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炜 颜雅涵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0,共9页
【目的】在空间信息模型、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标准已获得广泛应用。绿地植被作为生命体,其分枝形态和生长过程有别于其他基础设施类型,基于构件的传统信息模型并不能满足绿地的数字... 【目的】在空间信息模型、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标准已获得广泛应用。绿地植被作为生命体,其分枝形态和生长过程有别于其他基础设施类型,基于构件的传统信息模型并不能满足绿地的数字化需求。针对绿地特征,提出城市绿地信息模型构建方法,用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评估实践。【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数字信息模型标准中绿地相关部分的总结和分析,结合不同应用需求,从模型组成部分、数据逻辑和评估应用途径3个方面,探讨适用于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结果】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组成部分包括空间几何模型和属性关联模型,模型各部分需要基于不同绿地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数据结构化表达。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数据逻辑包含细节层级划分、三维模型构建和生长过程模拟3个部分。在评估分析方面,城市绿地信息模型可以满足三维绿量指标计算、三维景观格局分析和三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实践需求。【结论】基于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构建需求,可以建立相应的框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途径,包括建模标准构建、共享平台开发和生成算法研究3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三维绿量 建筑信息模型 风景园林信息模型 植物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民善法,实业良伴——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武汉地区自创公园倡议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营建倡议及相关...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近代公园 洋务运动 清末武汉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武汉市政规划中的“公园”——早期公园系统的本土化及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1,共6页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近代公园 市政规划 公园系统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ystem算法的植物信息模型构建和三维绿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炜 郝佳雪 《风景园林》 2023年第3期96-104,共9页
【目的】当前广泛使用的三角面网格模型并不能全面表达植物模型特征,探索行业内植物信息模型构建与三维绿量计算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梳理L-system植物生成算法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 【目的】当前广泛使用的三角面网格模型并不能全面表达植物模型特征,探索行业内植物信息模型构建与三维绿量计算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梳理L-system植物生成算法发展背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本科宿舍区的规划情景,使用L-system算法,基于24种植物的分枝结构和形态特征,生成参数化的L-system植被模型。【结果】构建出研究区域建成初期绿地规划模型与植物成熟期绿地规划模型,并提出了4项三维绿量的评估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对场地建成初期和植物成熟期的绿量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建成初期三维绿量为13497.08 m^(3),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为12.25 m^(3)/m^(2);植物成熟期三维绿量可达215097.42 m^(3),单位面积三维绿量达到195.00 m^(3)/m^(2)。【结论】在规划设计领域,基于L-system算法的植物模型建模,可实现模型构建的参数化和便捷化,并适用于不同的细节层级,在规划设计算法模型标准制定、植物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和生态效能评估方面具备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植物信息模型 三维绿量 参数化建模 体素模型 L-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景观绩效系列课程教学特点与启发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炜 杨梦琪 周昱杏 《风景园林》 2019年第S02期78-83,共6页
景观绩效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关注的热点。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倡导的景观绩效系列(LPS)研究,促使美国高校风景园林课程将景观绩效评估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高校的景观绩效课程建设概况,为国内景观绩效... 景观绩效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关注的热点。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倡导的景观绩效系列(LPS)研究,促使美国高校风景园林课程将景观绩效评估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高校的景观绩效课程建设概况,为国内景观绩效评估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基于美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19门景观绩效系列课程,分析课程的设立目标、开设概况和关注的景观绩效类型,并从课程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工具使用和项目实践4个方面,探讨其与景观绩效评估的结合情况。景观绩效系列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通过绩效价值评估项目成效,基于实践研究进行循证设计,以及绩效评估与参数化设计结合3个方面。课程尚存在的问题则反映在部分评估数据获取存在难度、评估指标和工具的应用限制,以及评估过程与项目设计结合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绩效 循证设计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