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穗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
作者 贾瑞芳 王娜 +3 位作者 王乐 陈正强 林克剑 张园园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为明确青海省西宁市贵德县和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燕麦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用平板稀释法单孢纯化分离物,根据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将58株分离物鉴定为禾生指葡孢霉(Dact... 为明确青海省西宁市贵德县和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燕麦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用平板稀释法单孢纯化分离物,根据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将58株分离物鉴定为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禾生指葡孢霉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0~30℃,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15℃,pH值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碱性环境更适合菌株产孢,全黑暗条件对禾生指葡孢霉的生长和产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禾生指葡孢霉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肌醇和氯化铵。本研究结果可为燕麦穗腐病的诊断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禾生指葡孢霉 分离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长刺蒺藜草成功入侵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宇宇 吴德宝 +4 位作者 丛百明 刘庆岩 徐晓阳 郝丽芬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74,共13页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外来入侵植物形成反馈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本土植物狗尾草根际土壤及无植物种植土壤为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外来入侵植物形成反馈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本土植物狗尾草根际土壤及无植物种植土壤为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三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差异,并探讨其入侵机制。结果表明,与本土植物狗尾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相比,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提高;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Methylomirabilota是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的优势细菌。FAPROTAX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根际土壤细菌在光合营养作用、光能自养作用、氧性光能自养、蓝细菌等方面的功能类群均有较高的丰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Methylomirabilota是驱动长刺蒺藜草成功入侵的优势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刺蒺藜草 入侵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部分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鉴定
3
作者 陈方淇 贾瑞芳 +7 位作者 王圣泽 王乐 王露然 秦亚轩 张园园 林克剑 赵君 陈正强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132,共9页
内蒙古是我国牧草主要种植区,也是牧草病毒病高发区。为明晰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及侵染状况,本研究在内蒙古5市14旗县采集具有花叶、皱缩、小叶、畸形等疑似病毒病症状的紫花苜蓿叶片样品,采用小RNA深度测序结合RT-PCR技术进... 内蒙古是我国牧草主要种植区,也是牧草病毒病高发区。为明晰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及侵染状况,本研究在内蒙古5市14旗县采集具有花叶、皱缩、小叶、畸形等疑似病毒病症状的紫花苜蓿叶片样品,采用小RNA深度测序结合RT-PCR技术进行病原鉴定,旨在探明内蒙古部分地区病毒病害发生情况,以期为当地牧草病毒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上述区域共检出苜蓿花叶病毒(AMV)、紫花苜蓿alpha双分病毒1(MsAPV1)、紫花苜蓿alpha双分病毒2(MsAPV2)、紫花苜蓿amavirus病毒1(MsAV1)、紫花苜蓿delta双分病毒1(MsDPV1)和菜豆卷叶病毒(BLRV)6种病毒,其中AMV和MsAPV2两种病毒的检出率最高(83.18%),BLRV检出率最低(仅1.40%);紫花苜蓿病毒病以复合侵染占主导地位,共26种复合侵染类型,复合侵染率最高的组合为AMV+MsAPV1+MsAPV2+MsAV1+MsDPV1,仅有1个样品同时被6种病毒复合侵染;AMV+MsAPV1+MsAPV2为巴彦淖尔市优势侵染类型,赤峰市、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优势侵染类型为AMV+MsAPV1+MsAPV2+MsAV1+MsDPV1,鄂尔多斯市不同地区的优势侵染类型不尽相同,其中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优势侵染病毒为AMV,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优势侵染病毒为MsAPV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病毒病 复合侵染 病害调查 病毒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萎病菌对3种豆科牧草交互侵染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园园 刘欢 +3 位作者 赵胜国 吴杰 王乐 于飞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117,共9页
为预防黄萎病菌在豆科牧草轮作或间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侵染,将5株来自沙打旺寄主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接种到苜蓿和红豆草上,3株来自红豆草寄主的大丽轮枝菌分别接种到苜蓿和沙打旺上,2株来自苜蓿寄主的苜蓿轮枝菌(... 为预防黄萎病菌在豆科牧草轮作或间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交互侵染,将5株来自沙打旺寄主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接种到苜蓿和红豆草上,3株来自红豆草寄主的大丽轮枝菌分别接种到苜蓿和沙打旺上,2株来自苜蓿寄主的苜蓿轮枝菌(V.alfalfae)分别接种到沙打旺和红豆草上,并对所有接种植株进行再分离及分离物的形态学和特异性引物PCR分子鉴定,分别评价3种豆科牧草黄萎病菌对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寄主的交互侵染性。结果表明,3种豆科牧草黄萎病菌具有一定的交互侵染性,所有供试菌株都能单独侵染苜蓿、沙打旺和红豆草3种寄主,但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来源于苜蓿的菌株Ms197和Ms198对3种寄主的致病力均表现为最强,病情指数分别为49.75和50.21、57.44和58.78、61.00和61.00;来源于沙打旺和红豆草的大丽轮枝菌对自身寄主的致病力均表现为最强,对其他两种寄主表现出相对较弱的致病力。再分离物与接种物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均相符,表明接种植株所表现出的黄萎病症状确由接种物的侵染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大丽轮枝菌 苜蓿轮枝菌 交互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对呼和浩特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方淇 王乐 +5 位作者 吴杰 贾瑞芳 张园园 赵君 陈正强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86,共11页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紫花苜蓿主产区之一,苜蓿病毒病的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PCR,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采集的8份紫花苜蓿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8份病样被苜蓿...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紫花苜蓿主产区之一,苜蓿病毒病的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PCR,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采集的8份紫花苜蓿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8份病样被苜蓿花叶病毒(AMV)、紫花苜蓿alpha双生病毒1(MsAPV1)、紫花苜蓿alpha双生病毒2(MsAPV2)、紫花苜蓿amavirus病毒1(MsAV1)和紫花苜蓿delta双生病毒1(MsDPV1)5种病毒所侵染,检出率分别为25.0%、75.0%、50.0%、37.5%、62.5%。样品1、3、4、6、7、8被两种以上的病毒复合侵染,其中样品4受到5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对5种病毒进行核苷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地区紫花苜蓿病毒分离物AMV/PP080165、MsAPV1/PP100171、MsAPV2/PP100172、MsAV1/PP100173和MsDPV1/PP100174分别与AMV/MZ22178.1、MsAPV1/MT787573.1、MsAPV2/MZ221805.1、MsAV1/OL521710.1和MsDPV1/ON669073.1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对呼和浩特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进行系统鉴定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内蒙古地区紫花苜蓿病毒病病原的遗传进化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病毒病 小RNA深度测序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12种镰刀菌的菌落生长和产孢条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乐 张园园 +2 位作者 王娜 赵君 林克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6,共14页
为明确紫花苜蓿不同镰刀菌的生长和产孢条件,以采自内蒙古不同地区紫花苜蓿根部的锐顶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镰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F.virguliforme和芬芳... 为明确紫花苜蓿不同镰刀菌的生长和产孢条件,以采自内蒙古不同地区紫花苜蓿根部的锐顶镰刀菌、茄病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镰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F.virguliforme和芬芳镰刀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及其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的菌落生长和产孢均受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的影响,不同菌种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菌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各不相同,但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产孢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生长和最适产孢pH值范围较广,最适生长碳源有蔗糖、可溶性淀粉、D-甘露醇、丙三醇和可溶性淀粉,最适产孢碳源有D-山梨醇、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D-半乳糖、D-果糖和丙三醇,最适生长氮源有牛肉膏、甘氨酸和硝酸钠,最适产孢氮源有牛肉膏、L-脯氨酸、硝酸钠、胰蛋白胨和硫酸铵。菌丝致死温度范围为50~70℃。在多数供试培养条件下,12个菌种中燕麦镰刀菌和芬芳镰刀菌菌落直径较大,层出镰刀菌和轮枝镰刀菌产孢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根腐病 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根腐病根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红霞 史志丹 +2 位作者 房永雨 郝丽芬 李子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0-88,共9页
为探讨苜蓿根中细菌群落结构与根腐病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苜蓿根腐病病根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苜蓿健康根中细菌的Observed_... 为探讨苜蓿根中细菌群落结构与根腐病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苜蓿根腐病病根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苜蓿健康根中细菌的Observed_species指数和Chao 1指数显著高于苜蓿病根(P<0.05),Shannon和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2)PCoA分析发现,病原菌侵染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群落的结构,且根腐病是造成苜蓿根中细菌群落改变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是次要因素。(3)苜蓿根腐病根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苜蓿病根(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样品外)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相对丰度升高,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和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相对丰度下降。综上所述,苜蓿发生根腐病后,根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在病根中被显著富集,可作为生防菌候选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根腐病 根内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