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类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燕 仲建锋 +5 位作者 黄亚威 郑尊涛 卢莉娜 高美静 卢飞 张志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中药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功能,中药材作为中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因素根据其源头不同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真菌毒素残留等。本文综述了这3种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因素及其限... 中药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功能,中药材作为中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因素根据其源头不同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真菌毒素残留等。本文综述了这3种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因素及其限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新近研究进展,全面分析了这3种质量安全因子国内外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差异,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提升措施。以期为有效防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指导,为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农药登记 农药残留 重金属污染 真菌毒素 限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的小麦籽粒呕吐毒素(DON)污染风险的早期预警方法
2
作者 谭蔚琦 吴浩杰 +7 位作者 刘馨 高弢 徐剑宏 史建荣 李福后 仇剑波 吴少杰 沈广辉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0-798,共9页
小麦籽粒中的呕吐毒素(DON)严重威胁人畜健康。为实现小麦籽粒DON污染的早期预警,本研究以2016-2019年、2021-2022年在江苏省采集的小麦籽粒样品和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间窗口内各气象因子与小麦籽粒DON污染水平的相关性,分别... 小麦籽粒中的呕吐毒素(DON)严重威胁人畜健康。为实现小麦籽粒DON污染的早期预警,本研究以2016-2019年、2021-2022年在江苏省采集的小麦籽粒样品和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间窗口内各气象因子与小麦籽粒DON污染水平的相关性,分别针对田间精准防治和收获后小麦产品监管需求筛选特征气象因子,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构建小麦籽粒DON污染风险早期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利用筛选出的扬花期前后特征气象因子构建的模型(AF_Model_2)优于利用扬花期前后全部气象因子构建的模型(AF_Model_1),以及分别利用扬花期前所有气象因子和筛选出的扬花期前特征气象因子构建的BF_Model_1模型和BF_Model_2模型,AF_Model_2模型预测集决定系数(R_(p)^(2))和均方根误差(RMSE_(p))分别为0.53和0.28。本研究开发的小麦籽粒DON污染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可以指导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和收获后小麦产品监管,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呕吐毒素(DON) 气象因子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谷类产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优琴 吕康 +2 位作者 倪晓璐 王亚 余向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建立大批量谷类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快速消解法,样品于聚丙烯刻度离心管中经硝酸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检测Pb、Cd、Cr、Cu、Zn、Ni、As、Hg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了消解酸用量及消解时间对结果的影... 为建立大批量谷类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快速消解法,样品于聚丙烯刻度离心管中经硝酸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检测Pb、Cd、Cr、Cu、Zn、Ni、As、Hg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了消解酸用量及消解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并优化了仪器工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在120℃消解1 h后直接定容测定,各元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值1.1%~7.2%,Pb、Cd、Cr、Cu、Zn、Ni、As、Hg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2、0.0003、0.03、0.02、0.08、0.01、0.002和0.0004 mg/kg。试剂用量少、简便、快捷、准确性好,适用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定量检测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类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谷类产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毒素污染程度影响
4
作者 代程程 何灿 +2 位作者 董飞 白青云 徐剑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其镰刀菌毒素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6个地区试验田共捕捉镰刀菌孢子650株,其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占总孢子数的35.5%。淮南地区(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盐都区)捕捉到的FGSC占当地捕捉总孢子数量的比例均在35%以上,但淮北地区(宿豫区、铜山区)均在27%以下,淮南地区试验田小麦赤霉病DI及镰刀菌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淮北地区(P<0.05)。6个地区DI与镰刀菌毒素含量均与FGSC孢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当地总孢子数量没有相关性。采用子囊孢子飞散数量法预测赤霉病时,应对捕捉孢子中FGSC数量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扬花期 孢子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愈创木酚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瑶 高弢 +1 位作者 马桂珍 史建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3-351,共9页
植物源酚类化合物愈创木酚可以显著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愈创木酚对禾谷镰刀菌的作用机制,采用RNA-Seq技术从转录组水平分析禾谷镰刀菌在0.4μl/ml愈创木酚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共筛选到905个差异表达... 植物源酚类化合物愈创木酚可以显著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愈创木酚对禾谷镰刀菌的作用机制,采用RNA-Seq技术从转录组水平分析禾谷镰刀菌在0.4μl/ml愈创木酚胁迫下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共筛选到905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表达量上调的基因为464个,表达量下调的基因为44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COG、GO及Pathway功能分析发现,愈创木酚影响禾谷镰刀菌氧化应激反应、膜组分及离子运输途径。表明,愈创木酚处理后,禾谷镰刀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受到了破坏,Ca^(2+)运输途径受到破坏,同时愈创木酚作为抗氧化剂也能显著影响禾谷镰刀菌的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愈创木酚 转录组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化改型单链抗体的设计、表达及杀虫活性
6
作者 仲建锋 高美静 +1 位作者 卢莉娜 张志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抗独特型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抗虫蛋白资源的一项创新策略。为设计构造以基因工程抗体为基础的杀虫蛋白资源,制备了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的猪、牛源改型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通过N... 抗独特型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抗虫蛋白资源的一项创新策略。为设计构造以基因工程抗体为基础的杀虫蛋白资源,制备了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的猪、牛源改型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通过NCBI数据库搜索猪、牛源抗体重、轻链可变区的8个骨架区,在其中植入人源抗独特型sc Fv 3E1的6个互补决定区,并进行人工合成及替换成噬菌体展示表达载体p IT2;利用间接竞争ELISA对动物源化改型sc Fv进行分型鉴定;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分析动物源化改型sc Fv与小菜蛾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的结合能力;采用浸叶法测定动物源化改型sc Fv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通过替换表达载体获得了猪源swine-3E1-p IT2质粒和牛源bovine-3E1-p IT2质粒,结果显示:swine-p IT2和bovine-p IT2表达上清液对Cry1B与其多克隆抗体(p Ab)结合的抑制率分别为44.3%和43.0%,模拟抗原Cry1B的某些结构功能,发现两者均属于β型抗独特型sc Fv。SPR分析发现,swine-p IT2、bovine-p IT2与小菜蛾BBMV的结合能力分别为209.48和195.31 RU。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改造后的swinep IT2和bovine-p IT2对小菜蛾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LD_(50)值分别为5.90×10^(7)和6.22×10^(7)CFU/m L,均低于亲本3E1的6.86×10^(7)CFU/m L;并且改造后2种材料的毒力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1.50和1.48,均高于3E1(1.23)。综上,动物源化swine-p IT2和bovine-p IT2改型sc Fv属β型抗独特型sc Fv,能够与小菜蛾的BBMV结合,且具有杀虫活性,为新型生物农药蛋白资源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化 BT毒素 改型抗体 杀虫活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 小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生物降解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荀以仁 周兴华 +2 位作者 史建荣 徐剑宏 王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ZEN)及其衍生物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效应及细胞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受镰刀菌侵染的谷物及其制品中。ZEN不仅影响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威胁。ZEN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 玉米赤霉烯酮(ZEN)及其衍生物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效应及细胞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受镰刀菌侵染的谷物及其制品中。ZEN不仅影响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威胁。ZEN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特别是生物酶法因反应条件温和、特异性好、脱毒效率高、环保、便捷等优势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近年来报道的ZEN降解酶的挖掘、鉴定及其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ZEN的生物酶法脱毒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酶法 脱毒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杀虫抗体的对靶设计及验证
8
作者 谢雅晶 杨立应 +8 位作者 胡晓丹 徐重新 张霄 高美静 卢莉娜 仲建锋 朱庆 刘媛 刘贤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2-1219,共8页
本研究拟通过模拟Cry毒素创制新型杀虫蛋白质用于小菜蛾防治,主要利用三维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技术,以前期获得的抗Cry1Ab抗体为模板设计2个基因工程抗体(GEAb)。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GEAb-GGCC与小菜蛾中肠刷状边缘膜囊泡(BBMV)具有较高... 本研究拟通过模拟Cry毒素创制新型杀虫蛋白质用于小菜蛾防治,主要利用三维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技术,以前期获得的抗Cry1Ab抗体为模板设计2个基因工程抗体(GEAb)。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GEAb-GGCC与小菜蛾中肠刷状边缘膜囊泡(BBMV)具有较高结合活性,并与Cry1A和Cry1B具有重叠的BBMV结合位点。BBMV免疫沉淀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与GEAb-GGCC结合的中肠蛋白质包括氨肽酶N(APN)、V-ATP酶B亚基和polycalin。由于GEAb-GGCC缺乏Cry1A类蛋白质中负责成孔的α-螺旋结构,推测GEAb-GGCC或通过结合小菜蛾中肠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中肠损伤,导致虫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靶设计 杀虫基因工程抗体 分子对接 小菜蛾 Cry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在小麦赤霉病及呕吐毒素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殷宪超 武德亮 +5 位作者 孟旭 张海燕 吴季荣 刘馨 徐剑宏 史建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75-1280,共6页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由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研究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及DON的防治效果,分别使用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由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研究不同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及DON的防治效果,分别使用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剂试验,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麦粒中DON的含量。2014年在江苏姜堰、建湖和六合3地进行的单药剂试验结果显示,25%丙硫菌唑悬浮剂(SC)、25%氰烯菌酯SC、30%戊唑醇SC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对赤霉病和DON均有防效,20%嘧菌酯可分散粒剂(WG)的赤霉病防效较差,对DON无防效。25%丙硫菌唑SC较其他4种药剂具有更好的防效,并且在3个试验点效果稳定。2015年在江苏姜堰进行的单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百菌清·戊唑醇WP、25%丙硫菌唑SC、25%氰烯菌酯SC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4种药剂的赤霉病和DON防效较好,防治后的小麦DON含量均小于1000μg·kg-1,符合国家限量标准,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P<0.05),DON防效均大于70%,分别为76.3%、75.6%、73.6%和72.2%。病情指数、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DON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28,P=0.022),病穗率与DO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400,P=0.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呕吐毒素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在我国玉米和玉米制品中的污染现状综述 被引量:9
10
作者 赫丹 徐剑宏 +3 位作者 仇剑波 刘馨 史建荣 LEE Yin-Won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39,共7页
伏马毒素是广泛存在于霉变玉米、高粱、水稻等谷物及其制品中的一种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致癌性等毒副作用。摄入伏马毒素污染的粮谷或饲料均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粮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我国... 伏马毒素是广泛存在于霉变玉米、高粱、水稻等谷物及其制品中的一种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致癌性等毒副作用。摄入伏马毒素污染的粮谷或饲料均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粮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我国针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但暂时未对食品中的伏马毒素进行限量,且国际上伏马毒素的限量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就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我国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了总结讨论,旨在为我国粮谷中伏马毒素限量标准的制定、风险监测和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毒素 限量标准 污染现状 检测方法 玉米及其制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1B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的定点突变及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仲建锋 李兴奎 +2 位作者 徐重新 张霄 刘贤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6-195,共10页
Bt毒素的长期应用使其在害虫抗药性等方面存在生态风险,这一现状促使高特异活性和新功能Bt抗虫资源的积极开发。前期研究发现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杀虫蛋白的一个新途径。然而获得的Bt Cry1B抗独特型单链抗体C7与昆虫BBM... Bt毒素的长期应用使其在害虫抗药性等方面存在生态风险,这一现状促使高特异活性和新功能Bt抗虫资源的积极开发。前期研究发现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制备技术是开发新型杀虫蛋白的一个新途径。然而获得的Bt Cry1B抗独特型单链抗体C7与昆虫BBMV结合能力不高,需进一步改造提高。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对C7与稻纵卷叶螟BBMV上的受体氨肽酶N进行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并预测C7与氨肽酶N结合区域的热点残基。利用C7的热点残基构建饱和突变抗体库,并采用固相筛选方法,得到突变体Y124G。BIAcore分析表明Y124G与BBMV的结合能力增加,生物测定发现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活性提高。这为抗体分子改造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新型生物农药创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B 分子改造 定点突变 杀虫活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酚酸提取工艺优化及产区与品种差异对酚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淑芳 董飞 +3 位作者 王刚 俞明正 徐剑宏 史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06-312,共7页
研究NaOH浓度、液料比、乙酸乙酯萃取时间和萃取次数对小麦籽粒中酚酸提取量的影响,并优化提取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区主栽小麦品种差异对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浓度、液料比、乙酸乙酯萃取时间和萃取次... 研究NaOH浓度、液料比、乙酸乙酯萃取时间和萃取次数对小麦籽粒中酚酸提取量的影响,并优化提取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区主栽小麦品种差异对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浓度、液料比、乙酸乙酯萃取时间和萃取次数对小麦籽粒中酚酸提取量影响显著,经响应面优化获得小麦籽粒中酚酸提取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1.56 mol/L、液料比15.53∶1(mL/g)、萃取时间17.33 min、萃取2次。在此提取条件下,小麦籽粒中酚酸提取量达到1055.99 mg/kg。小麦中主要有9种酚酸,分别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4-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p-香豆酸、芥子酸和阿魏酸,其中阿魏酸为主要酚酸,占总酚酸的73.07%~89.01%。江淮麦区宁麦14中总酚酸含量最高,达1001.12 mg/kg,与该产区的保麦6号、淮麦33有显著性差异;黄淮麦区的新麦26中总酚酸含量最高,为1016.03 mg/kg,与该产区的矮抗58、百农207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同产区主栽小麦品种的差异对酚酸含量的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酚酸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方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18种元素 被引量:29
13
作者 吕康 李优琴 +3 位作者 倪晓璐 王亚 李忠 余向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为提高土壤中多元素同时检测的效率,采用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钾、钠、钙、镁、铜、铁、锰、锌、磷、硫、硼、砷、镉、铬、铅、钴、镓、锂等18种元素含量。比较了超级微波消解、常规微波消解和... 为提高土壤中多元素同时检测的效率,采用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土壤中钾、钠、钙、镁、铜、铁、锰、锌、磷、硫、硼、砷、镉、铬、铅、钴、镓、锂等18种元素含量。比较了超级微波消解、常规微波消解和电热板消解的处理效果,采用超级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优化了消解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5~20 mg/kg,加标回收率在86.2%~108%,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0%~3.0%,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可以满足多元素同时测定的需求,且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用酸量少、重现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超级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及取样量对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定量检测的影响
14
作者 董飞 王淑芳 +2 位作者 张笑 徐剑宏 史建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9期206-209,共4页
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探索了粒径和取样量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碎粒径为20... 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探索了粒径和取样量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碎粒径为20目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为1868±115μg/kg,除10目外,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分别为9±2μg/kg和13±2μg/kg,除40目外,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为590±15μg/kg,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和未粉碎样品。在样品充分混匀条件下,取样量对检测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取样量的增加,精密度会得到提高。因此,采用本研究方法检测小麦中主要镰刀菌毒素时,样品应完全粉碎过20目筛;同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粒径 取样量 镰刀菌毒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赫丹 徐剑宏 +5 位作者 仇剑波 刘馨 高弢 杜予州 史建荣 LEE Yinwon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 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河南和江苏3个省份的35株轮枝镰刀菌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药剂对轮枝镰刀菌产毒(B族伏马毒素,type B fumonisins,FBs)能力及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测定叶菌唑处理后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胞内甘油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变化,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评价了叶菌唑对田间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5株轮枝镰刀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对轮枝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叶菌唑抑制菌丝生长的EC_(50)值在0.005~0.02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012±0.006)μg/mL;EC_(50)浓度的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0.59±5.75)%、(24.88±5.15)%和(59.98±9.11)%;叶菌唑能显著降低轮枝镰刀菌FBs毒素的产生量和与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其对FBs毒素合成的抑制率为29.04%;显著降低了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的合成量,抑制率为39.10%,同时提高了其胞内甘油、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对甘油和丙二醛的诱导率分别为66.39%和33.74%。田间试验表明,有效成分90、135和180 g/hm2剂量的叶菌唑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0.93±4.65)%、(27.75±5.71)%和(46.05±9.90)%,增产率分别为(8.86±8.84)%、(17.28±11.91)%和(33.20±12.07)%,均优于对照药剂丙硫菌唑•戊唑醇。本研究评估了叶菌唑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潜力,并可为了解其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菌唑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刀菌 敏感性 伏马毒素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中新兴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爽 赫丹 +5 位作者 韩君 徐剑宏 史建荣 祭芳 刘馨 Lee Yin-Won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17,共9页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污染谷物粮食等农产品产生有毒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威胁食用和饲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较为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国内外针对这些主要污染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污染谷物粮食等农产品产生有毒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威胁食用和饲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较为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国内外针对这些主要污染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近年来,随着真菌毒素研究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更新,一些新型真菌毒素不断被发现。新兴毒素(Emerging toxins)是目前尚未被列入常规风险筛查和监管、也尚无相关限量标准的真菌毒素种类。目前检出频次高、污染较为严重的新兴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产毒真菌产生。这些新兴真菌毒素通常与主要毒素复合污染,文章将依据现有的风险调查报告与数据,综述粮食中常见新兴镰刀菌和链格孢毒素的污染现状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为真菌毒素的全面风险评估和管控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真菌毒素 污染发生 毒理学 镰刀菌 链格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结合特征波长筛选识别小麦赤霉病瘪粒 被引量:15
17
作者 沈广辉 曹瑶瑶 +3 位作者 刘馨 徐剑宏 史建荣 LEE Yin-won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9-516,共8页
为实现小麦赤霉病瘪粒快速识别,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对小麦高光谱图像进行背景分割,以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判别分析方法与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ompeti... 为实现小麦赤霉病瘪粒快速识别,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对小麦高光谱图像进行背景分割,以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为评价指标,探究判别分析方法与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的最佳组合方式。结果显示,基于全谱段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Support vector machine discriminant analysis,SVM-DA)模型预测精度相同,外部验证集健康籽粒和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2%和100.0%;基于CARS筛选的8个特征波长构建的CARS-PLS-DA模型外部验证集健康籽粒和赤霉病瘪粒识别正确率均为100.0%,预测精度高于CARS-SVM-DA模型,可有效实现赤霉病瘪粒的快速识别。研究结果将为谷物仓储和加工过程中赤霉病瘪粒高通量快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赤霉病瘪粒 近红外光谱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新元 董飞 +5 位作者 仲伶俐 武德亮 王淑芳 徐剑宏 马桂珍 史建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148,172,共9页
【目的】了解四川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种植制度对该地区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方法】以四川省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 【目的】了解四川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种植制度对该地区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方法】以四川省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镰刀菌烯醇(fusarenone X,4ANIV)等5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为主的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玉米-小麦套作、水稻-小麦轮作及水稻-再生稻等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结果】(1)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种类以NIV为主,NIV含量显著高于3ADON、15ADON及4ANIV(P<0.05),但与DON没有显著差异(P>0.05);(2)小麦样品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3ADON+15ADON+NIV+4ANIV,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样品(P<0.05);(3)绵阳、德阳和资阳小麦中tirchothecenes含量不仅显著高于当地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而且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的小麦、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4)种植制度对2019年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影响显著,水稻-小麦轮作方式下的小麦样品中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小麦套作方式下小麦样品(P<0.05),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会显著增加再生稻中trichothecenes含量(P<0.05)。【结论】四川省小麦、玉米和水稻主要毒素污染种类为NIV毒素;通过适当调整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制度,如减少水稻-小麦轮作或再生稻种植面积,将有助于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粮食 镰刀菌毒素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X-3的分离鉴定及拮抗物质的鉴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丽梅 赫丹 +3 位作者 王刚 徐圣佳 史建荣 徐剑宏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引起小麦赤霉病,该病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质量安全。本研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分离筛选拮抗菌,研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和拮抗能力。试验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样品中分离筛选获得禾谷镰刀...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引起小麦赤霉病,该病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质量安全。本研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分离筛选拮抗菌,研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和拮抗能力。试验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样品中分离筛选获得禾谷镰刀菌拮抗菌AX-3,根据16SrDNA基因、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菌株AX-3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谱,结果显示AX-3对多种镰刀菌属病原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拮抗特性,抑菌圈半径为17~32 mm,表明AX-3具有广谱的拮抗性能。采用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AX-3中的拮抗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然后使用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的方法对拮抗物质进行结构鉴定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AX-3产生的一种抗菌物质为macrolactin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解淀粉芽胞杆菌 拮抗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药剂残留动态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江兆 徐重新 +4 位作者 沈燕 高美静 卢莉娜 卢飞 刘贤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1-858,共8页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9 mg/L和0.103 mg/L;而将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用时,EC_(50)值为0.016 mg/L,增效系数(synergistic ratio,SR)达到5.0,表现为强增效作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单独处理3 d后的灰霉病菌菌丝经电镜扫描观察,分别表现为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而经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后,灰霉病菌同时出现了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现象,混用对菌丝的损伤符合叠加增强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腐霉利和咯菌腈混配施用后的动态残留情况,对可同时检测这两种农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优化。所用方法下,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102%和94%~96%,相对标准偏差(R S D)为1.7%~5.3%和2.8%~3.4%,定量限(LOQ)为0.01 mg/kg,符合残留检测要求。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配用于田间试验,施药21 d后在黄瓜上的最终残留量比单独使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分别降低了59%和86%;混配施药后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从5.38 d和6.93 d缩短至4.39 d和4.33 d。研究表明,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切实增强了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为农药合理减量增效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霉利 咯菌腈 黄瓜灰霉病 灰葡萄孢 混配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