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对水培生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汇 樊战辉 +4 位作者 郑述东 杨琴 李忠华 施国中 熊霞 《中国沼气》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试验以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资源化利用为目的,探索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替代水培生菜营养液,研究不同比例替换对水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格化粪池出水可以替换部分标准营养液进行水培生菜生产,而且达到提质增产... 试验以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资源化利用为目的,探索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替代水培生菜营养液,研究不同比例替换对水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格化粪池出水可以替换部分标准营养液进行水培生菜生产,而且达到提质增产;综合考虑,替换比例为20%条件下,效果最佳,鲜重相对于CK增加了3.2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0.77%,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20.52%;与标准营养液相比,所有添加三格化粪池出水的试验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硝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出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格化粪池出水 生菜 水培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消化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子爱 施国中 熊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2-437,共6页
随着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亟需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容量,优选适宜的处理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因为运行管理简单、处理费用低而被国内外视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低成本、低维护处理技术,已在... 随着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亟需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容量,优选适宜的处理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因为运行管理简单、处理费用低而被国内外视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低成本、低维护处理技术,已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化粪池、农村户用沼气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厌氧滤池、组合处理工艺等厌氧消化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从建设目标、工艺过程、停留时间、进水浓度、出水水质、建设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对几种厌氧消化技术进行了对比和总结,最后对厌氧消化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人居环境 厌氧消化技术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农业环境及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逸夫 贺静 +1 位作者 黎霞 吴雨恬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6期20-26,共7页
塑料产品的广泛使用产生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其降解产生的微塑料加剧了生物圈的污染。全社会对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如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追溯,在水、土、气各个圈层的迁移以及对生物圈的毒性影响等。在农业系... 塑料产品的广泛使用产生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其降解产生的微塑料加剧了生物圈的污染。全社会对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如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追溯,在水、土、气各个圈层的迁移以及对生物圈的毒性影响等。在农业系统,微塑料不仅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微塑料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负面作用关乎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有大量研究做了微塑料的毒性机制及其对各种作物生理生化以及发育的影响。文章系统总结并梳理了微塑料特性及其在农业环境中传播途径,以及复合污染对农业环境、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归纳了微塑料不同性质对农作物产生的毒性效应机制,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及治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植物生长 植物毒性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根边缘细胞通过维持生长素表达响应土荆芥化感胁迫的机制
4
作者 陈李 卓房 +5 位作者 尹紫妍 朱晴 张红 王文国 王亚男 马丹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25-6035,共11页
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对农作物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而受体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能够快速对化感胁迫作出响应,短时间内在根尖外层形成保护层维护根尖正常代谢。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玉米(... 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对农作物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而受体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能够快速对化感胁迫作出响应,短时间内在根尖外层形成保护层维护根尖正常代谢。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玉米(Zea mays L.)为研究对象,利用长度测量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土荆芥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胁迫下,保留和移除RBCs组玉米根尖长度和生长素含量变化,同时利用石蜡切片结合显微技术观察根尖内部结构变化。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该过程对生长素的整体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物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根边缘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浓度增加抑制效果越加明显,土荆芥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对玉米根边缘细胞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表现为土荆芥挥发性物质(0.191)>α-萜品烯(0.172);移除根边缘细胞后,受体植物根冠严重受损,根尖生长素含量降低,根尖内部成熟区细胞变小,导致根尖长度缩短。α-萜品烯作用下根尖内皮层和中柱鞘细胞层明显加厚。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受化感物质胁迫影响,生长素合成、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受到影响。挥发物处理诱导生长素(IAA)合成基因YUCCA、TAR2上调,去除RBCs后极性运输相关的PIN家族基因上调,AUX/IAAs、GH3s等信号转导负调控基因上调,减少了IAA在根尖积累和抑制IAA功能。上述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胁迫下,RBCs响应胁迫导致自身活性降低和细胞数量减少,同时参与调节IAA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过程,通过维持IAA正常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在调节玉米根尖发育和响应化感胁迫之间达成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边缘细胞 化感胁迫 土荆芥 玉米 生长素(I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沼渣再利用稻秸两级联合产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艾平 田启欢 +3 位作者 席江 梅自力 晏水平 樊啟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2-298,共7页
秸秆厌氧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工艺可生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混合短链脂肪酸,但存在发酵周期短、秸秆降解率低等不足。为了提高VFAs产率和秸秆利用率,对产酸沼渣开展了二次产酸利用试验。将秸秆在3种预处理、3种... 秸秆厌氧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工艺可生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混合短链脂肪酸,但存在发酵周期短、秸秆降解率低等不足。为了提高VFAs产率和秸秆利用率,对产酸沼渣开展了二次产酸利用试验。将秸秆在3种预处理、3种产酸温度得到的产酸沼渣,统一在35℃进行二次产酸发酵,以考察各预处理组的二次产酸效果。结果表明,各组在二次产酸时均能获得更为稳定和适宜的pH值,水热组和2%HCl组在二次产酸时均有更佳产酸表现,1%Ca(OH)_2组在两级均采用35℃温度时获最大产酸量。采用两级联合产酸工艺,可将1%Ca(OH)_2预处理组的0.07~0.20 g/g的一次产酸率提高至0.27~0.38 g/g的总固体产酸率。以初始100 g原秸秆计算,1%Ca(OH)_2、35℃发酵时一次产酸和二次产酸量分别为12.24 g和11.69 g,两级联合的总产酸量为23.93 g,采用两级联合产酸比一次产酸的产酸量提高了95.5%,二次产酸使得木质纤维素各组分降解利用更为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 挥发性脂肪酸 沼渣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对沼液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N_(2)O减排的影响
6
作者 王东旭 张静妮 +1 位作者 邓良伟 王文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5-973,共9页
猪场沼液碳氮比(C/N)低,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直接处理时,导致反硝化过程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为解决该问题,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缺氧/好氧(A/O)反应器为基础构建了添加猪场原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2种策略,并评估2... 猪场沼液碳氮比(C/N)低,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直接处理时,导致反硝化过程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为解决该问题,以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缺氧/好氧(A/O)反应器为基础构建了添加猪场原废水和厌氧氨氧化菌2种策略,并评估2种策略对N_(2)O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添加猪场原废水策略下,相较C/N为2/1,添加原水至C/N为4.5/1时,SBR和A/O分别能减少55%和60%的N_(2)O排放量。厌氧氨氧化生物强化策略下,SBR和A/O分别能减少89%和7%的N_(2)O排放量。添加猪场原废水策略下,A/O的反硝化活性和电子传递系统活性高于SBR,其具有更高反硝化能力,因此适合采用添加原水来减排N_(2)O;厌氧氨氧化生物强化策略下,SBR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和电子系统活性高于A/O,厌氧氨氧化菌在SBR反应器中能够快速适应,因此适合改造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来减排N_(2)O。研究结果对缓解沼液生物脱氮过程温室气体N_(2)O减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原废水 厌氧氨氧化菌 短程硝化反硝化 氧化亚氮(N_(2)O) 脱氮 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崃地区新老窖池黄水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差异性分析
7
作者 马峻凯 刘林培 +9 位作者 林涵瑞 帖余 马伊然 黄蜀生 王峰 陈勇 王轩 吴波 庄勇 何明雄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59,共6页
该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多样性分析及主坐标分析(PCoA)等方法比较了邛崃产区新窖池(一年窖龄)与老窖池(十年以上与二十年以上窖龄)黄水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老窖池黄水的乙酸、丙酸、乳酸、己酸含量显著高... 该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多样性分析及主坐标分析(PCoA)等方法比较了邛崃产区新窖池(一年窖龄)与老窖池(十年以上与二十年以上窖龄)黄水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老窖池黄水的乙酸、丙酸、乳酸、己酸含量显著高于新窖池(P<0.05),且老窖池中还原糖、淀粉含量随着年份增加显著上升(P<0.05)。随着窖龄的升高,新窖池与老窖池黄水中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减少,而真菌群落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PCo A可以将不同窖龄的黄水区分开。新窖池中优势菌属是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微曲霉属(Microascus),老窖池中则是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乳杆菌属与乳酸、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其可能是影响不同窖龄黄水差异及白酒发酵体系的主要细菌属;真菌类中的红曲霉属(Monasc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乳酸、己酸、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亦表现出正相关。结果表明,窖龄的变化对黄水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窖龄 邛崃产区 微生物群落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食用菌渣循环利用情况调研与分析——以什邡市黄背木耳产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云飞 田青 +2 位作者 黎霞 李凛 贺静 《中国沼气》 2019年第6期70-73,共4页
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全国食用菌年总产量已超3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每年至少生产约1200万吨的食用菌菌渣。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循环利用,既可以有效减少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延长食用菌产业的产业链,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 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全国食用菌年总产量已超3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每年至少生产约1200万吨的食用菌菌渣。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循环利用,既可以有效减少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延长食用菌产业的产业链,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文章以什邡市黄背木耳产区为例,调研分析了该产区的黄背木耳产业基本情况,对2010年和2018年的黄背木耳产业情况和菌渣处理数据进行了对比;对菌渣的循环利用方式、用途、收益等做了数据分析。调研发现在菌渣的有机肥化利用方面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在食用菌渣高值化利用上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利于菌渣循环利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渣 循环利用 黄背木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污无害化高值利用的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模型和SFA模型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文俊 李悦 冉毅 《中国沼气》 2022年第4期36-41,共6页
运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四川省12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高值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发现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DEA实证分析有5个DMU“技术无效”,且各DMU投入调整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可变规模报酬的DEA实证分析... 运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四川省12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高值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发现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DEA实证分析有5个DMU“技术无效”,且各DMU投入调整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可变规模报酬的DEA实证分析则只有1个DMU“技术无效”,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747,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42,规模效率均值为0.785,超过20%的资源投入未发挥效益。而SFA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养殖场畜禽粪污无害化高值利用的技术效率均值只有0.334,为提升粪污产品产值,应当提高清粪人工、垫料和固体堆肥场所建设投入,同时削减设备运行费用。最后从人才培育、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产业化发展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无害化 高值利用 DEA模型 SF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性能及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涵瑞 刘林培 +7 位作者 黄蜀生 王峰 唐文博 陈勇 王轩 吴波 谢鸿观 何明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17-126,共10页
大曲被誉为“酒之骨”,其品质对于白酒发酵至关重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结构的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使用冗余分析与热图分析,将微生... 大曲被誉为“酒之骨”,其品质对于白酒发酵至关重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结构的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使用冗余分析与热图分析,将微生物群落结合大曲理化性质与挥发性物质综合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在制备过程中,性能与储存时间基本呈负相关。入库后风味物质含量与储存时间基本呈正相关。酯类与醇类是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酯类以十六烷酸甲酯、9-十八碳烯酸甲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为主,醇类物质基本以苯乙醇为主。优势细菌属为Staphyl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和Pediococcus。真菌分别以Thermoascus、Aspergillus和Pichia为优势真菌属。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优势菌属Pseudomonas与酯化力呈正相关,与十五烷酸甲酯的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0.05),真菌优势菌属Archaeorhizomyces与酯化力呈负相关,与苯乙醇的含量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果显示,大曲的性能及挥发性物质与微生物结构的动态变化显著相关。文章研究了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制备过程中的性能及微生物动态变化,为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的品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崃产区 中高温大曲 性能品质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派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典型产区差异性分析
11
作者 陈勇 林涵瑞 +6 位作者 陈晓茹 黄蜀生 王峰 王轩 马峻凯 何明雄 刘林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40,共7页
大曲产区差异性对于白酒的“地域性风格”具有较强的贡献力。该研究比较了三个川派浓香型白酒主产区(宜宾Q1、泸州Q2、成都Q3)大曲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大曲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Illum... 大曲产区差异性对于白酒的“地域性风格”具有较强的贡献力。该研究比较了三个川派浓香型白酒主产区(宜宾Q1、泸州Q2、成都Q3)大曲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大曲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Q1~Q3的优势真菌属均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56.51%、74.71%和69.11%);而优势细菌属不同,Q1为泛菌属(Pantoea)(62.27%)为主,Q2为热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70.84%),Q3为魏氏斯菌属(Weissella)(42.5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均以酯类物质为主,但其组成不同,带有明显的“产区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根毛霉属(Rhizomucor)等真菌属与糖化力、酯化力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与酯类物质正相关,发酵力及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与酵母类菌属(以Pichia和Wickerhamomyces为主)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初步明晰四川地区浓香型大曲的典型产区特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助力川酒“密码产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派浓香型大曲 产区特征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厌氧菌共培养发酵玉米秸秆产氢的研究
12
作者 黎霞 邹淑琦 +1 位作者 徐延亮 贺静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氢能是对环境无害且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性能源。利用嗜热厌氧菌暗发酵木质纤维素生产氢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制氢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和可再生的优势。构建解糖热解纤维素菌和热解糖厌氧杆菌共培养体系,考察两株菌株接种比例、... 氢能是对环境无害且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性能源。利用嗜热厌氧菌暗发酵木质纤维素生产氢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制氢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和可再生的优势。构建解糖热解纤维素菌和热解糖厌氧杆菌共培养体系,考察两株菌株接种比例、总接种量和底物浓度对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体系初始pH值7.0,培养温度60℃条件下,当解糖热解纤维素菌和热解糖厌氧杆菌接种比例为3∶2,菌种总接种量为6%,秸秆浓度为15 g·L^(-1)时,体系产氢能力最强。此时,发酵体系产氢量累积达到65.6 mL·g-1-秸秆,氢气含量为46.9%,最大产氢速率为1.47 mL·g^(-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厌氧菌 秸秆 发酵产氢 产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缩比和青贮时间下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盛凯 冉毅 +3 位作者 艾平 张秀之 孟亮 张衍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8-345,共8页
青贮是保障秸秆长期贮存和可持续供应的重要方式,秸秆压缩后青贮更便于贮存和运输。选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压缩比进行青贮,分析了相应的玉米秸秆成分变化,并对压缩青贮后秸秆进行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玉... 青贮是保障秸秆长期贮存和可持续供应的重要方式,秸秆压缩后青贮更便于贮存和运输。选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压缩比进行青贮,分析了相应的玉米秸秆成分变化,并对压缩青贮后秸秆进行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在长期青贮时,采取高密度贮存可有效减少干物质损失,青贮300 d时,未压缩组的总固体(TS)回收率为26.5%,1∶6压缩组的TS回收率为51.0%,较未压缩组提高了92.5%。延长青贮时间会显著降低玉米秸秆沼气产量,青贮40 d时,未压缩组的累计产气量为23.2 mL/g,而1∶6压缩组为282.9 mL/g;青贮300 d时,未压缩组产气潜力丧失,1∶6压缩组累计产气量达200.3 mL/g,说明采用高压缩比对保持青贮秸秆的产沼气性能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青贮 秸秆压缩 厌氧消化 压缩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及吹脱沼气中CO_2比例对沼液氨吹脱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艾平 彭靖靖 +4 位作者 席江 张秀之 汤炜 张如峰 梅自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2,共7页
氨吹脱是一种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深度处理和氮回收的技术,利用沼气对沼液进行氨吹脱可通过沼气反复循环吹脱实现沼气提纯和沼液氨氮脱除耦合,是氨吹脱的新型研究方向,但目前缺乏相关工艺参数。基于此,该文利用CH_4和CO_2混合气体模拟沼气... 氨吹脱是一种对养殖场沼液进行深度处理和氮回收的技术,利用沼气对沼液进行氨吹脱可通过沼气反复循环吹脱实现沼气提纯和沼液氨氮脱除耦合,是氨吹脱的新型研究方向,但目前缺乏相关工艺参数。基于此,该文利用CH_4和CO_2混合气体模拟沼气,研究了吹脱温度(70、80、90℃)和气体中CO_2比例(10%、20%、40%)对沼液氨氮脱除过程参数和氨氮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温度较高,CO_2比例较低时沼液氨氮脱除效果较好。在90℃、吹脱气体中CO_2比例为10%时,吹脱6 h后沼液的最终氨氮去除率达到99.28%,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低于60 mg/L,且在40min内沼液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2.15%,反应动力学常数为1.034h-1,可依靠脱除沼液中的酸性物质使得沼液的pH值上升至9.92。对吹脱后沼液水质分析表明,利用模拟沼气对沼液进行氨吹脱,沼液中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达到23.53%~42.20%,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去除率达到15.85%~32.97%,浊度去除率为20.79%~29.74%。研究结果为利用富CO_2气体对沼液进行氨吹脱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温度 PH值 氨吹脱 CO2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及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鑫 沈旭 +3 位作者 吴波 庄勇 刘林培 何明雄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44-150,共7页
目前农作物秸秆存在综合利用效率低以及其生物转化产品饲料附加值低的问题,为提高干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干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辅以中草药(黄连、黄芪、黄芩等)、混合菌液(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运动发酵单胞... 目前农作物秸秆存在综合利用效率低以及其生物转化产品饲料附加值低的问题,为提高干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干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辅以中草药(黄连、黄芪、黄芩等)、混合菌液(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运动发酵单胞菌比例1:1:1:1)、豆粕和葡萄糖混合发酵制作饲料。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个因素的添加范围为水分含量(60%、65%、70%)、菌液添加量(1%、2%、3%)、尿素添加量(1%)以及葡萄糖添加量(4%、6%、8%),再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探究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水量70%,葡萄糖添加量8%,混合菌液添加量3%,尿素添加量1%,30℃发酵30 d,此条件下,真蛋白含量最高为7.61%;对该发酵工艺条件进行工艺结果验证,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7.47%,且添加中草药后能够促进乳酸菌的数量由6.09 Log10CFU/g增加到7.01 Log10CFU/g,增加15.10%,乳酸含量由24.93 g/kg增加到29.38 g/kg,相较对照组(-TCH)提高了17.84%。同时添加中草药能够明显地抑制腐败菌如霉菌和大肠菌属的滋生,以及促进玉米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部分降解。此外,添加中草药可提升干物质质量,增加饲料营养保存的完整性。因此,在玉米秸秆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利用混合固体发酵有助于提高饲料发酵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微贮饲料 正交试验 中草药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集纤维素降解菌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王彦伟 祝其丽 +4 位作者 吴波 谭芙蓉 胡国全 何明雄 高立洪 《中国沼气》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是实现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构建高效的可培养的纤维素降解体系,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底物,通过长时间富集山羊瘤胃内溶物,经传代培养,初步构建了1个纤维素降解富集体系。在富集过程中选取...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是实现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构建高效的可培养的纤维素降解体系,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底物,通过长时间富集山羊瘤胃内溶物,经传代培养,初步构建了1个纤维素降解富集体系。在富集过程中选取前、中、后3个时期10个传代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剖析富集物中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响应差异,揭示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前期传代样品的细菌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均优于后期传代样品。前期传代样品的真菌群落丰富度较差,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高于后期传代样品。分析10个样品中的细菌属水平,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 sp.),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sp.)所占比例较高。真菌属水平曲霉属(Aspergillus sp.),古根霉属(Archaeorhizomyces sp.)所占比例较高。细菌,真菌属热图分析表明不同传代样品之间优势种群存在显著差异。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对山羊瘤胃内容物连续传代培养可以富集得到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钠 富集 纤维素降解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猴头菇菌渣及水稻秸秆水解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任桂英 张凯 +2 位作者 董毛村 王冰 雷云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198-200,共3页
以猴头菇菌渣和水稻秸秆为原料,以纤维素酶和表面活性剂为水解剂,研究了添加水解剂对还原糖含量、CMC酶活性、底物回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糖的效率高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产糖效率,纤... 以猴头菇菌渣和水稻秸秆为原料,以纤维素酶和表面活性剂为水解剂,研究了添加水解剂对还原糖含量、CMC酶活性、底物回收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糖的效率高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产糖效率,纤维素酶降解试验底物回收率大小顺序为TU2>TU1>CK>HOU2>HOU1;猴头菇菌渣降解率远远高于碱处理水稻秸秆,在酶解试验中产糖量大小顺序为HOU2>TU2>TU1>CK>HOU1。菌渣中酶和加入的酶液共同降解底物产糖效率高于其他组,在酶解试验中酶活性大小顺序为HOU1>TU2>TU1>HOU2>CK。纤维素酶降解纯菌渣CMC酶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菌渣 水稻秸秆 纤维素酶 表面活性剂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强下微波水热炭的制备及其磷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凯 韦秀丽 +2 位作者 王冰 施国中 杨玉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9-1403,共5页
研究利用蚯蚓粪为原料在不同压强条件下利用微波加热制备水热炭,以三格化粪池出水中磷为对象,利用水热炭进行吸附实验,同时探究了水热炭的磷脱附实验。研究表明当制备压强控制为2.5 MPa,微波加热时间为4 h,水热炭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为1... 研究利用蚯蚓粪为原料在不同压强条件下利用微波加热制备水热炭,以三格化粪池出水中磷为对象,利用水热炭进行吸附实验,同时探究了水热炭的磷脱附实验。研究表明当制备压强控制为2.5 MPa,微波加热时间为4 h,水热炭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为1.8 mg/g,吸附量较2.0 MPa条件下制备的水热炭增加了14%,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上述结果说明,蚯蚓粪水热炭对于去除粪污中磷及其回用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微波加热 压强控制 蚯蚓粪 磷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核桃青皮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龙思帆 王丽 +1 位作者 李堃 贺静 《中国沼气》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将核桃青皮通过堆肥化处理是一种良好的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但是核桃青皮含有多种抗菌成分,造成堆肥过程不易启动和控制。实验共设4个堆肥处理,进行堆肥腐熟试验,比较堆肥过程中pH值、含水率、温度的变化、种子发芽率、大肠杆菌菌... 将核桃青皮通过堆肥化处理是一种良好的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但是核桃青皮含有多种抗菌成分,造成堆肥过程不易启动和控制。实验共设4个堆肥处理,进行堆肥腐熟试验,比较堆肥过程中pH值、含水率、温度的变化、种子发芽率、大肠杆菌菌落数和蛔虫卵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A_(3)(60%的核桃青皮+30%的食用菌渣+10%的草木灰)处理堆肥效果最好,pH值稳定在6.0左右,含水率50%~55%,堆肥温度维持较高,种子发芽指数达93.27%,腐熟程度高。直至堆肥结束,4个处理的蛔虫卵的死亡率为100%,大肠杆菌菌落数都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有机肥 堆肥 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污泥胞外多糖的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雯谚 王兰 +1 位作者 王茹 邓良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5-112,共8页
厌氧氨氧化细菌生长缓慢,颗粒化有助于其在反应器中的持留,防止污泥流失,而胞外多糖作为颗粒化的生物胶,是其颗粒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其胞外多糖的代谢途径及结构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尽管厌氧氨氧化污泥的... 厌氧氨氧化细菌生长缓慢,颗粒化有助于其在反应器中的持留,防止污泥流失,而胞外多糖作为颗粒化的生物胶,是其颗粒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其胞外多糖的代谢途径及结构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尽管厌氧氨氧化污泥的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众多,但尚无针对其胞外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因此,该研究对比了3种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方法:甲酰胺-NaOH法、加热-Na_(2)CO_(3)法和甲醛-NaOH法。通过比较其污泥形态、EPS产量、TOC总量、3D-EEM图谱及污泥细胞裂解程度,发现甲醛-NaOH法所得到的EPS提取液胞外多糖含量最高、胞外蛋白含量最低、细胞裂解程度最低,是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胞外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法。该研究可为厌氧氨氧化污泥胞外多糖的代谢途径和结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胞外聚合物 胞外多糖 甲醛-NaOH法 甲酰胺-NaOH法 加热-Na_(2)CO_(3)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