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在类别分析在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数据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琪 胡良平 +3 位作者 高颖 柳伟伟 马斌 张杨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观测结果为证候数据时潜在类别分析在样品聚类中的应用,及不同首发证候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1023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按首发证候进行聚类,计算各组患者各时点各证候的频率,并绘... 目的探讨观测结果为证候数据时潜在类别分析在样品聚类中的应用,及不同首发证候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1023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按首发证候进行聚类,计算各组患者各时点各证候的频率,并绘制线图。结果根据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的拟合统计量及似然比检验得出4个潜在类别的模型是首选模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可聚为4个亚组,"内湿+血瘀"组98人,"痰+血瘀"组485人,"血瘀"组266人,"多种证候"组160人。经潜在类别分析聚成的4组患者,各证候的发生率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结论潜在类别分析可用于观测结果为证候数据的样品聚类,聚类后各组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对更深刻地揭示缺血性中风病的病机本质,更准确地指导临床中医药干预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证候 潜在类别分析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TES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传合 陈虹 +5 位作者 胡良平 伏瑾 张惠芹 张嘉芹 张嘉琳 陈育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RANTES)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4例正常儿童、44例哮喘患儿血清中及45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上清中RANTES的含量,同时对45例哮喘患... 目的探讨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RANTES)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4例正常儿童、44例哮喘患儿血清中及45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上清中RANTES的含量,同时对45例哮喘患儿DNA样本进行RANTES基因型确定。结果哮喘患儿血清中RANTES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儿童(P<0.01)。未发现RANTES-403(G/A)、-28(C/G)两位点的不同基因型显著影响哮喘患儿血清RANTES蛋白的水平(P>0.05),但两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哮喘患儿,其PBMC分泌的RANTES水平有所不同:-403GA及-403AA基因型个体低于-403GG纯合型(P=0.06),-28CG杂合型个体低于CC纯合型(P<0.05)。结论趋化因子RANTES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RANTES基因启动子区单核甘酸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蛋白的表达,最终影响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 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转移分析在中医重复测量证候数据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琪 胡良平 +4 位作者 高颖 柳伟伟 马斌 张杨 鲍晓蕾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讨观测结果为重复测量证候数据时潜在转移分析在样品聚类中的应用,及聚类后不同类别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潜在转移分析将993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按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分... 目的探讨观测结果为重复测量证候数据时潜在转移分析在样品聚类中的应用,及聚类后不同类别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潜在转移分析将993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按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和阴虚6个证候分别在入院当天、7、14、28天4个时间点上进行聚类,计算所占百分比最大的两组患者在各时点上各证候出现的频率,并绘制线图。结果根据潜在转移分析模型的拟合统计量得出7个潜在状态的模型是首选模型,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可聚为7个亚组,"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组498人,"血瘀+内风"组251人,"阴虚"组87人,"血瘀+内火+痰湿"组63人,"气虚"组52人,"内火+痰湿"组26人,"血瘀"组16人。经潜在转移分析聚成的7组患者,占比例最大的两组患者各证候的发生率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结论潜在转移分析可用于观测结果变量为多个二值变量且为重复测量证候数据的样品聚类,聚类后患者各证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为临床医生确定中药干预证候的最佳时点提供了医学证据,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不同阶段各证候组合形式的针对性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重复测量 潜在转移分析 转移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茎段^(60)Co-γ射线及EMS诱变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淼 马晓梅 郭晋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3期45-45,71,共2页
以中1、中2、中3马铃薯茎段为材料,用10Gy、20Gy、30Gy、40Gy,50Gy、60Co-γ射线进行辐照,以不经辐照的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大,试管苗及继代苗的生长受到很大的抑制,10Gy对试管苗和继代苗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 以中1、中2、中3马铃薯茎段为材料,用10Gy、20Gy、30Gy、40Gy,50Gy、60Co-γ射线进行辐照,以不经辐照的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大,试管苗及继代苗的生长受到很大的抑制,10Gy对试管苗和继代苗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高剂量(>30Gy)严重抑制试管苗和继代苗的生长,20Gy应为马铃薯茎段辐照诱变的最适剂量。EMS处理分别以0.1%、0.3%、0.5%、0.7%、1.0%浸泡1h、2h、3h和4h,以未处理茎段(CK1)和磷酸缓冲液浸泡(CK2)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EMS浓度的增大、处理时间的延长,茎段的白化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浓度为0.7%的EMS处理4h或1.0%的EMS处理2h均可使马铃薯茎段半数死亡,是马铃薯EMS诱变的适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茎段 60Co-γ射线 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