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农田地膜残留影响因素及污染强度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慧军 刘勤 +4 位作者 周明冬 武红旗 刘晓伟 夏雪梅 何文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6-665,共10页
为探明新疆地区地膜残留污染强度和污染分布情况,选择新疆地区625个有效点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通过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对地膜残留影响因素地块面积、距村距离、覆膜年限、覆膜比例进行权重计算,根据权重系数优化聚... 为探明新疆地区地膜残留污染强度和污染分布情况,选择新疆地区625个有效点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通过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对地膜残留影响因素地块面积、距村距离、覆膜年限、覆膜比例进行权重计算,根据权重系数优化聚类指标,对2021年地膜残留污染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块面积、距村距离、覆膜年限、覆膜比例影响因素下地膜残留量差异极显著(P<0.01),权重系数分别为0.200、0.315、0.265、0.220。优化聚类指标后的K-means聚类分析将新疆地区地膜污染数据分为四类,地膜残留量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第Ⅳ类,地膜平均残留量依次为63、100、110、135 kg·hm^(-2),聚类分析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且受到地膜残留影响因素影响。依据聚类结果的地膜残留量划分出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三个强度等级,不同级别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新疆地区农田地膜总体污染强度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状态,应重视高污染等级的点位和地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加快地膜残留污染治理进程,进而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残留量 影响因素 聚类分析 新疆地区 污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解决之道在哪儿 被引量:24
2
作者 严昌荣 刘勤 +1 位作者 何文清 李真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年第10期18-21,共4页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农膜残留污染问题的关注,地膜覆盖技术何去何从,农膜污染应该如何防治,出路何在?为此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回应社会关切,探索提出有关解决农田地膜残...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农膜残留污染问题的关注,地膜覆盖技术何去何从,农膜污染应该如何防治,出路何在?为此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回应社会关切,探索提出有关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地膜 残留污染 探索 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区域农户地膜应用与回收处理行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崔吉晓 徐菊祯 +3 位作者 白润昊 刘勤 何文清 严昌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6,共12页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 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的基本单元,其行为直接影响防控成效。本研究采用互联网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山东和湖北3个地膜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对农户的地膜购买、使用、回收和处理行为开展调研,共收集389份有效调查问卷;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农户回收与处理地膜的因素。结果表明:调研农户中有85.9%的农户地膜购买渠道为农资零售店,且购买时有68.3%的农户主要关注地膜质量,53.2%的农户关注地膜价格;调研农户中有64.5%的农户在购买地膜时通过其拉伸强度来判断质量,但只有49.5%的农户了解新国标对地膜厚度的规定。在新疆地膜主要用于棉花、瓜类和玉米,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96.3%、48.3%和96.0%;在山东地膜主要用于花生和瓜类,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72.9%和92.3%;在湖北地膜主要用于瓜类和烟草,作物地膜覆盖率分别为40.1%和100%。地膜使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收入,在新疆还有增温与保水、在山东有增温、在湖北则有控草等差异化的因素。人工回收是3个省份主要的回收方式,残膜回收率超过80%的农户仅有45.7%,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网点回收是主要的残膜处理方式,占47.8%;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和投入成本是影响农户残膜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农户年龄、家庭人口和不回收是否会影响耕种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回收行为;学历为高中以上人数、农业收入、是否会受到处罚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是否有回收网点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研究表明,农资零售店是调研区域农户购买地膜的主要渠道,调研区域的主要覆膜作物为棉花、瓜类、玉米和烟草,人工回收是主要的回收方式,并主要通过网点回收进行处理。此外,3个省份农户对地膜的科学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历、农业收入、监管和是否设置回收网点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处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农户 调研 回收处理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六省区农田地膜残留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源辰 何文清 +3 位作者 靳拓 严昌荣 赵梓君 刘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0-1270,共11页
为了探明西北六省区农田地膜残留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布设共计16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进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 为了探明西北六省区农田地膜残留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布设共计16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进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同时对农田农户背景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西北六省区16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0.46~369.29 kg·hm^(-2)之间,平均残膜量70.30 kg·hm^(-2),处于接近国家标准限值75 kg·hm^(-2)的水平。不同省份之间残膜量差异显著(P<0.05),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地区残膜污染较轻。农田地膜残留量与覆膜年限呈显著正相关、与地膜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不同作物类型及覆膜比例条件下差异显著,受不同回收方式、不同种植户类型及其距村庄的距离、不同土壤类型影响显著。残膜量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分别为回收方式30.8%、作物类型15.2%、覆膜比例13.8%、覆膜年限10.8%;种植户类型、地块距村庄距离、土壤类型、地膜标识厚度对农田地膜残留量的贡献度较小,均不足10%。研究表明,西北六省区存在较大的地膜污染隐患,建议因地制宜地加强防治力度、改良防治方案,改进和推广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在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完善地膜防治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地膜残留 影响因素 贡献比例 西北六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东北地区覆膜水稻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玉 何文清 +3 位作者 靳拓 赵梓君 崔吉晓 刘勤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5,共8页
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 为探明覆膜水稻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2022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东北地区覆膜水稻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仅考虑资源消耗、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的情况下,覆PE膜旱直播水稻的环境影响潜值更小,对环境更友好。东北地区覆PE膜育秧移栽水稻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气候变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生态毒性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4046.40 MJ、957082.47 kg、1663.15 kg CO_(2)-eq、8.70 kg SO_(2)-eq、1.84 kg PO^(3-)_(4)-eq和57.05 kg 1,4-DCB-eq;东北地区覆PE膜旱直播水稻这6个环境影响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11990.32 MJ、312102.92 kg、1071.41 kg CO_(2)-eq、6.85 kg SO_(2)-eq、1.88 kg PO^(3-)_(4)-eq和73.75 kg 1,4-DCB-eq。造成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氮肥和燃油的生产及使用,另外地膜生产和滴灌设备的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清洁生产的关键在于农资产品生产技术的优化和氮肥的合理施用。在两种覆膜水稻栽培方式中,覆膜旱直播水稻造成的环境影响更低,更适合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命周期评价 覆膜水稻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配色地膜降解机制及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淼宇 李颖 +5 位作者 冯良山 罗庆 杨宁 刘琪 陈涛涛 刘家磊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9-207,共9页
为有效解决传统聚乙烯(polyethylene,PE)地膜回收困难、降解膜成本高无法大面积应用等问题,以聚乙烯地膜覆盖(PM)作为对照组,设置可降解配色地膜(CM)和生物降解地膜(DM)共3个处理,分别在沈阳市和建平县开展了原位田间试验,对CM和DM的降... 为有效解决传统聚乙烯(polyethylene,PE)地膜回收困难、降解膜成本高无法大面积应用等问题,以聚乙烯地膜覆盖(PM)作为对照组,设置可降解配色地膜(CM)和生物降解地膜(DM)共3个处理,分别在沈阳市和建平县开展了原位田间试验,对CM和DM的降解性能、抗拉强度、降解率、水热效应以及其农业清洁化效益(agricultural cleaning benefit,ACB)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M白色部分(CM_(W))降解速度和降解率均低于DM;覆膜120 d,CM_(W)和DM降解率分别为77.0%、83.7%。CM黑色部分(CM_(B))最终纵向拉伸强度和横向拉伸强度分别降低18.3%和45.19%,纵向拉伸强度保持率为81.7%。CM白色部分(CM_(W))纵向拉伸强度和横向拉伸强度至成熟期分别降低66.8%和62.9%。CM在生育期内增温保墒效果优于DM。处理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不显著(P=0.460),产量受地区影响较小,CM增产效果与PM一致。经济效益分析表明,CM每公顷产生的成本比PM少390.07元,比DM少172.67元;PM回收率为87.1%,CM_(B)回收率为82.3%,无显著差异(P<0.05);DM回收率为16.4%,CM_(W)回收率为22.5%,无显著差异(P<0.05)。CM不仅具有PM的增温保墒性能和效益,还可有效减少土壤中地膜残留,利于高效回收再利用,提升农业清洁化率,为可降解环保地膜创制、使用和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地膜 玉米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复合生物降解地膜的制备及玉米田间应用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波 杨振兴 +2 位作者 何文清 张茂林 刘家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0,共11页
[目的]使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传统聚烯烃地膜已成为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的一项重要技术。主流材料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在制备生物降解地膜时表现出优异的成膜性能,但其水蒸气阻隔性较差,导致降解时间短,限制了其在农用地膜方... [目的]使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传统聚烯烃地膜已成为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的一项重要技术。主流材料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在制备生物降解地膜时表现出优异的成膜性能,但其水蒸气阻隔性较差,导致降解时间短,限制了其在农用地膜方面的应用。因此,需要进行改性研究以解决PBAT生物降解地膜在拉伸强度、水蒸气阻隔性能和降解期等方面的不足。[方法]本研究将PA6(尼龙6)与PBAT相结合,使用高分子共混法制备PBAT/PA6改性生物降解地膜。该方法制备的生物降解地膜有效地将PBAT与PA6融合在一起,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混合地膜的表面和横截面均无明显缺陷。于2023年春玉米生长季,在北京顺义地区农田设置不同覆膜处理(PBAT地膜覆盖,PBAT/PA6-10地膜覆盖,PE地膜覆盖,不覆膜处理即CK)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地膜田间降解情况、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与纯PBAT生物降解地膜相比,本研究所开发的生物降解地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2.7倍,水蒸气阻隔性能提高了79.44%,功能期延长了30 d。玉米作物田间试验表明,改性生物降解地膜更适合农业生产,因其可提高隔热性和保湿性,使玉米产量较纯PBAT地膜提高7.03%,接近传统聚乙烯地膜产量。[结论]将PA6与PBAT材料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生物降解地膜PBAT/PA6。PA6的加入与PBAT反应形成酰胺键使其整体结构具有稳定性,所制备复合生物降解地膜表面和截面形貌良好,内部无明显孔洞,较PBAT地膜表面更光滑,同时在力学性能和水蒸气阻隔性能上较纯PBAT地膜有显著提升,在田间试验过程中,复合生物降解地膜PBAT/PA6具有优秀的耐降解性能,延长了覆盖时间,并较纯PBAT地膜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AT/PA6生物降解地膜 水蒸气阻隔性能 机械性能 绿色可持续发展 “白色”塑料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地膜降解过程与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真 何文清 +3 位作者 刘恩科 周经纶 刘勤 严昌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5,共8页
为探讨聚乙烯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从聚乙烯材料的分子结构与特性入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聚乙烯分子的降解过程、产物、机理与作用因素。文章指出聚乙烯分子较高的结晶度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强的疏水性与分子间作... 为探讨聚乙烯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从聚乙烯材料的分子结构与特性入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聚乙烯分子的降解过程、产物、机理与作用因素。文章指出聚乙烯分子较高的结晶度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强的疏水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是导致其难以降解的主要因素;其中,聚乙烯分子间共价键的氧化断裂是整个降解过程的限速反应。环境中较强的光能、热能、机械作用力等能够促进聚乙烯分子键的氧化断裂,使聚乙烯分子非结晶区及小型结晶区域解聚成亲水性低聚物或小分子,并最终在微生物作用下完全分解为CO_2、H_2O、CH_4、生物质等微生物代谢产物。深入系统开展聚乙烯分子降解机理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科学评价残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指导聚乙烯地膜配方改进,降低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非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 降解机理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中东部农户地膜应用及回收现状 被引量:29
9
作者 严昌荣 戚瑞敏 +4 位作者 薛颖昊 董闫闫 李真 刘勤 徐志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11-216,共6页
为了解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地膜应用、回收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3月26日—4月1日采用手机问卷方式,在甘肃中东部开展了地膜应用及回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蔬菜和马铃薯等作物覆膜面积占种植面... 为了解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地膜应用、回收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3月26日—4月1日采用手机问卷方式,在甘肃中东部开展了地膜应用及回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蔬菜和马铃薯等作物覆膜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3.2%;种植不同作物的调查农户中,99.3%玉米种植户采用覆膜技术,28.5%、77.1%、57.9%和52.1%种植户分别对小麦、蔬菜、马铃薯和其他作物采用覆膜技术;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地膜回收方式主要为人工捡拾,占调查对象的89.3%;回收残膜的农户中47.7%的农户将残膜交给回收网点,28.3%在地头焚烧,13.8%将其堆放田间,7.9%进行填埋处理,还有2.2%采取其他方式处理;调查作物的地膜回收作业率均在80.0%以上,其中蔬菜高达99.3%;按照人工回收作业的地膜离田率为80%和90%分别估算,2018年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地膜回收率达74.2%和83.5%,其中蔬菜上地膜回收情况最好,分别为79.4%和89.4%。目前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地膜回收工作仍存在回收难度大、回收机械化强度不够、回收地膜处置不当,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地膜新国家标准宣传及执行力度,制定相关扶持和奖励机制,提高地膜回收的机械化程度,快速推动农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工作,为合理应用地膜及农膜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此外,手机调查地膜应用及回收系统的启用,能快速有效地获得一手数据,为未来全面快速获取中国地膜应用回收的基础数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回收 作物 手机调查 存在问题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光膜对草莓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杨 刘琪 +2 位作者 卫慧波 戴军 何文清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2-68,共7页
转光膜是一种可以吸收太阳光中部分紫外光,并将其转化为可为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蓝紫光和红橙光的功能性农膜。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研究转光膜对草莓生长及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膜相比,转光膜可使棚内日平均温度提高0.39℃,... 转光膜是一种可以吸收太阳光中部分紫外光,并将其转化为可为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蓝紫光和红橙光的功能性农膜。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研究转光膜对草莓生长及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膜相比,转光膜可使棚内日平均温度提高0.39℃,生育期积温增加75.0℃;盛果期,转光膜处理的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膜处理,分别增加了14.3%和14.0%;转光膜处理能够显著促进草莓的早熟和增产,与普通膜相比,转光膜处理的草莓可提前10d成熟,每667m^2增产219.9kg;转光膜对改善果实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草莓第1茬和第2茬果实的VC含量比普通膜处理分别增加了16.1%、24.4%,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光膜 草莓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北方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秀 司鹏飞 +4 位作者 张哲 陈保青 董雯怡 严昌荣 刘恩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870-7877,共8页
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对北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粒级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影响,可为提升旱作农田生产力和保护农田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阜新5年秋覆膜(AP)、春覆膜(SP)和不覆膜(CK)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覆... 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对北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粒级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影响,可为提升旱作农田生产力和保护农田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阜新5年秋覆膜(AP)、春覆膜(SP)和不覆膜(CK)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覆膜时间对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2 mm、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方旱作农田,连续5年的地膜覆盖可显著改变0—10 cm土层的土壤各级团聚体的分布、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贡献率,进而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而对10—2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与不覆膜相比,秋覆膜和春覆膜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层>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6.3%、47.9%(P<0.05),而对微团聚体无显著影响,说明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在0—10 cm土层,粒径>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储量表现为秋覆膜最高,显著高于春覆膜和不覆膜处理(P<0.05)。与裸地不覆膜相比,秋覆膜和春覆膜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37%和26.1%(P<0.05)。而在0—10 cm和10—20cm土层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没有影响。在辽宁阜新土壤及种植条件下,秋覆膜处理不仅显著提高0—10 cm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还可以显著增加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促进有机碳的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对南疆土壤温湿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龙 贺小伟 +4 位作者 胡灿 王旭峰 刘勤 严昌荣 丁建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0,79,共8页
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研究了棉田3种成分含量不同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生物降解地膜(A、B1和B2)的降解过程,分析了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 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研究了棉田3种成分含量不同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生物降解地膜(A、B1和B2)的降解过程,分析了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速率不同,降解速率排序为B1<A<B2;在棉花生育前期,生物降解地膜膜面保持完整,保温保墒效果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降解地膜的膜面降解破裂,膜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开始降低,在棉花生育后期,生物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的土壤日均温低0.5℃~1.5℃,土壤含水量低2%~3%;A和B2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时间较早,使棉花生育中期生长受限,籽棉减产22.47%和23.06%,而B1生物降解地膜处理的棉花生育期与普通PE地膜基本一致,籽棉增产0.89%。B1生物降解膜具有较好的棉田覆盖应用潜力,较适用于南疆棉花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降解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棉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地膜应用对棉花生产及地膜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戚瑞敏 刘勤 +1 位作者 王旭峰 严昌荣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3-930,共8页
为探讨高强度地膜对棉花生产和地膜回收的影响,于202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棉花地对4种不同配方的高强度PE地膜和1种传统PE地膜进行实地测试,统计分析不同地膜覆盖棉花的种植及生产性状,并对使用后的残留地膜进行回收。结果表明... 为探讨高强度地膜对棉花生产和地膜回收的影响,于202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棉花地对4种不同配方的高强度PE地膜和1种传统PE地膜进行实地测试,统计分析不同地膜覆盖棉花的种植及生产性状,并对使用后的残留地膜进行回收。结果表明:高强度地膜能够明显提高棉田0~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且其透湿量为20.7~35.7 g·m^(-2)·d^(-1),显著低于传统PE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功能。高强度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棉花出苗率和真叶长出率(P<0.05),较传统PE地膜更利于棉花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增产率为3.1%~4.7%。除此之外,高强度地膜在使用前后拉伸负荷和断裂标称应变指数整体上均高于传统PE地膜,更有利于地膜的回收,一次性机械加人工回收率高于83%,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高强度地膜在新疆棉田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作用,较传统地膜更利于棉花的生长和发育,且回收效率和回收后的残膜再利用率均较高,具有很好的综合效益,但高强度地膜在更广泛区域和作物上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评估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地膜 棉花 残膜回收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海河 刘宏金 +4 位作者 高维常 刘勤 钱春荣 靳拓 严昌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5-107,共13页
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 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建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检索的方式收集东北地区田间试验中春玉米地膜覆盖功能数据,明确作物地膜覆盖与不覆盖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经济产量相关关系,量化作物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增产功效,筛选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计算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指数,参照作物需求阈值标准和经济效益,明确东北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范围,形成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区划。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膜覆盖耕作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与≥10℃积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0.01)。基于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计算了地膜覆盖适宜指数,并将东北地区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分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不适宜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相关研究可为中国地膜投入量零增长和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温度 地膜覆盖 适宜性概念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美霞 刘秀 +2 位作者 赵燕 董雯怡 刘恩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213-9225,共13页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依托山西省东部晋中市寿阳县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试验站,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探究覆膜(FM)与裸地不覆膜处理(LD)对旱作春玉米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3个关键生育...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依托山西省东部晋中市寿阳县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试验站,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探究覆膜(FM)与裸地不覆膜处理(LD)对旱作春玉米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3个关键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FM措施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优势度指数,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均匀度指数。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FM与LD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均表现为灌浆期较高,而20-30 cm土层,表现为收获期较高,差异均主要体现在碳水类、羧酸类、氨基酸类3大类碳源上。3)拔节期和灌浆期0-10 cm土层中F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高于LD处理;然而收获期0-10 cm土层中恰好相反,呈现出LD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高于FM处理。4)此外,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FM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类碳源和羧酸类碳源2大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与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相关性较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与土壤含水量、pH、SOC、NH_(4)^(+)-N和NO_(3)^(-)-N含量相关性较好。LD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水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与土壤中TN含量的相关性较好,且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旱作农田 玉米 微生物碳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加工番茄应用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行性 被引量:24
16
作者 苏海英 宝哲 +5 位作者 刘勤 董道瑞 严昌荣 雷海 薛颖昊 徐志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5-622,共8页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在新疆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设置3种PBAT生物降解地膜、普通聚乙烯塑料(PE)地膜和露地种植(不覆膜)共5个处理,在新疆昌吉市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开展生物降解膜应...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在新疆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设置3种PBAT生物降解地膜、普通聚乙烯塑料(PE)地膜和露地种植(不覆膜)共5个处理,在新疆昌吉市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开展生物降解膜应用试验,系统分析了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加工番茄土壤温湿度、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天野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50 d左右开始降解,山东清田和蓝山屯河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65 d左右开始降解,在加工番茄收获期降解面积达到60%,收获后的10月上旬埋土部分基本降解。蓝山屯河、山东天野和山东清田3种生物降解地膜在机械覆膜过程中未出现断裂和粘连,能够满足新疆加工番茄生产过程中机械覆膜要求。与传统PE地膜相比,PBAT地膜开始破裂之前日平均土壤温度比PE膜处理低0.81℃,但两者比露地处理分别高1.13℃和1.94℃,说明PBAT地膜在开裂之前土壤保温性能较好,与PE地膜保温效果相当。山东清田生物降解地膜透湿率为210 g·m-2·24 h-1,高于蓝山屯河和山东天野生物降解地膜的透湿率,远低于全生物降解地膜国家标准。与PE地膜处理相比,山东清田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增产6.0%,蓝山屯河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增产2.4%,二者加工番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山东天野生物降解地膜处理加工番茄减产13.3%。蓝山屯河和山东清田2种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番茄产量、产值和纯利润与PE地膜持平,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新疆加工番茄生产中是经济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加工番茄 降解速度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膜产品塑化剂特点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丁伟丽 刘琪 +1 位作者 刘秋云 严昌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8-1016,共9页
为探讨中国地膜产品中塑化剂的含量与安全性,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全国范围地膜抽检活动,在购入的294份地膜产品中随机抽取69份,依照《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和《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35795—2017)... 为探讨中国地膜产品中塑化剂的含量与安全性,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全国范围地膜抽检活动,在购入的294份地膜产品中随机抽取69份,依照《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和《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35795—2017)国家标准,对其厚度、颜色与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并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GB 31604.30—2016)标准测定了地膜样品中6种优先控制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初始含量,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分析了地膜塑化剂含量与地膜材料、颜色、厚度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对地膜塑化剂产生的土壤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抽检的地膜产品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塑化剂检出率为100%,其中聚乙烯地膜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总量(Σ6PAEs)平均值为13.4 mg·kg^(-1),包括DEHP和DBP两种类型;生物降解地膜中Σ6PAEs平均含量为32.5 mg·kg^(-1),显著高于聚乙烯地膜,且除含有DEHP和DBP外还有少量DMP和DEP。当地膜中塑化剂全部释放至0~20 cm土层且不发生迁移和降解等情况时,地膜应用每年对土壤塑化剂的贡献为0.0004~0.0010 mg·kg^(-1),与土壤平均塑化剂(1.0 mg·kg^(-1))含量和土壤塑化剂风险阈值(10 mg·kg^(-1))相比,对农田土壤造成塑化剂污染的风险较小。研究表明,我国地膜产品中塑化剂含量基本处于安全范围,地膜应用对土壤塑化剂的贡献微乎其微。地膜塑化剂的含量与材料密切相关,与颜色、厚度和力学性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塑化剂 含量特点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地膜源微塑料分离检测方法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白润昊 崔吉晓 +4 位作者 范瑞琪 李真 杨扬 刘宏金 何文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04-2412,共9页
制备了含地膜源微塑料的土壤样品,在密度分离法基础上提出以超声处理代替消解处理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使用配套的定量和鉴别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微塑料指标.结果表明,40kHz、30min的超声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地膜源微塑料表面杂质并满足定量鉴别要... 制备了含地膜源微塑料的土壤样品,在密度分离法基础上提出以超声处理代替消解处理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使用配套的定量和鉴别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微塑料指标.结果表明,40kHz、30min的超声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地膜源微塑料表面杂质并满足定量鉴别要求,也没有对微塑料产生二次破碎风险,最终微塑料回收率为92.9%;相比于消解处理,超声处理可以更大程度保留地膜源微塑料的原始表面形态以及分子结构等特征,并且不需进行繁复的移液、静置操作,使单次分离的总试剂成本降低80%以上,分离用时缩短12h以上.本研究优化的土壤地膜源微塑料分离检测方法在准确性、经济性、简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快速、准确评估土壤地膜源微塑料丰度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微塑料 土壤 分离检测 超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经营主体地膜使用及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菊祯 张梦璐 +2 位作者 陈源泉 崔吉晓 何文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37,共9页
为了调研不同经营主体地膜使用及回收处理情况,系统探讨不同经营方式对地膜使用及回收处理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三省份(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普通农户、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大于6.67 ... 为了调研不同经营主体地膜使用及回收处理情况,系统探讨不同经营方式对地膜使用及回收处理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三省份(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普通农户、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大于6.67 hm2)和合作社三类经营主体的地膜使用情况(平均覆膜率、地膜使用强度、地膜厚度和主要作物覆膜率等)及地膜回收情况(回收作业率、回收方式和回收后地膜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三个省份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主要作物是玉米、露地蔬菜、马铃薯、向日葵、花生;从覆膜率来看,种植大户、合作社分别比普通农户高7.54、8.50个百分点;从地膜使用强度来看,合作社地膜使用强度最高,平均为86.41 kg·hm^(-2),分别比普通农户和种植大户高4.37%、19.81%;从地膜厚度来看,不同经营主体使用的地膜厚度大致相同;从地膜回收的机械化捡拾程度来看,合作社最高,为48.29%,分别比普通农户、种植大户高27.85、10.92个百分点;从地膜回收作业率来看,不同经营主体均高于85%,其中普通农户、合作社较种植大户分别高1.04、1.65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组织化的经营主体更倾向于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其使用和回收处理行为对环境更友好,因此,推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有效促进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经营主体 地膜回收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菌剂对茄子秸秆原位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雪菲 靳拓 +3 位作者 邵明娜 尹君华 丁超武 刘勤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3-892,共10页
为明确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对设施蔬菜秸秆参与原位堆肥的影响,以茄子秸秆为堆肥原料,通过设置添加A微生物菌剂300 kg·hm^(-2)(a1),不添加微生物菌剂(ct),添加B微生物菌剂300(b1)、600(b2)、900 kg·hm^(-2)(b3)5组处理,进行30 ... 为明确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对设施蔬菜秸秆参与原位堆肥的影响,以茄子秸秆为堆肥原料,通过设置添加A微生物菌剂300 kg·hm^(-2)(a1),不添加微生物菌剂(ct),添加B微生物菌剂300(b1)、600(b2)、900 kg·hm^(-2)(b3)5组处理,进行30 d蔬菜大棚原位堆肥试验,测定堆肥理化指标,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过程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堆肥温度峰值,提高堆肥期间pH下降和电导率上升的速率,显著提高全磷含量(P<0.05),加快堆肥腐熟。堆肥后全氮含量比堆肥前提高,a1、ct、b1、b2处理的全氮含量分别上升了10.8%、11.6%、33.0%、18.5%,b3处理堆肥前后全氮含量无变化。堆肥结束时,处理a1、ct、b1、b2和b3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0%、2.0%、2.1%、2.2%和2.1%,b2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添加微生物菌剂没有改变堆肥土壤优势菌群的门类,但显著改变了优质菌群的相对丰度,以及优势菌属的种类和相对丰度(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含量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相关性较强,全磷含量、电导率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相关性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含水量和全磷含量是对耕层堆肥微生物优势菌群影响最显著的三个因素。研究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堆肥腐熟度和土壤养分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秸秆 原位堆肥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