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陈璐 孟祥杰 陈灿 黄璜 余政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生长性状和生理活性的特征。结果表明:2 a中垄作稻鱼鸡共生不同处理间水稻根系形状结构和生理活性存在一定差异。RFC和RC处理间的水稻根干物质、根冠比、根体积、根数、最长根长及齐穗后的根系氧化活力和伤流液等指标差异不显著,二者略优于CK(部分指标差异显著),其中根系体积较CK分别增加0.77%~14.05%和0.10%~13.88%,根系氧化活力较CK分别增加2.15%~13.48%和0.64%~10.05%;RF处理下水稻根系形态各构成指标、根系氧化活力和根伤流液均较CK显著降低,其中根系干物质、根系体积、根系氧化活力和根系伤流液减幅分别为24.62%~50.70%,7.80%~47.45%,10.49%~21.68%,24.39%~39.25%。综上所述,垄作稻鱼鸡和垄作稻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体积、根冠比、根数和最长根长等形态指标整体高于水稻常规垄作栽培,并且齐穗后的根系生理活性得到提高,利于减缓水稻后期根系的衰老,从而为水稻地上部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垄作 稻鱼鸡共生 根系干物质 根数 根系氧化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静怡 王忍 +4 位作者 孟祥杰 梁玉刚 龚向胜 黄璜 魏海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8,共12页
为探究免耕半固态播种模式对水稻剑叶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翻耕半固态直播(FZ)、免耕半固态直播(MZ)、水稻插秧(YZ)和传统撒直播(CK)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剑叶生理和光合特性的特征。与CK处理相比,2016年... 为探究免耕半固态播种模式对水稻剑叶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翻耕半固态直播(FZ)、免耕半固态直播(MZ)、水稻插秧(YZ)和传统撒直播(CK)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剑叶生理和光合特性的特征。与CK处理相比,2016年早稻中早39、湘早籼45号FZ、MZ处理的剑叶SPAD值在乳熟期-成熟期显著高于CK处理,2017中早39的FZ、MZ、YZ处理较CK处理早稻与晚稻增幅分别为0.85%~15.41%,1.60%~13.04%,且在齐穗+28 d和齐穗+35 d均达到显著性差异。FZ、MZ和YZ较CK处理水稻剑叶POD和SOD活性在齐穗后均呈增加趋势,而MDA呈降低趋势,其中中早39各时期MDA含量的均值平均降幅分别为13.35%,9.35%,12.49%,9.43%,9.53%和7.12%,湘早籼45降幅分别为10.22%,7.75%,10.01%,6.72%,8.44%和6.01%。FZ、MZ和YZ处理水稻剑叶可溶性糖含量在齐穗+14 d-齐穗+35 d均显著高于CK。2017年晚稻,2个品种的FZ、MZ、YZ处理的蒸腾速率在齐穗+25 d显著高于CK,净光合速率在抽穗期和抽穗后10 d均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10.56%,11.13%,10.29%和12.40%,14.46%,15.65%。水稻半固态直播和插秧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剑叶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进而有利于提高剑叶光合能力,为水稻齐穗后干物质和有机物质等的积累奠定基础,进而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固态直播 剑叶 保护酶活性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陈璐 马微微 孟祥杰 黄璜 余政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稻茎秆倒伏、穗部性状和实际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年中4个处理的水稻株高、株鲜重、重心高度和节间长的均值整体无显著性差异。与CK处理相比,RFC和RC处理水稻茎秆节间外径、节间壁厚、穗长和穗鲜重虽呈增加趋势,但均值整体也无显著性差异;水稻产量也保持稳定。RF处理水稻茎秆节间外径、壁厚、穗长和穗鲜重均呈降低趋势,且2019年穗鲜重达显著降低(P<0.05);水稻产量2年平均降低为29.98%(P<0.05),其余均值整体无显著性差异。2年中RFC和RC较CK处理水稻节间茎秆抗折力平均增加19.69%和8.10%,且2年中RFC的第4和第5节间茎秆抗折力显著增加(P<0.05);而RF处理茎秆抗弯截面模量和抗折力整体均呈降低趋势,但均值整体变化不显著。RFC和RC较CK处理水稻茎秆节间最大应力均值降低为17.85%和15.08%,倒伏指数均值降低为4.35%和4.26%,但未达显著水平;RF处理茎秆节间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1.47%,且2018年第3和2019年第2~5节间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模式能够提高水稻穗长和穗鲜重,稳定水稻产量,增加水稻茎秆节间外径和壁厚,提高茎秆抗折力和抗弯截面模量,降低茎秆最大应力和倒伏指数,从而具有一定的壮秆效应和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栽培 稻-鱼-鸡共生 茎秆外径 茎秆抗折力 倒伏指数 穗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