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
1
作者 杜二小 赵沛义 +8 位作者 包珺玮 任永峰 高宇 高宏艳 韩云飞 张鹏 白红梅 王治宇 巴图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5期43-47,共5页
内蒙古地膜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本区域内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地膜使用量大、地膜质量差、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及回收难度大等。本文作者从内蒙古农用地膜覆盖应用现状、地膜残留主要危害和特征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蒙古地... 内蒙古地膜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本区域内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地膜使用量大、地膜质量差、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及回收难度大等。本文作者从内蒙古农用地膜覆盖应用现状、地膜残留主要危害和特征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蒙古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防治途径,并提出了提高地膜质量、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的研究、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应用政策手段等治理农用残膜污染的措施,从而解决内蒙古农用地膜污染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地膜 残膜污染 现状 对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玉米品种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先芬 刘小月 +5 位作者 王殿清 张继 高日平 韩云飞 任永峰 赵沛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36-40,共5页
针对呼和浩特地区玉米种植种类单一、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和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3个地区开展了小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比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 针对呼和浩特地区玉米种植种类单一、品种退化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和2019年在玉米主产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3个地区开展了小区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比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地区不同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差异显著,以先玉696、金韵308、先玉335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土默特左旗先玉696品种产量最高,和林格尔县金韵308品种产量表现最好,托克托县先玉335品种产量最高。综合分析,推荐金韵308和先玉696为呼和浩特玉米主产区高产优质栽培品种,其他玉米小规模种植地区以及小型农户种植亦可参考本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产量性状 内蒙古呼和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6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2-960,共9页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耦合效应,明确秸秆还田玉米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且秸秆还田与全膜垄沟栽培结合后(FNS、HNS、RNS),二者的协同效应较单一地膜覆盖(FN、RN)增强了土壤纳雨增墒能力,为秸秆的正常腐解提供了适宜的水热环境;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FN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NS和HNS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增加,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FN处理和R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蔗糖酶、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变化较敏感,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处理分别提高5.30%、10.93%、11.41%,且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土壤因子、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可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来平衡土壤碳氮收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其是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节氮、稳产、增效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后肥前移 土壤含水量 土壤碳氮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日平 赵沛义 +7 位作者 韩云飞 刘小月 杜二小 高宇 任永峰 李焕春 张鹏 梁广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1-5,共5页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还田氮肥施用不合理这一实际问题,于2019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小区试验,探究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还田氮肥施用不合理这一实际问题,于2019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小区试验,探究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下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氮肥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尤以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和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提升效果最佳;在产量方面,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施用较氮肥习惯施用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处理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较对照氮肥习惯施用籽粒产量分别提高5.30%、10.93%、11.41%,茎秆产量分别提高8.89%、14.16%、10.91%,以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由此说明,秸秆还田结合氮肥施用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氮肥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节本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氮肥前移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