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肉鸽多重病原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分析
1
作者 黄运福 唐作顺 +5 位作者 梁海皇 兰天艳 银慧慧 曾雪颜 彭婷 刘伟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6期64-69,共6页
试验旨在了解广西某肉鸽养殖场病死鸽携带的病原,为当地鸽病的防控提供参考。试验对送检的病死青年鸽采集咽喉拭子,解剖观察内脏病理变化并采集肝、肾、脾、肺等组织,通过病理剖检、显微镜观察、病毒核酸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等方法进... 试验旨在了解广西某肉鸽养殖场病死鸽携带的病原,为当地鸽病的防控提供参考。试验对送检的病死青年鸽采集咽喉拭子,解剖观察内脏病理变化并采集肝、肾、脾、肺等组织,通过病理剖检、显微镜观察、病毒核酸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同时进行病毒对鸡胚的适应性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显微镜观察到病死鸽携带鸽毛滴虫,病毒核酸检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圆环病毒(PiCV)和鸽疱疹病毒(PiHV)。PiHV能够通过鸡胚培养,但PiCV仅表现一定适应性。病原菌分离鉴定为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敏感,白色念珠菌对制霉菌素和克霉唑敏感。研究表明,病死鸽为PPMV-1、PiCV、PiHV、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鸽毛滴虫混合感染,提示鸽场需要重视对鸽病的防控并做好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 圆环病毒(PiCV) 鸽疱疹病毒(PiHV) 大肠杆菌 白色念珠菌 鸽毛滴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全琛宇 周英宁 +11 位作者 蒲婵娟 陈婷婷 许心婷 卢冰霞 许艺兰 赵硕 杨讯业 段群棚 秦毅斌 李斌 陈忠伟 何颖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93-2903,共11页
【目的】掌握广西地区无乳链球菌流行规律和耐药特征,为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贵港市、北海市、玉林市罗非鱼养殖场病鱼肝脏、脾脏、脑等组织作为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对分离菌株形态观察及16S rRNA测序分... 【目的】掌握广西地区无乳链球菌流行规律和耐药特征,为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贵港市、北海市、玉林市罗非鱼养殖场病鱼肝脏、脾脏、脑等组织作为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对分离菌株形态观察及16S rRNA测序分析进行病原鉴定;利用PCR方法检测各分离菌株血清型、主要毒力基因,并采用K-B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共分离38株链球菌,分离菌株在血平板上形成乳白色圆形、具备溶血环的小菌落;革兰染色为阳性,呈典型短链状,经鉴定均为Ⅰa型无乳链球菌;分离菌株均能扩增出毒力基因sodA、cylE、gapC、bac和bca,但未能扩增出毒力基因scpB;38株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较低,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达到85%以上;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青霉素G、头孢哌酮敏感性达100%。38株分离菌中有23株分离菌株呈多重耐药性,耐药数量为3~10重,其中4重及以上为1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4.21%。【结论】广西地区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临床菌株主要血清型为Ⅰa型,其主要毒力基因为sodA、cylE、gapC、bac和bca;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提示避免使用该类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肾炎病毒荧光RT-RA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3
作者 赵俊柯 余丹 +7 位作者 喻华英 尹文巧 张艳芳 谢志勤 李小凤 吴嫒琼 谢芝勋 韦英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为建立禽肾炎病毒(ANV)的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T-RAA)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ANV ORF 1b基因保守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探针中间分别标记FAM荧光基团、BHQ1淬灭基团。提取ANV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作为模板,以PEGBF/R作... 为建立禽肾炎病毒(ANV)的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T-RAA)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ANV ORF 1b基因保守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探针中间分别标记FAM荧光基团、BHQ1淬灭基团。提取ANV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作为模板,以PEGBF/R作为引物,采用PCR扩增ANV ORF 1b基因保守序列,并克隆于pMD18-T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ANV-ORF1b并采用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作为模板,采用矩阵法筛选确定最优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39℃恒温,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0.64μmol/L和0.48μmol/L条件下20 min内可实现对目的片段的有效扩增,并且扩增结果可直接观察,由此初步建立了ANV荧光RTRAA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ANV、鸡星状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禽腺病毒等16种禽类常见病原,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检测到ANV,与其他病原均无交叉反应;以10倍倍比稀释后的重组质粒标准品pANV-ORF1b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荧光RT-RAA方法扩增,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对pANV-ORF1b的检测限为1.5×10^(1)拷贝/μL;对3个不同浓度的pANV-ORF1b在同一时间和3个不同时间点利用建立的荧光RT-RAA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200份采自广西南宁不同地区的临床样品采用本实验建立的荧光RT-RAA方法以及RT-PCR和RT-qPCR方法检测。荧光RT-RA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品为43份(21.5%),阴性样品为157份(78.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品为45份(22.5%),阴性样品为155份(77.5%);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样品为38份(19%),阴性样品为162份(81%),荧光RT-RAA检测结果与RT-qPCR和RT-PC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5.55%和88.37%。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ANV荧光RT-RA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适用于ANV的临床大规模检测,为ANV所致疫病的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肾炎病毒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荧光法 ORF 1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4
作者 喻华英 曾婷婷 +8 位作者 杨宗维 王粲 牙侯勋 万丽君 罗思思 李孟 谢芝勋 于美玲 谢丽基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55,共9页
为满足基层实验室对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K,ALV-K)检测需求,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RPA-LFD)的ALV-K快速检... 为满足基层实验室对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K,ALV-K)检测需求,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RPA-LFD)的ALV-K快速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通过细胞培养分离鉴定出一株ALV-K,并以此分离株的前病毒DNA作为建立检测方法的模板;其次,针对ALV-K gp85基因保守位置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的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和反应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敏感性预试验并以预试验检测限优化反应时间;最后,以优化反应时间进行敏感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ALV-K RPA-LFD反应体系在引物浓度为0.45 mmol/L,探针浓度为0.14 mmol/L,39℃条件下反应21 min,其检测限为4.86×10^(2) copies/反应的ALV-K DNA,并且不与其他常见禽类病原体核酸发生非特异扩增反应;30份临床病料中有14份ALV-K阳性,与单重PCR方法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建立的ALV-K RPA-LFD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仪器,能够直观地观察结果的优点,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ALV-K,特别是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检测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ERIC-PCR指纹分析
5
作者 卢冰霞 陈婷婷 +10 位作者 许艺兰 周英宁 梁家幸 黄广杰 江新华 李斌 秦毅斌 赵硕 曾家家 陈忠伟 何颖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4-23,71,共11页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淡水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感染情况,从广西各地养殖场采集克氏原螯虾,取肝胰腺进行细菌分离,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细菌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耐药性试...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淡水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感染情况,从广西各地养殖场采集克氏原螯虾,取肝胰腺进行细菌分离,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细菌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耐药性试验和ERIC-PCR指纹分析。分离获得40株弗氏柠檬酸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40株弗氏柠檬酸杆菌对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头孢拉定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已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对氟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禁用兽药)、环丙沙星,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的林可霉素、多磷类的磷霉素和氯霉素类的氟苯尼考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ERIC-PCR指纹分析结果表明,这40株弗氏柠檬酸杆菌共分为16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地区克氏原螯虾源弗氏柠檬酸杆菌也具有显著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弗氏柠檬酸杆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分析 ERIC-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亚型禽流感病毒RT-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婷婷 李孟 +9 位作者 谢芝勋 李丹 谢丽基 罗思思 张民秀 王盛 谢志勤 范晴 阮志华 粟永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1-66,共6页
以H1亚型AIV的HA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重组聚合酶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PA),通过RT-PCR方法优选出1套引物,进而优化体系的反应温度、最佳探针及引物浓度,使用优化后的最佳反应体系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并探索该方法能达到的最短反应时间... 以H1亚型AIV的HA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重组聚合酶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PA),通过RT-PCR方法优选出1套引物,进而优化体系的反应温度、最佳探针及引物浓度,使用优化后的最佳反应体系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并探索该方法能达到的最短反应时间,利用侧向流动免疫(LFD)试纸条观测反应后的结果,最终建立检测H1亚型AIV的RT-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RT-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在探针工作浓度为0.14 mmol/L,37℃条件下反应20 min,可最低检测到1.5×10^(2)copies/反应的H1亚型AIV RNA,其他常见家禽病原体未见阳性反应。该方法与RT-PCR及鸡胚分离鉴定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可满足H1亚型AIV临床快速鉴别诊断的需求,为基层兽医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亚型AIV 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RT-RPA-L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毒力测定及与商品疫苗株抗原性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青红 华俊 +6 位作者 谢丽基 谢芝勋 曾婷婷 李孟 罗思思 李丹 谢志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来源4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及现有商品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测定4株新城疫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ean death time,MDT)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 为了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来源4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及现有商品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测定4株新城疫病毒的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ean death time,MDT)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ICPI),分别制备油乳苗,再与商品疫苗NDV La Sota株、A-Ⅶ株分别接种SPF鸡,收集单因子血清进行HI交叉试验和细胞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基因Ⅵ型NDV B27为中等毒力毒株,基因Ⅶ型NDV B9、基因Ⅸ型NDV B14、基因Ⅻ型NDV GX01为强毒株;HI交叉试验结果显示,基因Ⅵ型NDV B27和基因Ⅸ型NDV B14抗原同源性为0.64,抗原性差异微小,其他毒株之间的抗原同源性为0.69~0.99,抗原差异不大;细胞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基因Ⅵ型NDV B27和基因Ⅸ型NDV B14抗原同源性为0.42,基因Ⅵ型NDV B27和基因Ⅱ型疫苗株La Sota抗原同源性为0.47,抗原差异较大,其余毒株及疫苗株La Sota之间抗原差异微小。试验结果可为后续筛选NDV疫苗候选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基因型 抗原性 致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鸽圆环病毒Cap和Rep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运福 颜国庆 +5 位作者 唐林生 韦建兴 银慧慧 赵武 姜源明 刘伟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旨在了解广西某肉鸽场鸽圆环病毒(PiCV) Cap和Rep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PCR技术对感染PiCV的鸽组织样品克隆Cap和Rep基因并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ap和Rep基因大小分别为816 bp和954 b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 研究旨在了解广西某肉鸽场鸽圆环病毒(PiCV) Cap和Rep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PCR技术对感染PiCV的鸽组织样品克隆Cap和Rep基因并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ap和Rep基因大小分别为816 bp和954 b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ap和Rep基因与XJ1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5%和97.6%。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ap和Rep基因与XJ1毒株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表明,广西鸽群中存在PiCV流行,其Cap和Rep基因与XJ1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较近,这为广西地区PiCV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圆环病毒 Cap基因 Rep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羊驼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秦若甫 陶立 +5 位作者 潘建波 李常挺 彭昊 吴翠兰 兰美益 李军 《广西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75-77,共3页
羊驼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地国家,我国于2002年从澳大利亚首次引入饲养,它具有性情温顺、体型适中、耐粗饲、食量小、定点排泄、载畜量高、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少等优良生物学特性,作为观赏动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1]。202... 羊驼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地国家,我国于2002年从澳大利亚首次引入饲养,它具有性情温顺、体型适中、耐粗饲、食量小、定点排泄、载畜量高、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少等优良生物学特性,作为观赏动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1]。2023年6月,广西某市旅游公司的羊驼发生死亡情况,经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剖检、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由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混合感染引起。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感染 观赏动物 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传播 羊驼 病例报告 志贺氏菌 载畜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纯化牛蒡子木脂素工艺优化及其解热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国庆 曾雪颜 +5 位作者 银慧慧 黄运福 姜源明 兰天艳 何深宏 刘伟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8-104,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牛蒡子木脂素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其解热镇痛作用。试验建立牛蒡苷和牛蒡苷元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方法,优化大孔树脂纯化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工艺,并建立干酵母致热小鼠模型和醋酸致痛小鼠模型探讨牛蒡子木脂素解热镇... 试验旨在研究牛蒡子木脂素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其解热镇痛作用。试验建立牛蒡苷和牛蒡苷元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方法,优化大孔树脂纯化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工艺,并建立干酵母致热小鼠模型和醋酸致痛小鼠模型探讨牛蒡子木脂素解热镇痛作用。结果显示:最佳纯化工艺为优选树脂型号为AB-8,上样量1 BV,上样流速2 BV/h,以纯水洗脱4 BV,再以50%乙醇洗脱5 BV,收集50%洗脱液。经纯化后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纯度为68.52%和8.07%,转移率为81.07%和73.47%。解热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6、7 h时纯化物高剂量组及给药7 h时纯化物中剂量组体温变化显著降低(P<0.05),给药6 h时纯化物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体温变化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_(2)(PGE_(2))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纯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小鼠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纯化物高剂量组小鼠下丘脑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5)。镇痛试验结果显示,粗提物组疼痛抑制率为36.59%,纯化物低、中、高剂量组疼痛抑制率为57.01%、50.65%、62.56%。研究表明,牛蒡子木脂素纯化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其解热机制与致热因子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介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子 木脂素 大孔树脂 解热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卡斑病毒抗体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11
作者 陈赫威 杨清 +8 位作者 曹佳媛 韦珊珊 陆晨阳 林俊 覃绍敏 陈凤莲 吴健敏 陈樱 马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6,共8页
阿卡斑病毒(AKAV)是一种主要感染牛羊的虫媒病毒,近年来在我国流行日趋复杂。为了建立一种更加灵敏、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动物AKAV抗体的方法,本研究以重组AKAV N蛋白和HRP标记的重组AKAV N蛋白分别为捕获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 阿卡斑病毒(AKAV)是一种主要感染牛羊的虫媒病毒,近年来在我国流行日趋复杂。为了建立一种更加灵敏、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动物AKAV抗体的方法,本研究以重组AKAV N蛋白和HRP标记的重组AKAV N蛋白分别为捕获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首次成功建立检测AKAV抗体的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该方法与蓝舌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牛肠道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8%,重复性好;与AKAV阻断ELISA试剂盒相比,敏感性高32倍,检测时间缩短42 min,检测结果κ系数为0.826,符合率极高;通过中和试验验证其准确性高。本研究建立的AKAV抗体检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简便、快速、准确,为AKAV大规模样品监测、血清学调查、疫病防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斑病毒 N蛋白 双抗原夹心CLE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鼻支原体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12
作者 徐悦 段群棚 +12 位作者 赵硕 吴先华 张胜斌 马青兰 张扬祖 金宣讲 覃秀珍 冯明 卢冰霞 许心婷 全琛宇 何颖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48,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猪鼻支原体(Mhr)的新型检测方法,基于Mhr的P 37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成功建立了一种Mhr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并使用该检测...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猪鼻支原体(Mhr)的新型检测方法,基于Mhr的P 37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成功建立了一种Mhr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并使用该检测方法对64份疑似或确诊Mhr的临床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应用。结果显示,建立的RAA检测方法可于24℃恒温条件下,在20 min内完成对Mhr核酸的扩增,且与Mhp、SIV、APP、HPS、PRRSV等其他猪主要呼吸道疫病病原核酸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该方法对Mhr核酸的最低检出限为1.25×10^(-4)copies/μL,灵敏度高;选择阳性质粒扩增3次,均有清晰条带,重复性好;应用该方法检测了64份疑似呼吸道疫病阳性的猪鼻拭子样本,Mhr阳性率为48.43%(31/64),与实验室已建立的Mhr及猪肺炎支原体的Taq Man双重荧光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成功建立了用于Mhr的RAA检测方法,该具有特异、敏感、反应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合养殖场及基层实验室对Mhr的早期初步鉴别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 鉴别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鸡源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显文 谢丽基 +4 位作者 谢芝勋 曾婷婷 华俊 何竞铭 卿崇程 《畜禽业》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发病鸡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染色镜检、生化实验、血清学鉴定、DNA测序、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6株沙门氏菌,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征符合肠炎沙门氏菌特性;DNA测序结果...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发病鸡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染色镜检、生化实验、血清学鉴定、DNA测序、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6株沙门氏菌,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征符合肠炎沙门氏菌特性;DNA测序结果与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为100%;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菌株能致死SPF鸡,并复制出与临床表现一致的病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为广西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氏菌 分离鉴定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运福 颜国庆 +8 位作者 唐作顺 兰天艳 曾雪颜 银慧慧 赵武 姜源明 俸祥仁 刘伟 彭婷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0-75,共6页
[目的]为肉鸽养殖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以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病死鸽肝脏组织、腹泻鸽肛拭子和死胚鸽蛋中各分离到1株大肠杆... [目的]为肉鸽养殖中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以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病死鸽肝脏组织、腹泻鸽肛拭子和死胚鸽蛋中各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分别命名为E.coli-SW、E.coli-FX、E.coli-SP;3株大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15种药物耐药,能检测到TEM、aacC2、aacC4、qnrA、sul1、sul2、floR和tetA耐药基因;3株大肠杆菌均能致死小鼠,E.coli-SW和E.coli-FX检测到fyuA和irp2毒力基因,而E.coli-SP未检测到毒力基因。[结论]分离的3株大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和一定的致病性,可为当地鸽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鸵鸟源烈性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15
作者 谭奕舟 王乐平 +6 位作者 李军 李常挺 白慧丽 马春霞 尹杨燕 彭昊 王晓晔 《广西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142-145,共4页
为分离能够有效裂解鸵鸟源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本试验通过双层平板法,从规模化鸵鸟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烈性噬菌体GXHZ-tn3;投射电镜观察显示,GXHZ-tn3的头部大致呈六角形,直径约为50 nm,尾部长约120 nm,属于长尾... 为分离能够有效裂解鸵鸟源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本试验通过双层平板法,从规模化鸵鸟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烈性噬菌体GXHZ-tn3;投射电镜观察显示,GXHZ-tn3的头部大致呈六角形,直径约为50 nm,尾部长约120 nm,属于长尾科噬菌体;在30℃~60℃可以保持效价稳定,在pH 4.0~11.0可以保持噬菌体活性;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122 PFU/cell;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GXHZ-tn3可以在LB肉汤中有效抑制宿主菌9 h,使得后者迟滞期推迟6 h以上,并将其浓度降低1~2个数量级。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一株鸵鸟源烈性大肠杆菌噬菌体GXHZ-tn3,其特异性强,在较大的pH和温度范围内可保持活性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裂解性能,该结果可为未来开发应用耐多药大肠杆菌噬菌体GXHZ-tn3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鸵鸟 噬菌体 大肠杆菌 生物学特性 体外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bla_(SPM)基因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马玲 杨清 +5 位作者 韦珊珊 覃绍敏 许力士 韦珏 陈凤莲 林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测及细菌和胞外产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A/GX912;该菌对头孢噻呋钠和亚胺培南敏感,对美罗培南中介,对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脂肽类、单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株;PCR检测发现,菌株同时携带bla_(SPM-1)、bla_(OXA-48)和bla_(GIM-1)共3种碳青霉烯酶基因以及aph(3′)-Ⅱa、SulⅠ和norA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表型一致;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检测阳性,rhlR基因阴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对4周龄昆明小鼠有一定致病性,LD_(50)为2.51×10^(8)CFU/mL,胞外产物对小鼠无致病性。结果表明,从养殖场环境中分离鉴定到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lasR基因,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一定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耐药机制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酶 多重耐药 毒力因子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Ahy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研究
17
作者 陈婷婷 许佳乐 +7 位作者 许艺兰 何颖 卢冰霞 周英宁 许心婷 全琛宇 赵硕 陈忠伟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1,共10页
为探究AhyR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同源重组和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以自杀质粒pRE112和穿梭质粒pVLT33为载体,构建了AhyR基因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测定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泳... 为探究AhyR基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同源重组和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以自杀质粒pRE112和穿梭质粒pVLT33为载体,构建了AhyR基因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测定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泳动能力、溶血性和对克氏原螯虾的致病性。结果显示,PCR验证了突变株中AhyR基因的缺失及回补株AhyR基因的恢复,表明突变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WT相比,缺失株ΔAhyR和回补株AhyR+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无显著差异(P>0.05),ΔAhyR泳动能力和溶血能力显著上升(P<0.05)。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AhyR的半致死密度大幅下降,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损伤更严重,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坏死,肝小管管腔扩张,星形结构消失。试验结果表明,AhyR基因缺失增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但对生长状态无影响,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AhyR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中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AhyR基因 自杀质粒 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星状病毒实时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赵俊柯 余丹 +4 位作者 喻华英 尹文巧 张艳芳 谢志勤 谢芝勋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27,共6页
为建立针对鸡星状病毒(CAstV)的实时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T-RAA)检测方法,基于CAstV的ORF1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试验筛选,确定最优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好的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 为建立针对鸡星状病毒(CAstV)的实时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T-RAA)检测方法,基于CAstV的ORF1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试验筛选,确定最优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好的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测试。针对从广西南宁不同地区采集的20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RT-PCR和RT-qPCR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T-RAA方法能在20 min内完成反应,最佳反应温度为41℃,显示出极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达到1.4×10^(1)copies/μL,比普通RT-PCR高100倍。所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仅能扩增出CAstV病毒,而对其他病原体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RT-qPCR相比,实时荧光RT-RAA的检测结果符合率高达98.27%,而普通RT-PCR与RT-RAA相比符合率仅为82.45%。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灵敏且特异性强的实时荧光RT-RAA方法,适用于CAstV的临床大规模鉴别检测,为CAstV感染的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星状病毒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ORF1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圈病毒人源1型实时荧光RA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9
作者 余丹 赵俊柯 +6 位作者 尹文巧 张艳芳 李小凤 吴嫒琼 谢志勤 喻华英 谢芝勋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2,共8页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圆圈病毒人源1型(GyH1)的方法。试验通过比对GenBank中GyH1基因组序列,基于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GyH1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A...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圆圈病毒人源1型(GyH1)的方法。试验通过比对GenBank中GyH1基因组序列,基于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筛选和优化,建立GyH1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RAA方法可在20 min内鉴定GyH1;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圆圈病毒禽源1型(GyVg1)、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IV)、新城疫病毒(NDV)、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细小病毒(ChPV)、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鸡毒支原体(MG)、禽滑液囊支原体(MS)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筛出的引物探针可有效扩增,优化反应条件后检测限可达10~2拷贝/μL;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采用该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对231份样品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相符。研究表明,成功建立了实时荧光RAA方法,可用于GyH1的鉴别检测,为基层快速检测GyH1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圈病毒人源1型 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X15株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初探
20
作者 孙倩 宋瑞鹏 +7 位作者 林俊 覃绍敏 陆晨阳 杜泓明 岑敏 劳论邦 刘金凤 吴健敏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9,共13页
本研究针对1株分离自广西某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X15开展研究。GX15株基因全长为28 042 nt,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属于GⅡb基因亚型,分析其毒力相关基因发现GX15株在S蛋白上的多个中和抗原表位存在变... 本研究针对1株分离自广西某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X15开展研究。GX15株基因全长为28 042 nt,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属于GⅡb基因亚型,分析其毒力相关基因发现GX15株在S蛋白上的多个中和抗原表位存在变异,其中第254位天冬酰胺(N)和第255位色氨酸(W)的缺失不仅涉及病毒的中和表位,还涉及病毒的附着结构域(CAD),影响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而ORF3基因虽然具有PEDV高致病性毒株的分子特征,但在ORF3蛋白上却有F70I和A126T 2个突变。动物感染试验发现,GX15株以104.23TCID50的病毒液经消化道途径人工感染6日龄仔猪可引起腹泻并导致仔猪死亡,以101.23TCID50剂量感染仔猪,仔猪出现腹泻但未发生死亡。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建立PEDV动物感染模型并进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体外培养特性 遗传进化分析 动物感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