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反演估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曼迪 刘忠 +2 位作者 许昭辉 李剑辉 孙君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水热过程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于农业生产、生态规划、水资源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波遥感具有基本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具有较好探测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信息和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等优势,成为目前遥感精确反演土壤水...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水热过程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于农业生产、生态规划、水资源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波遥感具有基本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具有较好探测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信息和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等优势,成为目前遥感精确反演土壤水分的热点。本文整理了现有全球尺度的基于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产品;分析比较了土壤水分反演中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主被动微波协同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关键技术进展:主动微波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的优势分别在于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可以很好捕捉地表细微的空间信息特征,但囿于土壤水分与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植被、地表粗糙度等对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干扰,使得反演土壤水分的精度不高,因而根据现实情况选取不同散射模型以及利用多源数据协同是目前改善精度的研究热点。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实现全球及大尺度下的土壤水分监测,但是很难满足小尺度或者小区域范围的实际研究需求,为了能使实测数据在空间上得以较好匹配,提出多种降尺度方法。结合以上两种微波遥感方式的优劣,依托更为丰富的数据源、相对成熟的观测技术来对两者进行融合以提取更多的水分信息,以提升反演精度或者获得长时间序列数据。在目前的方法中,土壤水分反演在小尺度下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在全球尺度上会出现数据缺失、适用性不强、反演精度不高以及反演过程过于复杂等诸多问题,可以借助多种观测方式(多极化、多角度、多波段)、多时相重复观测、在原有模型上引入新的算法以及数据同化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同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中长期稳定、高时空分辨率的L波段微波信号在陆面遥感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展现出在土壤水分反演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微波遥感 散射方式 降尺度 GN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措施对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玮 尹广生 +2 位作者 李琪瑞 商建英 王祥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33-41,共9页
【目的】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壤改良产品有利于缓解当地耕地压力,促进作物增收。【方法】以黄河南岸灌区2种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中度和重度盐碱土)为... 【目的】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壤改良产品有利于缓解当地耕地压力,促进作物增收。【方法】以黄河南岸灌区2种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中度和重度盐碱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3%玉米秸秆(T1)、3%牛粪(T2)、3%脱硫石膏(T3)、2%玉米秸秆配施1%牛粪(T4)以及2%玉米秸秆配施1%脱硫石膏(T5)共6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改良措施对黄灌区2种盐碱程度土壤理化性状和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1)不同改良措施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中度盐碱土T1处理p H值降幅为8.14%,有机碳量、全氮量增幅分别为72.99%、16.14%,T5处理p H值降幅为11.34%,有机碳量、全氮量增幅分别为43.75%、38.60%,无渗流条件下T1处理EC值与CK无显著差异,但T5处理EC值显著高于CK;重度盐碱土中,T2处理p H值、EC值降幅分别为1.50%、9.67%,有机碳量、全氮量增幅分别为66.48%、52.94%,T4处理土壤p H值、EC值降幅分别为4.01%、9.67%,有机碳量、全氮量增幅分别为48.94%、48.24%。(2)不同改良措施均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和分布。其中,中度盐碱土中,T1处理>2 mm团聚体数量增加最显著,占比达到41.53%,GMD、WR_(0.25)最大,增幅分别达到305.2%、199.90%;T5处理0.25~2 mm团聚体数量增加最显著,占比达到65.10%,GMD、WR_(0.25)增幅分别为198.33%、204.72%。重度盐碱土中,T2处理0.25~2 mm团聚体数量增加最显著,其次为T4处理,二者分别为65.17%、59.92%,T2处理在促进团聚体稳定性表现最好,GMD最大,D最小。(3)不同改良措施中度盐碱土中主成分总得分表现为T5处理>T1处理>T2处理>T4处理>T3处理>CK,重度盐碱土中表现为T2处理>T4处理>T1处理>T5处理>T3处理>CK。【结论】综上,对于中度盐碱土,3%玉米秸秆处理(T1处理)和2%玉米秸秆配施1%脱硫石膏处理(T5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团聚体结构整体表现较好;对于重度盐碱土,3%牛粪处理(T2处理)和2%玉米秸秆配施1%牛粪处理(T4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团聚体结构整体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玉米秸秆 团聚体 理化性质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CT技术研究根系三维构型的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玲玲 房焕 +4 位作者 魏晓庆 刘玉婷 高伟达 李保国 周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目的】X射线CT扫描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植物根系三维构型。本文介绍了X射线CT技术研究植物根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重点阐述了CT图像提取和定量根系的方法。【主要进展】X射线CT可以穿透土体进而获取土... 【目的】X射线CT扫描具有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植物根系三维构型。本文介绍了X射线CT技术研究植物根系的原理和方法,并重点阐述了CT图像提取和定量根系的方法。【主要进展】X射线CT可以穿透土体进而获取土体三维结构,并能通过图像分析准确定量土体内部的细节特征(如根系、孔隙等)。目前根系结构研究中应用的CT主要有医用CT、工业显微CT、同步辐射CT等,分别用于研究不同大小和分辨率要求的样品。应用CT扫描根系样品时,样品的制备和扫描参数的选择非常重要,样品的尺寸、容器的材质、扫描功率和扫描时长等因素都会影响CT图像质量。CT图像中提取根系的方法包括全局阈值法、区域生长法、根系追踪法、深度学习法等,结合图像预处理和后处理能更完整地提取根系。利用ImageJ、Rootrak、RooTh等软件,可以定量根系形态学参数(体积、根长、直径等),还可以分析根系三维分布特征(根系生长角度、根系生长深度等)。【展望】从CT图像中提取根系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开发提取根系的先进算法,准确获取根系三维构型并将其定量表征,仍将是CT技术用于根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CT设备性能的特点,扫描样品尺寸和图像分辨率的矛盾仍然是关键问题,X射线CT硬件设备的创新和发展对其在根系研究中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三维构型 X射线CT 图像分割 根系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表层聚集与吸附固持效应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芳芳 肖波 +1 位作者 李胜龙 孙福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92-1602,共11页
【目的】生物结皮的广泛发育可显著影响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在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淋溶实验和吸附试验研究其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以黄土高原质地不同的风沙土和黄绵土为对象,分别选取有生物结皮覆盖和无结皮覆盖... 【目的】生物结皮的广泛发育可显著影响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在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淋溶实验和吸附试验研究其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以黄土高原质地不同的风沙土和黄绵土为对象,分别选取有生物结皮覆盖和无结皮覆盖的地块,分析生物结皮层、结皮层下0—2、2—5和5—1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全碳、全氮、全磷含量,研究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以Cl^(−)、K^(+)、Ca^(2+)为示踪离子开展土壤淋溶实验,分析其淋出土壤的特征;淋溶实验结束后,测定包括结皮层在内的各土层离子吸附解析量。【结果】1)生物结皮层(约2 cm厚)养分含量是无结皮土壤的0.43~10.51倍。生物结皮覆盖下0—1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对应深度的无结皮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全磷含量比无结皮土壤增加了1.4%~184.9%。2)生物结皮层的养分含量比其下层土壤提高了38.2%~557.1%,而无结皮的表层(0—2 cm)土壤养分含量仅比其下层土壤提高了13.4%~213.9%,这表明生物结皮增强了土壤养分的表层聚集。3)生物结皮覆盖土壤中添加的养分在相同条件下相较于无结皮土壤更难以淋出;除易淋溶的Cl^(−)全部淋出外,K^(+)和Ca^(2+)未被全部淋出,且在生物结皮覆盖土壤中的累积淋出量比无结皮土壤低21.9%~47.4%。淋溶实验结束后结皮层的Cl^(−)、K^(+)、Ca^(2+)含量均显著高于无结皮(8.8%~340.4%)和结皮下层土壤(14.5%~62.7%)。4)生物结皮显著增加了土壤对Cl^(−)、K^(+)、Ca^(2+)的吸附量,其增加幅度为27.8%~118.1%,且生物结皮层对不同离子吸附能力的强弱依次为Ca^(2+)>K^(+)>Cl^(−)。【结论】与无结皮土壤相比,生物结皮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并促进土壤养分的表层聚集,同时提升土壤对养分的吸附与固持能力,因而有利于退化贫瘠土壤的养分积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肥力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黄绵土 土壤养分 养分吸附 养分淋溶 退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藓结皮覆盖土壤的穿透阻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国鹏 肖波 +2 位作者 李胜龙 孙福海 李渊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生物结皮的发育显著地影响并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穿透阻力。为探明生物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典型土壤,利用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含水量下藓结皮土壤和无结皮土壤... 生物结皮的发育显著地影响并改变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穿透阻力。为探明生物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针对黄土高原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典型土壤,利用高精度土壤贯入仪测定并比较了不同含水量下藓结皮土壤和无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差异,定量分析了藓结皮层对土壤穿透阻力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含量以及颗粒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风沙土和黄绵土藓结皮层最大穿透阻力的变化范围为0.38~3.74 MPa和0.43~8.01 MPa,分别为同等深度下无结皮土壤的2.14~9.45倍(P=0.001)和1.38~6.27倍(P=0.051)。藓结皮对风沙土穿透阻力的影响深度为表层2~12 mm(P=0.028),而对黄绵土的影响深度为3~24 mm(随含水量变异较大)。同时,与无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随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加的趋势不同,藓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随深度增加在结皮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结皮下层呈线性增加的趋势。此外,藓结皮土壤的横向穿透阻力和纵向穿透阻力差异显著(P≤0.03),但在无结皮土壤上差异不显著(P≥0.052)。藓结皮土壤的穿透阻力与含水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01),与容重、有机质含量以及砂粒含量呈线性关系,这些因素均为藓结皮改变表层土壤穿透阻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硬度 土壤紧实度 机械稳定性 土壤机械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典型组分对生物炭胶体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岳 张雨 +1 位作者 王洋 商建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4-834,共11页
根系分泌物是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和迁移行为。随着生物炭的广泛应用,探究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对生物炭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室内聚集和迁移实验探究... 根系分泌物是可溶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和迁移行为。随着生物炭的广泛应用,探究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对生物炭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稳定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室内聚集和迁移实验探究了根系分泌物的典型组分半乳糖(Gal)、赖氨酸(Lys)以及乙酸(AcOH)对小麦生物炭(WB)和松树木屑生物炭(PB)胶体的稳定性和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浓度高低对生物炭颗粒ζ电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半乳糖和赖氨酸浓度较低时,其对生物炭胶体聚集和迁移影响较小,难以对生物炭的环境行为造成显著影响;但是乙酸可以明显降低生物炭胶体在NaCl溶液中的稳定性,抑制生物炭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乙酸中有机酸阴离子容易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形成氢键,增加了生物炭对乙酸的吸附,降低了生物炭胶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胶体 根系分泌物 胶体稳定性 胶体迁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地表覆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麻虹宇 李保国 +3 位作者 蔡斌 李颖 葛乐 张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了探究地表覆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及表层特性的影响,探寻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搜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覆盖已发表的研究数据,分析了3种地表覆盖方式:覆盖植物、秸秆覆盖和高留茬对土壤风蚀模数及表... 为了探究地表覆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及表层特性的影响,探寻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搜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覆盖已发表的研究数据,分析了3种地表覆盖方式:覆盖植物、秸秆覆盖和高留茬对土壤风蚀模数及表层干容重、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覆盖使土壤年风蚀量降低77.96%,地表风蚀量与覆盖度密切相关,秸秆覆盖度最高,减轻风蚀效果最佳。(2)地表覆盖平均降低2.94%表层(0—20 cm)土壤干容重,从而提高孔隙度保水保肥,抑制土壤侵蚀;其中覆盖植物效果最好,能够降低5.26%。(3)地表覆盖能够增加6.26%年均表层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增大土壤颗粒间的黏聚力;在降水量≤450 mm的半干旱地区该值能达到10.62%。(4)地表覆盖能够提高23.54%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黏结性,从而提高土体的抗风蚀能力;高留茬的提升效果最好,为34.42%;覆盖植物中豆科作物的效果最好,平均提高30.76%。总之,3种地表覆盖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风蚀,能够实现保土、保水和固碳的多重收益,是未来双碳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土壤覆盖 META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纳尘与固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尤淞 肖波 +2 位作者 李胜龙 王彦峰 余星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0-1625,共16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纳尘与固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确其对土壤母质的风积作用,以典型风沙土和黄绵土上发育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以及模拟纳尘试验,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 为探明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纳尘与固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确其对土壤母质的风积作用,以典型风沙土和黄绵土上发育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以及模拟纳尘试验,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的纳尘量和固土量,探究了不同风速、降尘粒径和降尘量下生物结皮纳尘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生物结皮纳尘量和固土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生物结皮的纳尘量为无结皮的1.1倍~4.8倍,且随生物结皮由藻到藓的正向演替而增加。风速为1~8m·s^(-1)时,生物结皮的平均减蚀量可达19.5~4893.0t·km^(–2)·a^(-1)。同时,生物结皮的纳尘量随含水率升高而增加,且增幅与风速呈正相关;相对含水率由0增至80%后,风速5~8m·s^(–1)下生物结皮的纳尘量分别平均提升了4.9%、53.1%、59.6%和72.3%。此外,生物结皮的纳尘量还随地表粗糙度增加而显著升高。与纳尘量的变化规律相似,生物结皮的固土量也随结皮发育阶段的正向演替而增大,其中藓结皮的固土量为藻结皮的1.4倍。在同一发育阶段,风沙土上发育的生物结皮其固土量显著高于黄绵土上发育的生物结皮(F=30.74,P<0.003)。生物结皮的固土量与结皮层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土壤含水率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纳尘与固土效应,其对黄土高原土壤母质的风积过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 土壤母质 风速 地表粗糙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任频频 黄峰 李保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讨黄淮海平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有机质与土壤黏粒含量和容重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旱作农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区域均值分别为20.11±6.46(0~10 cm),14.76±5.11(1... 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讨黄淮海平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有机质与土壤黏粒含量和容重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旱作农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区域均值分别为20.11±6.46(0~10 cm),14.76±5.11(10~20 cm),9.96±4.14(20~30 cm),8.03±3.45(30~40 cm)g·kg^(-1),分别处在三级至五级水平;0~20 cm各土层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山东引黄灌区等传统农业生产地带,以及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的砂姜黑土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构趋于明显,10~40 cm各土层中,河北平原和鲁西北地区呈现LL(低-低)/HL(高-低)型分布特征;河南和安徽地区主要为HH(高-高)/LH(低-高)型,但不同土层的具体分布差异较大。有机质含量与黏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数理相关关系,与容重之间关系并不明显;有机质/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容重的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中,LL/HL型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和鲁西北地区,其中HL型在0~20cm各土层中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和山东引黄灌区地带,HH/LH型样点主要分布在河南和安徽地区,但不同土层具体分布差异明显。有机质与黏粒含量的空间自相关结构更明显;0~10 cm、10~20 cm土层较20~30 cm、30~40 cm土层的空间自相关结构更明显;农业管理措施及其地域差异性是造成各分布结构在空间水平方向及土壤垂直分层方向上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含量 分布结构 空间自相关 黄淮海平原 旱作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透明”土壤体:土壤孔隙学的时代已经启航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保国 周虎 +4 位作者 王钢 刘刚 高伟达 朱堃 陈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1-1230,共10页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介质体,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过程主要发生在液相和气相填充的土壤孔隙中及其与固相的交界面。随着无损探测土壤孔隙结构、土壤生物化学原位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介质体,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过程主要发生在液相和气相填充的土壤孔隙中及其与固相的交界面。随着无损探测土壤孔隙结构、土壤生物化学原位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从土壤孔隙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原位、直观、精确地研究土壤中动态发生的各种过程成为可能,推动了对真实土壤中各种微观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基于前期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研究透明土壤体的物理学—土壤孔隙学(Soilporelogy)的时代已经启航。土壤孔隙学主要针对土壤孔隙空间,研究其动态变化与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生态)互作过程及其效应。以土壤孔隙学为主线,本文首先介绍了获取土壤孔隙方法的进步,进而论述了基于土壤孔隙的流体运动、生物化学过程、根系和生物活动以及土壤微观生态学等的试验和模拟研究。最后,本文对土壤孔隙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相信基于土壤孔隙的研究会推动土壤学研究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孔隙 三维结构 孔隙形态 土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衡生产和耗水的区域小麦种植格局优化
11
作者 任频频 李保国 黄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共8页
【目的】优化种植广泛、灌溉密集的小麦种植面积,发挥节水灌溉优势,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压力。【方法】引入小麦蒸散量耗水和产量等指标,建立华北区域尺度上的县域小麦种植面积目标规划模型,探讨生产和耗水权衡视角下的区域小麦生... 【目的】优化种植广泛、灌溉密集的小麦种植面积,发挥节水灌溉优势,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压力。【方法】引入小麦蒸散量耗水和产量等指标,建立华北区域尺度上的县域小麦种植面积目标规划模型,探讨生产和耗水权衡视角下的区域小麦生产布局优化方案。【结果】2001—2009年,华北地区小麦生育期ET(Evapotranspiration)呈上升趋势,2010—2018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不同水文年型的小麦ET差异显著,总体表现出“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次之、丰水年最低”的特征。省级水平上,当总产量权重为1时,现有灌溉水平下的小麦总产量可提高1.2%~2.3%,当ET权重为1时,小麦蒸散量耗水可减少0.4%~0.8%;市级水平上的相应结果分别为0.7%~1.6%和0.3%~0.5%。此外,同一灌溉水平下,在总产量权重降低、ET权重增加的过程中,能保持较高小麦种植规模的区域呈现规律性转移(在河北是由南向北转移),体现了不同县域在小麦生产或耗水管理方面的优势。【结论】无论是当前灌溉水平还是在一定的灌溉约束下,通过优化华北地区的县域小麦种植规模,都可以获取更多的产量或实现更少的蒸散量耗水,本研究可为该地区区域小麦种植格局优化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种植 区域优化 生产耗水平衡 灌溉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