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1
作者 邹逸淼 于湘萍 +6 位作者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5,共9页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 耕层构造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和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耕层构造后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变化,对深入解析东北春玉米区农田固碳培肥机制和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始于2009年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上虚下实耕层(ULDC,CK)、全虚耕层(AL)、虚实并存耕层(FLRC)和全实耕层(AC) 4个处理对SOC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构造显著影响0~15 cm和15~35cm土层SOC含量,其中AC在0~15cm土层中促进了SOC积累。耕层构造改变了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及其占SOC的比例,其中AC比ULDC显著提高0~15cm土层MAOC含量(增幅为34.2%),但显著降低了15~35cm土层中MAOC含量(降幅为22.2%),而PO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与不同耕层构造方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POC/SO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MAOC/SOC与MBC呈显著负相关(r=–0.69*),表明耕层构造影响碳组分在碳库中的分配,调控了SOC稳定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合理耕层构造在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提高其稳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土壤健康管理和耕层结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AC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这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稳定性 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2
作者 张哲 白伟 +13 位作者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5-605,共11页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点综述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改善光、水、养分等利用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机理,解析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优化作物品种、养分管理、空间布局、种植密度等农艺调控措施来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合理构建适宜我国旱地农田的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豆科作物 资源高效利用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彦 王豪毅 +3 位作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4,119,共9页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灌溉模式下0~60 cm土层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G模式下水稻产量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提升3.2%和7.7%。KG模式和QG模式耗水情况相较于CG模式分别降低14.2%和10.3%。SOC、DOC和LOC共3种碳素含量变化情况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灌溉模式下,KG模式稻田土壤中SOC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降低4.9%和9.1%,DOC相对降低3.8%和4.1%,LOC含量相对降低12.3%和13.6%。3种灌溉模式下NH_(4)^(+)-N含量两次变化拐点均出现在分蘖期以及抽穗开花期,KG模式和QG模式下NH_(4)^(+)-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小于CG模式;NO_(3)^(-)-N含量变化拐点与NH_(4)^(+)-N变化情况相似,NH_(4)^(+)-N含量在浅层变化较为明显,KG模式NH_(4)^(+)-N含量增多了3.3%和9.8%。节水灌溉模式下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灌溉模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沙化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思琪 张哲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9-62,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对生物炭、有机肥、多糖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各处理<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有机肥增加最多;不同处理后...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对生物炭、有机肥、多糖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各处理<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有机肥增加最多;不同处理后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不显著;多糖处理的各项农艺性状均为最高;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玉米产量依次为多糖(DT)>生物炭(ST)>传统耕作(CT)>有机肥(YJ),DT处理较传统耕作增产5.95%。土壤改良剂可增加玉米产量,后续还需长期定位试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沙化耕地 理化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定额对玉米花后叶片光合性状及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晨 赵仁杰 +8 位作者 刘晓龙 边少锋 赵洪祥 闫伟平 孙宁 李前 王洪君 张治安 张丽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4,共12页
为探讨玉米应对不同滴灌定额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2 a池栽试验,以2个具有耐旱性差异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CK1(耐旱型品种、500 mm)、T1(耐旱型品种、350 mm)、T2(耐旱型品种、200 mm)、CK2(干旱敏感型品种、500 mm)、T3(干... 为探讨玉米应对不同滴灌定额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2 a池栽试验,以2个具有耐旱性差异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CK1(耐旱型品种、500 mm)、T1(耐旱型品种、350 mm)、T2(耐旱型品种、200 mm)、CK2(干旱敏感型品种、500 mm)、T3(干旱敏感型品种、350 mm)和T4(干旱敏感型品种、200 mm)6个处理,分析玉米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光合响应特性及籽粒灌浆特性、籽粒中激素含量、淀粉合成酶活性、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滴灌定额减少玉米R3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等4项光合参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等4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气孔限制百分率(Ls)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增加趋势。玉米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E)等10项光合响应相关参数均随滴灌定额减少而下降,CK1、T1与CK2处理光补偿点(LCP)与光饱和点(LSP)、CO_(2)补偿点(CCP)与CO_(2)饱和点(CSP)间差值范围较其他处理大。籽粒灌浆速率在开花后25 d达到峰值,T2和T4处理较CK1和CK2处理显著下降。随滴灌定额减少籽粒中细胞分裂素(CTK)、生长素(IAA)含量下降,脱落酸(ABA)含量增加。T2和T4处理籽粒中酸性蔗糖转化酶、蔗糖合酶、淀粉合成酶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均较CK1和CK2处理显著下降。玉米产量随滴灌定额减少而显著下降,T1处理较CK1处理仅下降3.45%~4.51%。T1处理与CK1和CK2处理在上述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采用T1处理的玉米叶片仍能维持光合性能和光系统Ⅱ结构,增强叶片对光与CO_(2)适应能力,玉米籽粒相关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增加,有效调控了籽粒生长发育及灌浆进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表现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滴灌定额 光合特性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程度对不同耐旱型玉米品种强弱势籽粒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晨 任景全 +8 位作者 张丽华 张宇航 李前 朱末 齐泽鑫 王洪君 张治安 赵洪祥 边少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51,共14页
为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发育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连续两年的池栽玉米试验,选用两个耐旱型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耐旱型品种+不胁迫(T1)、耐旱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2)、耐旱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3)、干... 为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发育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连续两年的池栽玉米试验,选用两个耐旱型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耐旱型品种+不胁迫(T1)、耐旱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2)、耐旱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3)、干旱敏感型品种+不胁迫(T4)、干旱敏感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5)、干旱敏感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6)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特性、淀粉合成、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进程,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在灌浆后期(45 d、55 d)的灌浆速率与各取样时期的百粒重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30.73%和35.36%。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最大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24.97%和39.68%,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下降了23.54%和36.70%。水分胁迫可显著影响玉米强弱势粒淀粉含量、酸性蔗糖转化酶、淀粉合成酶、蔗糖合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以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变化幅度为最高。与未经水分胁迫处理相比,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穗长、穗直径和穗粒数下降幅度均较高,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玉米产量平均下降9.83%和18.57%,成熟期弱势粒百粒重下降幅度均较高,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平均下降23.51%和36.34%。综上所述,水分胁迫通过影响玉米弱势粒的淀粉合成与灌浆充实对玉米最终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且重度水分胁迫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胁迫 强弱势粒 淀粉合成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杨柳 张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65-168,共4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北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高留茬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NG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GNS)和深翻耕作(CT)4种耕作方式,通过测定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团聚体与玉米...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北风沙区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高留茬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NG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GNS)和深翻耕作(CT)4种耕作方式,通过测定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团聚体与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合辽西北风沙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5、6、7月份的土壤含水率最高,且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提高了0~2 m土层含水率。CT(深翻)处理的田间持水量最高,0~20 cm土层的CT(深翻)处理比NGS(不留茬秸秆覆盖免耕)处理提高18.0%。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效果最好,>0.25 mm团聚体显著高于其他处理。GNS(高留茬无秸秆免耕)处理的玉米百粒重与产量最高,可达11.83 t/hm^(2)。结果表明,高留茬无秸秆免耕改善了辽西北风沙区的土壤结构状况,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区 耕作方式 土壤特性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覆盖耕种模式对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晨 闫伟平 +7 位作者 张丽华 赵洪祥 孙宁 于江 李斐 孟祥盟 谭国波 边少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167,226,共12页
研究合理的秸秆覆盖耕种模式是实现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模式(CK)、秸秆覆盖模式(T1)、秸秆覆盖+深松模式(T2)、秸秆覆盖+碎混模式(T3)4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耕种模式对... 研究合理的秸秆覆盖耕种模式是实现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模式(CK)、秸秆覆盖模式(T1)、秸秆覆盖+深松模式(T2)、秸秆覆盖+碎混模式(T3)4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耕种模式对玉米根系伤流特性、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根系伤流强度、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均表现为T3>T2>CK>T1,脱落酸(ABA)含量表现为T1>CK>T2>T3;与CK和T1处理相比,T2与T3处理的CTK和IAA含量显著增加、ABA含量显著下降。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表观叶肉导度(AMC)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均表现为T3>T2>CK>T1,气孔限制百分率(L_(s))表现为T3<T2<CK<T1,T3处理的P_(n)、G_(s)、C_(i)、T_(r)、AMC和WUEL均显著高于T1处理,T1处理的L_(s)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的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两年分别增加10.66%、5.54%和5.24%、6.78%;T2与T3处理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著高于T1处理,T3处理的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显著低于T1处理。T2与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株高和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玉米产量两年分别提高了6.45%、12.13%和16.59%、19.39%;年份与处理均对玉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两者的影响趋势相同。T2与T3处理玉米穗长、穗直径、百粒质量显著高于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综上,秸秆覆盖+碎混模式(T3处理)可作为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推荐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覆盖 生理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晨 李鑫 +5 位作者 刘晓龙 李前 于江 王洪君 张丽华 边少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42-2051,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特性及叶片同化功能的影响,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池栽试验,设置L1(地上滴灌-300 mm)、L2(地上滴灌-400 mm)、L3(地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 为探明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特性及叶片同化功能的影响,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池栽试验,设置L1(地上滴灌-300 mm)、L2(地上滴灌-400 mm)、L3(地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强度及组分含量、叶片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增加,玉米根系伤流强度,伤流液中8种元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含量及水解氨基酸总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活性,叶片含氮量、光合氮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伤流液中脱落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气孔限制百分率(Ls)均呈下降趋势。L3、Q2和Q3处理的上述指标间差异不显著,采用浅埋滴灌处理的玉米各指标均优于同一滴灌量下的地上滴灌处理。Q2处理的玉米根系能够较好地通过伤流液传输多种物质来调控叶片的光合作用、碳代谢进程与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在减少水分供应条件下达到了提高产量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滴灌方式下玉米的生长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滴灌 伤流特性 光合作用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水稻耗水规律和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浩 张一丁 +1 位作者 黄彦 王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1,共7页
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的60%,井灌水稻占77%,地下水资源不足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特性和耗水规律,为三江平原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 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的60%,井灌水稻占77%,地下水资源不足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特性和耗水规律,为三江平原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1703”设置了常规灌溉(CG)、控制灌溉(KG)和浅湿灌溉(QS)3个灌溉模式,在水稻成熟期测定不同灌溉模式产量结构并计算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CG模式整个生育期水稻生长株高最高,KG模式分蘖数最多。KG模式水稻生育期耗水总量为503 mm,较CG和QS模式分别减少12.99%、8.37%。不同灌溉模式蒸发蒸腾量和田间渗漏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分蘖期结束之前水稻以田间渗漏为主,分蘖期结束之后水稻以蒸发蒸腾为主。结合水稻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来看,KG模式理论产量为10061 kg/hm^(2),较CG模式和QS模式分别增加10.98%、5.28%;KG模式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94 kg/m^(3),较CG模式和QS模式分别提高24.36%、20.50%。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看出三江平原水稻生长过程中KG模式管理耗水量最少且最终产量最高,在此地区推广KG模式可降低农业用水量,解决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模式 生长指标 耗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半干旱区油莎草需水规律及补灌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秀琴 李颖 +5 位作者 杨宁 马凤江 肖继兵 贾国威 陈金辉 冯良山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2年第5期14-16,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油莎草配套节水灌溉制度及需水规律,以期能获得适合辽西地区种植油莎草的最佳灌溉制度,为油莎草在辽西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覆膜(ZK),不覆膜(QK),间作(JK),对照(CK),水...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油莎草配套节水灌溉制度及需水规律,以期能获得适合辽西地区种植油莎草的最佳灌溉制度,为油莎草在辽西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覆膜(ZK),不覆膜(QK),间作(JK),对照(CK),水分控制下限分重度灌溉、轻度灌溉和雨养。结果表明,覆膜重度灌溉控制下限油莎草是最佳滴灌模式,具有很好的节水、增产、增温效果。油莎草的需水高峰期为块茎初期至块茎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草 需水规律 灌溉制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下限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秀琴 李颖 +3 位作者 孙翔龙 闫淼宇 杨宁 冯良山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9期88-90,110,共4页
[目的]科学开展灌溉管理,确定谷子膜下滴灌控水下限。[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灌水控制下限设置2个水平,轻度控制灌溉(QK)和重度控制灌溉(ZK),并以雨养处理(YY)为对照。[结果]轻度控制灌溉的生长性状、产量及产量因子最优,产量达7650 ... [目的]科学开展灌溉管理,确定谷子膜下滴灌控水下限。[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灌水控制下限设置2个水平,轻度控制灌溉(QK)和重度控制灌溉(ZK),并以雨养处理(YY)为对照。[结果]轻度控制灌溉的生长性状、产量及产量因子最优,产量达7650 kg/hm^(2),全生育期需水量为367.86 mm,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为14.9 kg/m^(3)。苗期土壤含水率下限控制指标应占田间持水量的65%,拔节至灌浆期为70%,成熟期为60%。[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性状、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量,轻度控制灌溉比较适宜于辽西旱作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补灌 谷子 水分利用率 产量 辽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杨姝 白伟 +1 位作者 蔡倩 杜桂娟 《作物学报》 2025年第9期2514-2526,共13页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4M4A)、玉米单作(M)和紫花苜蓿单作(A)5个试验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间作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及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中紫花苜蓿冠层PAR明显小于玉米冠层;玉米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而得到改善,间作玉米穗位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提高28.8%~178.4%,底层的透光率亦大于单作,但与单作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变差,间作紫花苜蓿冠层透光率较单作紫花苜蓿降低21.4%~59.2%,底层透光率降低40.3%~50.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大,果穗长度显著增加,果穗直径略有增加,秃尖长度略有减小;间作玉米通过显著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为13.29%~28.22%;间作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较单作降低20.91%~49.20%。总之,间作模式改变了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的光分布,适宜的行比配置可以平衡玉米‖紫花苜蓿对光的竞争,改善植物性状,提高产量。3种间作模式相比较,2M4A土地当量比(1.01)最高,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0.8%和10.5%;4M4A土地当量比为1.00,没有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1.9%和11.8%。综合考虑间作优势和纯效益2个指标,2M4A是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紫花苜蓿 光分布 植物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