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区块链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管理及监管机制创新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晓贺 周爱莲 +1 位作者 远铜 张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41-2549,共9页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因机制不完备导致的治理信息安全隐患大、问题企业追责难、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管理及监管机制。在探讨区块链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结构协同和机制功能协...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因机制不完备导致的治理信息安全隐患大、问题企业追责难、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管理及监管机制。在探讨区块链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结构协同和机制功能协同的基础上,搭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Fabric联盟链框架体系,并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管理和监管两个方面进行了机制创新。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制度和模式上进行突破,保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信息的安全性,促进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得到有效监管,降低治理成本和复杂度,形成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间信息自由传递、流动的立体网络和治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信息管理机制 监管机制 联盟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灌溉大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杰 黄仲冬 +2 位作者 梁志杰 李世娟 刘升平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以粗放型为主的漫灌方式浪费水资源,探索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意义重大。本研究研制了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可视化、分析决策和远程管理为一体的智慧灌溉大数据管理平台,旨在以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平台利... 以粗放型为主的漫灌方式浪费水资源,探索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意义重大。本研究研制了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可视化、分析决策和远程管理为一体的智慧灌溉大数据管理平台,旨在以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平台利用嵌入式、物联网、互联网、3S(GIS、GPS、RS)等技术,采取“1+1+N”的设计模式,构建作物需水预报模型与灌溉决策模型,基于B/S构架和Java语言,设计了1个灌溉数据中心、1个灌溉数据管理系统、4个应用系统,打造了智慧灌溉大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区设有多个示范基地,汇聚了8个科研小组、24个试验基地的有关多种作物的生长、灌溉、气象、土壤等数据,平均采集数据18829条/天,帮助管理人员摸清家底;集成了多个团队的软件系统和62套物联网设备,及时、定量地呈现了农作物生长状况及环境状态,实现了农作区动态监测,助力生产决策;生成农作物需水预报和灌溉决策方案,完成了远程灌溉目标,并且经过实地试验,验证了自动灌溉的有效性,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最高提升了31%以上;形成了大田产业、温室中心、数字科研和区域灌溉等不同专题可视化布局,满足多种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农业生产和跨区域管理提供了便捷工具,为农业灌溉数字化系统搭建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灌溉 大数据 作物需水预报 平台设计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畜牧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继芳 周向阳 +5 位作者 李敏 韩书庆 郭雷风 迟亮 杨璐 吴建寨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65-177,共13页
[目的/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驱动畜牧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开展系统研究。厘清人工智能推动畜牧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方向,深入分析畜牧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制约因... [目的/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驱动畜牧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开展系统研究。厘清人工智能推动畜牧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方向,深入分析畜牧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制约因素,以及推进路径。[进展]畜牧新质生产力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等前沿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数智化、绿色化、生态化为产业升级方向,基本内涵表现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与传统生产力相比,畜牧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具有生产效率高、产业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显著特征。中国畜牧新质生产力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但也面临畜禽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畜牧养殖机械化率不高、智能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机器换人”需求迫切、畜牧人才量质存在短板,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有限等制约因素。人工智能在畜牧业中可以广泛应用在环境控制、精准饲喂、健康监测与疫病防控、供应链优化等领域。人工智能经由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畜牧业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畜牧业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畜牧业产业深度转型,催生畜牧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结论/展望]提出了提升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畜牧业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模式、加快畜牧绿色科技推广应用、提高畜牧业全产业链管理水平,以及完善重要畜禽品种商业化育种机制的畜牧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畜牧 人工智能 制约因素 生成逻辑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分析的布氏田鼠冬季洞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4
作者 杜波波 冀超 +3 位作者 王大伟 刘晓辉 刘升平 林克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4-1502,共9页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害鼠之一。为探明其发生机制,建立规模化调查技术,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采集布氏田鼠冬季栖息地影像。通过拼接、目视解译、格网化(1hm^(2))分析,利用遥感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获取...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害鼠之一。为探明其发生机制,建立规模化调查技术,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采集布氏田鼠冬季栖息地影像。通过拼接、目视解译、格网化(1hm^(2))分析,利用遥感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获取格网内生境指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影响布氏田鼠越冬洞群分布的相关生境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植被指数对其洞群密度空间分布有一定指示作用,布氏田鼠喜栖于植被较为低矮的裸露草场(0.1<NDVI<0.18);(2)9月和10月NDVI与其越冬洞群密度的分布具有较大关系,其中9月份布氏田鼠洞群主要集中在0.25<NDVI<0.35的区域,而10月份NDVI与洞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3)布氏田鼠越冬栖息地的选择偏向于海拔相对较高(895m-915m)的西南缓坡(0.3°-1.6°)。研究结果将为布氏田鼠越冬栖息地选择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越冬洞群 无人机 广义加性模型 生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蔬菜市场调控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7
5
作者 沈辰 赵凤 +3 位作者 孙家波 张晶 田亚军 吴建寨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9,共6页
研究讨论了我国蔬菜市场调控的必要性,总结了调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分类调控、全面施策、有序推进的调控原则和总体思路。通过收集整理18种常见蔬菜产销数据,从消费重要性和调控必要性等方面讨论了蔬菜市场调控的优先序,发现调控的... 研究讨论了我国蔬菜市场调控的必要性,总结了调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分类调控、全面施策、有序推进的调控原则和总体思路。通过收集整理18种常见蔬菜产销数据,从消费重要性和调控必要性等方面讨论了蔬菜市场调控的优先序,发现调控的重点品类;测算各种蔬菜产地集中程度,讨论调控主体选择;根据各种蔬菜生长期、贮存期长短,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的调控措施;提出先从产地集中的蔬菜开始试点、从稳定大中城市市场入手,逐步健全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销数据 分类调控 调控主体 市场调控 蔬菜产地 优先序 调控措施 调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评价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文 董杰 +3 位作者 张晶 王帅宇 吴建寨 邢丽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8-752,共5页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快速高效检测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评价区域范围、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快速高效检测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评价区域范围、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现状,分析了现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防控 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隐马尔科夫融合算法识别奶牛步态时相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楷 韩书庆 +2 位作者 程国栋 吴赛赛 刘继芳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2年第2期53-63,共11页
奶牛步态时相是反映奶牛健康及跛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准确自动识别奶牛步态时相,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和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无监督学习奶牛步态时相识别算法GMM-HM... 奶牛步态时相是反映奶牛健康及跛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准确自动识别奶牛步态时相,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和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无监督学习奶牛步态时相识别算法GMM-HMM。使用惯性测量单元采集奶牛后肢加速度和角速度信号,通过卡尔曼滤波消除噪声,筛选并提取特征值,构建GMM-HMM模型,实现奶牛静立相、连续步态中的站立相和摆动相等3种步态时相的自动识别。结果表明,静立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89.28%、90.95%和90.91%,连续步态中的站立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91.55%、86.71%和89.06%,连续步态中的摆动相识别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_(1)分别为86.67%、91.51%和89.03%。奶牛步态分割的准确率为91.67%,相较于基于事件的峰值检测法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准确率分别提高了4.23%和1.1%。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基于穿戴式步态分析的奶牛跛行特征提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马尔科夫模型 无监督学习 自动识别 峰值检测 高斯混合模型 惯性测量单元 HMM模型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时间融合Transformers的中国大豆需求预测方法
8
作者 刘佳佳 秦晓婧 +5 位作者 李乾川 许世卫 赵继春 王一罡 熊露 梁晓贺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4期187-199,共13页
[目的/意义]精准预测大豆需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产业决策与应对国际贸易变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利用时间融合Transformers(Temporal Fusion Transformers,TFT)模型开展中国大豆需求预测时,在特征交互层与注意力权重分配等方... [目的/意义]精准预测大豆需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产业决策与应对国际贸易变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利用时间融合Transformers(Temporal Fusion Transformers,TFT)模型开展中国大豆需求预测时,在特征交互层与注意力权重分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为此,亟需探索一种基于改进TFT模型的预测方法,以提升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与可解释性。[方法]本研究将深度学习的TFT模型应用到中国大豆需求预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动态特征交互(Multi-layer Dynamic Feature Interaction,MDFI)与自适应注意力权重优化(Adaptive Attention Weight Optimization,AAWO)改进的MA-TFT(Improved TFT Model Based on MDFI and AAWO)模型。对包含1980—2024年4652个相关指标的中国大豆需求分析数据集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设计实验将MA-TFT模型分别与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及TFT模型进行预测性能对比,进行了消融实验,同时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工具可解释性分析影响中国大豆需求的关键特征变量,开展了未来10年的中国大豆需求量预测。[结果和讨论]MA-TFT模型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0.036和5.89%,决定系数R^(2)为0.91,均高于对比模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MAPE分别较基准模型TFT累计降低21.84%和3.44%,表明改进TFT的MA-TFT模型能够捕捉特征间复杂关系,提升预测性能;研究利用SHAP工具可解释性分析发现,MA-TFT模型对影响中国大豆需求关键特征变量的解释稳定性较高;预计2025、2030和2034年中国大豆需求量分别达到11799万吨、11033万吨和11378万吨。[结论]基于改进TFT的MA-TFT模型方法为解决现有大豆需求预测方法精度不足、可解释性不强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也为其他农产品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优化与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融合Transformers(TFT) 大豆需求预测 多层动态特征交互 自适应注意力权重优化 可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