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静脉推注加滴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秀文 汤仲明 +3 位作者 宋海峰 朱宝珍 王丽萍 张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 研究猕猴静脉推注加滴注 (2 0 %∶80 % )10、2 0和 4 0 μg·kg- 1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后血清抗原浓度 时间变化和药代动力学并与静脉推注比较。方法 ELISA法 ,测定浓度的专一性、灵敏度、重现性和测定范... 目的 研究猕猴静脉推注加滴注 (2 0 %∶80 % )10、2 0和 4 0 μg·kg- 1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后血清抗原浓度 时间变化和药代动力学并与静脉推注比较。方法 ELISA法 ,测定浓度的专一性、灵敏度、重现性和测定范围 ,血清回收率和精密度均良好。结果 猕猴血清内源性水平(14 4± 10 1)ng·L- 1;静脉推注后即刻浓度最高 ,分别为 (33± 16 ) ,(5 6± 8)和 (91± 2 8) μg·L- 1,滴注期间稳定在 2 2~ 2 7,37~ 4 4和 6 3~ 6 5 μg·L- 1,提示控制药量和滴注速率可使浓度维持在不同水平。停药后浓度迅速下降 ,平均末端相半衰期 (t1/ 2 )为 2 .6~2 .9h。AUC( 0~∞ ) 随剂量成正比增大 ,全身清除率Cls不变。结论 在给药量范围内表现为线性药代动力学。静脉推注药代动力学与推注加滴注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静脉推注 静脉滴注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药代动力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二吡呋酯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4
2
作者 孟志云 窦桂芳 +3 位作者 孙文种 朱晓霞 张亮 汤仲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 研究了新型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二吡呋酯 (ADV)po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猕猴po或iv给药ADV后 ,血液中只检测到活性代谢物阿德福韦(ADF) ,因... 目的 研究了新型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二吡呋酯 (ADV)po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猕猴po或iv给药ADV后 ,血液中只检测到活性代谢物阿德福韦(ADF) ,因此用ADF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来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猕猴poADV后 ,tmax为 0 .99~ 1.70h ,t1/ 2 为 1.6 4~ 5 .4 3h ,Cl为 9.14~ 13.91L·h- 1·kg- 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19.9%。连续 7dpo给药(每日 1次 )后未发现药物累积现象。肾脏和肝脏中ADF的含量仅次于胃肠内容物。ADF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结论 在给药量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动力学 ,在靶器官肝脏中分布较多 ,主要从尿液中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二吡呋酯 药代动力学 阿德福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多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药代动力学,血小板计数和抗体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秀文 杨奎 +3 位作者 吕秋军 汤仲明 温利清 郭绍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研究猕猴多次 sc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 2 μg· kg-1· d-1× 2 0 d或保护剂白蛋白后药代动力学 ,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清 TPO抗体变化 ;通过猴血清对 TD- 3细胞依赖 TPO增殖效应的影响评价抗体性质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 研究猕猴多次 sc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 2 μg· kg-1· d-1× 2 0 d或保护剂白蛋白后药代动力学 ,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清 TPO抗体变化 ;通过猴血清对 TD- 3细胞依赖 TPO增殖效应的影响评价抗体性质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 rh TPO浓度表明在第 1 ,7和 2 0次注药后 cmax和 AUC0 -τ随注药次数增加明显降低 ,而 Tp 提前 ,提示 TPO存在时间依赖性非线性过程 .血小板于 d5开始增高 ,d 1 4达峰值 ,d 2 0仍保持较高水平 (2 97±2 7) % .于 d 9- 1 1出现低滴度抗 TPO抗体 ,d 2 1达最高滴度 (1∶ 2 5- 1∶ 1 2 5) .sc TPO和白蛋白后猴血清对 TD- 3依赖 TPO增殖效应均有轻微抑制作用 ,抑制曲线呈非中和抗体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 血小板生成素 药代动力学 猕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硬膜外和静脉注射 [^(125)I]虎纹毒素-1后的药代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戴舒佳 廖智 +2 位作者 刘秀文 梁宋平 汤仲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4-351,共8页
目的 比较大鼠硬膜外注射或iv [12 5I]虎纹毒素 1([12 5I]HWTX 1)后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 用Iodogen法标记HWTX 1。大鼠经硬膜外腔插管或尾静脉注射给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线检测体液中 [12 5I]HWTX 1浓度 ;γ 计数仪测... 目的 比较大鼠硬膜外注射或iv [12 5I]虎纹毒素 1([12 5I]HWTX 1)后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 用Iodogen法标记HWTX 1。大鼠经硬膜外腔插管或尾静脉注射给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线检测体液中 [12 5I]HWTX 1浓度 ;γ 计数仪测定组织放射性。结果 硬膜 脊椎样品放射性为注射放射性的 (2 2± 8) % ,表明硬膜外注射成功。两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不同 :硬膜外给药存在吸收相 ,10min达峰 ;cmax 和AUC随剂量递增 ;大鼠硬膜外和iv后 ,[12 5I]降解产物的浓度分别为 (2 .1± 1.1)和(6 .8± 2 .5 ) μg·L- 1(P <0 .0 1) ;末端t1/2 分别为2 .5~ 2 .8h和 2 .3h ;ClS 为 0 .74~ 1.18L·h- 1·kg- 1。硬膜外给予 [12 5I]HWTX 1的生物利用度 >82 %。两给药途径的分布不同 :iv后 10min ,大多数组织药物暴露水平高于硬膜外给药 (P <0 .0 5 )。放射性主要经尿排泄。结论 两种注射途径的放射性在不同组织中的生物分布及药物降解等差异支持了HWTX 1经硬膜外注射用作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虎纹毒素-1 药代动力学 硬膜外注射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硬膜外及静脉注射 [^(125)I]虎纹毒素-1的药代动力学(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廖智 戴舒佳 +2 位作者 刘秀文 汤仲明 梁宋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44-949,共6页
目的 研究与比较猕猴硬膜外 (ed)及静脉 (iv)注射虎纹毒素 1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Iodogen法标记虎纹毒素 1 ,按 0 388MBq·kg- 1 的剂量向猕猴第 3和第 4腰椎之间硬膜外腔及静脉注射标记后虎纹毒素 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 研究与比较猕猴硬膜外 (ed)及静脉 (iv)注射虎纹毒素 1后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Iodogen法标记虎纹毒素 1 ,按 0 388MBq·kg- 1 的剂量向猕猴第 3和第 4腰椎之间硬膜外腔及静脉注射标记后虎纹毒素 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猴血清中的药物放射性活度 ;γ 计数仪检测猴第 3和第 4腰椎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活度。结果 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 [1 2 5I]虎纹毒素 1。硬膜外给药 1 0min后 ,给药部位局部硬膜外腔的药物放射性占总给药量的0 38,说明硬膜外给药是成功的 .硬膜外及静脉给药后 ,血药浓度分别在 30min和 2min达峰 ,分别为 (0 70± 0 0 4 )MBq·L- 1 和 (4 98± 0 58)MBq·L- 1 。两种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不同 :猕猴硬膜外和静脉给药后 ,末端T12 分别为(1 0 36± 0 2 7)h和 (1 1 0 3± 1 1 6)h ;ClS 分别为 (1 2 9±0 0 7)L·h- 1 ·kg- 1 和 (1 2 5± 0 2 3)L·h- 1 ·kg- 1 ,硬膜外给予 [1 2 5I]HWTX 1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95± 5) %。结论 硬膜外和静脉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虎纹毒素 1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具有差异性 ,两种给药方式下 [1 2 5I]在猕猴体内的分布与吸收特点对于虎纹毒素 I的临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纹毒素-1 药代动力学 硬膜外注射 静脉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