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农业发展下的生态农场建设:沿革、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湘博 徐融 +4 位作者 张林秀 胡潇方 李晓阳 薛颖昊 徐志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1-712,共12页
我国生态农场建设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农业与生态农场概念和政策实践的发展轨迹,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系统性建议。研究发现:1)虽然我国生... 我国生态农场建设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农业与生态农场概念和政策实践的发展轨迹,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系统性建议。研究发现:1)虽然我国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形成了集“概念-研究-实践-政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2)近30年,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和生态农场的研究热度呈指数上升趋势,但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文献数量从2017年开始出现下降;3)从研究主题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关于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全球研究相比,均共同关注了“气候变化”和“生态风险”等议题,而国内期刊上的文献更多关注“生态农场”“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具体政策实施对象;4)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在定量判定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措施之间及其与粮食产量之间作用关系、农场规模化与农场绩效表现关系、生态农业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效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推动我国生态农场建设过程中应该:1)重视生态农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2)加强生态农场建设的政策顶层设计和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3)注重生态农场建设的品牌建设和宣传,以提高公众对生态农场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生态农场 政策演进 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生态农业主体的实践特征与发展建议——基于43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潇方 孙仁华 +4 位作者 孙元丰 李晓阳 高戈 徐志宇 严东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5-1085,共11页
生态农场是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者,代表我国当前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的较高水平。本文基于43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数据,对我国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应用、... 生态农场是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者,代表我国当前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的较高水平。本文基于43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数据,对我国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应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等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1)主体平均规模为317.4 hm^(2),平均注册登记资金为2312.3万元。生产农产品类别丰富,产业业态多样,获产品或管理认证的主体占94.3%。农场主平均年龄为47.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96.7%。2)有种植过程的主体均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其中人工除草、布设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布设黄/蓝板等措施应用率高。技术措施的选用可能与主体种植经验、技术难易程度及政策引导等因素有关。3)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高,各项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均在95%以上,好氧堆肥是最常用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较为单一可能与废弃物特点、处理成本、实施难易程度及政策考核方向等因素有关。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给予不同规模、类型的主体差异化政策支持,鼓励主体探索应用更适宜的生态农业技术,建议行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加强对主体的技术指导与监测评估,并加强对生态农场的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经济特征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可持续发展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政策、措施回顾及2020年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云慧 王诗皓 +2 位作者 陈宝雄 范顺祥 宇振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5-1233,共9页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生态服务,但公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自然保护。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之一、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重要的农业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生态服务,但公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自然保护。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之一、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重要的农业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履行公约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发展过程、具体措施及成效,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逐年加强,在种质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牧业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生境退化和破坏、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锐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鉴于2020年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受重视程度增加,笔者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计划,整合农业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农业可续发展,推动多目标的协同实现;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和生态补偿措施;完善针对外来物种防控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科普教育和推动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多样性 保护 政策 措施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思考及实践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连华 张晴雯 +4 位作者 黄雪良 燕燕 王芊 习斌 李旭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6-314,共9页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该研究在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该研究在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梳理和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在治理主体、投入要素、技术体系与产业链条方面的瓶颈,解析了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内涵,阐述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浙江平湖在践行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面的先进做法及应用效果。总结了典型案例在网格化健全污染综合防治“整建制”、特色化延伸综合防治“全链条”、以及全方位保障污染综合防治“全要素”三个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以期为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整体解决方案,示范带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全要素全链条 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保护利用浅析
5
作者 陆娣 薛颖昊 +3 位作者 秦永辉 黄洁 杨午腾 薛仁风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5-86,共2页
法库地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品种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品种推广和生态变化,地方品种面临流失风险。文中通过分析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 法库地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品种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特性和适应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品种推广和生态变化,地方品种面临流失风险。文中通过分析法库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保护现状与利用潜力,提出完善保护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构建产业化链条等对策建议,为区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库地区 大豆地方品种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旭冉 宝哲 +2 位作者 习斌 靳拓 许丹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55-3362,共8页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形式分散、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强、进入环境过程具有间接性等特点,本文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监测核算常用研究方法,剖析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监测制度、统...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形式分散、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强、进入环境过程具有间接性等特点,本文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监测核算常用研究方法,剖析了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监测制度、统筹多尺度监测、优化监测方法、设立研发项目、深化结果应用等方面建议,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借鉴,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氮磷流失 监测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高尚宾 徐志宇 +4 位作者 靳拓 魏莉丽 居学海 习斌 薛颖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就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剖析农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供需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压力,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的客观要... 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就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剖析农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供需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压力,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的客观要求,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以及对发达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经验的理性借鉴。在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七个一批"的发展建议,即编制一批发展规划、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生态产业、发展一批生态农场、壮大一批生态农庄、培养一批生态农民、构建一批信息平台。以此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环境宜居及农业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更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提升生态农业"养眼、洗肺、悦心"的生态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更好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清洁生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 绿色发展 农业转型发展 七个一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菜秸秆资源情况、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元丰 李晓阳 +5 位作者 胡潇方 许雪乔 杨午滕 孙仁华 薛颖昊 徐志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系统梳理我国油菜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对于延长油菜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秸秆资源台账数据库及文献资料,对我国油菜秸秆资源底数和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系统梳理我国油菜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对于延长油菜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全国秸秆资源台账数据库及文献资料,对我国油菜秸秆资源底数和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油菜秸秆产生量为2914.7万吨(未统计港澳台),可收集量为2368.4万吨,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油菜秸秆肥料化利用占绝对比重(63.9%),且以直接还田利用为主(51.4%),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潜力巨大,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占比较低。未来,油菜秸秆需要加强还田和饲料化利用关键科技与装备支撑,并注重政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产生量 可收集量“ 五料化”利用 直接还田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2期13-13,共1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开展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模式遴选工作,旨在推荐遴选出一批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开展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模式遴选工作,旨在推荐遴选出一批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协同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模式,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向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有效供给 科技教育司 减排固碳 国家粮食安全 协同推进 碳中和 绿色低碳发展 遴选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排固碳目标纳入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协同机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徐湘博 李静 +4 位作者 薛颖昊 孙明星 牛坤玉 金书秦 张林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91-2101,共11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梳理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研究进展,刻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梳理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研究进展,刻画了1978年以来我国与农业减排固碳相关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定性评价了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与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并且以黑土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模拟了不同农业减排固碳与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协同情景下的农业减排固碳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农业减排固碳目标与大部分现行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目标是协同推进的,但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秸秆利用、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存在无作用甚至负协同的目标;通过政策目标调整,在不同的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组合情景下,黑土区能够促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固碳的脱耦,最终实现减排与固碳的双赢。基于此,提出了重视农业减排固碳在促进“双碳”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将农业减排固碳、促进“双碳”目标纳入政策目标,并理顺二者政策目标关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发展 政策 温室气体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物质能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被引量:27
11
作者 霍丽丽 赵立欣 +6 位作者 姚宗路 罗娟 张沛祯 谢腾 贾吉秀 邓云 魏欣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79-187,共9页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农业生物质能技术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能够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因焚烧或无序堆放排放温室气体,又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减排CO_(2)、提升土壤固...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农业生物质能技术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能够解决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因焚烧或无序堆放排放温室气体,又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减排CO_(2)、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发展潜力很大。该研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核算农业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过程消耗能源的排放、抵扣化石能源减排、副产物土壤碳汇3个方面,并基于秸秆和畜禽粪污两大类农业废弃物资源禀赋及能源化利用潜力,预测3种不同情景下,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以及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结果表明,从减排因子看,热解炭气联产和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其次为成型燃料、捆烧供暖、生物质发电、炭化和燃料乙醇等技术,而户用沼气的减排贡献相对较小,8种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分别为-3.47、-3.20、-2.57、-2.63、-2.58、-2.48、-2.42 t/t(单位为标准CO2当量/标准煤当量);基于现有政策及规划情景、技术水平提升情景、能源需求结构变化情景等3种不同情景下,评价农业生物质能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潜力。结果显示,2030年农业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6490×10^(4)~7664×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1.97×10^(8)~2.34×10^(8) t;2060年替代化石能源潜力为9073×10^(4)~10763×10^(4) t,温室气体减排贡献为2.79×10^(8)~3.36×10^(8) t。该研究为实现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温室气体 减排潜力 农业废弃物 秸秆 畜禽粪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田宜水 姚一晨 +3 位作者 宋成军 刘天池 董强 员学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7,共7页
为促进农业循环园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该文构建了农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北某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园区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但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园区能值投资... 为促进农业循环园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该文构建了农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北某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园区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但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园区能值投资率为8.06,能值产出率为1.12,能值再利用率为29.27%,整体资源再利用程度偏低;园区环境负荷率为8.11,废弃物能值比为11.57%,废弃物利用率为69.6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有限;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61,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3.42,生态效率指数为0.88,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不均衡。建议园区改善资源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系统强度和生产效率。该研究对国内其他农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废弃物 能值分析 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时空格局与减排潜力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吾拉哈提·阿达力别克 展晓莹 +5 位作者 周丰 居学海 习斌 黄宏坤 靳拓 许丹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36-2245,共10页
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肥料和粪便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氨排放,促进了该地区PM2.5的上升。本研究基于排放因子法和高分辨率活动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地区2015—2019年的氨排放清单,阐明了该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总量和来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以及... 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肥料和粪便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氨排放,促进了该地区PM2.5的上升。本研究基于排放因子法和高分辨率活动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地区2015—2019年的氨排放清单,阐明了该地区农业源氨排放的总量和来源、时间变化、空间格局以及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5—2019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农业源氨排放量为429.1 Gg·a^(-1),玉米种植、尿素施用和室内圈舍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源氨排放量逐年下降,其中种植业贡献了75%的减少量。京津冀地区农业源氨排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50%的县(区、市)贡献了80%以上的排放。提高作物氮利用率可以大幅降低种植业的氨排放(57.5%),采用酸性碳酸钙替代饲料中的碳酸钙则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业的氨排放(2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氨排放 排放清单 时空格局 氨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参数乘法回归模型的农业景观步甲空间分布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丰思捷 贾强 +3 位作者 陈宝雄 张旭珠 王海锋 刘云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7-907,共11页
农业生产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农业景观物种空间模拟的方法,研究应用非参数乘法回归(NPMR)模型结合田间步甲取样数据,分析了步甲群落多样性、主要物种存在/不... 农业生产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农业景观物种空间模拟的方法,研究应用非参数乘法回归(NPMR)模型结合田间步甲取样数据,分析了步甲群落多样性、主要物种存在/不存在与取样点周围边长为200 m景观内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区物种-景观分布预测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研究区群落/物种空间分布预测图。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景观结构对步甲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在物种水平上,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淡鞘婪步甲(Harpalus pallidipennis)受斑块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黄斑青步甲、后斑青步甲(Chlaenius posticalis)和单齿婪步甲(Harpalus simplicide)受半自然生境类型数的影响显著(p<0.05),单齿蝼步甲(Scarites terricola)受半自然生境比例的影响显著(p<0.05),而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受景观结构的影响较为复杂。通过模型预测,输出研究区域6个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模拟图,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域内,对景观结构较为敏感的6个步甲物种主要分布在农田与半自然生境相接的狭长地带。因此,利用非参数乘法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步甲物种对农田景观结构的响应及其在景观中的空间分布变化。200 m×200 m尺度下,尽管步甲群落多样性不受景观结构的显著影响,但是存在部分步甲物种对景观结构响应显著,但不同物种对景观结构的响应不同。增加农田地块间半自然生境,并合理改善景观配置异质性将有利于对景观结构变化敏感步甲物种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结构 步甲 物种多样性 非参数乘法回归模型 模型预测 物种分布 半自然生境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成军 王久臣 +4 位作者 孙仁华 石祖梁 王飞 李冰峰 贾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6-120,共5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大举措,文章以绿色农产品为中心,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规划设计阶段、生产加工阶段、储藏流通阶段和生态环境管控阶段,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详细分析...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大举措,文章以绿色农产品为中心,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规划设计阶段、生产加工阶段、储藏流通阶段和生态环境管控阶段,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具有的复杂性、系统性、灰色性和递减性等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即质量定位、技术措施、生态本底和利益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全生命周期方法,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组成进行全过程识别和量化,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阶段控制和管理,为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共担机制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我国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全生命周期 成本增量 生态补偿 量化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式沼气工程资源化利用农村有机垃圾技术模式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文俊 李冰峰 +2 位作者 李惠斌 宣华军 梅自力 《中国沼气》 2020年第6期74-78,共5页
文章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后通过地埋式沼气工程处理有机垃圾的技术体系、运维方式,形成“锦润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优势为:处理成本较低,处理过程节能环保,处理工艺先进成熟,且处理后的产物经济实用。最后从建立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文章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后通过地埋式沼气工程处理有机垃圾的技术体系、运维方式,形成“锦润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优势为:处理成本较低,处理过程节能环保,处理工艺先进成熟,且处理后的产物经济实用。最后从建立健全运行保障体系、综合开发利用“三沼”产品、大力开展公共宣传3个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工程 资源化利用 农村有机垃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植物肿柄菊对入侵生境的生态影响及其防控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甜 申科 +2 位作者 贾涛 夏体渊 蒋智林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37,共6页
入侵杂草肿柄菊对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且其入侵呈现快速扩张态势。为提高对肿柄菊入侵危害的认识水平,加强对肿柄菊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肿柄菊在世界... 入侵杂草肿柄菊对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且其入侵呈现快速扩张态势。为提高对肿柄菊入侵危害的认识水平,加强对肿柄菊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肿柄菊在世界各国不同地区的入侵情况及其影响,分析肿柄菊在我国入侵的历史、分布现状及其入侵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结合肿柄菊生态入侵防控研究与应用实践,指出肿柄菊入侵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肿柄菊监测和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出高度重视肿柄菊入侵危害影响的分类风险评价、多元化开展肿柄菊入侵扩张的基础科学研究、建立早监测早预防的预警机制和构建针对肿柄菊入侵防控的综合技术体系等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柄菊 入侵杂草 生境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糖蜜与预处理对油菜秸秆微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王砚 刘恒恒 +3 位作者 伍玉鹏 刘兵 张艳艳 徐志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为分析不同水平糖蜜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油菜秸秆饲料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温蒸煮、好氧预处理和高温蒸煮联合好氧预处理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厌氧发酵,期间添加0%、5%和10%的糖蜜,添加比例以鲜重为基础。发酵完成后,分析各处理发... 为分析不同水平糖蜜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油菜秸秆饲料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温蒸煮、好氧预处理和高温蒸煮联合好氧预处理对油菜秸秆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厌氧发酵,期间添加0%、5%和10%的糖蜜,添加比例以鲜重为基础。发酵完成后,分析各处理发酵饲料感官评价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随着糖蜜添加量从0%增加至10%,高温蒸煮预处理油菜秸秆饲料的粗蛋白质(CP)含量从3.55%上升至7.07%、可溶性糖(WSC)含量从0.56%上升至1.23%、干物质(DM)含量从33.02%下降至30.99%、pH从4.44下降至4.08、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减少14.16%和12.16%;好氧预处理饲料的CP和DM含量均略有上升,WSC含量不升反降,pH从5.38下降至4.02,WSC、ADF和NDF含量分别减少0.46%、7.66%和7.43%;好氧发酵与高温蒸煮联合预处理饲料的CP含量从6.66%上升至11.06%、WSC含量从0.49%上升至0.97%,DM、ADF和NDF含量变化不大。因此,糖蜜添加能有效提高3种不同预处理油菜秸秆微贮饲料品质,糖蜜添加量以1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微贮 预处理 糖蜜添加 饲料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瑞峰 丛日环 +6 位作者 徐志宇 孙元丰 李晓阳 戴志刚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152篇,筛选数据676组,整合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技术措施(还田量、还田方式、还田深度、还田年限)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产量及其种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使作物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秸秆还田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对提升水稻产量效果最佳。秸秆还田深度在0~10 cm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秸秆还田方式是影响玉米和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秸秆间接还田显著提升了玉米产量23.1%和小麦产量13.9%。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和还田方式是造成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养分提高的主要因素,还田年限>10 a、还田量>9 000 kg/hm^(2)条件下,翻压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还田年限和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容重呈下降趋势,土壤pH值保持稳定。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增幅为8.2%,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间接还田和翻压还田深度>10~20 cm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不还田显著提高10.4%、15.4%和16.9%(P<0.05)。因此,秸秆还田需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还田方式和还田深度等技术因素影响。合理的秸秆还田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实现增产培肥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 还田量 还田方式 还田深度 还田年限 作物产量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及其资源化分析 被引量:153
20
作者 武淑霞 刘宏斌 +6 位作者 黄宏坤 雷秋良 王洪媛 翟丽梅 刘申 张英 胡钰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11,共9页
畜禽养殖业粪污的不合理排放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粪尿本身也是潜在资源,如何将畜禽粪污最大程度资源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采用排污系数法计算了我国畜禽养... 畜禽养殖业粪污的不合理排放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粪尿本身也是潜在资源,如何将畜禽粪污最大程度资源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采用排污系数法计算了我国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并针对其资源化现状、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畜禽粪便可资源化利用的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为3.834×10~9 t,其中新鲜粪便6.36×10~8 t,尿液5.65×10~8 t,污水2.633×10~9 t。从总量上看,我国畜禽粪尿中氮、磷产生量分别为1.229×10~7 t和2.046×10~6 t,以河南省产生量最高,其次为山东、河北、四川、湖南等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作为肥料、能源和饲料等使用,对畜禽粪污农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针对畜禽粪便资源化过程中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粪污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