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垦殖对东北黑土不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1
作者 刘鉴 姚钦 +2 位作者 刘俊杰 焦峰 王光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为明确农业垦殖对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氮的影响,研究按纬度由北向南采集黑土区土壤样品(农业耕作土和未扰动墓地自然土),采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土壤酸解总氮、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等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研... 为明确农业垦殖对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氮的影响,研究按纬度由北向南采集黑土区土壤样品(农业耕作土和未扰动墓地自然土),采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土壤酸解总氮、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等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农业垦殖显著影响了黑土区土壤酸解总氮含量,变异幅度约为7.58%~30.43%,且耕作土酸解总氮含量与地理纬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与未扰动自然土相比,农业垦殖明显降低了酸解氨态氮含量4.20%以上,改变了各有机氮组分在酸解总氮中的比例,整体上垦殖耕作土中不同有机氮组分大小关系为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此外,垦殖后各有机氮组分随纬度呈现规律性变化特征,特别是含量较高的酸解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分别与地理纬度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农业垦殖显著影响了黑土酸解总氮含量,改变了有机氮不同组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土壤有机氮 垦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色氨酸对低氮水平下大豆苗期生长及生理的调控效应
2
作者 梁昌志 王华美 +6 位作者 褚沛宇 贝世俊 刘汉林 王晨 于高波 张玉先 王孟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为探究外源色氨酸(Trp)对低氮水平下大豆幼苗的影响,以低氮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62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培养,在低氮水平下,于V1期进行Trp叶面喷施处理,Trp设置6个浓度:0、100、200、300、400、500mg/L,处理6d后,进行大豆光合特性、氮同化... 为探究外源色氨酸(Trp)对低氮水平下大豆幼苗的影响,以低氮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62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培养,在低氮水平下,于V1期进行Trp叶面喷施处理,Trp设置6个浓度:0、100、200、300、400、500mg/L,处理6d后,进行大豆光合特性、氮同化和抗氧化系统的测定分析,针对不同浓度Trp对低氮水平下大豆生长及生理的影响开展研究,并筛选出提高大豆低氮耐受性的Trp最适浓度。结果表明,外源200~300mg/LTrp处理通过提高低氮水平下大豆NR、GS、GOGAT和GDH活性,增强植株对无机氮的吸收和同化,从而促进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合成,增加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同时,外源Trp处理显著增加了低氮下大豆的P_(n)、G_(s)、T_(r)、C_(i)和叶绿素含量,增强了大豆光合效率,促进了光合产物的合成,提高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此外,外源Trp还诱导了叶肉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进一步升高,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强植株清除活性氧能力,缓解低氮对大豆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200mg/L浓度Trp处理的缓解能力最强。综上所述,外源200~300mg/LTrp处理通过调节低氮水平下大豆的氮同化能力、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来提高大豆幼苗耐低氮能力,并且在200mg/L浓度Trp处理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氮 色氨酸 生长 氮代谢 生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不同玉米主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3
作者 纪妍可 焉莉 +1 位作者 朱健菲 刘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5-106,共12页
探讨不同玉米主产区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早日实现农业“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运用Meta荟萃分析法定量分析全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并深入剖析各区域特定环境因素的调... 探讨不同玉米主产区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早日实现农业“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运用Meta荟萃分析法定量分析全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并深入剖析各区域特定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玉米主产区在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所提高(1.36%~48.85%),暖温带地区及低土壤肥力、低容重、碱性土壤区域玉米还田后有机碳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分别为19.02%、39.12%、34.42%、20.56%。东北地区无霜期、温度和土壤pH显著影响有机碳提升效果。西北地区通过灌溉与地膜覆盖技术突破自然因素限制,还田量起核心作用。其他地区无霜期与肥料添加主导秸秆的快速分解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应根据各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科学施肥与适宜的秸秆还田措施协同增效,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升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气候因素 土壤初始性质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CLSD-1的分离鉴定与降解条件优化
4
作者 刘雨欣 王敬红 +4 位作者 张伟 洪艳华 孙冬梅 魏丹 王伟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寒区盐碱地纤维素微生物降解困难。获得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提高其降解能力。从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以限制性培养筛选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目标菌株进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优化,以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响应... 寒区盐碱地纤维素微生物降解困难。获得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提高其降解能力。从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以限制性培养筛选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目标菌株进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优化,以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响应因素为基础,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菌株降解纤维素的最佳条件。分离得到1株可在15℃,3%NaCl和pH9.0条件下生长并具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测序分析,初步归类为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命名为CLSD-1。其在初始条件下,滤纸酶活最大为84.25 U·L^(-1),培养至第15天滤纸降解率为20.21%,经优化后的最佳滤纸降解培养条件为氯化钙0.246 2 g·L^(-1)、装液量27%、转速169 rpm,其滤纸降解率达33.25%,相比优化前提高64.52%。细黄链霉菌CLSD-1可作为潜在的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盐碱 纤维素降解 细黄链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沙艳羽 白冰 +2 位作者 王保印 贾永全 韦春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37-41,88,共6页
随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通过分析畜禽粪污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为... 随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通过分析畜禽粪污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为切入点,归纳总结当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为我国畜牧业的低碳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低碳可持续发展 畜禽粪污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硕 李博哲 +1 位作者 王超 孙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2-38,共7页
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 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盐等指标,以此判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和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21.2 g·kg^(-1)增长至23.6 g·kg^(-1);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平均增长约144.0%,而未还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增长约138%;碱解氮含量由166.50 mg·kg^(-1)增长至194.50 mg·kg^(-1),且2022年与2021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可见秸秆还田后土壤固碳能力增加,肥力增强,而pH一直维持在7.92~8.23。因此,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耕作环境,减少土壤中盐分聚集,提高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效果,调节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对东北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地力指标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法吉林省畜禽养殖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7
作者 徐蔚 李京潞 +1 位作者 李嘉琦 韦春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采用IPCC系数法,分析吉林省自2000-2021年间畜禽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揭示,吉林省的畜牧业碳排放呈现出“钟”型波动,畜禽胃肠发酵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为最主要排放源,约占总排放量的56%;其次是畜禽粪便管理引起的氧化亚氮和甲烷... 采用IPCC系数法,分析吉林省自2000-2021年间畜禽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揭示,吉林省的畜牧业碳排放呈现出“钟”型波动,畜禽胃肠发酵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为最主要排放源,约占总排放量的56%;其次是畜禽粪便管理引起的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最后,进一步对2021年吉林省各市的碳排放量采用时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长春市的畜禽碳排放量最高,达到229.12×10^(4)t CO_(2)-eq,而白山市的排放量最低,仅有18.88×10^(4)t CO_(2)-eq,表明吉林省畜禽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综上,研究为减少吉林省畜牧业的碳排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畜禽碳排放 时空分析 IPCC法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家畜生产碳排放量测算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翠平 赵心雨 +1 位作者 王以彤 韦春波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第8期4-7,共4页
为了科学测算辽宁省家畜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本文采用国家发改委省级碳排放指南以及IPCC推荐的相关参数,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2011-2020年辽宁省的畜牧生产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0年辽宁省畜牧生产碳排放量变化趋... 为了科学测算辽宁省家畜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本文采用国家发改委省级碳排放指南以及IPCC推荐的相关参数,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2011-2020年辽宁省的畜牧生产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0年辽宁省畜牧生产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呈现出快速下降与快速上升2个阶段,由2011年633.7万t上升到645.9万t,增长率达1.93%,其中家畜的甲烷排放为主要碳排放源。本研究为实现辽宁省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畜牧生产 碳排放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杜颖 王紫琪 +2 位作者 段蘅烜 王宝相 韦春波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9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等多个数据库预测黄芪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与NCBI数据库挖掘鸡免疫功能潜在靶点,确定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 3.7.1可视化分析黄... 试验旨在探究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等多个数据库预测黄芪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与NCBI数据库挖掘鸡免疫功能潜在靶点,确定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 3.7.1可视化分析黄芪-免疫-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关键靶点开展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度值排名前4位的关键靶点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调节鸡免疫功能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共17个,对应潜在靶点671个,共同靶点22个,其中度值不低于10的核心靶点有9个。GO功能分析获得相关通路,其中生物过程118条、细胞组分15条和分子功能23条,KEGG通路分析获得46条相关通路。黄芪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合能均小于0 kJ/mol,表明黄芪与核心靶点可自发结合。研究表明,黄芪可通过多个成分、多个靶点、多条途径调节机体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黄芪 分子对接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隔根方式间作对白菜土壤养分、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孙欣莹 范博文 +3 位作者 赵立琴 刘俊彩 董子铭 杨凤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探究白菜大蒜间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白菜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以春秋帝王白菜和肇州白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白菜单作(CK)、白菜大蒜塑料膜隔... 探究白菜大蒜间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白菜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以春秋帝王白菜和肇州白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白菜单作(CK)、白菜大蒜塑料膜隔根间作(SM)、白菜大蒜尼龙网隔根间作(NW)、白菜大蒜不分隔间作(BF),测定土壤的养分性质和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并计算矢量长度和角度用于指示微生物的资源限制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F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含量,分别提高10.51%~21.21%、24.51%~266.07%、35.71%~102.86%和18.88%~154.17%,间作能够改善土壤养分情况,提高土壤肥力。与CK相比,NW和BF处理能够显著提高NAG和ALP活性,NAG活性分别提高17.54%~104.58%和48.04%~159.05%,ALP活性分别提高9.60%~31.55%和20.67%~48.32%。通过计算酶化学计量比,与NW和BF处理相比,CK和SM处理矢量长度和角度显著增加,盆栽土壤主要受微生物碳磷共同限制。与CK相比,NW和BF处理下碳磷限制程度减缓。单一作物种植易使土壤微生物面临的碳、磷限制加剧;不分隔间作能够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ALP活性,有效缓解微生物资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间作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杨栗恒 尚磊 +3 位作者 王孟雪 张云贵 张敏 王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通过探究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区大豆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43’为供试大豆品种,在秸秆未还田试验区设置常规施肥(N 49.2 kg/hm^(2),N2-)处理,在... 通过探究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区大豆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43’为供试大豆品种,在秸秆未还田试验区设置常规施肥(N 49.2 kg/hm^(2),N2-)处理,在高肥试验区(G,有机质含量≥45 g/kg)与低肥试验区(D,有机质含量<45 g/kg)分别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不施肥处理(CK)、不施氮肥处理(N0kg/hm^(2),N0)、常规减氮30%处理(N34.4kg/hm^(2),N1)、常规施氮处理(N 49.2 kg/hm^(2),N2)、常规增氮20%处理(N 59.0 kg/hm^(2),N3)。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荚和籽粒氮素积累分配、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变化行为。结果表明,2年2试验区秸秆还田与秸秆未还田相比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5.1%~26.0%、44.1%~287.4%和15.6%~54.4%。秸秆还田6~7年后,2年2试验区大豆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量N 34.4 kg/hm^(2)(N1)处理最高,与施氮量N 49.2 kg/hm^(2)(N2)处理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0.4%~2.1%、0.9%~24.0%和10.3%~20.7%;2022年与施氮量N 49.2 kg/hm^(2)(N2)处理相比,施氮量N 59.0 kg/hm^(2)(N3)处理大豆产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呈现出降低趋势,在高肥试验区降低程度更为显著。综上,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氮素吸收积累量及产量,以秸秆还田下常规减氮30%(N 34.4 kg/hm^(2),N1)为黑土区大豆适宜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素分配 大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磷水平对黑土磷组分及磷素平衡的影响
12
作者 尚磊 杨栗恒 +1 位作者 王孟雪 王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研究玉-豆轮作体系下秸秆连续还田后施磷水平对黑土各形态磷组分含量及磷素平衡的影响,于2022和2023年在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大西江农场有限公司开展试验,2022年设置P_(2)O_(5)0 kg/hm^(2)(P0)、50.2 kg/hm^(2)(P1)、71.8 kg/hm^(2)(... 为研究玉-豆轮作体系下秸秆连续还田后施磷水平对黑土各形态磷组分含量及磷素平衡的影响,于2022和2023年在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大西江农场有限公司开展试验,2022年设置P_(2)O_(5)0 kg/hm^(2)(P0)、50.2 kg/hm^(2)(P1)、71.8 kg/hm^(2)(P2)和86.1 kg/hm^(2)(P3)4个施磷水平,2023年设置P_(2)O_(5)0 kg/hm^(2)(P0)、50.2 kg/hm^(2)(P1)和71.8 kg/hm^(2)(P2)3个施磷水平,其中P2处理为当地推荐磷肥用量。采集0~2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利用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磷组分含量,并分析不同形态磷组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秸秆连续还田6~7年的基础上,施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大豆各生育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但多数施磷肥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施磷肥处理土壤H_(2)O-P、NaHCO_(3)-Po和NaOH-Pi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增幅分别达到41.75%~53.45%、23.07%~43.95%和14.38%~33.38%;2022年P1、P2和P3处理土壤NaHCO_(3)-Pi含量分别较P0处理显著提高17.06%、28.61%和24.78%;2022年P2和P3处理HCl-P含量分别较P0处理显著提高12.41%和11.32%;两年土壤NaOH-Po和Rseidual-P含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022和2023年NaOH-Pi与土壤全磷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和0.940,2022年H_(2)O-P和NaHCO_(3)-Pi与有效磷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5和0.987,2023年H_(2)O-P与有效磷的相关系数达到0.951。大豆各生育时期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并以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变幅最大。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籽粒磷素携出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22和2023年均以P1处理籽粒磷素携出量最高,分别达到21.24和17.52 kg/hm^(2);两年各处理土壤磷表观平衡量均表现为盈余,且土壤磷表观平衡量均随施磷水平的增加而递增。综上所述,在黑土区秸秆连续还田6~7年后,生产中减少30%磷肥用量在维持较高土壤有效磷水平的同时可有效平衡土壤磷素,促进磷素高效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磷肥 土壤磷组分 磷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磷素吸收特征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3
作者 尚磊 杨栗恒 +1 位作者 王孟雪 王鹏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为探究连续秸秆还田后,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大豆对施磷水平的反应及黑土供磷潜力,在2016—2022年连续7年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点,于2022和2023年选用黑河43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处理,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于2种不同土壤... 为探究连续秸秆还田后,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大豆对施磷水平的反应及黑土供磷潜力,在2016—2022年连续7年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点,于2022和2023年选用黑河43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处理,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于2种不同土壤肥力处理水平上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2022年分别设置0,50.2,71.8和86.1 kg·hm^(-2)P_(2)O_(5)4个施磷水平(P0、P1、P2和P3),其中71.8 kg·hm^(-2)P_(2)O_(5)(P2)为当地推荐磷肥用量,2023年分别设置0,50.2和71.8 kg·hm^(-2)P_(2)O_(5)3个施磷水平(P0、P1和P2),研究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磷水平对大豆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秸秆离田相比,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到17.59%~22.55%;秸秆还田后土壤全磷、H2O-P、NaHCO3-Pi、NaOH-Pi、NaOH-Po和残余-P的含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31.68%~43.12%、44.05%~78.82%、148.03%~223.66%、23.84%~37.92%、80.67%~97.32%和67.44%~76.04%,NaHCO3-Po和HCl-P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5.58%~28.63%和22.65%~39.57%,其中土壤中等活性磷的比例增加了3.37%~4.95%,稳定态磷的比例降低了4.42%~5.04%。两年两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3处理较P2处理大豆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了8.89%~15.75%。不同施磷水平在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表现为大豆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过高的施磷水平对大豆生长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积累量有降低的趋势,同时也不利于磷素向籽粒中的转移分配,P3处理磷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为54.45%~59.74%,显著低于P0、P1和P2处理。综上所述,经过连续6~7年秸秆还田后,秸秆还田较秸秆离田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提高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稳定态磷百分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有效性,土壤供磷能力得到增强;在连续秸秆还田6~7年的基础上,高肥区施用磷肥对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磷肥较当地推荐磷肥用量降低30%不会降低低肥区大豆产量,并且过高的磷素供应水平无益于大豆产量的增加,并存在减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大豆 土壤磷组分 磷素吸收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石墨烯对黑土氮素转化与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14
作者 刘莹 王诗雅 +2 位作者 孙光旭 孙海燕 郭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墨烯添加量,对黑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石墨烯对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在3叶1心期,G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较CF处理显著增加(P<0.05)。同时,石墨烯的加入还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2处理蛋白酶、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较CF处理分别提高6.57%~25.12%、5.01%~28.68%、16.23%~46.42%和27.75%~125.94%。在成熟期G2处理的玉米氮素积累较CF处理显著增加了31.45%。综上,黑钙土添加石墨烯提高了土壤氮素转化效率,促进了当季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积累,100g/kg的石墨烯添加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氮素 土壤酶活性 黑钙土 氮素转化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玉米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蒋雨洲 王甲 +3 位作者 张宏媛 冯文豪 王鹏 李玉义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78-1388,共11页
针对农田忽略有机物料投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低等问题,探究施用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揭示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农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针对农田忽略有机物料投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低等问题,探究施用化肥配施有机物料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揭示不同有机物料投入农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组成上差异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维护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依据。基于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仅施用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CF)、化肥+秸秆腐熟物(chemical fertilizer+straw rot, CF+SR)、化肥+黄腐酸(chemical fertilizer+fulvic acid, CF+FA)和化肥+鸡粪(chemical fertilizer+chicken manure, CF+CM)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度的影响。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玉米田投入有机物料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α多样性,与施用化肥对照处理相比,化肥+秸秆腐熟物处理细菌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提高了2.42%、23.24%和23.19%;而真菌α多样性与之相反,呈降低趋势。细菌目分类水平的Vicinamibacterales和Sphingomonadales相对丰度高,分别是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而真菌目分类水平的Sordariales相对丰度高,属于子囊菌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有利于调节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化肥配施秸秆腐熟物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玉米田 腐殖酸 微生物相互作用 关键分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功能研究
16
作者 陈永旗 李志文 +4 位作者 李鑫 原若曦 王春旭 韩毅强 高亚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从黑土区大豆根际土壤中筛选并鉴定对大豆疫霉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选择4种分离培养基,利用稀释划线法从健康和患病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进行菌株分离,通过平板对峙...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从黑土区大豆根际土壤中筛选并鉴定对大豆疫霉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选择4种分离培养基,利用稀释划线法从健康和患病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进行菌株分离,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大豆疫霉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并对候选菌株进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基于16S rRNA的分子鉴定。【结果】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了87株放线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了43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在130株菌中筛选出了11株对大豆疫霉有较好抑制效果的菌株。来自患病根际土的HV-HDN-12对大豆疫霉抑制率为45.48%,健康土壤中分离的LSV-JDN-1对大豆疫霉抑制率达45.84%。HV-HDN-12和LSV-JDN-1具有ACC脱氨酶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吲哚乙酸(IAA),LSVJDN-1可产铁载体。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结果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HV-HDN-12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LSV-JDN-1鉴定为Streptomyces cavourensis。【结论】HV-HDN-12和LSV-JDN-1来自黑土大豆种植区大豆根际,具有广谱抗真菌和植物促生的优良特性,是有较好生防潜力的放线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拮抗菌 筛选 拮抗作用 大豆疫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海燕 安源 +2 位作者 杜丹凤 池昇隆 郭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4,共8页
本研究设置CF(常规化肥+150 kg/hm^(2)硫酸钾)、0.85 CF(85%常规化肥配施50 kg/hm^(2)硫酸钾和400 kg/hm^(2)腐植酸钾)和0.70CF(70%常规化肥配施600 kg/hm^(2)腐植酸钾)3个处理,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在黑龙江大庆进行玉米盆栽试验,分... 本研究设置CF(常规化肥+150 kg/hm^(2)硫酸钾)、0.85 CF(85%常规化肥配施50 kg/hm^(2)硫酸钾和400 kg/hm^(2)腐植酸钾)和0.70CF(70%常规化肥配施600 kg/hm^(2)腐植酸钾)3个处理,于2019—2020年连续两年在黑龙江大庆进行玉米盆栽试验,分析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0.85CF和0.70CF处理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提高22.7%~84.4%和26.6%~131.3%,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提高17.8%~135.7%和68.1%~139.8%,转化酶(INV)活性分别提高13.7%~28.7%和16.7%~23.4%,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2.4%~29.1%、25.4%~72.8%和52.9%~144.8%。0.85CF处理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较CF处理显著提高45.0%~49.8%;施用腐植酸处理的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较C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4%~48.3%和27.1%~55.5%,加速氮素同化转化过程;0.85CF和0.70CF处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5.0%~24.2%和26.9%~52.5%。0.85CF和0.70CF处理两年间单株干物质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2.3%、88.8%和106.2%、120.8%。本研究中,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增强玉米碳氮代谢活性,增加玉米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且85%常规化肥施用量配施400 kg/hm^(2)腐植酸钾(0.85CF)效果更优,可作为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高效栽培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腐植酸 化肥 碳氮代谢 干物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甘草-鱼腥草-杜仲叶增强鸡免疫水平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段蘅烜 夏雨琴 +2 位作者 于佳玄 崔雨彤 韦春波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0-76,共7页
研究旨在探讨由甘草、鱼腥草和杜仲叶组成的中药复方在鸡免疫功能调控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获取复方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并通过NCBI和Gene Cards数据库搜索免疫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得到交集靶点... 研究旨在探讨由甘草、鱼腥草和杜仲叶组成的中药复方在鸡免疫功能调控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获取复方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并通过NCBI和Gene Cards数据库搜索免疫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开展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选取成分和相关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试验共鉴定出90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山柰酚、槲皮素、粗毛甘草素B等关键成分。试验获得免疫相关基因251个,PPI包括酪氨酸激酶(SRC)、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3(STAT3)、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B淋巴细胞瘤-2(BCL2)、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等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涉及生物过程条目(BP)153个、细胞成分条目(CC)34个,分子功能条目(MF)67个。KEGG富集分析显示信号通路38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大部分结合能小于-4.25 kJ/mol,具有良好的对接活性。研究表明,甘草、鱼腥草和杜仲叶组成的中药复方通过山柰酚、槲皮素、粗毛甘草素B等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SRC、STAT3、PIK3CA、BCL2、PIK3R1和CASP3等主要靶点,结果为开发新型、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网络药理学 免疫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微生物机械法制作草纤维条件优化
19
作者 赵佳微 王敬红 +4 位作者 徐一鸣 孙宇峰 董艳 赵洪颜 王伟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利用秸秆生产秸秆基纤维产品是秸秆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机械法获取秸秆纤维是一种绿色友好的技术途径。研究利用木质素降解菌系发酵水稻秸秆,探究生物机械处理对秸秆纤维化的影响。设置不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 H、T... 利用秸秆生产秸秆基纤维产品是秸秆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机械法获取秸秆纤维是一种绿色友好的技术途径。研究利用木质素降解菌系发酵水稻秸秆,探究生物机械处理对秸秆纤维化的影响。设置不同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 H、TS、接种量、通气量、磨浆条件和秸秆处理条件,研究其对成纸的抗张强度和环压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参数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7 d,pH为8,TS为10%,接种量为12%,通气量为3 L·min^(-1)。磨浆时当转数设置为6 000 r时,经过揉搓处理的水稻秸秆在磨浆后,抄纸的草纤维指标表现更佳。优化后抄纸纸片的抗张强度和环压指数为8.64 N和4.68 N·m·g^(-1),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9.60%和11.30%。微生物机械法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秸秆纤维,研究为水稻秸秆的生物机械法生产秸秆纤维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木质纤维素 生物降解 复合菌系 生物机械制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伟 但武侠 +1 位作者 马传芳 孙海燕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84,共10页
【目的】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减少15%化肥常... 【目的】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技术在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还田秸秆腐解过程对当季作物的直接影响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较少。对秸秆与腐植酸互作效应的研究可为完善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在减少15%化肥常规施用量的基础上,以化肥常量施肥(CF)为对照,设置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HA)、化肥减量15%增施秸秆(SR)、化肥减量15%增施腐植酸和秸秆(SRH)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对当季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明确秸秆还田及腐植酸对化肥减量情况下玉米生长的生理效应。【结果】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腐植酸提高了玉米叶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和PEPC活性,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在PEPC活性上具有互作效应。虽然秸秆还田降低了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腐植酸提高了SPS活性,两者均提高了蔗糖合成酶活性,且两者互作下同步提高了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促进了还原糖(RS)合成,进而提高了总可溶性糖(TSS)含量,加强了淀粉合成。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氮代谢无直接影响,腐植酸对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具有正效应。【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植酸提高了化肥减量条件下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植株氮代谢水平不低于常规施肥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减量 腐植酸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