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在农业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1
作者 杨粉团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6期45-47,51,共4页
无人机作为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智慧农业的重要载体,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研究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无人机在农药喷洒、生物防治、授粉、遥感监测等农业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在文化振兴... 无人机作为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智慧农业的重要载体,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研究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无人机在农药喷洒、生物防治、授粉、遥感监测等农业场景中的应用及其在文化振兴和数字乡村中的扩展用途,阐述了农业无人机相关标准及无人机应用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并剖析了无人机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安全性,促进精准农业发展,但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农民接受度和政策支持等仍是推广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扶持,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农业应用 发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油莎豆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3
2
作者 谭莉 孟繁磊 +3 位作者 范宏 张慧 张惠峰 宋志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利用质谱数据库对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含量分析。... 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确定最佳萃取条件。利用质谱数据库对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采用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110℃、萃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油莎豆中共检测出27种挥发物,其主要特征挥发物为醇类和醛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2.30%和4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接种肠膜明串珠菌对发酵樱菜中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笑笑 金永梅 +3 位作者 李姝睿 李胜男 王嵩 魏春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07-112,共6页
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JNZB003的人工接种发酵对延边朝鲜族特色泡菜-樱菜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将体积分数为1%和5%的肠膜明串珠菌JNZB003人工接种于初腌樱菜,于4℃条件下发酵,作为人工接种发酵组。以自然发酵樱菜为对照组,测定... 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JNZB003的人工接种发酵对延边朝鲜族特色泡菜-樱菜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将体积分数为1%和5%的肠膜明串珠菌JNZB003人工接种于初腌樱菜,于4℃条件下发酵,作为人工接种发酵组。以自然发酵樱菜为对照组,测定并对比分析人工接种发酵组和自然发酵组的化学成分含量(亚硝酸盐、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总酸等)及微生物数量(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乳酸菌数、酵母菌数)。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酵组相比自然发酵组,樱菜的发酵周期缩短7 d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低且降解速度快、总酸含量高、pH下降快、乳酸菌数量多、菌落总数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少。综合分析,人工接种发酵樱菜优于传统自然发酵,食用安全性更高,且体积分数1%接种量相对优于体积分数5%的接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膜明串珠菌 发酵 樱菜 微生物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玉米中9种真菌毒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谭莉 孟繁磊 +2 位作者 范宏 ANNA Nowacka 魏春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40-245,共6页
为高效检测玉米中的生物毒素,采用80%乙腈-0.1%甲酸水溶液提取、QuEChERS法净化、甲醇-0.1%甲酸+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经C18柱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并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的综合方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B2、伏... 为高效检测玉米中的生物毒素,采用80%乙腈-0.1%甲酸水溶液提取、QuEChERS法净化、甲醇-0.1%甲酸+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经C18柱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并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的综合方法,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B2、伏马毒素B1、B2、B3、呕吐毒素、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霉烯酮9种真菌毒素进行同时测定。结果表明,9种真菌毒素在0.25~25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检出限在0.079~1.8μg/kg之间,定量限在0.26~6.0μg/kg之间,回收率在80.2%~11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7.7%。用该方法同时检测吉林省240份玉米样品中9种真菌毒素,其中未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B2,但其它7种毒素均有检出,其中ZEN检出率最小,为14.6%,FB2检出率最大,达到98.3%。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适用于玉米中多组分真菌毒素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玉米 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