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尹纪业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4,共6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内过氧桥,催化断裂后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和活性氧,是其发挥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的结构基础。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迄今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动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研究发现药物的高剂量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造血和免疫毒性、心脏毒性等,从体外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总结青蒿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为以扩大青蒿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检测指标为目的的毒理学评价和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毒理学 心脏毒性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中药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红 吴纯启 +1 位作者 江涛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5-982,共8页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为补益药而长期大量服用,其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肠道菌群可影响中药药理和毒理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况、常用的检测技术及其与何首乌所致肝毒性、黄芩直接作用于肠道、泽泻所致肾毒性及小柴胡汤所致肺炎等为代表的几种毒性作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组 肠道 中药 药理 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长期低剂量暴露致认知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闫长会 檀德宏 彭双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7-401,共5页
有机磷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其残留农药势必对环境造成持续污染,这种长期、低剂量的有机磷暴露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有机磷致神经毒性主要与胆碱酯酶抑制有关,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环境有机磷暴露人群胆碱酯酶没有明... 有机磷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其残留农药势必对环境造成持续污染,这种长期、低剂量的有机磷暴露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有机磷致神经毒性主要与胆碱酯酶抑制有关,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环境有机磷暴露人群胆碱酯酶没有明显抑制,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不仅受到突触可塑性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影响,也与学习记忆相关信号系统的激活,神经细胞骨架的降解以及神经发生等密切相关,随着非胆碱作用机制在有机磷致神经毒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有长期低剂量机磷农药暴露致认知功能损伤的表现及其可能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神经行为学表现 环境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剑宇 颜贤忠 彭双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5期54-59,148,共7页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d灌胃给药,收集12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d灌胃给药,收集12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尿样中氧化三甲胺、牛磺酸迅速下降,而柠檬酸、肌酐、2-酮戊二酸等代谢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乙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酸、氧化三甲胺、丙氨酸和牛黄酸的变化。乙酸、丙氨酸的显著上升表明动物出现了肾小管坏死,与以前报道的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关木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的毒性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木通 肾毒性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药理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盛治国 郭家彬 彭双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448,共5页
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既能保留体内细胞微环境的物质结构基础,又可体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药理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是外源化合... 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既能保留体内细胞微环境的物质结构基础,又可体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药理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是外源化合物遗传毒性、肿瘤多细胞耐药、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皮肤毒理学研究以及药物代谢与毒性试验等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在药理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三维培养 药理毒理学 毒性实验 药物筛选 多细胞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类药物体内分析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静 关勇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09-1314,共6页
多肽类药物是新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当今新药研究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目前,建立测定生物基质中多肽类药物的方法学是世界范围存在的难题,面临着诸多挑战。酶联免疫法(ELISA)及放射同位素标记是定量多肽类药物最常用的方法,... 多肽类药物是新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当今新药研究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目前,建立测定生物基质中多肽类药物的方法学是世界范围存在的难题,面临着诸多挑战。酶联免疫法(ELISA)及放射同位素标记是定量多肽类药物最常用的方法,应用广泛。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展迅速,高专属性、高灵敏度、应用广泛、简便快速等特点势必使其成为多肽类药物体内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上几种检测方法的优劣、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药物 生物检定法 酶联免疫法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信号转导及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许赫雷 吴纯启 +4 位作者 董延生 李曼 谢丽华 王全军 王茜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7-974,共8页
肝细胞癌复发率高、易转移和化疗耐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研究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肝癌干细胞(CSC)或肿瘤起始细胞的存在或残留。本文将重点围绕肝CSC特点,主要临床表征,自我更新信号通路Wnt/β联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 肝细胞癌复发率高、易转移和化疗耐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研究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肝癌干细胞(CSC)或肿瘤起始细胞的存在或残留。本文将重点围绕肝CSC特点,主要临床表征,自我更新信号通路Wnt/β联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3、NANOG、膜联蛋白A3/Jun激酶和四跨膜蛋白L6家族成员5/CD44讨论,并针对信号通路中潜在靶点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以期为寻找选择性靶向肝CSC自我更新信号的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肿瘤 干细胞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锌诱导金属硫蛋白对阿霉素致心脏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家彬 陈立娟 +3 位作者 闫长会 阳海鹰 王国强 彭双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725-728,共4页
目的:研究硫酸锌诱导金属硫蛋白(MT)对阿霉素(DOX)致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方法:雄性野生型小鼠(MT+/+)及敲除MT基因的转基因小鼠(MT-/-)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DOX组、锌预处理组、锌预处理+DOX组。动物单次腹腔注射DOX(15 mg.kg-1)或... 目的:研究硫酸锌诱导金属硫蛋白(MT)对阿霉素(DOX)致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方法:雄性野生型小鼠(MT+/+)及敲除MT基因的转基因小鼠(MT-/-)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DOX组、锌预处理组、锌预处理+DOX组。动物单次腹腔注射DOX(15 mg.kg-1)或生理盐水(NS),此前24 h及48 h分别给予锌(ZnSO4,20 mg.kg-1,s.c.)或NS预处理。给药4 d后测定心脏组织超氧阴离子(O2.-)水平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DOX能显著增加MT+/+小鼠及MT-/-小鼠心脏组织中O2.-的生成,耗竭GSH,上调eNOS的表达水平,而且MT-/-小鼠变化更为明显。Zn预处理能显著降低DOX致MT+/+小鼠O2.-生成增加以及GSH耗竭,抑制DOX诱导的eNOS表达增强,但在MT-/-小鼠中无此效应。结论:MT可抑制DOX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及GSH耗竭,此效应可能与eNOS表达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阿霉素 氧自由基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柔比星致心脏毒性的可能信号途径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家彬 盛治国 彭双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多柔比星(Dox)为临床常用的广谱、高效抗肿瘤药物,用于恶性淋巴瘤、实体瘤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心脏毒性严重限制其临床应用。Dox诱发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其具体机制至今尚不清楚。Dox可明显上调心脏组织中ROS及TNF-α水平,... 多柔比星(Dox)为临床常用的广谱、高效抗肿瘤药物,用于恶性淋巴瘤、实体瘤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心脏毒性严重限制其临床应用。Dox诱发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其具体机制至今尚不清楚。Dox可明显上调心脏组织中ROS及TNF-α水平,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负载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活化钙信号、p38MAPK、PI3K/Akt等多条信号途径。充分理解这些信号途径在Dox介导心脏毒性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防治Dox心脏毒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近年来Dox致心脏毒性的可能信号途径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心脏毒性 信号途径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