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86家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姜雪洁 李盈 +7 位作者 钱伟东 白云龙 邵广 张国华 马广权 贾斌 夏成 徐闯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8,共10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调查我国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的发病情况、诊疗方法、防治措施及其治疗成本,为牧场犊牛腹泻的治疗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2022年对我国规模化牧场(存栏量大于200头)进行调研,共收集86份牧场返回的问卷,主要分布在河... 本试验旨在通过调查我国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的发病情况、诊疗方法、防治措施及其治疗成本,为牧场犊牛腹泻的治疗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2022年对我国规模化牧场(存栏量大于200头)进行调研,共收集86份牧场返回的问卷,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北京市和上海市,涵盖154014头在群牛。结果显示,腹泻率方面,存栏>5000头牧场的犊牛腹泻发病率最低,而存栏1000~2000头和2001~5000头牧场的发病率较高。治愈率方面,存栏2001~5000头牧场最高,其次是存栏1000~2000头牧场,而存栏<1000头和>5000头牧场的治愈率较低。59家牧场的犊牛腹泻发病率控制在2%~6%,而48家牧场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牧场通过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喂初乳、独立饲养和疫苗免疫等方法来降低腹泻发生率。犊牛腹泻常用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粪便性状、精神状态、脱水程度和采食量等。犊牛一旦发生腹泻,常用抗生素、补液、维生素、强心、制止渗出和抗炎进行治疗。犊牛腹泻发病率与奶牛单产水平呈弱负关联,与全年总淘汰率呈弱负关联,与犊牛死淘率呈中等正关联。治疗成本分析显示,犊牛腹泻的治疗成本与发病率密切相关,发病率较高牧场的治疗成本更高;而单产水平较高的牧场通常具有更高效的疾病管理策略,从而治疗成本较低。结果表明,规模化牧场应持续优化饲养管理以减少犊牛腹泻的发生,提高牧场整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腹泻 发病率 防控方法 治疗方法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奶牛维生素E缺乏症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2
作者 宋玉锡 姜雪洁 +1 位作者 钱伟东 夏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5期42-49,共8页
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来表征泌乳早期维生素E缺乏症(VED)奶牛的血清脂肪酸和氨基酸谱,以获得识别奶牛VED的有效血清生物标志物。在产后21 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靶向定量了VED组(α-生育酚<3μg·mL^(-1),n=10)和正常组(... 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来表征泌乳早期维生素E缺乏症(VED)奶牛的血清脂肪酸和氨基酸谱,以获得识别奶牛VED的有效血清生物标志物。在产后21 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靶向定量了VED组(α-生育酚<3μg·mL^(-1),n=10)和正常组(α-生育酚≥4μg·mL^(-1),n=10)奶牛的血清脂肪酸和氨基酸变化。与正常组相比,VED组奶牛血清中8种代谢物上调、6种代谢物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与氨基酸、脂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相关的8条代谢通路中。此外,奶牛VED的诊断阈值为血清十一烷酸浓度<0.23μmol·L^(-1)和L-瓜氨酸浓度<60.54μmol·L^(-1)。血清十一烷酸和L-瓜氨酸复合指标可能是诊断泌乳早期奶牛VED的有效生物标志物。研究为奶牛VED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维生素E缺乏症 靶向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腺健康及精准管理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季金豆 耿子健 +1 位作者 连帅 王建发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5年第2期21-26,43,共7页
乳腺健康是影响奶牛泌乳能力、免疫防御能力与牛奶产量与质量的直接因素。奶牛乳腺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在乳业高效生产的环节中至关重要,而奶牛乳房炎已经成为奶牛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威胁。文章综述了奶牛乳腺健康整体精准管理策略,介... 乳腺健康是影响奶牛泌乳能力、免疫防御能力与牛奶产量与质量的直接因素。奶牛乳腺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在乳业高效生产的环节中至关重要,而奶牛乳房炎已经成为奶牛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威胁。文章综述了奶牛乳腺健康整体精准管理策略,介绍了营养、饲养管理及奶牛乳房炎的精准防治策略,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的数智化畜牧理念。这些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提高乳房炎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通过病原菌治疗方案实现奶牛乳房炎的精准治疗。未来,数智化畜牧将进一步推动奶牛乳腺健康的精准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道路,为乳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健康 精准管理 疾病诊断 奶牛养殖 数智化畜牧 乳房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过氧化氢对奶牛抗氧化应激能力和乳成分的影响
4
作者 范思怡 孙睿 +3 位作者 钱文鑫 欧梅 江楠曦 白云龙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38-41,共4页
试验旨在探究稳定型过氧化氢用于奶牛饮水消毒时对奶牛抗氧化应激能力和乳成分的影响。选择80头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牛。牧场采用全混日粮(TMR)饲喂,自由采食、饮水,使用稳定型过氧化... 试验旨在探究稳定型过氧化氢用于奶牛饮水消毒时对奶牛抗氧化应激能力和乳成分的影响。选择80头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牛。牧场采用全混日粮(TMR)饲喂,自由采食、饮水,使用稳定型过氧化氢处理试验组奶牛饮用水,对照组饮用水不做处理。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试验第10天,试验组奶牛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两组奶牛各乳成分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使用15mg/(kg·d)的稳定型过氧化氢处理奶牛饮水,可在短期内提高奶牛氧化应激水平,降低了机体抗氧化能力,但长期应用对奶牛抗氧化应激能力和乳成分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稳定型过氧化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G6P[5]型牛轮状病毒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笑冉 朱庆贺 +2 位作者 宋军 郭东华 孙东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9-36,共8页
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是引起犊牛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为调查黑龙江省牛群BRV的基因型及其遗传进化多样性,利用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对BRV阳性粪便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 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是引起犊牛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为调查黑龙江省牛群BRV的基因型及其遗传进化多样性,利用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对BRV阳性粪便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和电镜观察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通过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VP4、VP7进化树。结果显示,MA-104细胞盲传至第5代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传至第8代稳定出现CPE,分离毒株经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鉴定为BRV阳性,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物中观察到呈典型车轮状的无囊膜病毒粒子,符合BRV形态特征,表明成功分离得到一株BRV,将其命名为BRV HLJ-J7;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基因型为G6-P[5]-I2-R2-C2-M2-A11-N2-T6-E2-H3型;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VP4基因与中国分离毒株Y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8.2%;VP7基因与中国分离毒株LN19-4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8.8%。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G6P[5]型BRV,为黑龙江省BRV遗传进化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miR-126-5P对脂多糖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涛 许浩天 +2 位作者 连帅 杨跃杰 王建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外泌体是一类由各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20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可通过内含的多种miRNA发挥相应的调节功能。为明确外泌体miR-126-5P对脂多糖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的调控作用,应用TargetScan和miRanda两款软件预测miR-126-5P的... 外泌体是一类由各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20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可通过内含的多种miRNA发挥相应的调节功能。为明确外泌体miR-126-5P对脂多糖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的调控作用,应用TargetScan和miRanda两款软件预测miR-126-5P的靶基因,之后使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miRNA的过表达与抑制细胞模型,并利用q-PCR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一步验证miR-126-5P对炎症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miR-126-5P在脂多糖刺激的细胞来源外泌体中下调了0.3倍。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3B(TNFSF13B)、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2(CCL2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11(IGSF11)、白细胞介素5受体α亚基(IL5RA)和白细胞介素13(IL13)为miR-126-5p的主要靶基因。过表达miR-126-5p后,IL-6的转录水平与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调。抑制miR-126-5p后,IL-6转录水平与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下调。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的炎症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miRNA 乳腺上皮细胞 脂多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奶牛场节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武瑞 王建发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规模化奶牛场是原料奶供给的源头并直接决定了民族奶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规模化奶牛场面临“奶价下行、成本高涨、经营亏损”的困境。文章从饲料精准加工、营养精...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规模化奶牛场是原料奶供给的源头并直接决定了民族奶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规模化奶牛场面临“奶价下行、成本高涨、经营亏损”的困境。文章从饲料精准加工、营养精准调控、疾病精准防控、环境精准管控四个维度对规模化奶牛场达成节本增效提质目标进行分析,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奶牛场 精准营养 精准健康 精准管理 节本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V-ΔmiRNAs和BLV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组学分析
8
作者 刘伟琦 李宵 +2 位作者 吕观新 连帅 王建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肿瘤增生性疾病,在我国奶牛群中广泛流行,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行业的发展。BLV一般通过子宫内感染及摄入受感染的牛奶和... 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肿瘤增生性疾病,在我国奶牛群中广泛流行,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行业的发展。BLV一般通过子宫内感染及摄入受感染的牛奶和初乳发生感染,感染后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易感。作为BLV高效复制所必需的功能元件,BLV-miRNAs在肿瘤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BLV-miRNAs对奶牛乳腺组织的影响缺乏报道。研究使用BLV和BLV-ΔmiRNAs 2种病毒分别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UMI绝对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BLV和BLV-ΔmiRNAs 2种病毒感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后,基因转录水平发生变化,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进程中,包括基因转录(HMGA1、C1QBP、PTMA等)、细胞衰老(HMGA1、SERP1等)、细胞增殖迁移(PTPRJ、EPPK1等)、病毒感染复制(HMGA1、C1QBP等)、蛋白质代谢(SERP1、USE1等)、免疫功能(PTMA、PTPRJ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BLV-miRNAs可以激活代谢通路、miRNA与癌症、病毒感染、病毒致癌、IL-17信号通路、粘附连接等信号通路。因此,BLV-miRNAs在BLV感染奶牛乳腺组织时可能通过影响乳腺上皮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细胞状态,从而加快病毒感染进程,促进病原菌的侵染,加快奶牛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LVmiRNAs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白血病病毒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转录组学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脂质体的制备及胞内抗菌活性
9
作者 杨书博 苑庆欣 +4 位作者 陈麒百 王培 高东阳 李鹤 宋军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38-4645,共8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封递送噬菌体入胞及噬菌体脂质体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本试验采用薄膜水合法制备脂质体,用于包封噬菌体SDQ制备噬菌体脂质体,并测定其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激光粒度仪测... 本试验旨在探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封递送噬菌体入胞及噬菌体脂质体对牛乳腺上皮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本试验采用薄膜水合法制备脂质体,用于包封噬菌体SDQ制备噬菌体脂质体,并测定其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噬菌体脂质体粒径大小、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脂质体结构特征。采用CCK-8法测定噬菌体脂质体对MAC-T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平板计数法测定噬菌体脂质体入胞效率和胞内杀菌活性。最终,选择大豆卵磷脂、胆固醇、吐温80、十八胺以8∶2∶1∶0.5比例制备脂质体,包封噬菌体SDQ后制备噬菌体脂质体(Lip-p-7)。Lip-p-7包封率大于50%,在温度(4~60℃)和pH值(2~11)范围内活性稳定。Lip-p-7平均粒径为1262.5 nm,Zeta电位从中性转向带负电荷,表明脂质体成功包封噬菌体SDQ;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小于0.7,表明其均匀分散。制备后的Lip-p-7储存于4℃条件下,可在90 d内保持完整活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脂质体可有效提升噬菌体SDQ入胞数量,降低MAC-T细胞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综上,本试验为脂质体作为载体递送噬菌体入胞,为治疗胞内细菌感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噬菌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牛乳腺上皮细胞 胞内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阴性菌外膜囊泡介导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传递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赵泽鹏 刘双淇 +2 位作者 万珈旭 高东阳 宋军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5,共7页
外膜囊泡(OMV)是革兰阴性菌分泌的双层纳米级球形分泌物。OMV能够将细菌成分传播到环境中,成为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新的水平基因转移(HGT)途径,加速了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菌株的扩散,给临床感染治疗造成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外膜囊泡(OMV)是革兰阴性菌分泌的双层纳米级球形分泌物。OMV能够将细菌成分传播到环境中,成为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新的水平基因转移(HGT)途径,加速了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菌株的扩散,给临床感染治疗造成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细菌OMV的研究进展,包括OMV的组成、生物学功能、产生及调节机制,以不同细菌为例阐述了OMV在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影响HGT的因素,以期为OMV和细菌的HGT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囊泡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水平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多药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对鸡胸肉抑菌作用
11
作者 潘顺圆 陈麒百 +4 位作者 王宏月 孔祥宇 庞申雨 高东阳 宋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7,共9页
目的:以耐多药奇异变形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其对鸡胸肉的抑菌作用。方法:以耐多药奇异变形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噬菌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一步生长曲... 目的:以耐多药奇异变形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其对鸡胸肉的抑菌作用。方法:以耐多药奇异变形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噬菌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一步生长曲线和噬菌体稳定性;通过点斑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范围;提取噬菌体基因组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平板计数法评价噬菌体对生物被膜清除能力;采用平板计数法评价噬菌体对不同材料上生物被膜清除效果,以及测定4℃和25℃条件下噬菌体对鸡胸肉的抑菌能力。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长尾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vB_PMC-PL1;全基因组分析该噬菌体属于Demerecviridae家族Novosibvirus属,未发现与毒力、抗生素耐药性和整合酶相关的基因;vB_PMC-PL1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20 min、裂解量为106 PFU/cell;在pH 3~11、4~50℃条件下活性稳定;宿主范围显示,vB_PMC-PL1不但能裂解奇异变形杆菌,还能裂解普通变形杆菌;平板计数结果显示vB_PMC-PL1能有效清除不锈钢和高密度聚乙烯上形成的细菌生物被膜。在4℃条件下vB_PMC-PL1处理6 h后,鸡胸肉中细菌数量分别减少0.95(lg(CFU/g))(MOI=1 000)和1.01(lg(CFU/g))(MOI=10 000);在25℃条件下vB_PMC-PL1处理9 h后细菌数量分别减少1.50(lg(CFU/g))(MOI=1 000)和1.67(lg(CFU/g))(MOI=10 000)。结论:vB_PMC-PL1能够裂解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并对奇异变形杆菌生物被膜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和清除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变形杆菌噬菌体资源库,而且为变形杆菌噬菌体鸡尾酒的开发与食品生物防控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裂解性噬菌体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鸡胸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自噬影响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4 位作者 毕栏 赵鹏宇 蒋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6-941,950,共7页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荧光,并计算各组细胞增殖率及细胞自噬小体的数量。Ed U染色法观察可见,各实验组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的量逐渐减少,对照细胞绿色荧光的量基本无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5);MDC染色法观察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中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增多(P<0.01)。上述结果表明,牛坏死杆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该细胞发生自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自噬基因Beclin-1和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及自噬蛋白LC3和P62的相对表达水平。RT-q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 h后RAW264.7细胞中Beclin-1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感染2 h和4 h时该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P62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中LC3-Ⅱ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升高(P<0.01),P62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上述结果从自噬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其蛋白表达水平均证明牛坏死杆菌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了自噬,首次证实牛坏死杆菌可以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自噬,并且抑制该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牛坏死杆菌的感染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小鼠巨噬细胞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屈菜红碱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苑庆欣 刘阔 +4 位作者 包旭华 高东阳 李鹤 宋军 周志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70-4678,共9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活性及探究其抗菌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分析CHE对MRSA的抗菌活性;检测CHE对MRSA细胞... 本研究旨在阐明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E)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活性及探究其抗菌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分析CHE对MRSA的抗菌活性;检测CHE对MRSA细胞壁及细胞膜的完整性、通透性,结合电镜观察MRSA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从而对CHE抗菌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检测CHE对MRSA菌株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与ROS相关因子造成的影响,并结合荧光定量及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验证CHE抗菌机制。结果表明,CHE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μg·mL^(-1),最小杀菌浓度为12.5μg·mL^(-1)。CHE可通过破坏MRSA菌株细胞细胞壁及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且CHE处理后可抑制MRSA呼吸链SdhABC等基因表达,从而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使ROS水平升高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综上,本研究对CHE抗MRSA的抗菌机制进行探究,为临床防治MRSA感染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屈菜红碱 抗菌机制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杆菌外膜囊泡诱导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和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毕栏 赵鹏宇 +3 位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72-1278,共7页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经姬姆萨染色和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羊中性粒细胞形态。电镜观察可见OMV为球形囊泡状结构且纯度较高。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细胞为典型的杆状核和分叶核样中性粒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羊中性粒细胞为圆形,而5μg/mL OMV刺激组细胞出现细胞肿胀、体积变大变形的现象,且刺激2 h~6 h上述细胞变化更明显。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OMV刺激后的羊中性粒细胞中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MV刺激1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1),其他炎性小体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刺激2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刺激4 h和6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平极显著下降(P<0.0001),NLRP3、IL-1β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aspase-1、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刺激时间后均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5μg/mL的Fn 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2 h可激活NLRP3炎性小体;5μg/mL的Fn OMV可在基因水平上启动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并形成自噬小体。本研究为Fn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外膜囊泡 NLRP3炎性小体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