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脯加工工艺及其品质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宁 陈潇荷 +4 位作者 杨冉 屈凌波 赵昌成 李春霞 钱平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2期98-105,110,共9页
果脯是一类以新鲜果蔬为原材料经糖渍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休闲特色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味道柔软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关于果脯的研究日趋增多,如何使果脯产品朝着“低糖、低硫”健康化发展及实现果脯加工现代化生... 果脯是一类以新鲜果蔬为原材料经糖渍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休闲特色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味道柔软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关于果脯的研究日趋增多,如何使果脯产品朝着“低糖、低硫”健康化发展及实现果脯加工现代化生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对果脯生产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阐述了果脯贮藏期间品质劣变及其机制,对果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果脯新产品及加工新技术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脯 生产 加工工艺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织物和羊毛织物共用抗皱整理技术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煜斌 倪俊瑶 +1 位作者 肖红 范杰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93,共5页
为改善棉/羊毛混纺织物抗皱性较差、机可洗性能较差等问题,基于棉纤维及羊毛纤维在干态、湿态下的起皱原因,指出了防止起皱的方法及现有的3种典型抗皱机制,提出了棉、毛织物可共用抗皱整理的基本要求。对可用的棉、毛织物的共用抗皱整... 为改善棉/羊毛混纺织物抗皱性较差、机可洗性能较差等问题,基于棉纤维及羊毛纤维在干态、湿态下的起皱原因,指出了防止起皱的方法及现有的3种典型抗皱机制,提出了棉、毛织物可共用抗皱整理的基本要求。对可用的棉、毛织物的共用抗皱整理剂和新型的抗皱辅助整理方法进行了综述。棉、毛织物共用抗皱整理剂有乙二醛、甲壳质与壳聚糖、反应性有机硅、水溶性聚氨酯;新型的抗皱辅助整理方法有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法等,分析了其对棉织物和羊毛织物的抗皱、强力等性能的影响,对棉、毛织物共用抗皱整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纤维 毛纤维 棉毛共用 抗皱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波管评价的单兵头面部装备冲击波防护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康越 张仕忠 +3 位作者 张远平 柳占立 黄献聪 马天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6-188,共13页
为了优化单兵头面部防护装备结构,提升防护性能,首先开展了基于实爆场和激波管环境的裸头模抗爆炸冲击波对比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激波管对佩戴不同结构、不同防护等级的头盔-头模系统分别进行了正向及侧向爆炸冲击波防护性能测试,并... 为了优化单兵头面部防护装备结构,提升防护性能,首先开展了基于实爆场和激波管环境的裸头模抗爆炸冲击波对比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激波管对佩戴不同结构、不同防护等级的头盔-头模系统分别进行了正向及侧向爆炸冲击波防护性能测试,并对头盔-头模系统前部、前额部、顶部、后部、耳部以及眼部等重点区域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和持续作用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激波管的抗爆炸冲击波测试方法可替代外场实爆进行考核。受到冲击波正向作用时:两半盔头模顶部测点所测冲击波超压峰值约为喷管出口的1/6,是裸头模和一体盔头模的1/3;冲击波在两半盔顶部分体结构处分流卸压并形成叠加反射,导致作用时间延长(从5.5~8.5 ms),但超压峰值降低明显;对后部测点而言,冲击波的绕行和叠加使一体盔头模所测冲击波超压峰值(365 kPa)略高于两半盔头模(303 kPa),约为裸头模(148 kPa)的2.5倍。通过提高单兵头面部防护装备结构密闭性(如佩戴眼镜、耳罩或者防护面罩),可有效阻止冲击波进入头盔-头模系统内部,减弱叠加汇聚效应,提高单兵头面部装备防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冲击波防护 单兵装备 激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碳化物在柔性电磁吸波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恒宇 张宪胜 +1 位作者 肖红 施楣梧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187,共6页
针对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因反射电磁波导致二次污染,现有吸波材料厚重、易腐蚀、柔韧性差、吸波频带窄等问题,归纳总结了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MXene)及其柔性复合材料在吸波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了MXene所具有的本征缺陷、官能团... 针对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因反射电磁波导致二次污染,现有吸波材料厚重、易腐蚀、柔韧性差、吸波频带窄等问题,归纳总结了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MXene)及其柔性复合材料在吸波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了MXene所具有的本征缺陷、官能团、高导电率、大的比表面积对吸波性能的影响,提炼出MXene及其柔性复合材料的吸波机制。指出MXene及其柔性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化合物结构和形态结构、层层自组装、复合改性等方法,制备以吸收电磁波为主的电磁屏蔽材料,为新一代轻质超薄、柔性宽频、吸收型电磁屏蔽材料的发展及其在便携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应用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 二维碳化物 电磁屏蔽 吸波 柔性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式储能助力下肢外骨骼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5
作者 马建峰 马卿林 +3 位作者 孙得成 丁永清 骆岱鹤 陈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为了达到缓解人体行走时的关节压力、减轻关节负担和辅助人体行走的目的,基于人体行走原理提出了髋膝耦合被动式储能助力外骨骼设计方案。髋膝耦合机构用于实现膝关节的离散化助力,是以髋关节运动控制膝关节助力的离合控制方法。该文运... 为了达到缓解人体行走时的关节压力、减轻关节负担和辅助人体行走的目的,基于人体行走原理提出了髋膝耦合被动式储能助力外骨骼设计方案。髋膝耦合机构用于实现膝关节的离散化助力,是以髋关节运动控制膝关节助力的离合控制方法。该文运用仿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验证了该外骨骼的有效性。运用Adams对人-机模型进行联合仿真,验证外骨骼对人体助力的理论效果。在实际穿戴实验中,通过对比是否穿戴外骨骼人体运动时的能耗来验证外骨骼的真实有效性。对比仿真与穿戴实验数据证明该外骨骼能够降低12%~13%的人体运动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 髋膝耦合 储能 外骨骼 ADAMS仿真 人体耗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临界CO_(2)流体的洗绒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远彬 施楣梧 +5 位作者 肖红 文美莲 王荣 俞金林 徐导 龙家杰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2,共7页
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采用微乳液携带清洗剂的方法,对羊绒纤维进行清洗工艺研究。探讨了系统的清洗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参数对羊绒纤维脱脂率、白度等洗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采用微乳液携带洗绒剂的方法,能... 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采用微乳液携带清洗剂的方法,对羊绒纤维进行清洗工艺研究。探讨了系统的清洗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参数对羊绒纤维脱脂率、白度等洗绒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采用微乳液携带洗绒剂的方法,能够有效去除原绒纤维上的油脂、色素及其他相关杂质。推荐洗绒工艺条件为:洗绒压力20 MPa,流体温度60℃,清洗时间60 min。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采用该清洗技术对羊绒纤维表面的黏附杂质去除效果明显,清洗效率高,对纤维鳞片损伤较小。拉伸性能及手感评价结果显示,采用该清洗技术处理后羊绒纤维的拉伸断裂强力损失较小、断裂伸长率变化不显著,且具有优良的柔软性、滑爽性、蓬松性、回弹性及光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羊绒 清洗工艺 微乳液 脱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服装压及其与织物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宇飞 魏小红 +1 位作者 王越平 肖红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0,共7页
建立服装压与织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对于织物开发和服装设计都有重要意义。从服装压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测量出发,文章总结归纳了人体各部位、不同服装类型的舒适服装压范围,分析了现有与织物力学性能相关的服装压理论公式的意义及适用... 建立服装压与织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对于织物开发和服装设计都有重要意义。从服装压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测量出发,文章总结归纳了人体各部位、不同服装类型的舒适服装压范围,分析了现有与织物力学性能相关的服装压理论公式的意义及适用范围。详细阐述了现有各类服装压与织物力学性能间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包括通过实际测试、回归分析、仿真模拟等手段获得二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服装压测试、模拟及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舒适服装压和织物力学性能相关性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压 舒适服装压 织物力学性能 相关关系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极端低温环境人体皮肤温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咏馨 李晨明 +2 位作者 魏慧琳 赵友全 马天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28,共5页
为明确不同极端低温环境与防护装备下,日间清醒和夜间睡眠状态下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在-16℃~-30℃极端低温环境下,采用皮温测量系统对实验对象5个代表性部位(胸部、手臂、大腿、小腿和脚趾)皮肤温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日间测试胸... 为明确不同极端低温环境与防护装备下,日间清醒和夜间睡眠状态下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在-16℃~-30℃极端低温环境下,采用皮温测量系统对实验对象5个代表性部位(胸部、手臂、大腿、小腿和脚趾)皮肤温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日间测试胸部温度相对最高,大腿和小腿在实验中后期出现温度反转。夜间除脚趾外,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差异较小,大腿温度相对最高,小腿温度与其他部位分离。研究结果可为低温环境下防护服研发与保暖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环境 皮肤温度 脚趾温度 防护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阻燃尼龙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吕成 周杰睿 +2 位作者 张华鹏 冯新星 左燕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28,共4页
共聚阻燃尼龙可以有效解决尼龙可燃性和燃烧熔融造成火势扩散的问题,在航天航空、建筑、纺织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尼龙主要的阻燃改性方法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磷系阻燃尼龙、氮系阻燃尼龙、协效阻燃尼龙等新型共聚阻燃尼龙材... 共聚阻燃尼龙可以有效解决尼龙可燃性和燃烧熔融造成火势扩散的问题,在航天航空、建筑、纺织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尼龙主要的阻燃改性方法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磷系阻燃尼龙、氮系阻燃尼龙、协效阻燃尼龙等新型共聚阻燃尼龙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从阻燃性能、综合性能、阻燃剂的研发角度对阻燃尼龙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 阻燃改性 共聚阻燃 阻燃剂 反应型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尼龙1211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广建 张丽丽 +1 位作者 张长琦 冯新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07-4111,共5页
采用一步法聚合了尼龙1211。FT-IR与~1 H NMR测试结果表明尼龙1211被成功聚合;同时尼龙的结晶结构、热性能、粘弹行为能用WAXD、TGA、DSC、DMA进行表征。WAXD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尼龙的晶型由α晶型向γ晶型转变;TGA和DSC测... 采用一步法聚合了尼龙1211。FT-IR与~1 H NMR测试结果表明尼龙1211被成功聚合;同时尼龙的结晶结构、热性能、粘弹行为能用WAXD、TGA、DSC、DMA进行表征。WAXD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尼龙的晶型由α晶型向γ晶型转变;TGA和DSC测试结果表明,尼龙1211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与热稳定性;DMA测试结果表明,在低温下依旧拥有优异的韧性与冲击强度;根据力学性能与吸水率测试可知,尼龙1211在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同时,其具有更低的吸水率,使得机械性能、热力学性能在不同湿度条件下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1211 聚合 低吸水率 力学性能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拉伸性能建模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华 刘帅 杨瑞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2,共6页
为分析和预测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对其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拉伸曲线的不同阶段,建立由Kelvin元件、Maxwell元件和线性弹簧并联组成的五元件非线性黏弹模型,对复合纱拉伸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构建多项式模型对其应力... 为分析和预测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对其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拉伸曲线的不同阶段,建立由Kelvin元件、Maxwell元件和线性弹簧并联组成的五元件非线性黏弹模型,对复合纱拉伸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构建多项式模型对其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长丝包覆复合包芯纱线拉伸断裂曲线由3个阶段组成,分别是小应变线性阶段、大应变阶段和强力波动阶段;五元件非线性黏弹拉伸模型可较好解释复合纱拉伸曲线3个阶段的应力-应变特征,理论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相符,二者相关系数大于0.999,可用于预测双长丝包芯包覆复合纱的拉伸断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纱 拉伸性能 断裂特征 黏弹力学模型 强力预测 复合包芯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碳化物Ti_(3)C_(2)T_(x)/磁性材料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季惠 张恒宇 +1 位作者 王妮 肖红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39,共7页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合物Ti_(3)C_(2)T_(x),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和独特的层状结构,通过介电损耗可实现较好的高频微波吸收性能。引入磁性材料增加磁损耗机制,双重损耗机制有望获得优异的吸波性能且拓宽吸波频带。文章介绍了Ti_(3)C_(2)T_(x...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合物Ti_(3)C_(2)T_(x),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和独特的层状结构,通过介电损耗可实现较好的高频微波吸收性能。引入磁性材料增加磁损耗机制,双重损耗机制有望获得优异的吸波性能且拓宽吸波频带。文章介绍了Ti_(3)C_(2)T_(x)和磁性材料的电磁性能及吸波机制,分析了Ti_(3)C_(2)T_(x)分别与铁氧体、磁性金属颗粒及其合金和Ti_(3)C_(2)T_(x)/磁性材料衍生物复合的吸波性能及电磁波衰减机制。分析表明,Ti_(3)C_(2)T_(x)与磁性材料复合,其综合吸波性能要优于单一组分,且可以通过改变负载量来调整吸波强度和带宽,为制备低频下吸收强度高的吸波材料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碳化物 磁性材料 复合吸波材料 吸波 多重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类似结构的石墨烯和MXene在电磁吸波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恒宇 陈剑英 +1 位作者 肖红 王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67-3074,共8页
石墨烯和MXene作为两大新型二维材料,均具有高电导率、大比表面积,质轻等独特的结构与性能,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特别掀起对具有类石墨烯结构的MXene的研究热潮。对两者的结构、吸波性能及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其单一材料... 石墨烯和MXene作为两大新型二维材料,均具有高电导率、大比表面积,质轻等独特的结构与性能,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特别掀起对具有类石墨烯结构的MXene的研究热潮。对两者的结构、吸波性能及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其单一材料、与碳纳米管、磁性粒子、导电聚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电磁吸波领域的研究,并提炼出两者的吸波机制与吸波材料的设计原则,期待可以为基于二维材料的“薄、轻、柔、宽”新型电磁吸波材料的设计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MXene 碳材料 二维材料 电磁吸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织物结构抗皱整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煜斌 肖红 范杰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改善棉织物抗皱整理后强力下降严重的缺点,采用印花方式在棉织物表面部分施加抗皱整理,即结构抗皱整理,通过受力分析明确了最佳印花图案,探究了棉织物结构抗皱整理下,不同糊料用量、漏印率、图案尺寸及同样尺寸下的质量增加量对抗皱... 为改善棉织物抗皱整理后强力下降严重的缺点,采用印花方式在棉织物表面部分施加抗皱整理,即结构抗皱整理,通过受力分析明确了最佳印花图案,探究了棉织物结构抗皱整理下,不同糊料用量、漏印率、图案尺寸及同样尺寸下的质量增加量对抗皱整理后织物强力和折痕回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织物结构抗皱整理在漏印率78.45%,0.5 mm半径圆形图案下,可以达到折皱回复性能与强力保留率的最优比。在折皱回复性能与完全浸轧抗皱整理接近的条件下,断裂强力保留率达到60%以上,且同时提高了抗皱整理后棉织物的吸湿透气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抗皱整理 柠檬酸 改性2D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锦纶56与锦纶66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郝新敏 郭亚飞 +3 位作者 张长琦 夏鹏泽 乔荣荣 闫金龙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共5页
对生物基锦纶56与锦纶66的吸湿性能、耐酸碱性能、染色性能以及锦纶织物的阻燃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基锦纶56的吸湿快干性优于锦纶66,虽然耐酸碱性略差,但仍可满足生产加工与使用需要;生物基锦纶56本体具有阻燃性能,其极限... 对生物基锦纶56与锦纶66的吸湿性能、耐酸碱性能、染色性能以及锦纶织物的阻燃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基锦纶56的吸湿快干性优于锦纶66,虽然耐酸碱性略差,但仍可满足生产加工与使用需要;生物基锦纶56本体具有阻燃性能,其极限氧指数可达32.0%以上,通过与其他纤维混纺可满足各类防护服装的阻燃需要;生物基锦纶56可采用酸性、中性、活性染料染色,染色成品得色深,K/S值均可达到16以上,并且色牢度在4级以上,可以满足各类混纺针织服装的染色和印花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锦纶56 锦纶66 吸湿性 耐酸碱性 阻燃性 染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VOC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雪强 李志刚 潘国立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6,共9页
麻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质、环保、耐冲击等特点,是极具附加值与潜力的材料。但传统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纤维分散不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大量释放等问题,制约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介... 麻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质、环保、耐冲击等特点,是极具附加值与潜力的材料。但传统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纤维分散不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大量释放等问题,制约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介绍了麻纤维固相共混热致复合的材料制备方法、麻纤维表面处理技术、麻纤维复合材料一步法制备技术、麻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等制备工艺,并对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纤维 固相共混 脱胶 界面改性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射式超声波跨金属厚壁无线通信系统
17
作者 查柯丞 李晨明 曹自平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616,共9页
跨金属无线传输是超声波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实际应用中超声波在金属/超声波换能器界面处因反射而造成回波干扰是这类通信系统的天然缺陷。尽管利用回声消除技术能一定程度地克服回波干扰,但这需要调用大量电路硬件或计算资源。该... 跨金属无线传输是超声波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实际应用中超声波在金属/超声波换能器界面处因反射而造成回波干扰是这类通信系统的天然缺陷。尽管利用回声消除技术能一定程度地克服回波干扰,但这需要调用大量电路硬件或计算资源。该文在超声波跨金属厚壁通信系统中摒弃传统的直射式探头而选用入射角为45◦的斜射式探头作为超声波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由于斜射式探头偏转了超声波在金属信道内的反射路径,从而大幅降低换能器接收到的回波。在不进行回波消除的前提下,以STM32为主控芯片和自制信号调理电路搭建了一套斜射式超声波跨金属厚壁无线通信系统,同时将之与选用直射式探头作为超声波换能器的通信系统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在接收信噪比方面斜射式系统(19.52 dB)远优于直射式系统(9.24 dB),在穿透60 mm的厚铝板时系统实时通信速率达到1.2 Mbit/s,并可实现实时声频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通信 超声波换能器 金属信道 声频无线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噻吩-蒽单元的无规共聚物电化学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18
作者 郭亚飞 陶益杰 +3 位作者 梁高勇 董梦杰 王美慧 郝新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5-172,共8页
蒽单元嵌入聚噻吩主链能显著调控聚合物的变色性能,但其聚合电位偏高易导致聚合物的成膜质量和性能较差。为降低含蒽单元的单体电聚合电位,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了9,10-二(2-噻吩基)蒽单体(Th-An-Th),并分别在BFEE,BFEE+CF_(3)COOH,Li... 蒽单元嵌入聚噻吩主链能显著调控聚合物的变色性能,但其聚合电位偏高易导致聚合物的成膜质量和性能较差。为降低含蒽单元的单体电聚合电位,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了9,10-二(2-噻吩基)蒽单体(Th-An-Th),并分别在BFEE,BFEE+CF_(3)COOH,LiClO_(4)/ACN和LiClO_(4)/PC等聚合媒介中进行电化学聚合。结果表明:Th-An-Th难以通过电化学反应共聚,但可以作为共单体与噻吩(Th),3-甲基噻吩(MeTh),3,4-亚乙基二氧噻吩(EDOT)和硒酸(SePh)在低电位下进行无规共聚,得到系列无规共聚薄膜P1,P2,P3,P4。循环伏安和FTIR测试证实了聚合过程和共聚物的特征结构,光谱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系列共聚物均具有丰富的颜色变换性能,在-0.6 V到1.0 V扫描下,P1,P3,P4膜可实现4种颜色的变化,且表现出良好的近红外变色能力。共聚物薄膜具有较快的开关响应速度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P4膜在521 nm处漂白和着色响应时间分别为1.9 s和3.4 s,光学对比度为35.6%,在210次循环变色后,共聚物光学对比度仅损失2.3%,电化学循环400次仍保持82%的电化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 电化学共聚 电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浅析
19
作者 马天娇 刘赫 宋景新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13,共5页
介绍了条码识别和射频识别两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军用物资贴标、物资入库、库内作业、物资出库、途中监控和到货验收与分发各个环节的任务,详细分析了自动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对自动识别标签的应用原则进行... 介绍了条码识别和射频识别两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军用物资贴标、物资入库、库内作业、物资出库、途中监控和到货验收与分发各个环节的任务,详细分析了自动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对自动识别标签的应用原则进行了阐述,针对自动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技术 信息化建设 条码识别 射频识别 军事物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的挤压重组米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宁 陈潇荷 +5 位作者 孟令卿 杨冉 屈凌波 赵昌成 李春霞 钱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7-328,共12页
为探究挤压重组米在不同温度贮藏时的品质变化规律,分析了在25、35、45和55℃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复水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同时采用动力学方程对关键指标进行拟合,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最后采用XRD、DSC和SEM来验证... 为探究挤压重组米在不同温度贮藏时的品质变化规律,分析了在25、35、45和55℃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复水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同时采用动力学方程对关键指标进行拟合,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最后采用XRD、DSC和SEM来验证淀粉老化的发生,进而说明引起挤压重组米品质劣变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挤压重组米L^(*)值和感官评分等在逐渐下降,b^(*)值、复水时间、硬度和咀嚼性等逐渐上升,且贮存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其中复水时间在25、35、45和55℃温度条件下贮存至120 d时增加率分别为7.14%、23.86%、31%与47.57%。以复水时间为指标的零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最高,并基于此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误差小于10%。XRD结果证实了挤压重组米在贮藏过程中淀粉结晶度上升,DSC分析显示糊化焓值上升,45℃条件下贮存120 d增加至1481.33 J/g。微观结构表明挤压重组米表观形貌随贮存时间延长逐渐变得粗糙。综上所述,复水时间是挤压重组米贮存过程中品质劣变的关键指标,基于此建立的程货架期预测模型较为可靠,且复水时间的延长与淀粉老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重组米 贮藏 复水时间 货架期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