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寄生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的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膜翅目:茧蜂科)
1
作者 王嘉乐 唐璞 +3 位作者 黄聪灵 唐雪妹 李振宇 黄健祥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4,224,共8页
本研究发现一种寄生于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Maruca vitrata(又称豇豆荚螟)的新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是中国茧蜂科的大陆新记录种。本文详细描述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形态特征和寄生特点,扩增了该蜂COⅠ条形码序列。同时... 本研究发现一种寄生于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Maruca vitrata(又称豇豆荚螟)的新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是中国茧蜂科的大陆新记录种。本文详细描述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形态特征和寄生特点,扩增了该蜂COⅠ条形码序列。同时,基于该序列构建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及其近源种共21个种24个样品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就其分布与寄主、生物学特性、生殖系统及应用潜能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爪哇脊窄径茧蜂应用于豇豆田间生物防治豆野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有望为我国农药残留重点治理品种——豇豆的绿色生产提供新的思路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天敌 茧蜂 豆野螟 爪哇脊窄径茧蜂 豇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迁巢时间动态及与生境类型和蚁群社会型的关系
2
作者 倪美虹 蒋明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22-4331,共10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具有重大生态和经济影响的入侵物种,明确其蚁群迁移(迁巢)发生情况对理解其生态适应性及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迄今虽已有这方面的一些报道,但有关其迁巢发生程度、季节特点及不同生境中是否存...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具有重大生态和经济影响的入侵物种,明确其蚁群迁移(迁巢)发生情况对理解其生态适应性及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迄今虽已有这方面的一些报道,但有关其迁巢发生程度、季节特点及不同生境中是否存在差异等缺乏认识。研究对浙江中部一草地中两种社会型红火蚁迁巢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在浙江、江西、广东调查了31个红火蚁发生区块中(以绿化带和荒草地为主)的空巢比例。结果显示,在单蚁后型红火蚁活动季节,几乎各个时期均有蚁巢被废弃,以2—7月废弃比例较高(最高接近12%),8月下旬后则明显较低;废弃巢穴和新巢形成之间无明显数量关系。废弃蚁巢被重新利用的现象也在各月均有发生,且与废巢总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多蚁后型弃巢比例总体要低于单蚁后型。在所调查的各地31个区块中,有27个(87.1%)见到空巢;空巢比例在不同社会型、生境和区块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绿化带中80%所查区块的空巢比例为10%—35%,在荒草地中则接近70%的区块空巢比例不到10%,但这两类生境中均有个别区块空巢比例高于35%。表明红火蚁迁巢是一种普遍现象并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迁巢后所形成的空巢比例因地而异,且与生境类型、蚁群社会型等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迁巢 生境 生态适应性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蚂蚁入侵适应性进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倪美虹 杨欣怡 蒋明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23-5434,共12页
入侵种被传至一个新的区域后,在面对当地某些生态因子的胁迫时如何发生适应性变化,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信息对评价物种的入侵性、制订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入侵性蚂蚁作为无脊椎陆生动物中入侵最成功、危害最... 入侵种被传至一个新的区域后,在面对当地某些生态因子的胁迫时如何发生适应性变化,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信息对评价物种的入侵性、制订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入侵性蚂蚁作为无脊椎陆生动物中入侵最成功、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其生物学、生态学已得到大量研究,许多报道表明它们在定殖和扩张过程中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基于30多年的文献资料,从蚁群社会结构、超级蚁群形成能力、个体大小、觅食行为、种间竞争、天敌防御、适应低温能力、生态位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针对这些方面适应性变化的机制,从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自身遗传学基础、与共生微生物的互利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今后有待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将有助于深化对蚂蚁成功入侵机制的认识,为推进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 Roger)等入侵性蚂蚁的研究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性蚂蚁 定殖 社会结构 性状可塑性 适应性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不同波长和光照强度光源的趋避性
4
作者 商颖婕 倪美虹 蒋明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3-1050,共8页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和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鞘翅目:豆象科)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但两者的趋光性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室内行为学试验,测定了豆象成虫对5种单色光和不同强度黑光...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和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鞘翅目:豆象科)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但两者的趋光性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室内行为学试验,测定了豆象成虫对5种单色光和不同强度黑光灯光源的趋光率、避光率差异,并观察模拟开舱场景下货物所携带豆象成虫在室内光下的分布情况,以探究利用特定光源诱集这两种豆象成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各单色光源均存在正趋性,趋光率分别为8.9%~36.6%和20.5%~33.3%。在各单色光中,绿光(520 nm)对四纹豆象的诱集效果相对较好,该波长下雌成虫和雄成虫趋光率分别达24.4%和36.6%。而蓝光(460 nm)和红光(620 nm)分别对菜豆象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诱集效果最好,该波长处两者趋光率皆超过32%;菜豆象成虫对各光照强度黑光灯的趋光率均超50%,远高于四纹豆象;模拟试验发现,光刺激时长可显著影响货物中豆象成虫分布,以见光1 h内豆粒表面以及纸箱内壁可见豆象成虫相对较多。由此可见,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部分光源波长及光照强度有较明显的趋性,其趋光特性存在性别间差异;一定强度的黑光灯可用于菜豆象的诱集,但对四纹豆象无明显诱集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两种豆象利用趋光性进行检验检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纹豆象 菜豆象 趋光性 光照强度 单色光 仓储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植物提取物绿色合成纳米银粒子及其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晓俊 羊桂英 +2 位作者 于保庭 胡寅 莫建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目的】利用多种药用植物水提液绿色合成纳米银粒子,测定分析其对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的毒杀活性和作用机理,探索绿色合成的(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在白蚁防治方面的潜力,拓宽AgNP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目的】利用多种药用植物水提液绿色合成纳米银粒子,测定分析其对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的毒杀活性和作用机理,探索绿色合成的(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在白蚁防治方面的潜力,拓宽AgNP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分别利用药用植物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白毛夏枯草Ajuga nipponensis全株、苦参Sophora flavescens根和鱼腥草Houttuy niacordata全株的水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银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纳米粒度分析仪验证AgNPs的生成并表征其粒子大小、形状和聚集程度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AgNPs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毒杀效果。通过测定800 mg/L AgNPs处理7 d的台湾乳白蚁工蚁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滤纸酶活性(filter paper activity,FPA)水平,来探析AgNPs对白蚁的毒杀作用机理。【结果】4种药用植物水提取液合成的AgNPs颗粒均呈球形,粒径在69~180 nm之间;7 d内AgNPs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LC_(50)值分别为150,340,342和309 mg/L;800 mg/L AgNPs处理7 d后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AchE活性和FPA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4种植物提取物合成的AgNPs对台湾乳白蚁工蚁均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它们可通过降低白蚁体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AchE活性和FPA来影响其存活,说明绿色合成的AgNPs在防治台湾乳白蚁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乳白蚁 纳米银粒子 植物提取液 绿色合成 杀虫活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杀虫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谢晓俊 羊桂英 +2 位作者 周琪欢 朱娅宁 莫建初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6-1054,共9页
纳米银(AgNPs)因具有独特性质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由于化学合成纳米银的流程繁琐、高能耗及使用的溶剂毒性强、污染严重等,纳米银的绿色合成研究备受关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是指以真菌、细菌培养上清液及植物提取液作为还原剂或稳定... 纳米银(AgNPs)因具有独特性质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由于化学合成纳米银的流程繁琐、高能耗及使用的溶剂毒性强、污染严重等,纳米银的绿色合成研究备受关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是指以真菌、细菌培养上清液及植物提取液作为还原剂或稳定剂,将硝酸银中Ag+还原为纳米级别的单质银,具有稳定性高、低毒、绿色环保等优点。一些研究者在绿色合成纳米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通过生物源合成的纳米银用于害虫防治的效果,以探索纳米材料替代传统化学杀虫剂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不同生物材料合成纳米银的情况,报告了生物源合成的纳米银对媒介害虫和农业害虫的毒杀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生物源合成的纳米银对生物体和环境的暴露风险,并对其研究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绿色合成 杀虫剂 作用机制 生态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芙蓉上亚利桑那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研究
7
作者 陈伟玮 李紫成 +4 位作者 王媛 倪美虹 敖艳 王英 蒋明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7,共8页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重要观赏和药用植物木芙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但迄今对其被优势天敌亚利桑那跳小蜂Aenasius arizonensis (Girault)(班氏跳小蜂A.bambawalei Hayat)的寄生情况了解甚少。为此,自2017年开...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重要观赏和药用植物木芙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但迄今对其被优势天敌亚利桑那跳小蜂Aenasius arizonensis (Girault)(班氏跳小蜂A.bambawalei Hayat)的寄生情况了解甚少。为此,自2017年开始,在浙江兰溪西部的一个木芙蓉种植区开展了为期四年的调查,每年6—9月,分批从木芙蓉植株上采集3龄若虫及未产卵雌成虫,于室内观察寄生情况;并于其中两年观察了不同生境中的寄生情况,探讨了寄生季节变化的动态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杂草促进寄生的途径以及增强该粉蚧自然控制的措施。结果表明,在前期(6—7月)寄生率总体上较低,其中两年最高分别仅有38%和32%,另外两年也很少发现被寄生个体,而且该时期寄生率年份间存在明显波动。而在后期(8—9月),寄生率相对较高,且具有从8月上旬开始逐步上升这一显著特点。观察期间,最高寄生率均出现于各年份9月下旬,四年中分别为89%、62%、55%和13%,年份间差异十分明显。生境类型可对寄生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与木芙蓉地块内和杂草稀疏的田埂相比,杂草丛生的田埂上和路边区域中粉蚧被寄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在毗邻田块的路边地段,9月上旬的寄生比例一定程度上高于距离木芙蓉地块较远的路边地段。本研究表明,木芙蓉上亚利桑那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随年份和季节剧烈变化,一些生境诸如杂草较多的地段有利于增强其控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木芙蓉 亚利桑那跳小蜂 杂草 生境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