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治疗初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仲凯励 苏航 +6 位作者 肖秀斌 刘静 鲁云 陈喜林 达永 路春蕾 张伟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对初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确诊的初治AITL患者9例。全组患者均接受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一线化疗... 目的:前瞻性研究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对初治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确诊的初治AITL患者9例。全组患者均接受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一线化疗。结果:全组患者发病中位年龄54岁,男∶女为2∶1,88.9%为Ann-Arbor stageⅢ~Ⅳ期,77.8%合并B症状。初诊时伴有贫血的患者占66.7%,LDH或β2微球蛋白升高占55.6%。EPOCH方案近期疗效CR率22.2%,总反应率66.7%。中位随访20个月,4年PFS和OS分别为11.1%和33.3%,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EPOCH方案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4度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77.8%和33.3%,44.4%的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结论: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一线治疗AITL患者较传统CHOP方案未见明显生存获益。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并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 EPOCH方案 初治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宋腾 张会来 +8 位作者 王华庆 李静敏 克晓燕 曹军宁 黄慧强 张伟京 朱军 范云 冯继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个周期,最多8个周期)。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例(4.3%)进展(PD),ORR为72%,DCR为95.7%。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年PFS率(40.6±5.3)%。48例(48%)出现3/4级不良事件,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24%和11%。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耐药 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