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产毒霍乱弧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郝彤宇 秦婧靓 +1 位作者 武雅蓉 崔玉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720-6726,共7页
非产毒霍乱弧菌指缺乏主要毒力基因ctxAB而不能产生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可以定植人类肠道,引起腹泻等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容易被忽视。基因组流行病学基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非产毒霍乱弧菌指缺乏主要毒力基因ctxAB而不能产生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可以定植人类肠道,引起腹泻等疾病,但由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容易被忽视。基因组流行病学基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结合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对食品和临床来源的非产毒霍乱弧菌进行溯源及传播分析。该学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对非产毒霍乱弧菌遗传多样性、致病机制及传播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部分非产毒霍乱弧菌谱系,如L3b和L9谱系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对食品质量安全形成风险。本文从基因组特征、遗传分型、重要遗传因子及国内外传播规律4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非产毒霍乱弧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非产毒霍乱弧菌的检测、监测及其相关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产毒霍乱弧菌 基因组流行病学 分型 传播 遗传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耐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德福 安慧 +10 位作者 张健 赵禹宗 张明 郭佳佳 冯娇 刘雪飞 李春 白凤翎 李钰金 殷喆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1-317,324,共8页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给水产品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临床和养殖业者一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耐药性副溶血弧菌的大量出现。耐药性副溶血弧菌可以通过...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给水产品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临床和养殖业者一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感染,但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耐药性副溶血弧菌的大量出现。耐药性副溶血弧菌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目前,文献报道关于副溶血弧菌耐药谱分析的较多,但关于耐药基因和相关移动元件、耐药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副溶血弧菌耐药性的情况及其耐药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药 质粒 移动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椿叶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紫欣 王宁 +1 位作者 杨帆 王志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74-281,共8页
目的研究香椿叶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db/db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自发性Ⅱ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模型,以二甲双胍为阳性药物,评价香椿叶提取物的降血糖和抗氧化功能。db/db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50 mg/(kg·... 目的研究香椿叶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db/db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自发性Ⅱ型糖尿病db/db小鼠为模型,以二甲双胍为阳性药物,评价香椿叶提取物的降血糖和抗氧化功能。db/db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50 mg/(kg·BW)]、高剂量香椿叶组[1.0 g/(kg·BW)]、低剂量香椿叶组[0.5 g/(kg·BW)]和安慰剂组,另设正常组。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水平,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胰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香椿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Ⅱ型糖尿病db/db模型小鼠血糖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胰岛纤维化。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香椿叶提取物可通过提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的磷酸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发挥降血糖作用。结论香椿叶提取物可能通过调控IRS-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延缓胰岛细胞纤维化,从而发挥降血糖作用,本研究为香椿叶作为防治高血糖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叶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底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生物危害学:保障生物安全的新学科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瑞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生物安全作为我国12个安全领域之一,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也于2020年10月颁布,为科学应对生物危害提供了法律基础。生物威胁来源及其危害对象(人、动物、植物和环境)都是多元的。目前,应对生物威胁仍是... 生物安全作为我国12个安全领域之一,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也于2020年10月颁布,为科学应对生物危害提供了法律基础。生物威胁来源及其危害对象(人、动物、植物和环境)都是多元的。目前,应对生物威胁仍是以"防生物危害医学"学科为基础,但在应对这种多元化生物安全问题上,显示出了该学科的局限性。该文在讨论生物安全概念演化和生物威胁类别的基础上,提出了防生物危害学新学科的发展及其涵盖范畴,以从学科发展角度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生物威胁 概念 分类 防生物危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亨尼帕病毒编码蛋白的特征及致病机制
5
作者 汪芳洲 谭凌云 +2 位作者 李燕 谷宏婧 王慧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02-3811,共10页
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HNV)是一类重要的新发人兽共患病原,经接触、口鼻传播感染可引发呼吸、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高达75%。HNV属于副黏病毒科单股负链RNA包膜病毒,随着环境变化,新的亚型不断涌现,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严重威胁全球公共... 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HNV)是一类重要的新发人兽共患病原,经接触、口鼻传播感染可引发呼吸、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高达75%。HNV属于副黏病毒科单股负链RNA包膜病毒,随着环境变化,新的亚型不断涌现,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然而,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预防疫苗及治疗药物也未上市,引起WHO高度关注,HNV疫苗与药物研发列入需要紧急研发蓝图清单。本文通过对HNV的病原学特征、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致病机制进行总结,为研制有效干预HNV感染的药物和疫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尼帕病毒 病原学 编码蛋白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nexin A2基因敲除MDCK细胞系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静 高洁 +7 位作者 夏苏苏 金志颖 康琳 高姗 杨浩 辛文文 赵宝华 王景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7,共5页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MDCK细胞中的Annexin A2基因,并验证其是否为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靶点,构建PALentiCRISPR v2重组质粒。借助Crispr/Cas9技术,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至MDCK细胞中...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MDCK细胞中的Annexin A2基因,并验证其是否为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靶点,构建PALentiCRISPR v2重组质粒。借助Crispr/Cas9技术,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至MDCK细胞中,用嘌呤霉素筛选敲除Annexin A2蛋白的MDCK细胞株,并通过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敲除效果。通过细胞毒性试验验证MDCK细胞膜表面的Annexin A2蛋白是否为ε毒素的受体蛋白。测序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敲除了MDCK细胞的Annexin A2基因,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敲除Annexin A2基因并不能减弱ε毒素对MDCK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Annexin A2蛋白不是ε毒素在MDCK细胞表面的受体,研究结果为今后MDCK细胞其他蛋白的敲除提供了试验方法,构建的Annexin A2基因敲除的MDCK细胞也为Annexin A2蛋白引起的其他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技术 基因敲除 ANNEXIN A2 MDCK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携带mcr-1的食品动物源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状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德福 安慧 +10 位作者 张健 赵禹宗 张蕊 刘雪飞 杨立娜 白凤翎 李春 周冬生 李钰金 殷喆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45-150,共6页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初步鉴定了该菌的耐药谱,在此基础上测定多种药物对... 在对食品动物源性多药耐药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携带mcr-1的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F160211,对其耐药表型及基因型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菌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初步鉴定了该菌的耐药谱,在此基础上测定多种药物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常见的耐药基因,最后分析携带mcr-1的质粒的复制类型。结果表明,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耐药谱及MIC表明,该菌对青霉素类、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黏菌素类等耐药,对呋喃类、多肽类、喹诺酮类中介耐药,对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甘氨酰环素类敏感;常见耐药基因扩增表明,该菌携带bla_(CTX-M-1)、bla_(CTX-M-9)、bla_(TEM)、bla_(OXA-1)、mph(A)、qnr S和mcr-1等多种耐药基因;mcr-1基因位于与文献报道的pHNSHP45类似的IncI2型不相容性质粒上。本研究表明,mcr-1基因的宿主范围已由报道的大肠杆菌、沙门菌等进一步扩大至奇异变形杆菌,食品动物源性细菌耐药的形势非常严峻,对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都是严重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1 食品动物 多药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 奇异变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小分子核苷类似物诊断与治疗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转归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笨 郭富强 +5 位作者 王伟伟 金宁一 金秋实 米志强 李昌 王茂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0-208,共9页
猫传染性腹膜炎(简称猫传腹)是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以严重腹腔炎症为特征的高致死性传染病,然而对其病原的诊断尚无公认的标准方法,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应用于兽医临床。因此,本研究通过描述一例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诊治过程,探索针对... 猫传染性腹膜炎(简称猫传腹)是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以严重腹腔炎症为特征的高致死性传染病,然而对其病原的诊断尚无公认的标准方法,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应用于兽医临床。因此,本研究通过描述一例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诊治过程,探索针对该病的合理诊疗手段。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临床症状、生化分析、血常规等检测方法,实现对该病例的诊断,基于白/球蛋白比、fSAA等临床指标评估抗病毒药物GS-441524治疗效果,监控转归进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应用于猫传腹的诊断过程,经高剂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周白/球蛋白比、fSAA两项特征指标恢复正常,10周符合出院标准,16周复查未见疾病复发迹象。此病例的成功治疗证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医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和GS-441524药物对危重病例治疗的有效性,血清白/球蛋白比(≥0.6)和fSAA(<5μg·mL^(-1))可作为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传染性腹膜炎 猫冠状病毒 高通量测序技术 GS-4415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DNA组装仪器研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 荣振 王升启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第29期12-16,共5页
研制一种高通量自动化的DNA组装仪器,以解决DNA组装过程中通量低、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制作具有高密集度小孔的96孔DNA组装循环加热模块,八连排移液器组件及运动模块,搭建自动化DNA组装仪器;通过软件编写实现温度及移液量... 研制一种高通量自动化的DNA组装仪器,以解决DNA组装过程中通量低、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制作具有高密集度小孔的96孔DNA组装循环加热模块,八连排移液器组件及运动模块,搭建自动化DNA组装仪器;通过软件编写实现温度及移液量的准确控制。经验证DNA组装仪温控性能和移液性能稳定,移液量的重复性为1.23%~7.55%。研制的DNA组装仪可以满足DNA组装实验的移液要求及温度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组装仪 自动化 温控 移液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O风险沟通案例对我国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鹏宇 毕秀欣 陈津津 《口岸卫生控制》 2019年第4期53-55,59,共4页
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能力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成员国具备的8项基本核心能力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相关部门、人员协调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工作不断推进,探索如何在哨点所驻... 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能力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成员国具备的8项基本核心能力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相关部门、人员协调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工作不断推进,探索如何在哨点所驻国家开展风险沟通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WHO在南苏丹埃博拉疫情和安哥拉马尔堡出血热疫情时采取的风险沟通策略和经验教训,为我国在境外哨点国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沟通 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 埃博拉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