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与监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国义 贺晓云 +1 位作者 许文涛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3-350,共8页
转基因植物已商业化20年,其为农民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尤其是食用安全性受到公众极大关注。本文从关键成分分析、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并... 转基因植物已商业化20年,其为农民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尤其是食用安全性受到公众极大关注。本文从关键成分分析、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并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产业现状以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与监管,以期为我国的转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评估与监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食用安全性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区居民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科普必要性思考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俊杰 韩天意 +1 位作者 邢巍巍 程楠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12期1-4,共4页
2022年中国将实现转基因全面产业化,本研究于2021年夏季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2282个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及态度。结果表明,在认知度方面,90.00%以上的社区居民表示知道一点或不太了解,说明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 2022年中国将实现转基因全面产业化,本研究于2021年夏季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2282个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及态度。结果表明,在认知度方面,90.00%以上的社区居民表示知道一点或不太了解,说明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总体不高;在购买意愿方面,32.16%的社区居民明确表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信任度不高。总体来讲,我国社区居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对转基因知识的了解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认知现状 社区居民 科普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肠道健康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徐彤晓 陈亚南 +4 位作者 王健瑭 皇甫秉欣 班秋实 黄昆仑 贺晓云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43-352,共10页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机体内可以通过激活肠道-器官轴影响消化以外的各种生理过程,健康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从而促进肠道健康;如果饮食不...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机体内可以通过激活肠道-器官轴影响消化以外的各种生理过程,健康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从而促进肠道健康;如果饮食不当,也可能会导致肠道问题,肠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机体健康。传统的组学技术是在多细胞基础上进行的,丢失了细胞异质性的信息。而单细胞组学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和比较单个细胞基因组的表达情况,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肠道健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将对单细胞组学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有望为理解肠道的生理功能和机制提供新的见解,为改善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组学 测序 饮食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紫罗兰酮的生物活性与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祝纤纤 仝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108,共8页
β-紫罗兰酮是形成维甲酸、视黄醇、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基本核结构的环萜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天然食物中。β-紫罗兰酮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抗锥虫、驱虫等多种生物活性, β-紫罗兰酮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活性关系密切, β-紫罗兰... β-紫罗兰酮是形成维甲酸、视黄醇、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基本核结构的环萜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天然食物中。β-紫罗兰酮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抗锥虫、驱虫等多种生物活性, β-紫罗兰酮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活性关系密切, β-紫罗兰酮衍生物邻间对位会影响其活性,不同位点的不同的取代基也会影响其活性。本文综述了β-紫罗兰酮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及其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β-紫罗兰酮在抗癌方面作用和机制研究领域较为成熟,其生理活性可以通过化学修饰得以加强,未来可以作为新型抗癌食品、药物原料进行开发,亦具有开发为抗氧化剂的潜力和可能,本文可为β-紫罗兰酮深层次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紫罗兰酮 生物活性 衍生物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污染材料改性生物传感器在食品等复杂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荟娴 宋光春 +5 位作者 张俊杰 贺晓云 刘清亮 罗云波 黄昆仑 程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408-6416,共9页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简便、灵敏、低成本的分析手段,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检测复杂样品过程中往往存在基质的干扰,导致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结果科学性受到了影响。近年来,采用聚乙二醇、两性离子、多肽等抗...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简便、灵敏、低成本的分析手段,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检测复杂样品过程中往往存在基质的干扰,导致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和结果科学性受到了影响。近年来,采用聚乙二醇、两性离子、多肽等抗污染材料改性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传感器的抗污染机制、抗污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抗污染材料对传感表面改性的方法和评价手段,分析了近年来抗污染材料在检测领域应用的优势和局限,并对抗污染传感器检测食品等复杂样品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污染材料 生物传感器 食品检测 复杂基质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与生物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佳佳 王鑫 +4 位作者 庞晓旭 黄昆仑 许文涛 罗云波 程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5-364,共10页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基于无细胞系统设计的微量物质检测工具,解决了早期活细胞生物传感器无法检测有毒物质、响应时间长、受活细胞控制、操作不便等问题。近年来,无细胞生物传感器以其检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和便携性好而...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基于无细胞系统设计的微量物质检测工具,解决了早期活细胞生物传感器无法检测有毒物质、响应时间长、受活细胞控制、操作不便等问题。近年来,无细胞生物传感器以其检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和便携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按照构建无细胞传感器平台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无细胞传感器的构建和特点进行综述,进一步介绍其在金属离子、农药与兽药残留等领域检测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细胞生物传感器 检测应用 灵敏度 便携性 液相/纸基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乳铁蛋白的纳米颗粒递送食品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腾 张轶然 +3 位作者 张凤 李懿 庞洋 贺晓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57-365,共9页
乳铁蛋白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基于乳铁蛋白的纳米颗粒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功能因子的封装、保护与递送。本文综述乳铁蛋白的结构、识别乳铁蛋白的受体和以乳铁蛋白为原材料制备的纳米颗粒... 乳铁蛋白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基于乳铁蛋白的纳米颗粒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功能因子的封装、保护与递送。本文综述乳铁蛋白的结构、识别乳铁蛋白的受体和以乳铁蛋白为原材料制备的纳米颗粒。重点介绍了近5年来使用基于乳铁蛋白纳米颗粒在提高食品功能因子生物利用度方面的研究,对乳铁蛋白纳米颗粒提高食品功能因子稳定性、增强胃肠道吸收效率和受控缓释等应用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目前应用基于乳铁蛋白的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改善食品功能因子的稳定性、生物可及性并提升食品功能因子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和存在时间。然而基于乳铁蛋白的纳米颗粒还存在许多不足与挑战,需要进一步的设计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铁蛋白 纳米颗粒 食品功能因子 包埋递送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通过激活cAMP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8
作者 李梦杰 黄昆仑 仝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8期68-73,共6页
为研究丁香酚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未分化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为对照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和罗格列酮诱导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为模型组,探究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丁香酚处理对脂... 为研究丁香酚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未分化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为对照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和罗格列酮诱导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为模型组,探究3T3⁃L1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丁香酚处理对脂质积累的影响;使用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SQ22536处理细胞,探究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在丁香酚抑制脂质积累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50µmol/L丁香酚处理显著降低脂质含量(P<0.0001),显著升高胞内cAMP水平(P<0.01)。当培养基中存在SQ22536时,丁香酚对3T3⁃L1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脂质积累的抑制作用由24.7%被削弱至6.7%,而丁香酚对细胞内cAMP水平的促进效果被完全消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丁香酚显著下调3T3⁃L1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脂质生成基因CEBPα(P<0.05)和aP2(P<0.01)的表达,显著上调产热相关基因UCP1的表达(P<0.01);SQ22536处理削弱或完全消除丁香酚对3T3⁃L1细胞脂质积累的抑制作用。因此,丁香酚可有效抑制3T3⁃L1细胞脂质积累,其作用机制与cAMP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3T3⁃L1前脂肪细胞 成脂分化 环腺苷酸 SQ225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葵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余永霞 蒋雅楠 +5 位作者 刘清亮 贺晓云 粟元 黄昆仑 孙艳丽 许文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3930-3936,共7页
龙葵素是一种糖苷生物碱,存在于茄科植物、百合科和菊科植物中,多见于马铃薯组织中的幼嫩和损伤处,主要以2种形式存在:α-茄碱(α-solanine)与α-卡茄碱(α-chaconine)。近年来不断有因食用茄科蔬菜而导致龙葵素中毒的事件报道,给人们... 龙葵素是一种糖苷生物碱,存在于茄科植物、百合科和菊科植物中,多见于马铃薯组织中的幼嫩和损伤处,主要以2种形式存在:α-茄碱(α-solanine)与α-卡茄碱(α-chaconine)。近年来不断有因食用茄科蔬菜而导致龙葵素中毒的事件报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对于龙葵素检测技术的研究显得格外紧迫。本研究从龙葵素的来源、结构以及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入手,简要描述了龙葵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结果,以期为龙葵素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素 生物碱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纳米酶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光春 程楠 +5 位作者 黄荟娴 张俊杰 贺晓云 刘清亮 罗云波 黄昆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6-196,共11页
纳米酶作为具有类似天然酶催化活性和酶促反应特征的纳米材料,虽然克服了天然酶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弊端,但却面临着催化活性较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纳米生物交叉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不同种类的单原子... 纳米酶作为具有类似天然酶催化活性和酶促反应特征的纳米材料,虽然克服了天然酶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弊端,但却面临着催化活性较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纳米生物交叉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不同种类的单原子纳米酶被不断地研制、开发出来,并迅速成为纳米酶领域的研究前沿。单原子纳米酶具有均匀分散的活性位点和精准设计的配位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这对于开发灵敏、高效、快速的食品检测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单原子纳米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单原子纳米酶类酶活性的最新研究动态,并详细介绍了单原子纳米酶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纳米酶 类酶活性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采后保鲜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涵 李雪 +4 位作者 王立芹 张禾 康晨 孙翠 曹锦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杨梅是原产于我国的特色水果,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杨梅果实上市期短且大多数品种不耐贮运,因此采后保鲜和贮运技术对杨梅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前人针对杨梅果实的采后保鲜和贮运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杨梅是原产于我国的特色水果,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杨梅果实上市期短且大多数品种不耐贮运,因此采后保鲜和贮运技术对杨梅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前人针对杨梅果实的采后保鲜和贮运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杨梅果实采后的品质变化、病虫害发生规律、贮藏保鲜与物流运输技术研究进展,梳理并展望了若干研究重点,分析得出造成杨梅采性差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综合技术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为杨梅采后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果实 采后 保鲜技术 贮藏 物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肝轴介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叶 胡彦周 +3 位作者 徐佳 黄香慧 黄昆仑 贺晓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75,共10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NAFLD始于肝脏脂质堆积,继而可能引起炎症,最终导致肝纤维化。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门静脉与宿主肝细胞相互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NAFLD始于肝脏脂质堆积,继而可能引起炎症,最终导致肝纤维化。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门静脉与宿主肝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导致NAFLD的发生发展,这种肠道和肝脏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为肠-肝轴。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组成、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微生物成分、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角度阐述肠-肝轴介导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以肠-肝轴为靶点通过营养干预改善NAFLD;综述了肠道紊乱和NAFLD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现有机制,以期为预防和改善NAFLD提供一定的营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微生物 肠-肝轴 营养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壳多酚的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晓云 梅晓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30-237,共8页
采用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废弃板栗壳中的多酚进行提取并进行成分鉴定。本实验成功合成8种不同的DESs,并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表征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之间氢键的形成。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 采用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废弃板栗壳中的多酚进行提取并进行成分鉴定。本实验成功合成8种不同的DESs,并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表征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之间氢键的形成。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功率、液固比、低共熔溶剂水分含量三个因素对总酚得率的影响,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进行多酚成分鉴定。结果表明,8种DESs中,氯化胆碱-草酸(摩尔比1:1)合成的DES-1总酚得率最高,且明显高于传统溶剂(水和40%乙醇);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348 W、液固比42:1 mL/g、水分含量32%,总酚得率为(99.66±2.63) mg/g,与理论总酚得率99.44 mg/g接近,采用AB-8大孔树脂从DESs提取物中回收多酚,回收率高达97.92%±1.78%。UHPLC-ESI-Q-TOF-MS/MS从粗提物中初步鉴定出13种酚类物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从板栗壳中提取多酚的方法,可为板栗壳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 多酚 低共熔溶剂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铂纳米酶的食品中过氧化氢残留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博然 成璐瑶 +2 位作者 曹智鸿 程楠 罗云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81-388,共8页
为实现对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便捷、灵敏的检测,研制一种基于金@铂纳米酶的过氧化氢快速检测试纸。该试纸以Whatman No.1滤纸为载体,以金@铂纳米酶为催化剂,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剂,以pH 4.6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为缓冲体系制... 为实现对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便捷、灵敏的检测,研制一种基于金@铂纳米酶的过氧化氢快速检测试纸。该试纸以Whatman No.1滤纸为载体,以金@铂纳米酶为催化剂,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剂,以pH 4.6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为缓冲体系制备而成。通过优化试纸制作工艺,确定试纸浸泡时间为10 s,最快显色稳定时间为3 min。该试纸检出限为0.34 mg/kg,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31)。该试纸制作方便、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可以应用于食品各流通环节的即时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快速检测 试纸法 纳米酶 泡椒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活性成分调节胰岛素分泌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晓云 张薛勤 梅晓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412-420,共9页
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障碍是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机体胰岛素分泌的功效,这些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黄酮类、萜类、多酚类、生物碱等。与目前用于临床的口服促胰岛素分泌的降... 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障碍是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机体胰岛素分泌的功效,这些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黄酮类、萜类、多酚类、生物碱等。与目前用于临床的口服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物相比,调控胰岛素分泌的植物活性成分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对其降糖功效的研究以及产品开发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调节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模型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天然降血糖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植物活性成分 胰岛素 模型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嗅觉痕量胺相关受体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亚楠 黄昆仑 仝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4-22,共9页
痕量胺相关受体(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TAARs)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除TAAR1外,其余TAARs与嗅觉受体一样都在嗅觉上皮表达并发挥感知气味的作用。近年来,非嗅觉组织中同样发现TAARs高表达,提示TAARs可能存在重要的异位生理... 痕量胺相关受体(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TAARs)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除TAAR1外,其余TAARs与嗅觉受体一样都在嗅觉上皮表达并发挥感知气味的作用。近年来,非嗅觉组织中同样发现TAARs高表达,提示TAARs可能存在重要的异位生理功能。事实上,相关研究证实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特定痕量胺通过作用于不同的TAARs在非嗅觉组织中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表明TAARs有成为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的潜力。本文系统介绍了异位嗅觉TAARs的表达、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的配体、食物中的生物胺、异位嗅觉TAARs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现有研究,一方面为未来药物靶点开发、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也为食品中生物胺的生物活性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嗅觉痕量胺相关受体 食物生物胺 非嗅觉组织 G 蛋白偶联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