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钦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3-1768,共6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虽然发生率低,但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细胞免疫治疗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细胞免疫疗法治疗EB病毒感染的最新进展,包括制备方法的改进、新分离方法的使用及第三方CTL的应用,并探讨EB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秉含 张钦 +6 位作者 许亚茹 乔卓青 李欲航 陈健琳 胡亮钉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1-555,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98例,应用Kaplan Meier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98例患者中233例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58.5%。单因素分析表明,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人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泼尼松用量≥1 mg/kg与CM V感染发生率增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全相合(HR=2.765,P=0.000),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HR=3.866,P=0.000),泼尼松用量≥1 mg/kg(HR=4.767,P=0.000)使CMV感染的风险增加。结论:供/受者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应用ATG,及治疗过程中泼尼松用量≥1 mg/kg都会增加患者CM V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NK细胞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万露露 陈健琳 +13 位作者 徐诚 李渤涛 扈江伟 楼晓 杨帆 刘娜 苏永峰 蓝三春 王庆含 乔卓青 王雷 江岷 李欲航 胡亮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NK细胞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30 d外周血中NK细胞的计数及活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理指标综合评价患者aGVHD发病情况,分...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NK细胞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30 d外周血中NK细胞的计数及活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理指标综合评价患者aGVHD发病情况,分析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移植后发生aGVHD患者的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未发生aGVHD患者相比较显著降低,即655±216 cells/μl vs 1169±372 cells/μl(P=0.002)和7.3±3.6%vs 9.0±3.6%(P=0.008);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与发生0-Ⅰ度aGVHD的患者相比,NK细胞计数和活性分别为617±220 cells/μl vs 1081±399 cells/μl(P=0.001)和4.2±1.7%vs 8.3±3.5%(P=0.001)。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发病呈中度负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Ⅱ-Ⅳ度aGVHD组复发率高(57%vs 5%)(P=0.010),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下降(43%vs 84%)(P=0.010)。结论:移植后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的发生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通过监测NK细胞计数和活性可早期识别和预测aGVHD高危患者,也可能为aGVHD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邹秉含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621,共6页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控制HCMV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CTL对预防及治...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控制HCMV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CTL对预防及治疗HCMV感染均安全有效。目前针对HCMV特异性CTL的制备方法仍在探索中。利用抗原递呈细胞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制备CTL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开展大规模临床实验;利用肽特异性四聚体或病毒特异性γ-干扰素抗体直接从供者PBMC筛选CTL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供者外周血,且制备成本高;第三方CTL作为一种产品可以随时使用,但仍需解决HLA不相合的问题。另外,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也存在差异。本文对目前采用的制备H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方法及其疗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巨细胞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XB4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中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晶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60-963,共4页
作为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hox)家族成员,HOXB4编码一类同源盒DNA依赖的结构域核蛋白,是一类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自我更新及分化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此,hoxB4在HSC中的表达... 作为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hox)家族成员,HOXB4编码一类同源盒DNA依赖的结构域核蛋白,是一类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自我更新及分化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此,hoxB4在HS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证明,hoxB4的一些上游调控因子,如上游激活因子-1(USF-1)、上游激活因子-2(USF-2)和核因子Y(NF-Y),以及一些造血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及Wnt3a信号蛋白等,对hoxB4在HSC中的表达均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hoxB4基因的结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HSC中表达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xB4基因 造血干细胞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亚茹 李欲航 +9 位作者 陈水平 邹秉含 张钦 徐曼 孔维霞 盛红霞 胡国亮 廖丽 张斌 胡亮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53-1757,共5页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到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PG小鼠。移植后2、4周观察小鼠血象恢复情况;移植后4、6、8、10、12周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19^+细胞表达;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肝脏、脾脏中细胞表面CD45^+、CD19^+细胞表达;用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人Alu基因的有无。结果:免疫磁珠分选人的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6.3%;NPG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了清髓的效果;移植组小鼠4周外周血各系血细胞恢复到移植照射前水平;所有小鼠全部存活,移植组小鼠在4、6、8、10、12周均检测到人源CD45^+、CD19^+细胞;应用PCR方法检测移植组小鼠人Alu基因均为阳性。结论:经骨髓腔途径移植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CD34^+干细胞至NPG小鼠,可以建立人鼠嵌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干细胞 人源化小鼠模型 NPG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介导共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石蕊 徐曼 +2 位作者 苏永峰 张斌 陈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与造血干细胞共培养后Notch信号分子的改变。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方法分离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及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鉴定UC-MSC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进而,将UC-MSC与脐血CD34+造...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与造血干细胞共培养后Notch信号分子的改变。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方法分离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及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鉴定UC-MSC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进而,将UC-MSC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HSC)体外培养,实时PCR方法检测MSC及CD34+细胞表面Notch配体及受体表达以及表达是否存在变化;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Notch信号阻滞剂DAPT(γ-secretase抑制剂),比较Hes-1基因活化状态的改变。结果:体外实验显示:UC-MSC在形态学、细胞表面表型和诱导分化能力上均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UC-MSC及CD34+细胞表面存在Notch信号配体及受体的表达,共培养后Jagged 1、Notch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共培养后CD34+细胞中的Hes-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而加入DAPT后Hes-1基因表达未检出明显改变。结论:UC-MSC支持造血中,Notch信号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NOTCH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宁红梅 金建刚 +2 位作者 扈江伟 冯凯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 ,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 (HVGR)的可能途径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 ,将MSC分别以 8× 10 4 (A组 )、4× 10 4 (B组 )和 2× 10 4 (C组 )个细胞 孔分别接种于 6孔板 ,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 7天 ,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 0、2 4、72小时和 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 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 ,A组和B组CD4 + CD2 5 +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 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 ,CD4 + CD2 5 + 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 T细胞明显增多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T淋巴细胞 CD4^+CD25^+T细胞 CD8^+T细胞 GVHD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庞一琳 汤永永 +5 位作者 李倩 谢婧 臧学峰 刘婷婷 张斌 陈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14-718,722,共6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8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UC-MSCs与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以肿瘤细胞单独...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8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UC-MSCs与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以肿瘤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3 d后肿瘤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及分裂的代次。结果 UC-MSCs对HL60、THP1、K562、RPMI8226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对Raji及NCIH929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对Jurkat细胞仅在1∶1时起促进作用;而对于U937细胞,在UC-MSCs与U937比例为2∶1时起抑制作用,1∶4及1∶16时起促进作用,1∶1时无明显影响。结论UC-MSCs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作用不同。对4株白血病细胞系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淋巴瘤细胞株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U937细胞株可能是进一步研究这种对立现象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血液肿瘤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全球研究探索与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虎 丁国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3,共7页
多发性硬化症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世界上约200万患者深受其困扰,但面对此类疾病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即使当前针对病理性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也仅能减轻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症状,而且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因... 多发性硬化症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世界上约200万患者深受其困扰,但面对此类疾病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即使当前针对病理性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也仅能减轻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症状,而且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动物实验以及早期临床研究业已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神经再生和免疫调控能力,为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HOXB4蛋白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11
作者 徐晨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9-492,共4页
同源盒基因(HOX)家族中的HOXB4是造血细胞分化早期的重要调控因子,对调节造血干/祖细胞(HSPC)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TAT-HOXB4蛋白同样能有效扩增HSPC数量,并保留其在体内的分化潜能和长期再生潜... 同源盒基因(HOX)家族中的HOXB4是造血细胞分化早期的重要调控因子,对调节造血干/祖细胞(HSPC)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TAT-HOXB4蛋白同样能有效扩增HSPC数量,并保留其在体内的分化潜能和长期再生潜能。本文对TAT-HOXB4蛋白是否会诱发白血病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讨论的问题包括HOX基因及HOXB4基因的结构特征,HOXB4在HSPC增殖分化中的作用,HOX基因与白血病、TAT-HOXB4蛋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HOXB4 造血干细胞 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MYSM1基因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的建立及其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宇 朱恒 +6 位作者 江小霞 张斌 廖丽 刘元林 张毅 陈虎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9-55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特异性基因敲除,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基因敲除情况。为检测MYSM1敲除对MSC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将MYSM1基因敲除的MSC上清加入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在镜下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内炎性因子白介素4,干扰素γ、白介素17A和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的鉴定结果表明,CRISPR-Cas9技术稳定敲除了MSC细胞系内MYSM1基因。敲除了MYSM1基因之后的MSC上清显著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小鼠MYSM1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同时发现MYSM1敲除后MSC体外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此相关发现为深入研究MYSM1基因的功能,探索基因修饰MSC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 间充质干细胞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丹红 张斌 +2 位作者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的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CIK细胞和DC,并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的survivin和muc-1基因转染DC。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给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DC(1 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 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6例PR、6例SD、7例PD;客观反应率为35%,疾病控制率为65%;经细胞免疫治疗后Th1[(14.5±13.3)%vs(3.6±5.9)%,P〈0.05]、Th2[(1.0±0.7)%vs(0.6±0.5)%,P〈0.05]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改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食道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虎 楼晓 +8 位作者 江岷 胡亮钉 俞志勇 徐晨 李渤涛 宁红梅 李欲航 冯凯 刘广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C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0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后行DC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无一例发现有与DC免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为:DC组5年生存率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组。结论: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白血病效应 自体骨髓移植 免疫治疗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全球临床试验巡礼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虎 唐晓义 张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自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以来,全球范围的DC肿瘤疫苗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一系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有3种DC肿... 自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以来,全球范围的DC肿瘤疫苗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一系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有3种DC肿瘤疫苗获得了上市批准:Sipuleucel-T、CreaVax RCC和Hybricell,但基于DC的免疫治疗方法尚未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标准方法。为了让国内同行深入了解全球范围内开展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的现状,本文基于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认可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和PubMed网站数据库对全球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概况(地区和国家分布、涉及的肿瘤类型、开展年份和试验分期)作了介绍,重点对43项已经有论文发表的临床试验情况(受试者选择、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疗效评估方法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当前DC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工作的若干建议:健全我国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相关的监管政策;密切关注国际"体内DC靶向"策略的新动向;抓紧建立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和疗效评估的标准;加强对DC肿瘤疫苗的质量监控;重视DC肿瘤疫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注册;提高临床试验方案的质量;慎重选择受试患者和疗效评估时间点;治疗时应同步开展免疫监测等。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和讨论,并尽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临床试验 体内DC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治疗对肾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赛男 高海燕 +5 位作者 潘欣 廖丽 吴春喜 吴行伟 王丹红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CIK)(DC-CIK)免疫疗法治疗肾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CIK)(DC-CIK)免疫疗法治疗肾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分次回输给患者,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第1次治疗前1周和每次治疗后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本研究中6例晚期肾癌患者接受1~3疗程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病情稳定1例,疾病进展1例;近期有效率为60%,临床反应率为90%。治疗前及1~3疗程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的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CD4+CD25+T细胞(Treg细胞)治疗后有降低趋势(P<0.05)。除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外,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DC-CIK免疫治疗肾癌能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FDA批准的首个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的转化之旅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晓义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2-677,共6页
自本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于1973年发现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关键作用以来,有关DC肿瘤疫苗的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直到2010年4月,美国FDA才批准了首个以DC为主要效应细胞的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 自本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Ralph M.Steinman于1973年发现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关键作用以来,有关DC肿瘤疫苗的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直到2010年4月,美国FDA才批准了首个以DC为主要效应细胞的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又称APC8015或Provenge)用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转移性去势拮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成为自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颁布《国家癌症法》以来癌症研究40年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为了详细了解美国Dendreon公司为临床开发sipuleucel-T所经历的坎坷历程,本文对sipuleucel-T的制备过程和作用机制、sipuleucel-T I/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情况及研究结果、sipuleucel-T上市的竞争情况作了回顾和介绍,同时分析了临床应用sipuleucel-T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希望对致力于DC肿瘤疫苗研发乃至肿瘤免疫治疗的同行有所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势拮抗性前列腺癌 sipuleucel—T 临床试验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婷 唐晓义 +2 位作者 刘婷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毒副作用较轻、前景良好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其联合化疗对胃癌的治疗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目前所报道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但尚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毒副作用较轻、前景良好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其联合化疗对胃癌的治疗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目前所报道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但尚不足以充分证明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因为这些试验设计方案均存在一些缺陷,如为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明确胃癌类型、未标准化的CIK细胞制备方法和治疗方案、无用于预测CIK细胞治疗效果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等。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方能促进CIK细胞用于胃癌临床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胃癌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国梁 张金超 +1 位作者 王丹红 陈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9-804,共6页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3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后回...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3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实验室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后回输给患者。于第7、9、11、13天皮下注射DC,第11、13天静脉回输CIK。比较39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并评价安全性。结果 3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15例,进展(PD)12例;39例患者经DC-CIK治疗后的客观反应率为30.7%,疾病控制率为69.2%。接受≥2个疗程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1个疗程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Th1细胞、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3^+CD4^+CD25^+T细胞(即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9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非小细胞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临床转化的现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晓义 刘婷 +1 位作者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9-617,共9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无严重毒性反应、前景广阔的主动免疫治疗策略,自从1998年以来,已经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07年5月韩国FDA批准了一种称...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无严重毒性反应、前景广阔的主动免疫治疗策略,自从1998年以来,已经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07年5月韩国FDA批准了一种称为CreaVax RCC的自体DC疫苗用于mRCC的治疗。目前已经有31项非随机对照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了DC免疫治疗用于mRC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这些试验结果已经证实DC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对一小部分mRCC患者的有效性,但这些临床试验在受试者选择、DC疫苗的标准化、免疫学终点和临床终点的选择和评价等方面难以统一标准,这导致DC免疫治疗疗效的发挥受限且不同试验结果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另外,所开展的试验均为非随机对照小样本临床研究。因此,期待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以客观评估DC免疫治疗对mRC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应在临床试验中加强对DC免疫治疗联合mRCC一线治疗方案疗效的评价,以进一步开发对mRCC更加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转移性肾细胞癌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