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郑杰秋 邢东旭 +5 位作者 李庆荣 黎尔纳 符兵 廖森泰 邹宇晓 周东来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17,共11页
沼泽红假单胞菌作为一种益生菌,不仅代谢功能强大,而且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辅酶Q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一方面,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通过产生相应的代谢酶来降解和同化水体中的氮、磷等化合物,从... 沼泽红假单胞菌作为一种益生菌,不仅代谢功能强大,而且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辅酶Q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一方面,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通过产生相应的代谢酶来降解和同化水体中的氮、磷等化合物,从而净化水质;另一方面,沼泽红假单胞菌通过提供营养物质、提高消化酶活性和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从而促进水产动物生长。此外,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以通过提高免疫相关酶活性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信号转导通路来激活特异性免疫和产生抗菌物质或竞争生态位来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性。在水产集约化养殖模式和饲料“禁抗”背景下,沼泽红假单胞菌因具有改善水质、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和增强免疫力等重要功能,作为水质净化剂和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笔者系统总结了沼泽红假单胞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沼泽红假单胞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红假单胞菌 水产养殖 水体净化 促生长 免疫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果皮芒果超微粉添加对冰淇淋理化、功能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许佳林 温靖 +5 位作者 任国谱 徐玉娟 王锦 殷晓梦 李丽辉 彭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6-255,共10页
为评估含果皮芒果超微粉在冰淇淋中的应用效果,该文探讨了带皮干燥的芒果超微粉对冰淇淋理化、功能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添加芒果香精和市售冻干芒果粉制备的冰淇淋(IC1和IC2),采用含果皮芒果超微粉制作的冰淇淋(IC3)L^(*)值... 为评估含果皮芒果超微粉在冰淇淋中的应用效果,该文探讨了带皮干燥的芒果超微粉对冰淇淋理化、功能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添加芒果香精和市售冻干芒果粉制备的冰淇淋(IC1和IC2),采用含果皮芒果超微粉制作的冰淇淋(IC3)L^(*)值、p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粒径、黏度、a^(*)值、b^(*)值、ΔE^(*)值、膨胀度、黏着性、弹性和咀嚼性增加,密度、胶着性、内聚性、回复性以及热力学特性无显著性差异。在融化过程中,IC3第1滴滴落时间为17.27 min,比IC1和IC2冰淇淋分别延长了8.75、0.68 min,融化率分别降低了19.41%和6.24%。此外,IC3总酚含量为56.38μg GAE/g,是IC2的1.52倍,总黄酮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也显著提高。在风味上添加含果皮芒果超微粉与添加冻干芒果粉的冰淇淋无法区分,但与香精组差异显著;同时,在感官上也获得了较香精组更高的总体可接受度。总体而言,含果皮芒果超微粉提高了冰淇淋的营养和功能价值,可替代传统的冻干芒果粉和芒果香精,用于芒果冰淇淋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果皮芒果超微粉 冰淇淋 理化性质 功能品质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不饱和脂肪酸特膳食品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梦瑶 张雁 +4 位作者 邓媛元 刘明浩 苏伟娟 赵志浩 钟立煌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33-148,共16页
脂肪酸是膳食脂肪的重要结构组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s)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s),其中,UFAs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以及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抗炎、免疫调节及调... 脂肪酸是膳食脂肪的重要结构组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s)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s),其中,UFAs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以及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抗炎、免疫调节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功效。其分子机制涉及调控相关疾病信号因子的分泌、激活机体免疫信号,调节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维持细胞结构及功能等。特膳食品是为满足特殊生理状况或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而专门加工的食品,目前有全营养配方食品、脂肪组件配方食品、蛋白质组件配方食品、氨基酸配方食品、碳水化合物组件配方食品及电解质配方食品等,其中以UFAs为组件制备的高不饱和脂肪酸特膳食品可为婴幼儿、青少年、孕妇、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营养支持。该文从UFAs结构及生理功能、高不饱和脂肪酸原料的评价与筛选、高不饱和脂肪酸特膳食品的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剂型高不饱和脂肪酸特膳食品的制备流程及稳定化与抗氧化技术,并展望将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特膳食品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脂肪 生理功能 特膳食品 加工技术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资源功能性饲料开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仕培 黎尔纳 +3 位作者 周东来 廖森泰 邹宇晓 王弘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我国桑树资源丰富,生态适应性强。养蚕生产中富余的桑叶及低价值的桑枝和桑果渣等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既能为动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也有助于为动物疾病预防提供安全屏障,是一种理想的非粮饲料资源。在全球粮食饲... 我国桑树资源丰富,生态适应性强。养蚕生产中富余的桑叶及低价值的桑枝和桑果渣等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既能为动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也有助于为动物疾病预防提供安全屏障,是一种理想的非粮饲料资源。在全球粮食饲料价格飙升的形势下,对桑树资源进行饲料化应用可以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本文围绕桑叶、桑枝、桑果渣在饲料化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发优质桑树资源饲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资源 饲用价值 抗营养因子 发酵技术 功能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食品不良风味的形成与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孔维涓 庞道睿 +3 位作者 杨琼 廖森泰 陈若虹 邹宇晓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6,共7页
桑叶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原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在食疗养生和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通过干燥、打浆、发酵等加工方式生产的桑叶食品普遍存在草腥味特征的不良风味,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品质,限制了其食用化产品的开发... 桑叶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原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在食疗养生和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目前,通过干燥、打浆、发酵等加工方式生产的桑叶食品普遍存在草腥味特征的不良风味,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品质,限制了其食用化产品的开发。文中综述了品种、成熟度、加工工艺对桑叶食品风味品质的影响及桑叶食品风味品质改良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优质桑叶食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不良风味 风味品质改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的滋味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覃芳丽 邹宇晓 +4 位作者 王思远 黎尔纳 穆利霞 李庆荣 刘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8-396,共9页
肉类、豆类、水产类和蔬菜类等原料经过自然的或人工接种的微生物发酵后,转变为滋味诱人但迥异于新鲜食材的发酵食品,从古至今一直广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糖类等是重要的呈味物质... 肉类、豆类、水产类和蔬菜类等原料经过自然的或人工接种的微生物发酵后,转变为滋味诱人但迥异于新鲜食材的发酵食品,从古至今一直广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糖类等是重要的呈味物质,决定了发酵食品的滋味与风味。该文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食品中酸、甜、苦、咸、鲜、厚等6种滋味特性及其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传统发酵食品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优质发酵食品的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滋味特性 形成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益生活性桑叶低聚糖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功能研究
7
作者 钟文豪 黎尔纳 +4 位作者 杨琼 邹宇晓 钟赛意 周东来 廖森泰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76-3685,共10页
【目的】优化桑叶低聚糖促鼠李糖乳杆菌GG(LGG)增殖的制备工艺,分析其对LGG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为桑叶低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酶解法制备桑叶低聚糖,筛选出最适水解酶,然后通过... 【目的】优化桑叶低聚糖促鼠李糖乳杆菌GG(LGG)增殖的制备工艺,分析其对LGG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为桑叶低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酶解法制备桑叶低聚糖,筛选出最适水解酶,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桑叶低聚糖对LGG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β-葡聚糖酶酶解制备的桑叶低聚糖促增殖效果最佳,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酶添加量1500 U/mL、酶解温度51℃、酶解时间4 h,在此工艺下制备得到的桑叶低聚糖促LGG增殖率为253.16%,与理论预测值(244.80%)接近,促增殖效果优于同质量浓度的桑叶多糖和商品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各因素对LGG增殖率的影响排序为酶解温度(B)>酶添加量(A)>酶解时间(C),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LGG增殖率的影响排序为AC>AB>BC,AC和AB的交互作用对LGG增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BC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桑叶低聚糖分子量为1900 Da,桑叶低聚糖能显著提高LGG产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等短链脂肪酸能力,较对照组(未添加多糖或低聚糖)分别提高207%、39%、17%和10%。【结论】酶解法制备得到的桑叶低聚糖具有高益生活性,能显著提高LGG产短链脂肪酸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低聚糖 鼠李糖乳杆菌GG 酶解法 响应面优化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桑叶粉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邢东旭 符兵 +6 位作者 王君雁 李庆荣 周东来 叶金玲 廖森泰 阮栋 邹宇晓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粉(FML)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40.07±0.05)g的1日龄黄羽肉鸡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在育雏期、生长期...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粉(FML)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40.07±0.05)g的1日龄黄羽肉鸡54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在育雏期、生长期和育成期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4.5%FMLP(FML45组)和9.0%FMLP(FML90组)的3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0 d。于21、42和50日龄以重复为单位对试验鸡空腹称重并统计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于50日龄每重复选取3只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鸡采血和屠宰,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取回肠黏膜评价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取回肠内容物测定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FML90组试验鸡体重(B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升高趋势(P=0.084),各组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2)FML45和FML90组试验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05);FML45组试验鸡回肠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ML90组,各组间回肠中MDA含量、GSH-Px和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FML90组试验鸡回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增加(P<0.05),各组间白介素1β(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补体3(C3)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间回肠菌群在门水平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FML45和FML90组回肠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真细菌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o_Eubacteriales)和颤螺菌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o_Oscillospir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相对丰度呈升高趋势(P=0.067);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粉能增强肉鸡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但过量添加会降低其生长性能,建议黄羽肉鸡饲粮中发酵桑叶粉的添加量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桑叶粉 黄羽肉鸡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免疫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蚕蛹发酵工艺及其产物呈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覃芳丽 王思远 +3 位作者 邹宇晓 黎尔纳 穆利霞 李庆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8,共8页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清酒乳杆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10 d是最佳发酵工艺,此时氨基酸态氮含量达0.95±0.02 g/100 g,与预测值相近。与未发酵蚕蛹相比,发酵蚕蛹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52.19±0.11、1.01±0.03、65.54±1.61 mg/g。呈鲜味的天冬氨酸、谷氨酸、鸟苷酸、腺苷酸和琥珀酸的TAV值均大于1,特别是谷氨酸和琥珀酸,TAV值高达20.06、138.47,是发酵蚕蛹中鲜味的重要贡献者;蚕蛹发酵后的味精当量达74.44 g MSG/100 g,是发酵前的6.74倍。本研究表明,蚕蛹发酵可产鲜味物质,且风味良好,为蚕蛹的开发利用和鲜味物质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 发酵 工艺优化 呈味物质 鲜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皮多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与益生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思彦 邹波 +5 位作者 吴继军 余元善 彭健 傅曼琴 程丽娜 徐玉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42,共9页
该研究以黄皮果肉为原料,分别采用热水、热酸和热碱法提取黄皮多糖(分别为WPP-W、WPP-A和WPP-AL),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多糖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和益生活性研究。结... 该研究以黄皮果肉为原料,分别采用热水、热酸和热碱法提取黄皮多糖(分别为WPP-W、WPP-A和WPP-AL),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多糖结构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和益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热酸法提取得率最高(13.2%),3种多糖的平均分子质量为1455.69 k~2111.67 kDa;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葡萄糖、木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中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为其主要成分;从结构上发现黄皮多糖是一种不含晶体结构的β-D糖苷键吡喃环多糖。热重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黄皮多糖最大热分解速率的温度为246.4~251.6℃,热稳定性较好。此外,WPP-W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指数均显著优于WPP-A和WPP-AL。抗氧化活性实验发现,3种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WPP-A抗氧化活性最强。益生活性实验发现,3种多糖对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和鼠李糖乳杆菌都有一定程度的促增殖作用。该研究可为黄皮精深加工及黄皮多糖在功能食品和食品配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皮 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益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果皮添加量芒果超微粉理化及粉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佳林 彭健 +5 位作者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李丽辉 温靖 任国谱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为探究果皮添加比例对芒果超微粉品质的影响,该文探讨了不同果皮添加量(8%、16%、24%)芒果超微粉理化及粉体特性。结果表明,芒果果肉与果皮超微粉理化及粉体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果皮添加量的增加,芒果超微粉粒径(D 50)逐渐升高,且粉... 为探究果皮添加比例对芒果超微粉品质的影响,该文探讨了不同果皮添加量(8%、16%、24%)芒果超微粉理化及粉体特性。结果表明,芒果果肉与果皮超微粉理化及粉体特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果皮添加量的增加,芒果超微粉粒径(D 50)逐渐升高,且粉体离散度下降,粒径分布更均匀;理化品质方面,随着果皮添加量的增加,芒果超微粉L^(*)值、持水性、持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抗氧化活性、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a^(*)值、b^(*)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堆积密度、休止角、溶解度、吸湿度降低,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添加果皮对芒果超微粉的主要基团无明显影响;感官评价以果皮添加量16%芒果超微粉最高,为87.04分,果皮粉最低,为84.14分。总体而言,果皮的添加能显著改变芒果粉的理化及粉体特性,以16%果皮添加量芒果超微粉综合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超微粉 果皮添加量 理化性质 粉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柑品种制汁特性评价及特征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自奋 陈晓维 +3 位作者 邹波 余元善 肖更生 马路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8,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油柑品种的加工适宜性,为油柑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广东和广西两省主栽的8个油柑品种为原料,分别测定果汁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合理-满意... 为探究不同油柑品种的加工适宜性,为油柑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广东和广西两省主栽的8个油柑品种为原料,分别测定果汁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合理-满意度”多维价值理论分析建立油柑品种制汁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柑汁品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富马酸、鞣花酸、柚皮素含量差异较大,而出汁率、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较小;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筛选出ROAV>1的香气成分15种,反式-2-癸烯醛、正辛醛、壬醛为油柑汁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6.033%,结合聚类分析,将品质指标简化为糖酸比、出汁率、总糖、褐变度、没食子酸、苹果酸、乳酸7个代表性指标,利用“合理-满意度”多维价值理论建立了油柑汁评价模型,综合排名为‘丙甜’>‘赤皮’>‘玻璃’>‘白玉’>‘灵山4号’>‘平丹1号’>‘水晶’>‘直生苗’,与感官评价排名结果具有高度正相关性。该研究可为两广地区油柑制汁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柑汁 活性成分 香气成分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地及肥料对新会茶枝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晓婷 肖更生 +5 位作者 邢东旭 余元善 温靖 刘昊澄 徐玉娟 傅曼琴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7-276,共10页
探究产地及肥料对茶枝柑果实综合品质的影响,为新会茶枝柑果实的品质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梅江茶枝柑(核心产地,MJ)、南坦茶枝柑(非核心产地,NT)和南坦仙草柑(非核心产地施加中药肥料,XC)为研究对象,测定同一成熟度... 探究产地及肥料对茶枝柑果实综合品质的影响,为新会茶枝柑果实的品质提升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梅江茶枝柑(核心产地,MJ)、南坦茶枝柑(非核心产地,NT)和南坦仙草柑(非核心产地施加中药肥料,XC)为研究对象,测定同一成熟度果实的理化性状、营养成分以及抗氧化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三种茶枝柑果实不同部位的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茶枝柑果实(包括果皮、渣、籽和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XC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和横径指标最高,果形最大。三种茶枝柑果汁固酸比、主要有机酸和主要可溶性糖含量范围分别是15.83~17.41、25.82~29.35 mg/mL和122.28~133.63 mg/mL;与NT果汁相比,MJ和XC果汁中固酸比分别显著高出9.92%和9.98%(P<0.05)。三种茶枝柑果实鉴定出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橙皮苷含量最高。与NT果皮相比,MJ和XC果皮中总黄酮、总酚、ABTS值和FRAP值分别显著高出11.28%和5.38%、20.17%和8.94%、9.00%和7.92%、6.49%和5.60%(P<0.05)。茶枝柑果皮中橙皮苷、柚皮苷、甜橙黄酮、总黄酮、总酚和果汁中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分别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表明MJ与NT果实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与XC果实成分差异较小。综上,MJ果实的品质特性较为优异,可为核心产地广陈皮的高品质高价格提供科学依据,而施加中药肥料对非核心产地茶枝柑果实品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产地及肥料 品质 聚类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超高压预处理对热风脱水胡萝卜片质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元东 徐玉娟 +4 位作者 吴继军 余元善 李璐 彭健 肖更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3,共9页
为探究超高压预处理对热风脱水胡萝卜片质构特性的影响机制,该文研究了不同超高压(100、300、500 MPa)对热风脱水胡萝卜质构、复水比、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考察了胡萝卜在热风脱水前后微观结构、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 为探究超高压预处理对热风脱水胡萝卜片质构特性的影响机制,该文研究了不同超高压(100、300、500 MPa)对热风脱水胡萝卜质构、复水比、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考察了胡萝卜在热风脱水前后微观结构、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和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活性,分析了热风脱水后胡萝卜水溶性果胶(water-soluble pectin,WSP)、螯合性果胶(chelator-soluble pectin,CSP)和碱溶性果胶(sodium carbonate soluble pectin,NSP)组分特性。结果表明,与未经超高压预处理样品相比,300、500 MPa处理后热风脱水胡萝卜片硬度分别上升了11.55%和12.25%,当超高压力≥300 MPa时会导致胡萝卜组织的塌陷,经热风脱水后组织结构变得更为致密。所选100~500 MPa压力均能激活PG和PME活力,且在300 MPa时活力最高分别达118.76%和128.36%;超高压力≥300 MPa时能有效促进CSP向NSP的转化,改变果胶组分比例,降低果胶组分支链化程度和甲酯化度;WSP、CSP和NSP分子质量会随超高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对果胶分子链有解聚作用。综上,超高压预处理导致的胡萝卜细胞组织结构和果胶物质的变化是引发热风脱水胡萝卜硬度升高的重要途径,研究为阐明超高压预处理诱导的脱水果蔬质构变化解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超高压 热风脱水 质构 果胶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儿茶素对胃肠消化过程中鱼油氧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樊易卓 张立彦 +2 位作者 杨启月 张业辉 焦文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0-157,共8页
基于体外消化-氧化模型,制备不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tetr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比例(6:1、5:2、4:3)的O/W鱼油乳液,探究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对消化过程中脂质氢过氧化物(Lipid hydroperoxide... 基于体外消化-氧化模型,制备不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tetr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比例(6:1、5:2、4:3)的O/W鱼油乳液,探究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对消化过程中脂质氢过氧化物(Lipid hydroperoxides,LPO)、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4-羟基己烯醛(4-Hydroxyhexenal,HHE)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随EPA/DHA比例的降低而降低,LPO、TBARS、MDA、HHE在小肠消化阶段达到最大值。胃肠消化阶段LPO、TBARS、MDA、HHE形成受EC浓度影响较大,减控效果随着E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浓度EC组抗氧化效果最好,低浓度EC组反而出现促氧化现象。EPA增强型鱼油乳液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中高浓度EC作用对氧化产物的生成具有良好的减控作用,有利于提高鱼油在消化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A/DHA 表儿茶素 体外消化 氧化 乳液 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甾醇对桑椹花色苷脂质体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梁安雅 林羡 +2 位作者 卜智斌 余元善 肖更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0-296,共7页
植物甾醇的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作为膜结构调节剂,植物甾醇既能调节脂质体膜的结构性质,又能避免胆固醇摄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植物甾醇替代胆固醇,通过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桑椹花色苷脂质体,评价了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电位和微... 植物甾醇的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作为膜结构调节剂,植物甾醇既能调节脂质体膜的结构性质,又能避免胆固醇摄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植物甾醇替代胆固醇,通过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桑椹花色苷脂质体,评价了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电位和微观形态等指标,并探究了植物甾醇对脂质体pH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胆固醇脂质体类似,植物甾醇的添加也能够得到粒径小、分散性好、包封率高的桑椹花色苷脂质体。当β-谷甾醇添加量为卵磷脂质量的26%时,桑椹花色苷脂质体贮藏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率是添加了等量胆固醇的脂质体的1.6倍。植物甾醇脂质体贮藏前后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优于胆固醇脂质体的,尤其在胆固醇脂质体贮藏后,ORAC值下降2.42倍~3.65倍,植物混合甾醇脂质体的ORAC值则变化不大。综上,采用植物甾醇替代胆固醇制备桑椹花色苷脂质体,可制得较稳定、并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脂质体,可为负载生物活性物质的植物甾醇脂质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桑椹 花色苷 脂质体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盛周杨 邹波 +6 位作者 肖更生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程丽娜 温靖 安可婧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6-308,共13页
为增强超高压处理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比较了热杀菌(Thermal sterilization,TS)(90℃,5 min)、超高压(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PP)杀菌(500 MPa,5 min)、HPP联合抑菌剂处理(HPP联合二烷酸二甲酯(Dimethyl dicarbonate,DMDC)... 为增强超高压处理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比较了热杀菌(Thermal sterilization,TS)(90℃,5 min)、超高压(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PP)杀菌(500 MPa,5 min)、HPP联合抑菌剂处理(HPP联合二烷酸二甲酯(Dimethyl dicarbonate,DMDC)处理、HPP联合乳酸链球菌素(Nisin)处理以及HPP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4℃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色度、花色苷、聚合色素、褐变度、总黄酮、总酚、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PP处理对杨梅汁杀菌效果有限,在贮藏10 d后,杨梅汁中菌落总数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100 CFU/mL。TS处理与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的杨梅汁,4℃贮藏40 d,微生物数量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贮藏过程中,不同处理组杨梅汁的花色苷含量呈下降趋势,聚合色素、褐变度呈上升趋势,总黄酮、总酚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色差变化不明显,其中TS处理组贮藏过程中聚合色素、总花色苷、褐变度、总酚含量均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而4组非热杀菌的杨梅汁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在贮藏40 d后,各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相比于未杀菌杨梅汁均减少,其中热杀菌组和非热杀菌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热杀菌更好地保留了杨梅汁中芳樟醇(玫瑰花香)与2-戊基呋喃(蔬菜味青香)这两种积极风味物质。贮藏40 d后的热处理组总香气活力值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香气损失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区分原汁、热杀菌组与非热杀菌组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而4组非热杀菌杨梅汁彼此之间距离接近,表明抑菌剂的使用不会对贮藏后期的杨梅汁风味产生明显影响。综上所述,HPP联合DMDC和Nisin可以提升HPP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延长杨梅汁货架期,且能较好地保留杨梅汁的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杨梅汁的非热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杨梅汁 DMDC NISIN 花色苷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芽孢杆菌BC30冻干保护剂的筛选及其对菌粉消化耐受性的影响
18
作者 刘俊杰 陈宁宁 +5 位作者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彭健 邹波 李璐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4-164,共11页
为了提升凝结芽孢杆菌BC30(Bacillus coagulans BC30)冻干粉的活菌数和消化耐受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凝结芽孢杆菌BC30复合冻干保护剂配比,探究了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对凝结芽孢杆菌BC30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模拟体外消化揭... 为了提升凝结芽孢杆菌BC30(Bacillus coagulans BC30)冻干粉的活菌数和消化耐受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凝结芽孢杆菌BC30复合冻干保护剂配比,探究了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对凝结芽孢杆菌BC30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模拟体外消化揭示了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对菌粉消化耐受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保护剂中脱脂乳粉、低聚果糖和谷氨酸钠分别为9.6%、10.9%和5.1%时,获得的凝结芽孢杆菌BC30冻干粉存活率和活菌数最高,分别为91.43%和1.60×10^(11)CFU/g,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1.43%和1.29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添加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的凝结芽孢杆菌BC30菌粉表面光滑,被保护剂完全覆盖。添加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菌粉的乳酸脱氢酶(LDH)、胞外半乳糖苷酶(β-GAL)和Na^(+)-K^(+)-ATP酶活性与添加单一冻干保护剂菌粉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与未冻干菌体的酶活性类似,说明添加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的凝结芽孢杆菌BC30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维持较好,这一点在细胞的敏感性测试和细胞膜流动性分析中也得到证实。体外模拟消化后,添加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的凝结芽孢杆菌BC30的存活率为95.41%,是未添加组的1.34倍。以上结果表明最佳复合冻干保护剂通过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来减少冷冻干燥对凝结芽孢杆菌BC30一些关键酶的损伤,进而提高了凝结芽孢杆菌BC30的冻干存活率和消化耐受性,为高活性高耐受性凝结芽孢杆菌BC30菌粉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芽孢杆菌BC30 冷冻干燥保护剂 保护作用 体外消化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方式陈皮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19
作者 陈霖虹 肖更生 +7 位作者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温靖 邹波 李璐 陈树鹏 傅曼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陈皮精油含量、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用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下陈化0~9年陈皮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型Clevenger法提取陈皮精油,分析比较其精油得率,通过ABTS法和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 为探究不同贮藏方式对陈皮精油含量、精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用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下陈化0~9年陈皮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型Clevenger法提取陈皮精油,分析比较其精油得率,通过ABTS法和DPPH法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比较精油成分。结果表明,精油得率随陈化时间延长而下降,抗氧化活性则呈现上升趋势。与自然陈化陈皮精油相比,标准干仓陈皮精油得率更高,抗氧化活性更强。两种贮藏方式陈皮精油共检测出65种共有香气成分,以萜烯类、酯类和酸类为主,自然陈化陈皮精油中酸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标准干仓陈皮精油,而酚类物质相对含量则显著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能较好区分两种贮藏方式的陈皮精油,其中10种差异香气物质可以用于陈皮精油贮藏方式的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γ-松油烯和萜品油烯与精油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分析比较标准干仓与自然陈化两种贮藏方式陈皮精油的差异,为阐明两种陈皮精油的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精油 标准干仓陈皮 自然陈化陈皮 抗氧化活性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多酚-β-乳球蛋白复合物的抗原性、水溶性与消化性分析
20
作者 农丽艳 刘学铭 +4 位作者 程镜蓉 邹金浩 曹文红 唐道邦 杨怀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为开发低致敏乳蛋白新型加工技术,基于植物多酚与蛋白互作机制,探究了多酚结合对消减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生物学作用,初步分析其在低敏乳蛋白制备上的潜在应用性。研究选择了茶叶渣、桑椹果渣、龙眼壳、龙眼核、葡萄籽、葡萄果渣6种农... 为开发低致敏乳蛋白新型加工技术,基于植物多酚与蛋白互作机制,探究了多酚结合对消减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生物学作用,初步分析其在低敏乳蛋白制备上的潜在应用性。研究选择了茶叶渣、桑椹果渣、龙眼壳、龙眼核、葡萄籽、葡萄果渣6种农副产品原料,分别提取多酚,并采用不同的结合方式(非共价、碱法、酶法)与β-乳球蛋白构建复合物。体外致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试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多酚在碱法和酶法条件下均能一定程度消减β-乳球蛋白的抗原性,其中基于碱法的龙眼壳、龙眼核多酚抑制效果最好,抗原性抑制率均值分别为:76.8%、77.2%。经液质联用分析,在龙眼壳/核多酚中,柯里拉京、鞣花酸等没食子类单宁是优势单体多酚。此外,通过凝胶电泳试验观察到,6种植物多酚会引发蛋白间不同程度的交联聚合现象,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除茶渣多酚外,酶法结合所得其余5种多酚-β-LG复合物的水溶解度均低于其各自的碱法和非共价结合复合物。除碱法条件下的葡萄果渣多酚,其余多酚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并未显著改变原始蛋白的总体消化性。综合判断,龙眼壳/核多酚是适用于β-乳球蛋白致敏消减的植物多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Β-乳球蛋白 脱敏 水溶性 消化性 多酚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