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口腔患者细菌培养标本的检验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莉娜 黄萍 任鸿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介绍口腔细菌培养工作中如何积极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风险。实验室在疫情防控的第一时间,将临床口腔患者标本的细菌培养模式,从传统的以培养箱为单位,创新性地分划为以小型培养罐(培养盒)为单位的小格模式。实现... 介绍口腔细菌培养工作中如何积极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风险。实验室在疫情防控的第一时间,将临床口腔患者标本的细菌培养模式,从传统的以培养箱为单位,创新性地分划为以小型培养罐(培养盒)为单位的小格模式。实现了细菌培养鉴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标本接触和气溶胶风险的每一个步骤,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小型培养罐(培养盒)为单位的小格模式在细菌培养鉴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潜在的感染风险,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口腔疾病 细菌培养 微生物气溶胶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 被引量:5
2
作者 伍丹丹 郭军 +4 位作者 孟庆江 史庆辉 石利强 刘兆楠 王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7-890,共4页
目的:通过加强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CC)的认识,提高术前CT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原发ACC CT影像资料,其中35例行平扫,6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变主体位于腭部、口底各34例,上颌窦、面颊部、腮腺各8例,下... 目的:通过加强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ACC)的认识,提高术前CT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原发ACC CT影像资料,其中35例行平扫,6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变主体位于腭部、口底各34例,上颌窦、面颊部、腮腺各8例,下颌骨4例,下颌下腺3例。病变累及邻近2个以上解剖结构者67例。CT表现:受累部位见类圆形、条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82例,侵犯破坏邻近骨质52例,骨质呈压迫性改变3例。平扫或增强扫描见筛样改变52例。42例病变主体位于腭部及上颌窦者,19例见腭大孔扩大,18例见翼腭窝增宽或密度增高。4例发生于下颌骨者均可见大范围虫蚀状骨质破坏。结论:低密度筛样改变为ACC特征性CT改变;腭大孔扩大、翼腭窝增宽及密度增高有助于ACC的诊断;CT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但对病变侵犯范围评估不足;原发于下颌骨者骨质破坏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腺样囊性癌(ACC)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超声诊断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莉莉 王培 +1 位作者 史庆辉 郭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2-57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对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了32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结果: 32 例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仅1 例诊断为本病。32 例声像图表现为:单个...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对颌面颈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了32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结果: 32 例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仅1 例诊断为本病。32 例声像图表现为:单个多见,位于颈中部颈动脉的浅外侧约2 ~ 3 cm 处;椭圆形,外形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血供极丰富,Ⅳ级占72%。本病需与颈动脉体瘤、血管瘤、淋巴结核及淋巴瘤相鉴别;腺体内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还需要与腺体内其他良性肿瘤鉴别(例如腺淋巴瘤)。结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声像图误诊率高,但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可于手术前作出较准确定性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声像图 彩色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PL依赖外泌体途径调控BMMSCs诱导内皮细胞管腔形成
4
作者 董加一 赵疆东 +2 位作者 赵万民 刘文佳 李德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的作用方式。方法:首先对正常人BMMSCs(Nor-hBMMSCs)、低碱性磷酸酯酶症(HPP)患者BMMSCs(HPP-hBMMSCs)进行多向分化鉴定。其次以Nor-hBMMSCs为对照组,HPP-hBM...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的作用方式。方法:首先对正常人BMMSCs(Nor-hBMMSCs)、低碱性磷酸酯酶症(HPP)患者BMMSCs(HPP-hBMMSCs)进行多向分化鉴定。其次以Nor-hBMMSCs为对照组,HPP-hBMMSCs及通过慢病毒浸染法过表达ALPL基因的HPP-hBMMSCs(HPP-hBMMSCs+Plenti-ALPL)为实验组,通过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各组ECs成管腔能力。随后对HPP-hBMMSCs+Plenti-ALPL给予GW4869,比较其与HPP-hBMMSCs组对ECs管腔的形成能力的影响。最后收集Nor-hBMMSCs、HPP-hBMMSCs、HPP-hBMMSCs+Plenti-ALPL来源的外泌体,验证3组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对ECs成管腔能力的影响。结果:ALPL基因突变导致hBMMSCs诱导ECs管腔形成能力明显降低,在HPP-hBMMSCs过表达ALPL可恢复诱导ECs成管腔能力,并证明这一过程通过外泌体途径实现。结论:ALPL基因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依赖外泌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碱性磷酸酶 管腔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PL在BMMSCs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董加一 赵疆东 +2 位作者 陈骥 刘文佳 李德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及骨内H型血管的影响。方法:以正常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为对照组,取ALPL^(+/-)基因敲除小鼠mBMMSCs、HPP患者hBMMSCs及通...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及骨内H型血管的影响。方法:以正常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为对照组,取ALPL^(+/-)基因敲除小鼠mBMMSCs、HPP患者hBMMSCs及通过慢病毒浸染法敲减ALPL基因的hBMMSCs为实验组,通过Western-Blot及ALP染色法检测细胞中ALPL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管腔形成实验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各组成血管能力及H型血管的情况。结果:Western-Blot及ALP染色结果显示,经过慢病毒转染成功调控胞内ALPL基因表达,敲除ALPL基因导致小鼠干骺端附近H型血管数量及管腔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ALPL基因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骨内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磷酸酶 H型血管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