定性;品种系谱的传承有序既是大量育种实践的结果,更是理性杂交育种的基石;丰富多样的品种系列是食用菌杂交育种成果的直观体现,也是适应多样栽培环境和满足广泛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是杂交育种实践的重要物质载体,要重视对其遗传多样性的挖掘。建立理性的食用菌杂交育种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育种实践的确定性,提高育种成果的预见性,还可为评判育种实践的成效、成功、成果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育种目标 品种系谱 骨干亲本 杂交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现状
4
作者 张丹 董浩然 +3 位作者 徐蒋振 宋晓霞 张美彦 宋春艳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综述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总结香菇(Lentinula edodes)、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侧耳属(Pleurotus)等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情况,梳理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分析存在问题,并进行前... 综述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总结香菇(Lentinula edodes)、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侧耳属(Pleurotus)等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情况,梳理食用菌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分析存在问题,并进行前景展望,以期为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遗传育种 分子标记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高琛 李文 +5 位作者 陈万超 吴迪 张忠 刘朋 夏永军 杨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7-127,共11页
本实验制备了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并对蛋白质、多糖含量及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等进行分析,采用油酸诱导肝细胞株LO-2建立体外高脂血症模型,基于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的小鼠模型,探究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 本实验制备了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并对蛋白质、多糖含量及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等进行分析,采用油酸诱导肝细胞株LO-2建立体外高脂血症模型,基于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的小鼠模型,探究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蛋白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5.56±0.51)%、(52.41±0.31)%、(54.96±0.47)%;多糖相对含量分别为(21.98±1.17)%、(31.95±0.52)%、(15.55±0.78)%。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显著抑制肝细胞中的脂滴聚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均能明显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脂肪组织细胞的肿大以及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高剂量组的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将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脂质相对含量从(30.59±0.38)%分别降至(13.74±1.57)%、(9.68±0.73)%、(7.15±0.39)%,对肝脏脂滴形成的抑制程度可分别达到(55.09±5.12)%、(68.34±2.37)%、(76.64±1.28)%。此外,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对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上,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损伤程度、缓解高血脂症的作用,本研究可为食用菌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蛋白质 多糖 降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种食用菌提取物对不同类型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朋 王雨阳 +5 位作者 杜敏杰 刘利平 贾薇 刘艳芳 张劲松 杨焱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3,共10页
探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赤芝(Ganoderma lucidum)、香菇(Lentinula edodes)、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brown cultivar)]、白玉菇[H.marmoreus(white cul... 探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赤芝(Ganoderma lucidum)、香菇(Lentinula edodes)、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brown cultivar)]、白玉菇[H.marmoreus(white cultivar)]的子实体和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丝体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乙醇、H_(2)O_(2)和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醇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μg·mL^(-1)的灰树花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μg·mL^(-1)的蟹味菇、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白玉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H_(2)O_(2)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H_(2)O_(2)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μg·mL^(-1)的瓦尼桑黄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μg·mL^(-1)的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酰氨基酚组,仅质量浓度为50、100μg·mL^(-1)的瓦尼桑黄醇提物极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黄酮含量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多糖含量与H_(2)O_(2)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八种食药用菌提取物在三种肝损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保肝功效,其保肝活性的发挥与其多酚、黄酮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具有保肝功效的食用菌资源及保肝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肝损伤 酒精 氧化应激 对乙酰氨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粉碎对3种食用菌风味特征及减盐增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班鑫荣 杨焱 +4 位作者 李文 吴迪 张忠 陈万超 李景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39,共11页
目的:优化食用菌的加工工艺,评估其作为风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离子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等鲜浓度值来评估样品的鲜味;运用GC-MS、电子鼻和电子舌来检测样本中的挥发性... 目的:优化食用菌的加工工艺,评估其作为风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离子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等鲜浓度值来评估样品的鲜味;运用GC-MS、电子鼻和电子舌来检测样本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观察纳米粉碎前后的微观结构,并进行增鲜减盐试验。结果:纳米粉碎后,大球盖菇和双孢蘑菇的鲜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而纳米粉碎对草菇的风味成分影响较小;电子舌结果表明,经纳米粉碎的样品在鲜味和咸味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加入0.5%纳米粉碎双孢蘑菇后能够增加0.28%的盐浓度,同时其鲜味值提高了145%。结论:纳米粉碎技术能够提高食品的口感,在食品制造业中可以将纳米粉碎后的食用菌粉作为替代盐和风味增强剂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双孢蘑菇 草菇 纳米粉碎技术 风味 增鲜减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晓杰 李锦涛 +9 位作者 麻绍群 孔嘉宜 聂玲萍 罗紫嫣 余梅 陈群 陈辉 沈宁东 周召荣 杜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46-251,282,共7页
基于食用菌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现状,结合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性和消费技术性分析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并从机械化、清洁生产、数字技术等方面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的层次和基础进行分析。针对青海食用菌生产链的技术发展存在的食用菌生... 基于食用菌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现状,结合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性和消费技术性分析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并从机械化、清洁生产、数字技术等方面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的层次和基础进行分析。针对青海食用菌生产链的技术发展存在的食用菌生产受设施设备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生态位与生态物质转化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区域食用菌生产资源数字化限制等问题,提出分析青海各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层次,强化各技术层次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性研究基础,丰富和完善与特色食用菌生产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数据,建立相对应的农业环境控制、清洁与循环生产和数字智能化生产的“基础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模型”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食用菌 产业链 生产现代化 技术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多糖活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传贵 张志秀 +2 位作者 冯杰 隋欣 贺宗毅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4期1-5,9,共6页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是药食同源的重要食材。大量研究证实,食用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广受关注。综述多种常...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是药食同源的重要食材。大量研究证实,食用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广受关注。综述多种常见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多糖 功效 应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种食用菌醇提物抗氧化及抗炎活性评价
10
作者 刘朋 李文 +3 位作者 刘利平 刘艳芳 张劲松 杨焱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6期72-80,共9页
对16种常见的食用菌醇提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炎生物活性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瓦尼桑黄醇提物具有良好的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 对16种常见的食用菌醇提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炎生物活性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瓦尼桑黄醇提物具有良好的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0.05 mg∕mL浓度下,其对DPPH和ABTS清除率分别可达到87.21%和93.46%。相关性分析显示,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呈正相关。此外,蟹味菇、杏鲍菇、瓦尼桑黄、灵芝、香菇、白玉菇、茯苓、猪苓、猴头菌、羊肚菌、松茸菌、蛹虫草、鹿茸菇、裂褶菌、樟芝菌醇提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RAW 264.7一氧化氮和活性氧的分泌,阻滞该细胞的吞噬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综上,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食用菌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抗氧化 抗炎 巨噬细胞 醇提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杂交技术靶向创制灵芝基因位点纯合突变株的方法
11
作者 田佳琳 董蓓蓓 +5 位作者 唐传红 周帅 冯娜 冯杰 张劲松 谭贻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基因ura3为靶标,利用基于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 以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基因ura3为靶标,利用基于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双核菌株‘沪农灵芝1号’G0119及从其分离的2个交配亲和的单核菌株L1、L2进行基因编辑,比较单双核的编辑效率;对编辑的2个单核,进行杂交,以获得ura3被编辑的双核基因位点纯合菌株。结果表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G0119双核编辑株7个,经双单杂交实验鉴定,有6个G0119编辑株为L1核被编辑,1个为L2核被编辑,7个编辑株均为杂合子;获得L1、L2的单核编辑株分别为10、7个,其中L1核被编辑的效率为100%。将突变类型均为C碱基缺失的单核L1-2和L2-1编辑株以及A插入碱基的L1-5和L2-3编辑株分别进行单单杂交,获得2株ura3被破坏的双核纯合菌株。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杂交技术靶向创制灵芝基因位点纯合菌株的方法,可为创制灵芝其他功能基因的基因位点纯合菌株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为灵芝双核菌株的基因表型分析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双核体 基因位点纯合菌株 CRISPR/Cas9 单单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35
12
作者 鲍大鹏 邹根 +3 位作者 裴晓东 杨瑞恒 李正鹏 谭琦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110,共8页
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描述实现... 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描述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助力寻找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食用菌 工厂化食用菌 现代化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56
13
作者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共24页
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为育种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必要对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遗传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对杂交育种理论进行总结。对食用菌杂交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研究成果... 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为育种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必要对食用菌杂交育种的基本遗传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对杂交育种理论进行总结。对食用菌杂交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包括杂交亲本选配、配子体获得、杂交子产生和F1代栽培测试等方面,并对杂交育种中一些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包括食用菌杂交亲本遗传资源、杂交优势和近交衰退、单核体的供体核角色和受体核角色、双核体的协同增效作用和优势核等,同时指出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最后强调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育种工作要走商业化育种之路,才能够促进我国食用菌种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基本步骤 科学问题 商业化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新赛道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鲍大鹏 陈洪雨 +1 位作者 吴莹莹 邹根 《食药用菌》 2022年第5期333-337,共5页
食用菌产业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出现得较晚,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食用菌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应用场景进行描述,主要涉及食用菌蛋白的利用、食用菌肠道菌群促进剂的开发、食用菌高值代谢物的开发... 食用菌产业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出现得较晚,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食用菌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应用场景进行描述,主要涉及食用菌蛋白的利用、食用菌肠道菌群促进剂的开发、食用菌高值代谢物的开发、食用菌饲料化及宠物保健食品的开发、食用菌菌丝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等。这些应用场景有望成为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蛋白 肠道菌群促进剂 高值代谢物 宠物保健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宗配合食用真菌双核体和单核体相关概念辨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鲍大鹏 徐建平 +1 位作者 潘迎捷 谭琦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回顾双核体和单核体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历程,明晰其应用范围,详解有性单核体和无性单核体的形成方式,阐明双核体特有的离配和再配生物学现象;运用核相交替和核相互换两个基本概念,描述双核体和单核体之间通过有基因重组和无基因重组发... 回顾双核体和单核体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历程,明晰其应用范围,详解有性单核体和无性单核体的形成方式,阐明双核体特有的离配和再配生物学现象;运用核相交替和核相互换两个基本概念,描述双核体和单核体之间通过有基因重组和无基因重组发生转换的两种路径;阐述交配过程中双核体和单核体承担的雄性角色和雌性角色等性角色,以及可能存在的雄性竞争和雌性挑选等性选择。厘清双核体和单核体相关概念,激励相关研究者能够围绕双核体生物学蕴藏的科学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我国食用真菌学科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真菌 双核体 单核体 核相交替 性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风味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李润 杨焱 +2 位作者 刘晓风 陈万超 李文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214,共13页
食用菌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风味领域研究的热点,其风味品质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但食用菌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且风味成分形成机理尚不明确。笔者综述了食用菌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影响其风味物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介绍了风味评价指... 食用菌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风味领域研究的热点,其风味品质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但食用菌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且风味成分形成机理尚不明确。笔者综述了食用菌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影响其风味物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介绍了风味评价指标及在食用菌风味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风味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挥发性风味物质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 风味物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食用菌多糖结构特征及其体外激活Dectin-1受体活性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静 周帅 +5 位作者 李德顺 唐庆九 张劲松 冯杰 刘利平 刘艳芳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5,共9页
制备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灵芝(Ganoderma lingzhi)5种食用菌水提物、粗多糖和逐级醇沉多糖组分(30%醇沉组分30E,30%~75%醇沉组分30E-75E)... 制备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灵芝(Ganoderma lingzhi)5种食用菌水提物、粗多糖和逐级醇沉多糖组分(30%醇沉组分30E,30%~75%醇沉组分30E-75E),比较食用菌水提物得率及总糖、海藻糖、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含量,粗多糖和逐级醇沉多糖组分得率、多糖含量、重均分子量,逐级醇沉多糖组分单糖组成,以及对其体外激活Dectin-1受体的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刺芹侧耳、毛头鬼伞水提物得率较高,水提物中刺芹侧耳总糖含量最高,猴头菌阿拉伯糖醇和甘露醇含量最高。五种食用菌粗多糖中,毛头鬼伞得率最高,灵芝‘龙芝2号’多糖含量最高;在20~35 min,多糖的色谱洗脱峰存在差异,灵芝仅有1个峰,猴头菌和毛头鬼伞有2个峰,香菇和刺芹侧耳则有3个峰;在35~45 min,均存在重均分子量为万级的多糖组分。五种食用菌30E中,香菇多糖得率最高,猴头菌多糖含量最高,猴头菌和灵芝‘龙芝2号’β-葡聚糖含量较高;5种食用菌30E-75E中,毛头鬼伞多糖得率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五种食用菌30E在20~36 min有1个色谱洗脱峰,重均分子量为1.850×10^(6)~1.272×10^(7) g·mol^(-1),多分散系数为1.035~1.284,毛头鬼伞回转半径(Rg)最小;5种食用菌30E-75E重均分子量为10^(4)~10^(6) g·mol^(-1),色谱洗脱峰存在较大差别。五种食用菌30E均主要含有葡萄糖;而其30E-75E含有的单糖种类及其比例差异较大,单糖均以葡萄糖为主,灵芝包含的单糖种类(7种)最为丰富。对于体外激活Dectin-1受体活性,灵芝‘龙芝2号’30E最强;除毛头鬼伞外,其他4种食用菌30E活性明显强于其对应的30E-75E;5种食用菌30E-75E中,‘龙芝2号’的活性最强,而香菇的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多糖 重均分子量分布 单糖组成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新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良敏 章炉军 +4 位作者 尚晓冬 宋春艳 于海龙 张美彦 谭琦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114,共7页
建立了一种原生质体制备新方法,通过研究接种块数量和酶解时间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和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该方法制备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双孢蘑菇(Agaricus b... 建立了一种原生质体制备新方法,通过研究接种块数量和酶解时间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和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该方法制备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中国美味蘑菇(A.sinodeliciosus)原生质体。结果表明:在铺有玻璃纸的PDA平板(直径90 mm)上分别接种7个香菇、金针菇菌丝块(直径4 mm),培养3 d后将带有菌丝体的玻璃纸转移到另一个无菌培养皿中,直接在菌丝上滴加3 mL1.5%(W∶V)溶壁酶溶液,酶解60 min,单个平板制备的原生质体数量为10^6~10^7个。使用该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糙皮侧耳、双孢蘑菇和中国美味蘑菇原生质体。该方法与常用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相比具有制备时间短、操作简单和不易污染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原生质体 玻璃纸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β-(1→3)-葡聚糖碱提条件优化及含量测定
19
作者 连泽柔 刘静 +4 位作者 张劲松 唐庆九 冯杰 周帅 刘艳芳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6,共8页
采用单因素(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实验对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水提残渣中β-(1→3)-葡聚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 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g∶mL)添加,在60℃水浴条件下提... 采用单因素(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实验对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水提残渣中β-(1→3)-葡聚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 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g∶mL)添加,在60℃水浴条件下提取1.5 h,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为26.28%。以该条件对18种食用菌子实体、水提物和水提残渣的β-(1→3)-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中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4.91%和20.64%;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中含量均低于3%。不同食用菌水提物得率(4.98%~50.45%)差异较大,除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外,各食用菌水提物中β(-1→3)-葡聚糖含量均较低(0.41%~4.21%)。绣球菌、猴头菌、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和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均大于20%,可作为制备食用菌β-(1→3)-葡聚糖的优质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芹侧耳 Β-葡聚糖含量 苯胺蓝荧光法 碱液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的大球盖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詹美蓉 严胜泽 +5 位作者 罗情情 王圣铕 谢婷 王爱琴 陆欢 王瑞娟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63-3573,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 【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测定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上端直径、菌柄下端直径及单朵重等农艺性状后,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ITS序列分析证实,17株供试菌株均为大球盖菇,在进化关系上分属于三大分支;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共有87组,无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有49组,即大球盖菇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性;17株大球盖菇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92,遗传背景较丰富;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17株大球盖菇菌株可分为六大类(I~VI)。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1.50,变异系数为14.29%~47.82%。其中,单朵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7.82%),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4.29%),说明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发现,培养皿菌丝形态与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5,下同),与栽培袋菌丝形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和r=0.664)(P<0.01,下同);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4);栽培袋菌丝形态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50.768%,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子实体长度和产量;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38.729%,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菌盖直径和菌柄上端直径。【结论】大球盖菇D-3菌株的菌丝生长均匀、浓密,生长速率较快,产量高且稳定,子实体菌柄粗壮,整体商品性好,可作为大球盖菇品种选育亲本,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种质资源 SRAP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