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佃袁勇 周靖靖 +2 位作者 王鹏程 周志翔 滕明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成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智慧林业”的提出,智慧林业人才培养被纳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在调研就业市场对智慧林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成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智慧林业”的提出,智慧林业人才培养被纳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在调研就业市场对智慧林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18所林业院校中林学专业关于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情况,并以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基于智慧林业人才核心技能需求,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智慧林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人教育目标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情·境育人”培养体系——华中农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2
作者 高翅 杜雁 +1 位作者 吴雪飞 张斌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9-12,共4页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依据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提出将认知与情感、专业与情操、教育与文化综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的"情·境育人"风景园林教育思想,构建了思想情操培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知、情、景、境&qu...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依据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提出将认知与情感、专业与情操、教育与文化综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的"情·境育人"风景园林教育思想,构建了思想情操培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知、情、景、境"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生境·画境·意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梯度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注重体悟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多层次的情境创设。通过改革基层教学单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思想情操培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实践与教书育人、思想情感教育与专业教育、成人与成才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全人教育 华中农业大学 本科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恢复性感知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要素对公众健康行为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逸 裘鸿菲 +1 位作者 罗心玥 胡亚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6,共8页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 【目的】城市滨水绿地内部空间景观要素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联亟待深入剖析,恢复性感知作为自然环境中影响个体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方法】以武汉市沙湖公园93个景观节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问卷调查和行为观测等方法,深入探究滨水绿地景观要素、恢复性感知对公众健康行为(恢复、体力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结果】自然景观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恢复性感知,而高比例的人工要素则产生相反效果;不同健康行为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显著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恢复性感知与恢复活动、社交活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揭示了3类健康行为对节点景观要素的偏好差异,并证实了恢复性感知对促进健康行为的积极作用。未来可通过强化自然景观建设、合理规划空间色彩及实施节点差异化设计等措施,有效促进公众健康行为开展,进而提升滨水绿地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要素 景观感知 健康行为 计算机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性质表征及“双抗”活性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娜 何郎志 +6 位作者 杨心彪 陈赤清 刘义稳 鲁群 黄艳春 丁士勇 刘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7,I0007-I0009,共10页
为掩蔽单宁酸的涩味,提高其接受性,并且提高其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该文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以单宁酸包埋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微观形态、结构、热力学性能、缓释性以及抗... 为掩蔽单宁酸的涩味,提高其接受性,并且提高其生物活性的稳定性,该文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并结合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单宁酸微胶囊的制备。以单宁酸包埋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微观形态、结构、热力学性能、缓释性以及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单宁酸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芯壁比1∶15(质量比),壁材质量浓度20 g/L,反应温度45℃,搅拌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单宁酸包埋率为75.33%;呈无规则状,表面稍有裂缝。红外光谱及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均表明,单宁酸成功地被封装于胶囊内,且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与未处理的单宁酸相比,单宁酸微胶囊化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单宁酸组以及微胶囊组在口腔消化阶段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98、0.57 mg/m L,有效解决单宁酸适口性的问题。包埋后并没有影响单宁酸的抗氧化性和抗菌生物活性,单宁酸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IC_(50)值分别为9.20、9.58μg/m L,单宁酸微胶囊则分别为9.08、8.99μg/m L;且单宁酸微胶囊化前后对4种肠道致病菌的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单宁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87.06±2.28)%、(84.44±6.85)%,而微胶囊的抑菌率分别为(96.02±3.11)%、(79.34±3.97)%,单宁酸能够使细菌的细胞膜受损,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起到较好的抑菌作用。因此,单宁酸微胶囊化为单宁酸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单宁酸 微胶囊 性质表征 抗氧化活性 抗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景观视觉感知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紫鹊界龙普梯田群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思雨 宋希法 王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9,共8页
基于多人群视觉感知视角,以紫鹊界龙普梯田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眼动试验、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稳健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风景要素、风景结构与视觉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提取出“小起伏农田植被景观”等6类基础风景类型,发现起伏度、农... 基于多人群视觉感知视角,以紫鹊界龙普梯田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眼动试验、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稳健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风景要素、风景结构与视觉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提取出“小起伏农田植被景观”等6类基础风景类型,发现起伏度、农田(梯田、园地)作为重要的风景要素对人群视觉感知具有直接作用,贡献率为9.45%、7.05%;“农田与起伏度”“农田与建筑”作为风景主体结构时对人群视觉感知具有更强烈的作用力,贡献率为28.53%、28.22%。结合基础风景类型的分布情况,可知高美景度风景区域主要位于地形起伏度35~118 m,植被覆盖度为18%~60%,以梯田农业景观为主,以聚落景观为重要视觉焦点。研究认为保护、应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要素及结构,解析其中的形态韵律与作用关系,有益于推进紫鹊界龙普梯田群保护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视觉感知特征 眼动实验 风景要素 风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水流域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思谕 王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4,共8页
【目的】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旨在突破以往主要以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空间分布识别依据的方法,融入农耕文化活动对景观演变产生的影响,为潜在文化景观的普查与管理提供行动参考。【方法】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目的】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旨在突破以往主要以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空间分布识别依据的方法,融入农耕文化活动对景观演变产生的影响,为潜在文化景观的普查与管理提供行动参考。【方法】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与稻作生产相关的遗产项目为依据,运用空间分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稻作文化景观潜在分布区识别方法,并以汉水流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汉水流域稻作文化景观高潜力区为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石泉县、汉阴县,湖北省荆门市的钟祥市和京山市,湖北省天门市和潜江市;结合地貌特征分为山地型、平原-丘陵型、平原型高潜力区,区域内分别形成“山-林-村-田”、“谷-坡-田-村”、“湖-堤-田-村”的文化景观格局。【结论】从自然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潜在分布区识别方法,有助于从区域层面整体判断稻作文化景观本底资源条件,促进流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生物文化融合 稻作 潜在分布区 汉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体记忆的城市历史景观活化途径研究——以襄阳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星雅 李佳怡 +1 位作者 张志远 王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解读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动态演变特征,借助集体记忆理论对集体记忆建构机制进行解读,为城市历史景观对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活化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对襄...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解读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动态演变特征,借助集体记忆理论对集体记忆建构机制进行解读,为城市历史景观对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活化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对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要素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古籍文献中的城市历史景观记忆构建的逻辑关系,解译记忆客体与记忆载体的作用机制和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最终从不同的关联关系提出格局景观、区域簇群、场所标志3个层级的城市历史景观活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 集体记忆 复杂网络 活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积视角下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特征识别 被引量:3
8
作者 涂宇倩 张婧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目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系统、客观、可视化地识别文化景观特征,可为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和资源整体性管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层积视角出发深入识别文化景观特征。在时间序列上,选... 【目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系统、客观、可视化地识别文化景观特征,可为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和资源整体性管护提供参考。【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层积视角出发深入识别文化景观特征。在时间序列上,选取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产生与发展的6个典型历史时期,在特征要素上,选取山水地貌、河流关系、景观结构、土地利用、感知意向5个指标,特征识别采用两步聚类法和图像分割技术。【结果】从静态的历史时期来看,武夷山国家公园在唐、宋、元、明、清和当代分别呈现出6类、17类、14类、21类、24类和36类文化景观特征类型。从长时序的演变视角出发,总结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在数量、空间及形式上的特征。识别出武夷山文化景观高层积区域位于九曲溪中、东部(一曲至七曲)以及南、北两岸部分区域,包含243个文化景观点、19处面状山体和9条线状河流。【结论】从层积性视角出发构建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路径,为明确区域文化价值提供了量化与空间化的科学手段,有助于国家公园文化资源的分级、分类管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国家公园 层积性 动态演变 景观特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状态认知的景观特征评估三元体系构建
9
作者 吴雨浓 潘玉莲 +2 位作者 孙译远 刁俊宇 张斌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2,共7页
过去30多年中,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包括景观特征识别和评价2个阶段。目前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识别阶段的方法和技术方面,而识别和评价阶段的研究逻辑还有待强化,2个阶段的关系则有... 过去30多年中,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包括景观特征识别和评价2个阶段。目前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识别阶段的方法和技术方面,而识别和评价阶段的研究逻辑还有待强化,2个阶段的关系则有待挖掘。在传统LCA体系基础上,需通过景观特征因子综合组成与权重赋予来聚焦化识别阶段的对象,强调判断与赋值的过程,以进一步明确评价阶段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引入和构建由构成、格局、属性三方面景观指标组成的状态认知阶段,从而将传统LCA相互独立、分离的二元体系转变为相互关联并具有逻辑递进的三元体系。目的是进一步丰富、连续和深化LCA各阶段的研究内容,有助于LCA向后端发展,以指导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状态认知 三元体系 景观指标 景观特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香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仇方方 曾维超 +4 位作者 曲凤凤 余志 陈玉琼 郑时兵 倪德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87,共6页
以宜红茶为材料,采用热风、远红外、微波、光波、微波+光波组合(微波火力∶光波火力=67%∶33%)对其进行提香,通过感官品质评价、理化指标测定以及香气成分分析比较各方式的提香效果。结果表明,提香后红茶的甜香度增强,滋味鲜爽度提高,... 以宜红茶为材料,采用热风、远红外、微波、光波、微波+光波组合(微波火力∶光波火力=67%∶33%)对其进行提香,通过感官品质评价、理化指标测定以及香气成分分析比较各方式的提香效果。结果表明,提香后红茶的甜香度增强,滋味鲜爽度提高,其中以远红外和微波提香效果尤为明显。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提香方式对水浸出物含量影响较小,对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可溶性糖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组成、茶黄素含量以及芳香成分有较大影响。与未提香组相比,所有提香处理均能提高茶叶中茶黄素含量,其中以光波处理(0.96 mg/g)最明显,其次是微波处理(0.86 mg/g)、远红外处理(0.85 mg/g)和热风处理(0.82 mg/g)。提香后茶叶中芳樟醇、苯甲醇等部分物质含量下降,苯甲醛、(E)-β-紫罗酮、反式-橙花叔醇等物质含量升高,同时还出现吡嗪、嘧啶等具有烘烤香的杂环化合物,芳香物质的变化利于茶叶甜香风味的形成。热风、远红外、微波提香处理的茶叶,香气组成中酮类、酯类、酸醚类和芳香类物质含量远高于其他处理。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得出远红外和微波处理是工夫红茶理想的提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提香 品质 茶黄素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热点与未来挑战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文平 陈倩 黄子秋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1期75-81,共7页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人口增长与文化多元化等挑战日益严峻。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在应对和缓解这些挑战方面,不仅已被证明可为人类提供多种福祉服务,也积极促进了多专业合作,拓...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人口增长与文化多元化等挑战日益严峻。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在应对和缓解这些挑战方面,不仅已被证明可为人类提供多种福祉服务,也积极促进了多专业合作,拓展了学科内涵。为了全面确定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主题拓展的国际现状及未来挑战,对2000—2020年间已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探讨了未来挑战与风景园林学研究启示。研究结果揭示近20年来以英文为发表语言的风景园林研究在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绿色基础设施与建成环境、风景园林文化与社会福祉、景观绩效评估与规划管理、大数据与工具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解决食物与生态危机、塑造更加包容的人居环境、促进跨学科合作、增强务实教育等方面仍面临着较大挑战。未来风景园林学应在多尺度关联与系统性研究、多学科交叉合作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研究主题 未来挑战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湖泊湿地周边建成环境温湿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武汉16个湖泊湿地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婷婷 赵聆言 +1 位作者 关艺蕾 朱春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1,共6页
选取武汉市16个城市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湖泊湿地对周边建成环境温湿效应时空分布的影响。测定时间为2016年1、4、7和10月,分别对16块湖泊湿地建成环境气温(T)和相对湿度(RH)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1)... 选取武汉市16个城市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湖泊湿地对周边建成环境温湿效应时空分布的影响。测定时间为2016年1、4、7和10月,分别对16块湖泊湿地建成环境气温(T)和相对湿度(RH)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1)城市湖泊湿地建成环境500m缓冲区范围对空气温湿度关键影响因子(测试点周边25~100m范围内交通道路长度、水体面积、非硬质下垫面面积和距城市中心距离、距湖泊湿地边界距离)构建的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调整后R~2值分别为0.116~0.954(RH)、0.160~0.957(T),经留一交叉验证调整后R~2分别为0.248~0.994(RH)、0.212~0.991(T)(P<0.05);2)随距湖泊湿地边界距离的增加,空气T呈上升趋势,RH呈下降趋势,空气T变化幅度最大值为4.2℃,RH为13.3%;3)温湿效应日变化表明空气T从8:00开始逐渐上升,春、夏、秋三季在14:00—16:00达到峰值,冬季在12:00—14: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RH与T变化相反。合理规划城市湖泊湿地建成环境对整个湖泊湿地温湿改善效应具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湖泊湿地 温湿效应 周边建成环境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多时空粒度辐射特征研究——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文平 袁雄钢 陈伟鹃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移动性和自由度大增,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辐射效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揭示城市居民与公园绿地之间真实的时空交互关系,是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面临的迫切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移动性和自由度大增,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辐射效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揭示城市居民与公园绿地之间真实的时空交互关系,是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所面临的迫切性和关键性议题。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核密度空间分析以及曲线回归模型模拟等方法,从居民闲暇时间、到达公园时刻和游憩时长3个维度探讨了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的空间辐射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粒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市综合公园游憩服务分别在非工作日、上午时段和1~2h游憩时长的时间粒度上具有较高的空间辐射能力,且其服务人数和服务频率均呈现出随出行距离增加而指数衰减的特征。研究结果既可为其他相似条件地区综合公园游憩服务辐射效应的评估提供参考,也可辅助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游憩服务效率和绿地使用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综合公园 游憩服务 时空粒度 辐射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解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斌 《风景园林》 2018年第11期112-116,共5页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 内化 外化 涵化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璇 殷雨心 +5 位作者 李天吉 晏智 郝娟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4,共8页
采用福鼎大白茶树品种的4种不同嫩度原料分别加工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探究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嫩度原料制成的青砖茶感官品质... 采用福鼎大白茶树品种的4种不同嫩度原料分别加工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探究原料嫩度差异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嫩度原料制成的青砖茶感官品质表现为,随原料嫩度下降,外形和汤色品质下降,而香气和滋味品质上升。主要品质成分分析显示,1芽1叶和1芽2、3叶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以及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1芽4、5叶和修剪叶所制青砖茶含量相对较低;随原料嫩度降低,茶黄素含量下降,氟含量上升。香气成分总量随着原料成熟度增加显著升高,1芽1叶原料青砖茶香气总量最低,为12.88%,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酮类、醛类和杂氧类;1芽2、3叶原料香气总量为62.43%,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烃类;1芽4、5叶原料香气总量为72.43%,以酮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修剪枝叶香气总量为79.61%,以酮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青砖茶香味品质和氟含量安全要求,可考虑选用以1芽4叶为主的鲜叶作为青砖茶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砖茶 黑茶 嫩度 香气成分 福鼎大白 氟含量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米储藏与加工方式对其加工品质及膳食多酚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毋鑫 黄碧君 +4 位作者 晏芳芳 黄艳春 鲁群 丁士勇 刘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2-370,共9页
黑米属于有色稻米,富含必需氨基酸、膳食纤维、γ-谷维素、γ-氨基丁酸、花色苷等多种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由于营养价值高,黑米的健康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研究表明储藏和加工方式对黑米品质及膳食多酚等... 黑米属于有色稻米,富含必需氨基酸、膳食纤维、γ-谷维素、γ-氨基丁酸、花色苷等多种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由于营养价值高,黑米的健康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研究表明储藏和加工方式对黑米品质及膳食多酚等植物化学成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不同储藏与加工方式对黑米加工品质、特征性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黑米储藏和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黑米储藏、加工及其健康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 储藏 加工 活性成分 品质 花色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做形方式对湖北条形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邱安冬 武世华 +3 位作者 陈玉琼 余志 张德 倪德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202,共8页
采用来自湖北宣恩的鄂茶10号嫩芽材料,按照不同的做形方式(烘条、理条、滚条、搓条)和理条叶含水量(含水量40%、37%、33%、30%)加工成干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测定对茶叶的外形和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做形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从... 采用来自湖北宣恩的鄂茶10号嫩芽材料,按照不同的做形方式(烘条、理条、滚条、搓条)和理条叶含水量(含水量40%、37%、33%、30%)加工成干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测定对茶叶的外形和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做形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从而得出条形名优绿茶的最适做形方式。结果显示,不同做形方式影响茶叶形状品质,理条与搓条做形评分都显著高于烘条和滚条做形处理,不同做形方式对干茶和茶汤色泽影响显著。综合各项因素,理条做形外形条索紧结优美,综合品质最好。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茶叶条索变得紧直,香气浓度提高,但干茶和叶底绿色度和润度明显下降,色泽变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叶绿素b含量变化不明显。综合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分析,理条做形以理条后叶子含水量在33%~37%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条 含水量 感官评价 绿茶 做形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桂花品种花瓣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成分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金梅 罗靖 +5 位作者 朱琳琳 席婉 曾旭梅 熊康舜 王彩云 郑日如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42,共10页
【目的】明确不同桂花品种的主要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物质,为桂花的产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栽培广泛且香味典型的桂花品种‘晚银桂’、‘潢川金桂’和‘橙红丹桂’的未展期、半展开期、完全展开期和枯萎期花瓣为材料,采... 【目的】明确不同桂花品种的主要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物质,为桂花的产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栽培广泛且香味典型的桂花品种‘晚银桂’、‘潢川金桂’和‘橙红丹桂’的未展期、半展开期、完全展开期和枯萎期花瓣为材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结合糖苷酶水解法分别提取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物质,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物质进行成分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1)3个品种共检测出25种游离态香气物质、28种糖苷态香气物质,包括单萜、单萜醇、单萜酮、单萜氧化物、芳香族类化合物、酯类、烷烃类和其他物质。糖苷态香气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游离态香气物质。大量单萜类香气物质经过氧化、羟化后易连接糖基,形成无色无香的糖苷态香气物质。2)桂花的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物质会随着花期变化不断积累,游离态物质在花瓣完全展开期含量达到最大值,而糖苷态香气物质在开花末期含量达到最大值。3)3个品种的香气物质成分相似但是含量差异显著。‘晚银桂’和‘潢川金桂’的游离态香气物质主要为反式-β-紫罗酮、γ-癸内酯、8-羟基芳樟醇,糖苷态香气物质主要是4-羟基-苯乙醇、4-羟基-β-紫罗酮和3-氧代-α-紫罗醇。‘橙红丹桂’的游离态香气物质主要为γ-癸内酯、芳樟醇氧化物和4-羟基苯乙醇,糖苷态香气物质主要为4-羟基苯乙醇、3-氧代-α-紫罗醇和8-羟基芳樟醇。综合分析,‘晚银桂’和‘潢川金桂’中富含类胡萝卜素裂解产物紫罗酮及其衍生物,而‘橙红丹桂’则富含芳樟醇及其衍生物,类胡萝卜素是否裂解是造成品种间香气差异的重要因素。4)3个品种的游离态和糖苷态香气物质中的芳樟醇及其衍生物、紫罗酮及其衍生物和γ-癸内酯和香叶基丙酮均为重要的香气活性物质,具有花香、果香等香味特质,对花卉产品的香味浓郁度和香型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桂花的非挥发态香气物质即游离态和糖苷态种类和含量丰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富含的单萜及其衍生物、酯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可以通过添加水解酶和溶剂萃取的方法加以提取和释放,从而提升花卉产品的香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花期 游离态香气物质 糖苷态香气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混菌发酵蜂王幼虫制备抗氧化肽及其结构鉴定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婕娉 刘睿 +1 位作者 丁士勇 鲁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0-217,共8页
以蜂王幼虫冻干粉为原料,通过混菌发酵制备蜂王幼虫抗氧化肽并对其抗氧化活性、结构进行研究。以发酵液的多肽得率和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采用超滤对酶解粗多肽进行分离,测定了粗多肽的氨基酸... 以蜂王幼虫冻干粉为原料,通过混菌发酵制备蜂王幼虫抗氧化肽并对其抗氧化活性、结构进行研究。以发酵液的多肽得率和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采用超滤对酶解粗多肽进行分离,测定了粗多肽的氨基酸组成以及各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LC-MS/MS鉴定了抗氧化活性最好的超滤组分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混菌发酵蜂王幼虫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的复配比为2.4∶1,接种量6.5%,发酵时间57.5 h,该条件下多肽得率为15.49%,发酵体系中蛋白酶活力为133.55 U/mL。蜂王幼虫粗多肽的抗氧化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8.11%和47.2%。超滤分离得到5个组分F_(1)~F_(5),其中分子质量<1 kDa的组分F_(1)具有最优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1.06±0.01)、(0.165±0.004)mg/mL,铁还原力OD_(700)=0.389。组分F_(1)通过LC-MS/MS分离鉴定并与Mascot多肽数据库比对得到9个可能的肽段,其分子质量在600~1100 Da。研究结果为蜂王幼虫的抗氧化肽产品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王幼虫 发酵 抗氧化肽 结构鉴定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优选枸杞乳酸菌发酵饮品发酵剂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宁馨 丁士勇 +2 位作者 刘睿 鲁群 朱和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86-292,共7页
乳酸菌发酵作为果蔬汁的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不仅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还可以转化其中的活性物质,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该研究以湖北杂交枸杞为原料,使用6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 乳酸菌发酵作为果蔬汁的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不仅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还可以转化其中的活性物质,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该研究以湖北杂交枸杞为原料,使用6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前后枸杞果汁理化特性、主要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理想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在枸杞果汁中生长良好,活菌数均能达到10.0 lg CFU/mL以上。发酵后的枸杞果汁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更强,发酵后总酸含量达6.74、6.07 g/kg。与未发酵枸杞果汁相比,经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中总酚含量增加了13.76%~28.07%,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乳酸菌发酵后枸杞果汁中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5.80%~161.97%。发酵枸杞果汁的抗氧化活性与发酵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显示经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品质更优,适宜作为开发枸杞高值化绿色加工饮品的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主成分分析 乳酸菌 湖北杂交枸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