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桂玲 虞轶俊 +2 位作者 陈凯 王强 杨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05-1508,1518,共5页
总结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的研究内容、进展、成效,明确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的风险隐患,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风险评估、绿色防控、新农药及技术、投入品快速检测、贮藏及"一品一策"技... 总结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的研究内容、进展、成效,明确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的风险隐患,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风险评估、绿色防控、新农药及技术、投入品快速检测、贮藏及"一品一策"技术,研制发布了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建立了"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管控对策"相结合的"一品一策"管控机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科学管控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 质量安全 风险评估 一品一策 管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桂玲 汪雯 +3 位作者 张玉 蔡铮 李晨迪 虞轶俊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92-1596,共5页
随机采集杭州主城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水果店等销售环节的冬枣样品,检测其糖精钠含量,并通过糖精钠溶液浸泡试验研究糖精钠是否对冬枣变色起作用;同时,检测脒鲜胺等8种可能用于冬枣防腐保鲜的农药,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 随机采集杭州主城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水果店等销售环节的冬枣样品,检测其糖精钠含量,并通过糖精钠溶液浸泡试验研究糖精钠是否对冬枣变色起作用;同时,检测脒鲜胺等8种可能用于冬枣防腐保鲜的农药,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糖精钠常温溶液处理组未出现冬枣变红现象,热水或者糖精钠热水溶液处理后,冬枣出现明显变红。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杭州市场上销售的冬枣不存在糖精钠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杀菌剂风险评估显示,其对人体健康风险较低,但是一个样品检出3种以上杀菌剂比率为50%,冬枣源头生产尚需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糖精钠 杀菌剂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现状与风险隐患及对策 被引量:9
3
作者 刘银兰 杨桂玲 +2 位作者 孙月芳 孟瑜清 郑丽珍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1000-1002,共3页
分析浙江省猕猴桃检出登记农药少、 合格率有待提高、 多残留突出等质量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等风险隐患,提出不建议使用清单、加快农药登记、加快制定农药限量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建议,从生产和监管两个方面... 分析浙江省猕猴桃检出登记农药少、 合格率有待提高、 多残留突出等质量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等风险隐患,提出不建议使用清单、加快农药登记、加快制定农药限量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建议,从生产和监管两个方面提升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质量安全 风险隐患 监管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中4种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及家庭清洗去除效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慧宇 刘银兰 +3 位作者 孙妍婕 张宗辉 杨桂玲 王新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明确杨梅中农药残留风险及去除效果,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来自市场流通和生产环节的239个批次杨梅样品中检出率和残留量相对较高的4种农药(2,4-D、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残留... 为明确杨梅中农药残留风险及去除效果,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来自市场流通和生产环节的239个批次杨梅样品中检出率和残留量相对较高的4种农药(2,4-D、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价了杨梅中4种农药的膳食暴露风险,并分别选择清水冲洗和盐水浸泡2种清洗方式模拟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0%)、嘧菌酯(25%)、咪鲜胺(23%)和2,4-D(1.7%),其残留量范围分别为2,4-D 0.01~0.05 mg/kg、咪鲜胺0.011~1.5 mg/kg、嘧菌酯0.011~1.8 mg/kg和多菌灵0.012~4.3 mg/kg,4种农药的残留中值均为0.01 mg/kg。慢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总膳食慢性风险商(RQc)由高到低分别为咪鲜胺(0.82)、多菌灵(0.57)、2,4-D(0.50)和嘧菌酯(0.011),4种农药通过杨梅膳食摄入的风险商分别为0.09%、0.09%、0.38%和0.59%。急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急性风险商(RQa)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菌灵(3.93)、咪鲜胺(1.12)、2,4-D(0.001),其中多菌灵和咪鲜胺急性风险商大于1。农药残留去除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冲洗1 min比盐水浸泡20 min对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好,其中,多菌灵、2,4-D、嘧菌酯和咪鲜胺的去除率分别为70.8%、49.9%、47.5%和23.9%,多菌灵的急性风险商由原来的3.93降为1.15,咪鲜胺的急性风险商由1.12降为0.85(风险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 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的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宋雯 王强 +4 位作者 张怡 徐明飞 陈丽萍 苍涛 吴长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2-1210,共9页
为研究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在水培蕹菜白锈病发病初期,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测定水培蕹菜和水体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并结合毒理学数据评估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 为研究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在水培蕹菜白锈病发病初期,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测定水培蕹菜和水体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并结合毒理学数据评估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和水中降解较快。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在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 d和3.9 d,微囊悬浮剂较悬浮剂在植株上的持效期更长。两种剂型在水中的消散半衰期都小于2 d,微囊悬浮剂在水中的有效浓度小于悬浮剂。基于暴露浓度峰值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风险评估,悬浮剂对水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和慢性风险商值,及其对初级生产者的慢性风险商值均大于1;微囊悬浮剂对每一类水生生物的风险商值都小于悬浮剂,但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暴露风险同样不可接受(风险商值仍大于1),慢性风险商值仅在基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时小于1。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上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应重点关注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暴露风险。建议在水生蔬菜生产中谨慎使用吡唑醚菌酯,同时修订吡唑醚菌酯在水生蔬菜上的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培蕹菜 吡唑醚菌酯 微囊悬浮剂 悬浮剂 水生生态系统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葡萄产业现状与质量安全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桂玲 李晨迪 +4 位作者 蔡铮 赵慧宇 汪雯 余柏根 王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70-1573,共4页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葡萄产业现状与质量安全现状,从影响葡萄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着手,分析了近年来浙江省葡萄现状和葡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来源,虽然总体膳食风险可控,但浙江省葡萄存在农药使用品种多、农药残留检出合规性差、植物生...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葡萄产业现状与质量安全现状,从影响葡萄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着手,分析了近年来浙江省葡萄现状和葡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来源,虽然总体膳食风险可控,但浙江省葡萄存在农药使用品种多、农药残留检出合规性差、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继续完善浙江省葡萄质量安全建设的建议及措施,为葡萄质量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现状 质量安全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膳食风险评估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慧宇 杨桂玲 +3 位作者 叶贵标 李晨迪 段丽芳 张峰祖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600-1602,1606,共4页
国际估计短期摄入量是评估急性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用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制定。近年来各国对国际估计短期摄入量的计算模型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国家提出应修订该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模型计算的四种情形,IESTI计算器使用方法... 国际估计短期摄入量是评估急性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用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制定。近年来各国对国际估计短期摄入量的计算模型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有国家提出应修订该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模型计算的四种情形,IESTI计算器使用方法,比较了JMPR与欧盟各国间IESTI参数差异。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农药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膳食暴露 农药 最大残留限量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中灭蝇胺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
8
作者 田培 赵慧宇 +6 位作者 刘之炜 王娇 狄珊珊 徐浩 汪志威 王新全 齐沛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4-540,共7页
杨梅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因其登记农药种类少,裸果食用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果蝇是杨梅果实成熟期最为重要的虫害,对于果蝇防治药剂的残留风险评估十分必要。生产调研中发现,灭蝇胺在生产中被用于防治果蝇,但灭蝇胺及其代... 杨梅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因其登记农药种类少,裸果食用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果蝇是杨梅果实成熟期最为重要的虫害,对于果蝇防治药剂的残留风险评估十分必要。生产调研中发现,灭蝇胺在生产中被用于防治果蝇,但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有较强的水溶性,为其检测方法的开发带来了困难。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LC-MS/MS)多反应监测的检测模式,建立了杨梅基质中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通过1%三氯乙酸溶剂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等前处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添加回收率均在88%~11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灭蝇胺和三聚氰胺方法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mg·kg^(-1);方法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在0.01~0.10 mg·L^(-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基质效应评价结果为基质抑制效应。经过风险评估,杨梅中的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慢性和急性风险商均小于1,说明杨梅中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急慢性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有机溶剂使用少等优势,适用于我国杨梅中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的风险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残留 灭蝇胺 三聚氰胺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实施成效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虞轶俊 陈凯 +2 位作者 王健 汤涛 陈松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8-1803,共6页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创新,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调查了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主要做法,研究分析了影响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创新,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调查了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主要做法,研究分析了影响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农产品 合格证 制约因素 机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中金龟子防治农药残留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侯丽娜 孙淑媛 +4 位作者 王豆 王彦华 潘明正 陈哲 杨桂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1154-1156,1161,共4页
开展葡萄中4种常用防治金龟子农药的残留动态、最终残留检测并评估其膳食风险的试验。结果表明, 3种拌土撒施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及吡虫啉颗粒剂在施药28 d后在葡萄中均未检出(检出限均为0.01 mg·kg^-1),葡萄膳食风险较低。高效氯... 开展葡萄中4种常用防治金龟子农药的残留动态、最终残留检测并评估其膳食风险的试验。结果表明, 3种拌土撒施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及吡虫啉颗粒剂在施药28 d后在葡萄中均未检出(检出限均为0.01 mg·kg^-1),葡萄膳食风险较低。高效氯氰菊酯按照每667 m2试验剂量30 g在葡萄大棚内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速率常数为0.009,降解半衰期为77 d,施药间隔28 d仍不符合其在葡萄中的残留限量标准要求0.2 mg·kg^-1,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金龟子 残留动态 最终残留 膳食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对蔬菜及其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忠林 虞轶俊 +1 位作者 王紫艳 杨桂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2109-2112,共4页
为探究有机肥施用对蔬菜及其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影响,采集龙泉市蔬菜及其对应土壤样品共68批次,测定蔬菜及其土壤样品中6种重金属(Cr、Ni、Cu、Zn、Cd和Pb)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和膳食暴露风险健康评估,分析蔬菜及其土壤... 为探究有机肥施用对蔬菜及其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影响,采集龙泉市蔬菜及其对应土壤样品共68批次,测定蔬菜及其土壤样品中6种重金属(Cr、Ni、Cu、Zn、Cd和Pb)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和膳食暴露风险健康评估,分析蔬菜及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摄入人群的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极少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铅、镉和锌含量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龙泉地区的蔬菜对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膳食暴露风险均低于1.0,表明该地区的蔬菜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且并无证据表明部分受污染土壤中超标重金属来自有机肥料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蔬菜 重金属 污染指数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模型及其在综合风险评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志恒 汪雯 +3 位作者 李慧杰 胡秀卿 肖青青 邓勋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1-940,共10页
为评估耕地园地的农药药迹容量及农药使用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方面的综合风险,按照影响因素的代表性、影响机制的普适性、影响环节的关键性、影响效力的显著性、观测方法的标准化、已有观测的系统性和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原则,从影响农药对健... 为评估耕地园地的农药药迹容量及农药使用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方面的综合风险,按照影响因素的代表性、影响机制的普适性、影响环节的关键性、影响效力的显著性、观测方法的标准化、已有观测的系统性和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原则,从影响农药对健康和环境危害的众多外部因子中,选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5个关键因子,构建了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模型:Fptc=(Tam+18)×Pam×Has×Fst×Csom×10−9。结合运用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模型和前期建立的农药药迹模型,对家庭农场和区域尺度的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和农药使用带来的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2016—2017年间,4个长江中下游稻区家庭农场耕地的药迹容量系数为2.73~3.50,综合风险指数为0.56~1.77,属中等风险或中低风险;2017年黑龙江垦区各分局的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系数为0.6~1.7,风险指数为3.3~7.3,均属中高风险;2017年浙江省各地市的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系数为1.9~3.8,风险指数在4.7~12.6之间,除风险指数最高的嘉兴属高风险外,其他各地市均属中高风险。研究表明,所构建的耕地园地农药药迹容量模型可用于不同时空尺度耕地园地的农药药迹容量估算,结合农药药迹模型可评估农药使用的综合风险,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园地 农药 药迹容量 评估模型 综合风险 健康影响 环境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葡萄乙烯利使用现状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司奇 杨桂玲 +5 位作者 汪雯 蔡铮 宋雯 刘之炜 刘银兰 虞轶俊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81-1583,1591,共4页
随机采集浙江省12个主产区的100份葡萄样品,利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乙烯利残留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4份检测出乙烯利残留(≥0.01 mg·kg^(-1))。参照我国葡萄残留限量标准(1 mg·kg^(-1)),有1份葡萄样品中的乙烯利残... 随机采集浙江省12个主产区的100份葡萄样品,利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乙烯利残留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4份检测出乙烯利残留(≥0.01 mg·kg^(-1))。参照我国葡萄残留限量标准(1 mg·kg^(-1)),有1份葡萄样品中的乙烯利残留量超标。乙烯利慢性和急性风险极低,风险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乙烯利 残留 安全性评价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下氯吡脲对藤稔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雯 王强 +6 位作者 张佳 柳采秀 张楠 陈丽萍 聂东兴 姚海利 苍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79-188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氯吡脲对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藤稔葡萄为材料,采用二因素(施肥方式、氯吡脲剂量)随机区组设计,评价不同处理对葡萄生长、产量、品质和残留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使用氯吡脲均能使葡萄果实显著膨大,增加百...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氯吡脲对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藤稔葡萄为材料,采用二因素(施肥方式、氯吡脲剂量)随机区组设计,评价不同处理对葡萄生长、产量、品质和残留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使用氯吡脲均能使葡萄果实显著膨大,增加百粒重和穗质量,高浓度氯吡脲(50mg·kg^(-1))对藤稔葡萄的增产作用有限。施肥可显著影响葡萄大小粒指数。氯吡脲用量显著影响穗梗直径和穗梗木栓化程度,肥料充足处理下的穗梗木栓化程度轻于无肥料处理。葡萄品质同时受施肥方式和氯吡脲用量的影响,高浓度氯吡脲处理下,肥料供给充足时,糖酸比在所有处理中最低;在无肥料供给时,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黄酮含量最低。所有处理采收期均未检出氯吡脲残留。雷达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氯吡脲用量为10 mg·kg^(-1)和20 mg·kg^(-1),配合充足的肥料,藤稔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较好,且各指标的均衡性最佳。说明藤稔葡萄生产上可以使用氯吡脲膨果,但宜在肥料充足的条件下使用,且不可随意加大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脲 肥料 藤稔葡萄 木栓化 糖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限量标准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雯 王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限量标准一直广受公众和各方关注。文章总结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 763—2019)中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规定及其变化,就现有最大残留限量(MRL)要求与国内农药产品的登记和... 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限量标准一直广受公众和各方关注。文章总结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 763—2019)中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规定及其变化,就现有最大残留限量(MRL)要求与国内农药产品的登记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匹配性分析,并与主要的相关国际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中国现行标准覆盖了41.7%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品种数量远超CAC;2)现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基本涵盖了所登记的主要作物,但涉及的食品种类及分类不如欧盟和日本的标准丰富和细致,特别是有关特色小宗作物和动物源性食品的标准尚待提升;3)中国现行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的一致程度尚不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也不够强。据此,作者提出了完善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MRL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如推动MRL标准制定与农药登记同步,加快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衔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最大残留限量 食品 农药登记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国际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杨梅微生物污染调查及限量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雯 肖英平 +3 位作者 杨桂玲 牛灵 赵慧宇 王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1261-1263,1266,共4页
为调查浙江省杨梅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5—6月对浙江杨梅主产区基地和市场样品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杨梅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卫生指示微生物,以及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 为调查浙江省杨梅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5—6月对浙江杨梅主产区基地和市场样品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杨梅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卫生指示微生物,以及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并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产品总体安全。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为30~4 536 000 g-1,霉菌总数检出范围为20~930 000 g-1,酵母总数检出范围为360~4 552 000 g-1,大肠菌群检出率为48.9%、检出范围为0~110 g-1,市场样品微生物检出值高于基地样品,并鉴定出大肠埃希菌等10株条件性致病菌。建议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即食果蔬微生物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微生物污染 限量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条件对杭白菊功能成分的影响
17
作者 赖爱萍 朱加虹 +2 位作者 刘岩 王昊 胡桂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21-228,共8页
为探究存储包装材料及温度条件对中药杭白菊中各功能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产业上最常用的铝箔袋、牛皮纸、透明聚乙烯袋对杭白菊进行包装并在冷冻(−20℃)、冷藏(2℃)及常温(20℃)条件下贮藏。测定杭白菊的水分、多糖、黄酮、绿原酸、... 为探究存储包装材料及温度条件对中药杭白菊中各功能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产业上最常用的铝箔袋、牛皮纸、透明聚乙烯袋对杭白菊进行包装并在冷冻(−20℃)、冷藏(2℃)及常温(20℃)条件下贮藏。测定杭白菊的水分、多糖、黄酮、绿原酸、木犀草苷及奎宁酸等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揭示其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条件的杭白菊水分含量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但其它四种成分与贮藏时间呈负相关。通过建立功能成分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二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冷冻和冷藏贮藏时不同包装里的杭白菊功能成分均维持较好,包装材料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常温贮藏时,杭白菊品质劣变较快,且包装材料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铝箔袋包装的杭白菊各项功能成分相对牛皮纸包装和透明聚乙烯袋变化更小。因此,综合杭白菊的功能成分变化及贮藏经济成本,建议杭白菊使用铝箔袋包装,并在冷藏条件下贮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功能成分 包装材料 贮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对肉鸡屠宰预冷清洗中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9
18
作者 肖兴宁 汪雯 +4 位作者 张巧艳 张建民 廖明 杨华 李延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6-210,217,共6页
为探究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添加次氯酸钠(NaClO)对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作用,模拟不同NaClO浓度(0~70 mg/L)和初始污染率(25%~100%)条件下3批次鸡肉预冷清洗过程,计算每批次鸡肉清洗后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及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的总体... 为探究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添加次氯酸钠(NaClO)对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控制作用,模拟不同NaClO浓度(0~70 mg/L)和初始污染率(25%~100%)条件下3批次鸡肉预冷清洗过程,计算每批次鸡肉清洗后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及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的总体污染率。结果显示,当预冷水中添加0,20,50和70 mg/L的NaClO时,3批次鸡肉全部清洗后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88.9%,38.9%,36.1%和36.1%,NaClO可有效控制交叉污染(p<0.05);NaClO浓度(50 mg/L时,清洗后的预冷水未有沙门氏菌检出,可减小交叉污染风险。色差分析未发现20~70 mg/L的NaClO清洗对鸡肉色泽的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可用于肉鸡屠宰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控制,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氯酸钠 肉鸡 交叉污染 沙门氏菌 污染率 预冷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中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兴宁 杨力 +5 位作者 张建民 廖明 李延斌 肖英平 杨华 汪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12-217,共6页
为实现对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输入值,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为输出值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 Regressi... 为实现对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输入值,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为输出值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model,GRNN),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变化,并用训练集拟合,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随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相反随NaClO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5)。练后的GRNN模型的r值和SEP值分别为0.93和10.8%,拟合良好。模型对新数据预测的误差较小(SEP=13%),表明GRNN模型可较准确的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胸肉 预冷清洗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沙门氏菌污染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肖兴宁 王珍 +3 位作者 蔡铮 肖英平 杨华 汪雯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28-530,共3页
为调查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8年6—10月随机抽取基地和市场环节的香瓜等10种即食果蔬品种共111个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香瓜和萝卜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4种致病菌污染情况,以... 为调查浙江省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8年6—10月随机抽取基地和市场环节的香瓜等10种即食果蔬品种共111个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香瓜和萝卜中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4种致病菌污染情况,以及生菜、黄瓜等8种果蔬中大肠埃希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111份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份,检出率为14.4%,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9%,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5.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8%。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多为超市、农贸市场环节样品,表明即食果蔬致病菌的污染易发生在采后环节。浙江省2018年即食生鲜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加强采后流通环节交叉污染防控,保障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果蔬 食源性致病菌 检出率 交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