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
作者 王帆 张云 +7 位作者 邵宗体 李玉琼 浦恩念 何志海 姚明国 别双双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7-774,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类1493只,取其肝、脾组织提取DNA后,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巴贝虫18S rRNA的150 bp目的片段作初筛,阳性者进一扩增18S rRNA 1600 bp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进行虫种特征分析。结果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6个县(市)小型兽类中检测出感染巴贝虫的小型兽类14只,总阳性率为0.93%(14/1493)。经序列分析与比对为田鼠巴贝虫的Otsu型和Kobe型,与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患者检出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较近的进化关系。6个县(市)的阳性率分别为:巧家县2.34%(3/128)、永善县2.06%(2/97)、元谋县1.88%(4/213)、德钦县1.03%(3/291)、香格里拉市0.95%(1/105)和水富县0.78%(1/128)。阳性小兽分属1目2科6属8种,检出巴贝虫阳性率分别是白尾松田鼠5.56%(1/18)、斯氏家鼠3.36%(4/119)、巢鼠3.33%(1/30)、西南绒鼠2.94%(1/34)、社鼠2.65%(3/113)、针毛鼠2.35%(2/85)、大耳姬鼠1.16%(1/86)、中华姬鼠0.98%(1/102)。巢鼠中检出巴贝虫为首次报道。在3种生境和海拔均检出小兽感染巴贝虫,其中1500~2500 m林区和高海拔居民区捕获的小兽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云南省金沙江沿岸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存在巴贝虫感染,这些地区巴贝虫的流行情况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金沙江流域 小型兽类 巴贝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S_IME307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分析
2
作者 王灿 刘慧莹 +4 位作者 高明明 米丽媛 喻鑫婷 米志强 柏长青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045-2056,共12页
目的以实验室保存菌株Pa175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学特征。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噬斑法分离并鉴定噬菌体;PEG8000浓缩NaCl沉淀法纯化噬菌体;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噬菌体,经... 目的以实验室保存菌株Pa175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学特征。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噬斑法分离并鉴定噬菌体;PEG8000浓缩NaCl沉淀法纯化噬菌体;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噬菌体,经磷钨酸负染染色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蛋白酶K/SDS法提取噬菌体DNA,对提取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得到1株裂解性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S_IME307,该噬菌体可以形成透明且有晕环的噬菌斑,全基因组大小为51545 bp。透射电镜结果显示vB_PaS_IME307的头部呈正二十面体形状,直径(66±2)nm,尾长(116±2)nm;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噬菌体为Mccleskeyvirinae病毒属,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vB_PaS_IME307在pH=4.0~11.0、60℃以下能够保持较高活性,感染周期约为60 min,其中包括10 min潜伏期和50 min暴发期,其暴发量为150 PFU/cell。结论噬菌体vB_PaS_IME307具有宿主特异性,对温度和pH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具有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细菌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及其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屠叶清 郑蕊 +1 位作者 罗德炎 王慧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60,共5页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类主要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蛋白,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可与多种病原体结合。近年随着人们对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深入,DC-SIGN在其中扮演的多方面作用逐渐被挖掘。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分子,DC-SIGN在固有免疫...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类主要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蛋白,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可与多种病原体结合。近年随着人们对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深入,DC-SIGN在其中扮演的多方面作用逐渐被挖掘。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分子,DC-SIGN在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介导病毒顺式和反式感染。本文从DC-SIGN的结构与功能、表达与配体入手,介绍其在不同物种中的同源物,最后综述其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研究和治疗DC-SIGN相关病毒感染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凝集素 DC-SIGN(CD209) 流感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耐受渗透脱水研究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王涛 孙静 +3 位作者 尹白露 于永慧 何卫平 段学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420,共6页
目的基于无生命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贝氏柯克斯体耐受脱水的实验室研究模型。方法梯度调整贝氏柯克斯体无生命培养体系中的渗透压条件,利用qPCR定量测定不同渗透压下贝氏柯克斯体在培养周期内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并描记生长曲线,进一步利用... 目的基于无生命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贝氏柯克斯体耐受脱水的实验室研究模型。方法梯度调整贝氏柯克斯体无生命培养体系中的渗透压条件,利用qPCR定量测定不同渗透压下贝氏柯克斯体在培养周期内基因组拷贝数变化并描记生长曲线,进一步利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真核细胞以及无细胞培养方法所得贝氏柯克斯体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感染BGMK细胞测定不同渗透压培养所得贝氏柯克斯体的感染性VFU。结果贝氏柯克斯体可在高渗透压条件的无生命培养基中适应性生存7 d以上,经高渗透压培养后的菌体脱水收缩且大小类似于小贝氏体,同时感染后24 h的VFU较对照组降低。结论成功建立了贝氏柯克斯体耐受高渗压脱水的研究模型,为下一步用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贝氏柯克斯体在自然环境中耐受干燥脱水的遗传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渗透压 脱水 无生命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体外生物学特性和对小鼠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程鹏博 陆灏 +7 位作者 曹超越 蒋南 张丽丽 赵月峨 鹿建春 周冬生 胡凌飞 杨文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索caf1基因缺失对鼠疫耶尔森菌体外生物学特性与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12a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技术对caf1基因缺失验证.比较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201在生... 目的探索caf1基因缺失对鼠疫耶尔森菌体外生物学特性与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12a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技术对caf1基因缺失验证.比较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201在生长速率、液体培养状态、聚集情况等体外生物学特性和对小鼠致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CR扩增结果证实,caf1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体外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与野生株相比,caf1基因缺失株的形态学和生长速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自凝聚率升高.肺递送途径LD50分析表明,caf1的缺失导致鼠疫耶尔森菌气溶胶感染小鼠半数致死剂量显著降低.结论不同途径感染结果表明,caf1基因缺失株相较于野生株,在肺递送、滴鼻、皮下、尾静脉注射4种途径下对BALB/c小鼠的毒力均降低.caf1基因的缺失导致鼠疫耶尔森菌自凝聚率升高,对BALB/c小鼠致病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caf1基因 CRISPR/Cas12a 毒力 自凝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汤丽 邵宗体 +12 位作者 段兴德 江佳富 贾娜 张云 何志海 李玉琼 刘正祥 浦恩念 陈星 刘洪波 蒋宝贵 高子厚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7-864,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种类及其分布,以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无形体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22个县(市)的130个采样点,捕获分属4目9科26属52种的小型兽类2 251只,取其脾脏组织提... 目的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种类及其分布,以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无形体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22个县(市)的130个采样点,捕获分属4目9科26属52种的小型兽类2 251只,取其脾脏组织提取DNA后,运用无形体通用引物,巢式PCR检测无形体16S rRNA 660 bp部分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后,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感染无形体种类,结合样本信息分析流行病学意义。结果共检出阳性样本27份,产物序列经比对为23份A.phagocytophilum,4份未分类无形体。总阳性率1.20%;阳性小兽分属3目6科7属12种,分别是:针尾鼹50.00%(1/2)、纹背鼩鼱12.50%(2/16)、珀氏长吻松鼠8.33%(1/12)、藏鼠兔5.66%(3/53)、白尾松田鼠5.41%(2/37)、西南绒鼠4.00%(2/50)、社鼠3.74%(4/107)、大足鼠3.57%(1/28)、斯氏家鼠2.20%(2/91)、大耳姬鼠1.85%(2/108)、中华姬鼠1.30%(4/308)和黄胸鼠0.69%(3/433),分布于5个县(市)。统计学分析表明,无形体的感染率雄性高于雌性,海拔>2 500 m捕获小兽感染率最高。不同生境和年龄的小兽感染率无差异。结论云南省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携带A.phagocytophilum,给当地人群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人群和媒介蜱、其它宿主的感染和分布等情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小型兽类 无形体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模型的南京地区蚊虫侵害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燕群 张守刚 +6 位作者 陆墨原 张艳 潘衍宇 王冲 吴起新 姚美雪 李成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基于南京地区蚊虫侵害密度,建立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方法,为进一步防控蚊媒病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2019年蚊虫密度进行预测。结果:拟合后的预测模型为ARIM... 目的:基于南京地区蚊虫侵害密度,建立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方法,为进一步防控蚊媒病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2019年蚊虫密度进行预测。结果:拟合后的预测模型为ARIMA(2,1,0)(1,1,0)_(12),模型残差序列为白噪声,模型预测拟合后R^(2)=0.907。结论:模型预测的拟合效果较好,说明ARIMA模型适用于开展蚊虫侵害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侵害 季节性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北部地区家畜无形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姚明国 江佳富 +7 位作者 高子厚 贾娜 汤丽 何志海 张青 张云 王帆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8-684,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家畜无形体感染状况,为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15个县市采集部分家畜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无形体16S rRNA基因片段;测定扩得基因片段DNA序列并对其做同源性比对,以确定...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家畜无形体感染状况,为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15个县市采集部分家畜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无形体16S rRNA基因片段;测定扩得基因片段DNA序列并对其做同源性比对,以确定无形体种类。结果共采集1791头牛、羊、犬、马、驴的血样,PCR扩增阳性503份,其中牛、羊和犬的阳性率分别为41.08%(228/555)、38.10%(240/630)、6.29%(35/556)。测定PCR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73株序列(14.51%)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226株序列(44.93%)属绵羊无形体(A.ovis),137株序列(27.24%)属边缘无形体(A.marginale),48株序列(9.54%)属血小板无形体(A.platys),16株序列(3.18%)属牛无形体(A.bovis),3株序列(0.60%)属山羊无形体(A.capra)。其中牛样本检出6种无形体,以边缘无形体为主;羊样本检出5种无形体,以绵羊无形体为主,未检测到山羊无形体;犬样本仅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15个县市中有12个县市的家畜样本检出无形体基因,盈江县阳性率最高(95.65%),主要是边缘无形体。对人致病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基因分别从牛(30份)、羊(8份)、犬(35份)样本检出,对人致病的山羊无形体从3份牛样本检出,这2种人兽共患病原体感染的家畜主要分布于滇西北的德钦和香格里拉地区。结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部分县(市)无形体感染的家畜主要是牛、羊,其次是犬,无形体种类丰富,需加强当地人无形体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家畜 无形体 16S 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耐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德福 安慧 +10 位作者 张健 赵禹宗 张明 郭佳佳 冯娇 刘雪飞 李春 白凤翎 李钰金 殷喆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1-317,324,共8页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给水产品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临床和养殖业者一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耐药性副溶血弧菌的大量出现。耐药性副溶血弧菌可以通过...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给水产品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临床和养殖业者一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耐药性副溶血弧菌的大量出现。耐药性副溶血弧菌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目前,文献报道关于副溶血弧菌耐药谱分析的较多,但关于耐药基因和相关移动元件、耐药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副溶血弧菌耐药性的情况及其耐药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药 质粒 移动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感染激活炎症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世青 袁媛(指导) 王景林(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83-2688,F0003,F0004,共8页
细菌感染是病原菌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抗衡的动态过程。近年炎症小体已成为细菌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前沿。炎症小体作为一种胞质大分子信号平台,一方面可诱导成孔蛋白Gasdermin D裂解,引发细胞焦亡,另一方面可介导IL-1β、I... 细菌感染是病原菌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抗衡的动态过程。近年炎症小体已成为细菌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前沿。炎症小体作为一种胞质大分子信号平台,一方面可诱导成孔蛋白Gasdermin D裂解,引发细胞焦亡,另一方面可介导IL-1β、IL-18成熟和释放。本综述概述了细菌不同组件诱导炎症小体组装的种类,同时探讨了不同炎症小体的激活机制,期待为后续宿主如何感应细菌感染,激发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了解细菌感染与宿主反应间的抗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小体 细菌感染 CASPASE-1 IL-1Β IL-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珊 赵明亮 +3 位作者 付梦姣 张家宁 周冬生 熊小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936,共8页
贝氏柯克斯体是重要人兽共患病——Q热的病原,Dot/IcmⅣ型分泌系统(T4BSS)是其重要致病因素。贝氏柯克斯体T4BSS分泌的效应蛋白参与调控柯克斯体寄生泡发育成熟,以及宿主细胞的物质分泌运送、自噬与凋亡、转录与翻译、炎性反应等信号通... 贝氏柯克斯体是重要人兽共患病——Q热的病原,Dot/IcmⅣ型分泌系统(T4BSS)是其重要致病因素。贝氏柯克斯体T4BSS分泌的效应蛋白参与调控柯克斯体寄生泡发育成熟,以及宿主细胞的物质分泌运送、自噬与凋亡、转录与翻译、炎性反应等信号通路,为贝氏柯克斯体的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效应蛋白 Dot/Icm IV型分泌系统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志海 和仙 +11 位作者 孙毅 蒋宝贵 邵宗体 张云 李玉琼 浦恩念 姚明国 王帆 别双双 高子厚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和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伯氏疏螺旋体 宿主动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源重组原理快速验证fim家族基因簇对鲍曼不动杆菌蹭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千姿 宁年智 王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旨在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对鲍曼不动杆菌靶基因片段进行同源重组替换,实现基因的快速敲除及功能验证。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b4294菌株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fim基因簇(全长4980 bp)上游901 bp、下游1028 bp的序列作... 目的旨在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对鲍曼不动杆菌靶基因片段进行同源重组替换,实现基因的快速敲除及功能验证。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b4294菌株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fim基因簇(全长4980 bp)上游901 bp、下游1028 bp的序列作为重组的同源臂;从pUC57质粒中扩增获得卡那霉素抗生素耐药盒(KanR);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上述3个片段连接,并将连接片段转化至鲍曼不动杆菌Ab4294中,筛选获得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质粒回补株,对所得菌株进行表型鉴定,探究fim基因簇的功能。结果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同源替换的方法成功构建了fim基因簇缺失的鲍曼不动杆菌Ab4294突变菌株;缺失菌株与野生株相比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异,蹭动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回补该基因簇后表型恢复。结论利用含有抗性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同源替换的方法成功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b4294的fim家族基因簇,该基因簇编码产物参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蹭动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 fim基因簇 蹭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隋成宇 王家桢 +4 位作者 张之珺 张丽丽 吕蒙 周冬生 杨文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其荚膜血清型分型、ST分型、耐药基因;利用PCR法对其荚膜血清型基因、毒力基因进行验证或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验证;利用液体气溶胶肺递送装置进行小鼠肺炎克雷伯菌攻毒试验以检测其致病性。结果基因鉴定结果显示6株菌均为K2荚膜血清型,分属ST14、ST65、ST700、ST86四种ST分型;6株菌共包含6种毒力基因、23种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皆对氨苄西林耐药,仅1株菌为多药耐药菌株;有4株菌为高黏菌株;有5株菌可导致小鼠死亡,初步判定为高毒力菌株。结论不同来源的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有1株NY 13294株为高毒力且多药耐药菌株,另有4株高毒力菌株对1~2类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离株 耐药性 致病性 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蚊虫空间分布预测及土地利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燕群 张守刚 +8 位作者 刘璐 马涛 李成国 王冲 陆墨原 张艳 赵姗姗 沈蕾 姚美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82-1688,共7页
目的:利用蚊虫监测点数据和遥感数据对南京市蚊虫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影响蚊虫的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基于ArcGIS地统计学的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模型进行空间预测并进行交叉验证,基于地理探测器对蚊虫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因... 目的:利用蚊虫监测点数据和遥感数据对南京市蚊虫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影响蚊虫的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基于ArcGIS地统计学的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模型进行空间预测并进行交叉验证,基于地理探测器对蚊虫土地利用驱动因素进行因子、交互和生态探测。结果:对蚊虫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发现南京市蚊虫空间分布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预测决定系数R2=0.9243;水田和水库坑塘、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分别是影响蚊虫分布的水域和城乡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结论:利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插值技术结合地理探测器可以对蚊虫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探索蚊虫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结果能真实反映南京地区蚊虫侵害现状及土地利用驱动因素,可以为制定地区爱国卫生政策和开展蚊媒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空间分布 预测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nexin A2基因敲除MDCK细胞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静 高洁 +7 位作者 夏苏苏 金志颖 康琳 高姗 杨浩 辛文文 赵宝华 王景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7,共5页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MDCK细胞中的Annexin A2基因,并验证其是否为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靶点,构建PALentiCRISPR v2重组质粒。借助Crispr/Cas9技术,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至MDCK细胞中...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MDCK细胞中的Annexin A2基因,并验证其是否为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靶点,构建PALentiCRISPR v2重组质粒。借助Crispr/Cas9技术,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至MDCK细胞中,用嘌呤霉素筛选敲除Annexin A2蛋白的MDCK细胞株,并通过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敲除效果。通过细胞毒性试验验证MDCK细胞膜表面的Annexin A2蛋白是否为ε毒素的受体蛋白。测序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敲除了MDCK细胞的Annexin A2基因,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敲除Annexin A2基因并不能减弱ε毒素对MDCK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Annexin A2蛋白不是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研究结果为今后MDCK细胞其他蛋白的敲除提供了试验方法,构建的Annexin A2基因敲除的MDCK细胞也为Annexin A2蛋白引起的其他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技术 基因敲除 ANNEXIN A2 MDCK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沿海地区O1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柳婷婷 李萍 +6 位作者 杨文辉 金大智 高姗 王菁 王景林 康琳 辛文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8,共9页
目的采用MLST方法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研究我国主要沿海地区192株O1群霍乱弧菌的种群结构、进化趋势及流行特性。方... 目的采用MLST方法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研究我国主要沿海地区192株O1群霍乱弧菌的种群结构、进化趋势及流行特性。方法PCR扩增192株O1群霍乱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adk、gyrB、mdh、metE、pntA、purM和pyrC,根据核酸序列信息获得其等位基因型及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利用DnaSP 5.0及eBURST Version 3.0分析序列多样性,SplitsTree 4.0、STRUCTURE 2.2等软件分析霍乱弧菌种群结构特征,同时数据库中非O1/O139群对应的STs也纳入分析,以比较其与O1/O139群对应STs在克隆群和种群结构方面的关系。此外还应用BioTyper软件,对霍乱弧菌蛋白指纹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92株O1群霍乱弧菌共22个序列型,其中11个为本研究新发现的序列型;ST189、ST191和ST184存在2个不同组别间的重组现象。SplitsTree 4.0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2个序列型共分成2个分支,STRUCTURE种群结构分析将22个序列型分为3个亚群,不同的16S rDNA序列存在共有的ST,如ST69、ST75和ST173;非O1/O139群对应的STs大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仅形成4个克隆群,在种群结构分析中大部分STs与O1/O139群对应的STs划分到同一个亚群中;MALDI-TOF M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距离为200时,22个STs被分为两组,当距离为100时,被分成3组;霍乱弧菌整体的重组率(包括O1/O139群和非O1/O139群)要远远高于O1/O139群的重组率。结论192株O1群霍乱弧菌MLST分析表明ST69和ST75是O1群霍乱弧菌最主要的2个序列型。7个管家基因重组/突变的比值差异较大,但整体而言,重组比突变更容易发生。O1/O139群和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间仍存在较大差异。霍乱弧菌MLST分型与基于蛋白指纹图谱的分型结果间尚未发现明显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O1血清群 多位点序列分型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携带mcr-1的食品动物源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德福 安慧 +10 位作者 张健 赵禹宗 张蕊 刘雪飞 杨立娜 白凤翎 李春 周冬生 李钰金 殷喆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45-150,共6页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初步鉴定了该菌的耐药谱,在此基础上测定多种药物对...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初步鉴定了该菌的耐药谱,在此基础上测定多种药物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常见的耐药基因,最后分析携带mcr-1的质粒的复制类型。结果表明,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耐药谱及MIC表明,该菌对青霉素类、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黏菌素类等耐药,对呋喃类、多肽类、喹诺酮类中介耐药,对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甘氨酰环素类敏感;常见耐药基因扩增表明,该菌携带bla_(CTX-M-1)、bla_(CTX-M-9)、bla_(TEM)、bla_(OXA-1)、mph(A)、qnr S和mcr-1等多种耐药基因;mcr-1基因位于与文献报道的pHNSHP45类似的IncI2型不相容性质粒上。本研究表明,mcr-1基因的宿主范围已由报道的大肠杆菌、沙门菌等进一步扩大至奇异变形杆菌,食品动物源性细菌耐药的形势非常严峻,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都是严重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1 食品动物 多药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 奇异变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AS-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雪欣 胡宸艺 +6 位作者 金志颖 万伟 李月 王菁 李岩伟 高姗 王景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6-672,共7页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随后用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得到抗体后利用分子互作测定抗体的亲和力,并利用该抗体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DAS-ELISA方法。通过棋盘法对该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DAS-ELISA方法进行性能评价及初步应用。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亲和力可达1×10^(-8),使用该高亲和力抗体建立的DAS-ELISA方法灵敏度为78 ng/mL,定量范围为78~312 ng/mL;与创伤弧菌溶细胞毒素(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VVH)、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αtoxin,CPA)以及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psilon toxin,ETX)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扇贝、花蛤和魁蚶制备海鲜模拟样本,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内添加重组蛋白构建标准曲线,评价本方法复杂基质中检出能力时发现灵敏度均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中添加菌液上清评价本方法检测天然毒素能力,检出率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种用于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检测的DAS-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复杂基质检测,有望开发成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快速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直接溶血素 多克隆抗体 DAS-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12a的室温稳定鼠疫耶尔森氏菌检测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一帆 吴耿珊 +6 位作者 王桐 张源 曹诗洋 谭亚芳 陈红艳 郭晓 杜宗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9-425,共7页
目的筛选并优化冻干保护剂组合,建立可室温稳定储存的、不影响试剂检测灵敏度的Cas12a鼠疫菌核酸检测冻干体系,为其应用于动物鼠疫监测的现场快速检测奠定基础。方法以鼠疫耶尔森氏菌pla基因为靶基因,选择9种常用冻干保护剂加入核酸检... 目的筛选并优化冻干保护剂组合,建立可室温稳定储存的、不影响试剂检测灵敏度的Cas12a鼠疫菌核酸检测冻干体系,为其应用于动物鼠疫监测的现场快速检测奠定基础。方法以鼠疫耶尔森氏菌pla基因为靶基因,选择9种常用冻干保护剂加入核酸检测试剂中,筛选有明显保护效果的4种保护剂进行优化。按照正交实验设计原则设计保护剂组合,通过37℃加速破坏实验及26℃室温稳定性实验对复合保护剂进行保护效果和灵敏度评价。结果加入蔗糖、山梨醇和海藻糖3种保护剂的冻干检测体系可在37℃稳定存放2周。室温下存放3个月后体系检测信号强度与37℃加速破坏1周时基本相当,同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依然能达到10-5 ng/μL,说明Cas12a检测试剂加入筛选得到的保护剂冻干后,可在室温下稳定保存至少6个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室温稳定CRISPR/Cas12a鼠疫菌检测体系可在室温下稳定存放至少半年,能够满足鼠疫菌现场快速检测中对试剂稳定性的需求。同时,本研究获得的复合保护剂组分对构建其它室温稳定CRISPR/Cas12a核酸检测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鼠疫耶尔森氏菌 Cas12a 冻干保护剂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