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养殖环境中二尖梅奇酵母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1
作者 白永安 秦虎 +4 位作者 邢冬飞 梁芳 张冬静 刘广来 李冰玉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4期403-409,共7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由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引发,严重威胁养殖产业。为探索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发病规律,该研究通过细菌培养法系统检测了盘锦地区稻田及越冬池水样和底泥中二尖梅奇酵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由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引发,严重威胁养殖产业。为探索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发病规律,该研究通过细菌培养法系统检测了盘锦地区稻田及越冬池水样和底泥中二尖梅奇酵母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发病稻田水样中二尖梅奇酵母浓度在5月、9月显著升高,土壤样品中则在2—5月及9—11月出现峰值;未发病稻田二尖梅奇酵母浓度整体显著低于发病稻田,但10月水样及3—4月土样中仍存在阶段性升高。越冬池中二尖梅奇酵母浓度于11月至次年3月维持高位,2月达峰值,与“牛奶病”暴发期吻合。环境温度、中华绒螯蟹生物量及人为活动(如捕捞、排水)显著影响二尖梅奇酵母分布。研究结果提示,在7—10月及稻田排水后加强环境管理对降低疾病风险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 牛奶病 分布规律 养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感染二尖梅奇酵母的发病规律研究
2
作者 白永安 秦虎 +4 位作者 邢冬飞 刘芳 孙木占 刘孟龙 李冰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90-96,共7页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阶段“牛奶病”感染规律,以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二尖梅奇酵母人工回感试验,观察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特征,并统计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与感染率。结果表明:仔蟹Ⅰ期、Ⅱ期、Ⅲ期感染...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阶段“牛奶病”感染规律,以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二尖梅奇酵母人工回感试验,观察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特征,并统计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与感染率。结果表明:仔蟹Ⅰ期、Ⅱ期、Ⅲ期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平均感染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Ⅰ期感染组整体生长蜕壳发育速度及活力低于对照组,Ⅱ期存在蜕壳困难死亡现象,Ⅲ期摄食恢复正常,对二尖梅奇酵母的抵抗力增强。秋季暂养期感染组中华绒螯蟹活力普遍低于对照组,病死蟹体内出现乳化症状,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3.33%和89.00%,平均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蟹越冬期投菌后至试验结束,感染组蟹腿体液变为白色浑浊状,体内出现乳化现象,感染组的平均存活率高达100%,平均感染率为43.33%。仔蟹阶段二尖梅奇酵母可以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定殖,平均感染率均在30%以上;秋季暂养期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平均感染率和平均存活率均较高,且后期症状明显,为二尖梅奇酵母的主要感染阶段;越冬期由于温度低,中华绒螯蟹代谢缓慢,同时二尖梅奇酵母可能因温度降低而发生毒力下降,共同延缓了感染与发病时间。该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感染二尖梅奇酵母的发病规律,可为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仔蟹 幼蟹 二尖梅奇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养蟹与池塘养蟹对养殖环境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清彪 梅杰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李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5-562,共8页
不同养殖环境对浮游生物影响不同。为探究稻田养蟹与池塘养蟹对养殖环境中浮游生物的影响,对两种养殖环境中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养殖期间,通过为期2个月共计5次采样进行浮游生物鉴定,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对浮游动植... 不同养殖环境对浮游生物影响不同。为探究稻田养蟹与池塘养蟹对养殖环境中浮游生物的影响,对两种养殖环境中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养殖期间,通过为期2个月共计5次采样进行浮游生物鉴定,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对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环境中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2种模式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稻田模式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均高于池塘模式的平均密度;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底栖动物生物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稻田模式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池塘模式,表明稻田养蟹模式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可为养蟹稻田与池塘养殖环境生态结构及浮游生物变动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可为实现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稻田养蟹 池塘养蟹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盐水培育轮虫过程中碳酸钙浓度过饱和的危害及防控方法的研究
4
作者 梁芳 李影 +4 位作者 李让 刘芳 邢冬飞 耿丹 孙娜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为探究自然海水、井盐水混合自然海水两种水体下轮虫产量差别,提高轮虫的单产水平,找到限制轮虫产量的环境影响因子,试验选择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三角洲基地12排5个自然海水轮虫池塘和18排5个自然海水与井盐水混合的轮虫池塘进行调查,... 为探究自然海水、井盐水混合自然海水两种水体下轮虫产量差别,提高轮虫的单产水平,找到限制轮虫产量的环境影响因子,试验选择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三角洲基地12排5个自然海水轮虫池塘和18排5个自然海水与井盐水混合的轮虫池塘进行调查,井盐水的量占总量的比例≥50%,连续监测15 d水温、pH值的变化,定期测定水体的理化指标,包括碱度、盐度、钙离子,计算晶型CaCO_(3)·H_(2)O临界突变的饱和度指数,并跟踪记录各池轮虫总产量。结果显示,对比自然海水池塘,井盐水混合池塘更易发生水质突变,且突变次数明显增多,平均自然海水为0.4±0.49次,井盐水混合池塘为2.6±0.49次。井盐水混合池塘碱度普遍较高,平均(4.18±0.10)mmol/L,自然海水为(2.63±0.22)mmol/L。添加井盐水的池塘,轮虫产量显著低于正常轮虫池(P<0.01),平均每亩产量低25万kg左右。研究结果显示,在轮虫池大量混合井盐水会使水体突变增多,最终导致轮虫大量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盐水 碳酸钙过饱和 水质突变 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