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刚 叶恭银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2161-2166,2170,共7页
简要介绍近年来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二化螟基因组及功能基因、抗药性、对Bt抗性的分子机制、神经受体、嗅觉相关基因、miRNA、热休克蛋白,以及被寄生蜂调控等相关研究,旨在为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神经受体 嗅觉 MIRNA 热休克蛋白 二化螟盘绒茧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孙钟毓 龚莺 +2 位作者 赵琳 石江 毛碧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7,共7页
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最主要的甘薯病毒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共同侵染形成SPVD。本文综述了SPFMV和SPCSV这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 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最主要的甘薯病毒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共同侵染形成SPVD。本文综述了SPFMV和SPCSV这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明多种病毒混合侵染机制和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沉默抑制蛋白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槐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芷涵 刘朋飞 +3 位作者 于军 齐鹤 陈小光 楼兵干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PDA培养基(pH值5.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PDA培养基(pH值7.0~9.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甘露糖为碳源最有利于该菌的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宜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以木糖、山梨糖为碳源,硝态氮、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及产孢速率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槐枝枯病 病原鉴定 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温郁金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韦新航 周铨 +2 位作者 李亚妮 陈卫良 毛碧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2-900,共9页
该研究以连续种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用不同肥料对温郁金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增加Burkholderia-Cab... 该研究以连续种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施用不同肥料对温郁金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增加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不动杆菌属(Acidibacter)等有益菌、功能菌的丰度,降低镰刀菌属(Fusarium)、茎点霉属(Phoma)等病原真菌的丰度。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有益菌丰度、抑制病原菌富集、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减缓连作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生物有机肥 根际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蒯鹏 娄永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2-700,共9页
稻飞虱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类最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本文重点就稻飞虱重要遗传特性(翅型分化、繁殖力、抗药性)分子基础、水稻-稻飞虱-天敌-其他生物种间互作关系、稻飞虱灾变机制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 稻飞虱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类最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本文重点就稻飞虱重要遗传特性(翅型分化、繁殖力、抗药性)分子基础、水稻-稻飞虱-天敌-其他生物种间互作关系、稻飞虱灾变机制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剖析稻飞虱灾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子基础,明确集约农业与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在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以在集约农业背景下维持或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实现稻飞虱的可持续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生物学特性 种间互作关系 灾变机制 可持续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在亚洲的暴发、传播与防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琪琦 潘冉冉 +1 位作者 王亚杰 王晓伟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木薯是重要的经济与粮食作物,由于其出色的耐旱、耐贫瘠、易种植等特性,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木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是木薯花叶病毒(Cassava mosaic virus,CMV)。CMV主要通过... 木薯是重要的经济与粮食作物,由于其出色的耐旱、耐贫瘠、易种植等特性,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木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是木薯花叶病毒(Cassava mosaic virus,CMV)。CMV主要通过带毒茎秆和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可以造成木薯叶片出现斑驳花叶、卷曲甚至枯萎,植株整体长势衰弱,导致木薯产量下降,严重威胁木薯生产。我国和东南亚木薯产区此前并没有CMV发生和危害的报道。可近年来,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 cassava mosaic virus,SLCMV)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已经成为该地区木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对我国的木薯生产也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围绕SLCMV在亚洲的发生、传播机制和防治策略展开了讨论,以期为防控SLCMV在我国的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 烟粉虱 抗性育种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及抗生素处理下四纹豆象四龄幼虫内参基因的筛选
7
作者 耿加美 何云川 +3 位作者 陈秋霖 高扬 周瀛 祝增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3,共12页
为筛选高温及抗生素处理下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四龄幼虫的稳定内参基因,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选取α-tubulin_1、α-tubulin_2、RpL39_1和RpL39_2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 为筛选高温及抗生素处理下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四龄幼虫的稳定内参基因,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选取α-tubulin_1、α-tubulin_2、RpL39_1和RpL39_2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候选内参基因在高温处理(对照组30℃,处理组37℃)四龄幼虫整虫组织及30、37℃抗生素处理(对照组10%乙酸,处理组0.01%环丙沙星+0.01%盐酸四环素)四龄幼虫中肠中的表达水平。结合ΔCT法、NormFinder、GeNorm等软件评估基因稳定性,并以HSP70为靶基因验证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综合所有处理组分析,RpL39_1稳定性最优,与RpL39_2组合亦可满足校正需求;采用RpL39_1或RpL39_2时,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HSP70基因表达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推荐使用RpL39_1作为四纹豆象四龄幼虫在高温及抗生素处理实验中的单一内参基因。本研究为解析肠道共生菌调控宿主耐热性基因表达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纹豆象 四龄幼虫 高温 抗生素 内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8
作者 侯启华 商颖婕 +2 位作者 王苏丹 刘银泉 陈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2-1086,共5页
为探究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对不同蔬菜害虫的控害潜能,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桃蚜(Myzus persi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捕食量与捕食偏好性。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为探究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对不同蔬菜害虫的控害潜能,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试了烟盲蝽对3种蔬菜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桃蚜(Myzus persic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捕食量与捕食偏好性。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烟盲蝽雄成虫对烟粉虱成虫、桃蚜1~2龄若虫和小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分别为15.6、11.2和13.2头,对烟粉虱的捕食量最大,显著高于另外2种昆虫。在捕食偏好选择性试验中,烟盲蝽偏好捕食烟粉虱成虫,其次是小菜蛾2龄幼虫,对桃蚜1~2龄若虫的捕食性最少。此结果表明,对3种常见害虫,烟盲蝽对烟粉虱的控害潜力优于对其他2种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盲蝽 烟粉虱 桃蚜 小菜蛾 捕食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水稻病虫害胁迫对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欢 曹征鸿 +1 位作者 叶恭银 党聪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目的】明确转Bt基因抗虫水稻在病虫害胁迫下对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以Bt水稻T1C-19(表达Cry1C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褐飞虱、白叶枯病等6种水稻常见病虫害胁迫下其体内Bt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褐飞虱取食引起T1C-19水稻... 【目的】明确转Bt基因抗虫水稻在病虫害胁迫下对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以Bt水稻T1C-19(表达Cry1C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褐飞虱、白叶枯病等6种水稻常见病虫害胁迫下其体内Bt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褐飞虱取食引起T1C-19水稻叶片中Bt蛋白含量降低,而黑尾叶蝉取食显著降低了T1C-19水稻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白叶枯病侵染导致Bt水稻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上升。二化螟、水稻普通矮缩病、稻瘟病的胁迫对转基因水稻T1C-19叶片和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病虫害胁迫因种类不同对Bt水稻中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将为Bt水稻的抗虫效果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Bt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胁迫 BT蛋白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党聪 汪芳 +1 位作者 卢增斌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及其科学评价方法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系统评价了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但是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Meta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的方法,可以对特定研究主题的多个独立研究开展分析,从...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及其科学评价方法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系统评价了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但是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Meta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的方法,可以对特定研究主题的多个独立研究开展分析,从而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已在医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从Meta分析的概念、分析步骤及其在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其局限性,以促进该方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转基因作物 安全性评价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因素对红火蚁扩散的阻挡作用分析
11
作者 倪美虹 杨欣怡 +1 位作者 钱明辉 蒋明星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824,共8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有翅生殖蚁飞行距离和高度有限,故飞行中有可能受到某些景观因素阻挡而扩散受阻,但对此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选择浙江23个红火蚁发生点,模拟了因受河流、林地、坡地、建筑物等阻挡扩散区蚁巢密度下降...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有翅生殖蚁飞行距离和高度有限,故飞行中有可能受到某些景观因素阻挡而扩散受阻,但对此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选择浙江23个红火蚁发生点,模拟了因受河流、林地、坡地、建筑物等阻挡扩散区蚁巢密度下降幅度与阻挡物长度、宽度、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蚁巢密度下降比例与阻挡物长度和扩散源头区长度两者之比值呈显著S型曲线关系,与阻挡物宽度呈显著对数曲线关系,但与阻挡物高度无显著关系。当阻挡物与扩散源头区长比达到0.8时,阻挡作用即明显增强,达到2.0时阻挡效果即较为显著;当阻挡物宽度不足50 m时,阻挡效果25%~100%不等,但达到100 m以上时阻挡作用相当明显。所得结果可增进对红火蚁扩散规律的认识,对监测和防控工作具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扩散 模拟 河流 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番茄溃疡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2
作者 刘朋飞 张舒涵 +2 位作者 洪凯 邵越 楼兵干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3-1300,共8页
番茄溃疡病是危害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在浙江省尚未见有发生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对首次在浙江发生的番茄溃疡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到7株致病菌,菌株在523培养基上呈黄色圆形光滑菌落,菌体杆状、大... 番茄溃疡病是危害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在浙江省尚未见有发生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对首次在浙江发生的番茄溃疡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共分离到7株致病菌,菌株在523培养基上呈黄色圆形光滑菌落,菌体杆状、大小为(0.40~0.75)μm×(1.20~3.30)μm、无鞭毛,接种番茄引起叶片卷曲干枯、茎秆溃疡以及果实出现鸟眼斑。16S rRNA和6个看家基因的序列测定、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显示,7株致病菌株与番茄溃疡病病原菌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高度一致。综合形态、致病性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浙江温州番茄上发生的新病害为番茄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 病原菌鉴定 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叶水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的抗性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建树 刘冰 +8 位作者 蔡新忠 周伟军 王会福 陆强 周国军 刘亚光 梁文 王硕 朱金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7,共8页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 H.B.K.危害十分严重。采用盆栽法首次测定了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等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分析了其抗性和敏感种群间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的DNA序列及其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采自浙...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 H.B.K.危害十分严重。采用盆栽法首次测定了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等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分析了其抗性和敏感种群间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的DNA序列及其RNA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采自浙江嘉兴(JX110)、江苏苏州(JS039)、浙江宁波(NB0143-05)和安徽广德(AH014)的耳叶水苋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指数(RI)分别为67.90、17.59、44.63和8.37,对苄嘧磺隆表现出中高水平抗性的生物型对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及咪唑乙烟酸也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获得了耳叶水苋ALS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2235 bp,编码667个氨基酸,仅发现NB0143-05等3种抗性生物型ALS酶的氨基酸序列非保守区第93位的亮氨酸被脯氨酸取代。然而,NB0143-05的ALS酶对ALS抑制剂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RI 37.04),且在苄嘧磺隆处理后4 d的ALS基因表达量是敏感生物型(HZ001)的1.86倍。这表明,ALS酶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以及被苄嘧磺隆诱导后ALS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很可能是耳叶水苋生物型NB0143-05对ALS抑制剂产生抗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叶水苋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 抗性 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生物有机肥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林 周铨 +1 位作者 陈卫良 毛碧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0-638,共9页
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aum)引起的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细菌性枯萎病是目前温郁金种植中的毁灭性病害。本文利用2株高效拮抗菌Paenibacillus jamila ZJU-C612-3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ZJU-C61... 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raum)引起的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细菌性枯萎病是目前温郁金种植中的毁灭性病害。本文利用2株高效拮抗菌Paenibacillus jamila ZJU-C612-3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ZJU-C612-4研制生物有机肥,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施生物有机肥的温郁金发病率下降了60百分点;田间试验显示,每667 m 2施200 kg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的田块中,健康根茎的发病率降低17.66百分点,且植株生长健壮。此外,施生物有机肥能缓解温郁金的连作障碍,在5 a连作田块施该肥后,在病害高发期的7月和8月,连作根茎的发病率分别下降9.43百分点和19.75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防治温郁金细菌性枯萎病的专用生物有机肥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茄科劳尔氏菌 生物有机肥 细菌性枯萎病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麦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靳宜 张亚东 +3 位作者 Asim MUNAWAR 郑亚强 祝增荣 周文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8,共8页
番茄潜麦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起源于南美洲的一种毁灭性入侵害虫,近年来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快速扩散并已入侵我国,对我国茄科作物产业具有高度潜在威胁。番茄潜麦蛾具有潜叶、蛀果、生活史短、繁殖力强等特性,导致单纯依赖化... 番茄潜麦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起源于南美洲的一种毁灭性入侵害虫,近年来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快速扩散并已入侵我国,对我国茄科作物产业具有高度潜在威胁。番茄潜麦蛾具有潜叶、蛀果、生活史短、繁殖力强等特性,导致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手段对其防治效果有限。国际上针对番茄潜麦蛾生物防治已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筛选了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防治物。本文从番茄潜麦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生防微生物、驱避植物及其提取物几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国际上有关番茄潜麦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在今后我国番茄潜麦蛾的绿色防控中,可深入开展适应我国农业生境的生防物种引进、本土生防生物资源挖掘、生防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可通过对生防生物的组合运用和农田景观生态调节等措施促进生防生物的综合利用,以保障我国茄科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麦蛾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生防微生物 驱避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柴荣耀 游雨欣 +5 位作者 邱海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9-578,共10页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腐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盲蝽对不同虫态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璐 侯启华 +1 位作者 刘树生 刘银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743,共7页
杂食性昆虫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重要天敌之一。为探索烟盲蝽对不同虫态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在室内进行了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试验中,烟盲蝽雌成虫、雄成虫以及5龄若虫... 杂食性昆虫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重要天敌之一。为探索烟盲蝽对不同虫态烟粉虱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在室内进行了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试验中,烟盲蝽雌成虫、雄成虫以及5龄若虫可以捕食烟粉虱成虫和各龄若虫,但极少捕食卵。其中,烟盲蝽雌成虫、雄成虫及5龄若虫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分别为134.2头、101.3头和88.1头,其次是2~3龄若虫,捕食量分别为94.1头、64.2头和53.4头。而在选择性试验中烟盲蝽雄虫更偏好捕食烟粉虱的2~3龄若虫,其次是1龄若虫、4龄若虫和成虫。该结果对了解烟盲蝽控制烟粉虱的作用以及如何对烟盲蝽和其他天敌组合应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盲蝽 烟粉虱 捕食偏好性 Cain指数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施多效唑诱导水稻对稻飞虱的抗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凯迪 蒯鹏 +1 位作者 吕静 娄永根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8,共10页
【目的】利用化学激发子提高植物抗虫性从而抑制害虫,是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害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旨在解析一种化学激发子——多效唑(paclobutrazol,PBZ)提高水稻Oryza savita对稻飞虱抗性的机理,以期为其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化学激发子提高植物抗虫性从而抑制害虫,是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害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旨在解析一种化学激发子——多效唑(paclobutrazol,PBZ)提高水稻Oryza savita对稻飞虱抗性的机理,以期为其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PBZ以根吸的方法处理秀水110品种水稻24 h后接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初孵若虫,测定接虫后不同时间若虫存活率;用含有5和10 mg/L PBZ或者防御化合物[咖啡酰腐胺、刺苞菊苷和樱桃苷(1和10 mg/L)及芥子酰胍丁胺(0.1和1 mg/L)]的稻飞虱人工饲料饲喂以及用5和20 mg/L PBZ溶液喷施褐飞虱若虫后,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褐飞虱若虫为害和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再接褐飞虱若虫后,测定水稻体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和乙烯(ethylene,ET)以及防御化合物芥子酰胍丁胺、咖啡酰腐胺、刺苞菊苷和樱桃苷的含量。【结果】与对照(根吸不含PBZ的营养液的水稻)相比,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接虫后3 d时褐飞虱若虫存活率降低33.3%;当PBZ浓度达到20 mg/L时,接虫后4 d时褐飞虱若虫全部死亡,但PBZ本身对褐飞虱若虫没有直接的毒杀作用。与对照组相比,5 mg/L PBZ根吸处理24 h后不接褐飞虱为害放置24 h时水稻植株体内SA含量显著上升,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24 h再接褐飞虱若虫为害72 h时H_(2)O_(2)含量显著上升,5 mg/L PBZ根吸处理24 h后不接褐飞虱为害放置48-96 h、褐飞虱为害24-72 h及5 mg/L PBZ根吸处理水稻24 h再接褐飞虱若虫为害48-96 h ET释放量均显著下降,5 mg/L PBZ根吸处理诱导了水稻植株中咖啡酰腐胺和芥子酰胍丁胺2种酚胺类化合物以及刺苞菊苷和樱桃苷2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显著上升。在褐飞虱人工饲料中添加1或10 mg/L的咖啡酰腐胺、芥子酰胍丁胺、刺苞菊苷或樱桃苷,可有效降低褐飞虱若虫存活率。【结论】PBZ是一种有效的化学激发子,可以通过激活水稻的SA和H_(2)O_(2)通路、抑制ET通路,诱导水稻相关防御化合物的合成,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多效唑 化学激发子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杀菌剂对3种林木腐烂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子豪 张义智 +3 位作者 刘朋飞 齐鹤 李辉玲 楼兵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9,共12页
林木腐烂病是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林木枝干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梨树腐烂病菌V.mali var.pyri和杨树腐烂病菌V.sordida等3种不同寄主腐烂病菌都能有效防控的杀菌剂,本研究开展室内毒力... 林木腐烂病是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林木枝干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为了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梨树腐烂病菌V.mali var.pyri和杨树腐烂病菌V.sordida等3种不同寄主腐烂病菌都能有效防控的杀菌剂,本研究开展室内毒力试验比较了7种杀菌剂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田间活性测定试验比较7种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发生的防治效果,同时测定了增效剂8.6%聚乙二醇(PEG)对7种杀菌剂的增效作用。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唑·多菌灵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EC_(50)平均值最低的是苯醚甲环唑,而戊唑醇的MIC平均值最低,在0.33 mg/L浓度下对3种腐烂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5%苯醚甲环唑SC、43%戊唑醇SC和35%丙唑·多菌灵SE对梨树腐烂病病斑扩展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防治效果突出,其中45%苯醚甲环唑SC 30.00 mg/L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达到82.23%,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达到85.96%,田间防治效果最好。10%丙硫唑SC+8.6%PEG处理组对病斑扩展防治效果提高了15.39百分点,达到73.46%,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提高了23.75百分点,达到83.06%,增效作用显著。本研究为苹果树、梨树和杨树等3种寄主腐烂病的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腐烂病 梨树腐烂病菌 毒力测定与活性评价 增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取食及产卵偏好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前进 党聪 叶恭银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5-640,共6页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主要依赖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观测了带毒与无毒的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的取食、产卵选...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主要依赖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观测了带毒与无毒的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的取食、产卵选择趋性。取食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叶蝉对感病水稻趋性更强,从观测的第8小时开始达显著差异水平;带毒叶蝉则对健康水稻趋性更强,在观测的第24小时开始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RDV侵染水稻会引起黑尾叶蝉取食偏好性的改变。产卵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及带毒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3个观测指标(每植株卵块数、每卵块的卵量及每植株上的总卵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RDV侵染水稻对黑尾叶蝉产卵选择偏好性无显著影响。本文初步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偏好性的影响,为揭示介体昆虫-病毒-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矮缩病毒 黑尾叶蝉 取食偏好性 产卵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