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付婷婷 叶莉 +3 位作者 范君文 张广州 李昌 白杰英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动物传染病已经严重威胁到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共性问题。对动物传染病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动物传染病研究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以近三届(201... 动物传染病已经严重威胁到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共性问题。对动物传染病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动物传染病研究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以近三届(2015-2019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全国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与报告为基础,归纳数据、分析规律,剖析"十三五"期间国内动物传染病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为动物传染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动物传染病的研究范围、疫病种类更广泛,对新发传染病更加关注;机制研究更深入;疫病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研究机构区域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兽医 人兽共患病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氨酸代谢调控肠道应激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菁青 郑建华 +3 位作者 董巧燕 张文盛 马连素 邱业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9-546,共8页
肠道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代谢场所,维持肠道稳态健康是维护动物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应激易使肠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道应激损伤。色氨酸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必需氨基酸,具... 肠道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代谢场所,维持肠道稳态健康是维护动物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应激易使肠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道应激损伤。色氨酸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必需氨基酸,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提高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激状态下大脑和肠道组织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提示色氨酸可能在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究应激因素的致病机制,揭示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对应激动物肠道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可为肠道应激损伤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营养防治措施。本文主要就目前应激机制研究进展、肠道应激损伤与色氨酸代谢对肠应激损伤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肠道微生物 肠-脑轴 色氨酸代谢 肠应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基因修饰巴马小型猪活体供肾切取研究报告
3
作者 许勇 宋翔宇 +8 位作者 王恒恩 杨树军 贾志博 卫浩 陈胜峰 崔梦一 任延玲 彭江 孙圣坤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目的总结基因修饰猪活体供肾切取的经验及其实践价值。方法采用活体供肾切取技术,切取六基因修饰猪左侧肾脏。首先阻断输尿管,游离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后,切取过程中依次完成输尿管、肾静脉、肾动脉的显露、游离。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目的总结基因修饰猪活体供肾切取的经验及其实践价值。方法采用活体供肾切取技术,切取六基因修饰猪左侧肾脏。首先阻断输尿管,游离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后,切取过程中依次完成输尿管、肾静脉、肾动脉的显露、游离。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上阻断钳,离断肾动脉、静脉后立即用4℃肾保存液进行灌注,保存在冰生理盐水中准备移植。同时完成供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缺口的缝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供、受体存活情况。结果成功切取基因修饰猪左肾,取肾术中出血5 mL,热缺血时间45 s,冷缺血时间2.5 h。供、受体均未输血,植入受体内的肾脏恢复泌尿功能。切取左肾后供体健康存活8个月余。结论基因修饰猪活体供肾切取技术安全可靠,游离肾脏过程中同时处理分支血管,减少了修肾过程,缩短了冷缺血时间,活体供肾切取有助于后续供体存活并进行其他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活体供肾 肾切除术 终末期肾病 肾移植 供肾获取 基因修饰猪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4
作者 张晓宇 李佩霖 +8 位作者 汤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张文静 赵世荣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8-1895,共8页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培养MSC。使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未完全消化的组织块贴壁培养收获AO-MSC。以常规消化培养法为对照。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MSC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表面标志物;体外诱导分化评价MSC成脂成骨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和成脂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MSC抗氧化还原物质SOD-1、GSH、GAT、NQO1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策略分离的AO-MSC在18 d汇合率为80%-90%,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O-MSC高表达CD73、CD29、CD105、CD90,低表达CD31、CD45、HLA-DR;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MSC;对照组MSC体外成脂成骨能力强于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所得AO-MSC;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其表达的抗氧化还原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血清体系的具备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血清培养体系 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爪沙鼠自发性糖尿病模型近交系培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杜小燕 李长龙 +1 位作者 王冬平 陈振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7-511,共5页
长爪沙鼠是具有糖尿病潜质的实验动物,但普通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我们在前期进行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其中一个分支具有高血糖的特性,因此对其进行了定向培育。经过20代全同胞近亲繁殖,获得一个... 长爪沙鼠是具有糖尿病潜质的实验动物,但普通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我们在前期进行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其中一个分支具有高血糖的特性,因此对其进行了定向培育。经过20代全同胞近亲繁殖,获得一个自发性Ⅱ型糖尿病模型近交系,该品系动物具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多器官病变和多个糖尿病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糖尿病典型特征,其糖尿病特征模型比率达到60%左右。我们利用该模型进一步开展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肥胖型糖尿病和非肥胖型糖尿病具有脂肪组织分布和细胞大小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长爪沙鼠近交系是理想的Ⅱ型糖尿病模型,将为糖尿病发生机制、脂肪组织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糖尿病敏感药物筛选等诸多糖尿病相关的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爪沙鼠 Ⅱ型糖尿病 肥胖 瘦素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近交系的培育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长龙 杜小燕 +1 位作者 王冬平 陈振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2-517,共6页
长爪沙鼠具有脑血管变异缺失的特性,是脑缺血研究良好的模型动物。普通长爪沙鼠群体中模型成功率低,影响研究结果稳定性,不符合实验动物福利要求。我们团队在证实脑血管Willis环(circle of Willis,COW)变异缺失具有遗传性的基础上,首先... 长爪沙鼠具有脑血管变异缺失的特性,是脑缺血研究良好的模型动物。普通长爪沙鼠群体中模型成功率低,影响研究结果稳定性,不符合实验动物福利要求。我们团队在证实脑血管Willis环(circle of Willis,COW)变异缺失具有遗传性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定向选育建立了脑缺血高发群体,进而通过全同胞近亲繁殖的方式,建立了脑缺血模型近交系,其COW缺失率达76.62%,模型成功率达到88.89%。此外,建立了近交系微卫星DNA和生化位点遗传检测方法,分析了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近交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为该模型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发现,VEGFA基因、AKT/PI3K和Notch信号通路在长爪沙鼠脑血管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抑制消减杂交方法筛选获得4个与长爪沙鼠脑血管发育相关的基因。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近交系的培育成功解决了模型发生率低的问题,减少了动物使用量,提高了研究结果可信度和稳定性,促进了相关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爪沙鼠 脑缺血 近交系 抑制消减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器官技术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肠道损伤模型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梦月 李佩霖 +9 位作者 尹博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王飞燕 田家仪 丁丽 宁红梅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0,共8页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和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建立模拟aGVHD肠道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索类器官水平aGVHD肠道损伤的规律。方法:以20-22 g雌性C57BL/6小鼠和20-22 g雌性BALB/c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鼠和受鼠。...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和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建立模拟aGVHD肠道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索类器官水平aGVHD肠道损伤的规律。方法:以20-22 g雌性C57BL/6小鼠和20-22 g雌性BALB/c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鼠和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后的4-6 h内,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n=20)及脾脏有核细胞(5×10^(6)/只,n=20)混合液共0.25 ml,建立aGVHD小鼠模型(n=20)。于造模后d 7麻醉aGVHD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收取血清。分离C57小鼠小肠隐窝,在模拟体内肠道干细胞生长增殖的3D培养体系中培养。分别在类器官培养基中加入5%、10%和20%体积比例的aGVHD血清,培养3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比较小肠类器官形态。为了进一步评估,收集aGVHD肠道类器官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合HE染色进行肠类器官形态评价;结合Alcian Blue染色,观察aGVHD小肠类器官分泌功能;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血清浓度在5%、10%和20%条件下肠类器官中Lgr5^(+)和Clu^(+)肠干细胞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成功建立了体外模拟aGVHD肠道损伤类器官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5%浓度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形态明显较10%和20%组完整,随aGVHD血清浓度的升高,肠道类器官形态破坏加重。5%aGVHD血清组小肠类器官数量最多,出芽率最高,病理评分最低;20%aGVHD血清组形态破坏严重,没有出芽,病理评分最高(t=3.668、4.334、5.309,P<0.05)。Alcian blue染色结果显示,20%aGVHD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分泌功能较5%组和10%组类器官弱,未见杯状细胞分布及其分泌黏液染色。免疫组化结果表明,5%组的aGVHD血清组的肠类器官中Lgr5^(+)细胞数量较10%aGVHD和20%的aGVHD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多,基本未见Clu^(+)细胞,相反,20%aGVHD血清组Lgr5^(+)细胞破坏严重,无法观察,Clu^(+)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aGVHD血清浓度影响体外小肠类器官数量、功能和肠干细胞的数量。血清浓度越高类器官发生损伤风险越大,揭示了aGVHD场景中肠类器官的形成和功能规律,为开展aGVHD肠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肠类器官 肠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的构建研究
8
作者 王飞燕 李志凌 +8 位作者 尹博丰 李佩霖 郝瑞聪 韩梦月 李晓彤 田家仪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5-992,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使用HE染色观察股骨组织结构;使用Masson染色观察股骨胶原纤维形态;使用OCN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lMA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可经PCR Pipettes移液器注入骨缺损区。HE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相较于骨缺损组、5%GelMA组和15%GelMA组具有更好的骨修复效果,缺损部位组织结构更加完整;Masson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有更多成骨相关的胶原纤维形成;RT-qPCR分析显示,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CN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1)。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sterix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01)和15%GelMA组(P<0.01);OC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的修复区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5)。结论构建了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并应用于基于GelMA的可注射再生支架筛选和治疗效果评价,为开展相关领域工作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式再生支架 骨缺损模型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 骨再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束缚肠道应激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建华 陈菁青 +2 位作者 董巧燕 法云智 邱业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201,共12页
目的结合社会心理应激导致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的特点,建立实验性慢性束缚小鼠肠道应激损伤模型,为探讨慢性束缚应激诱导胃肠病的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8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适应7 d后,根据体重按随... 目的结合社会心理应激导致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的特点,建立实验性慢性束缚小鼠肠道应激损伤模型,为探讨慢性束缚应激诱导胃肠病的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8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适应7 d后,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及慢性束缚应激组。对小鼠进行束缚应激,每天3 h,连续束缚14 d,建立肠道损伤模型。通过观察体重、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肠上皮细胞凋亡以及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慢性束缚应激14 d,小鼠表现为体重减轻,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变短、隐窝结构异常、绒毛/隐窝比下降;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结构不规则。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后小鼠十二指肠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表达显著下降(P<0.05);肠上皮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此外,肠道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表达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14 d显著提高了小鼠十二指肠IL-1β、IL-6、MCP-1、TNF-α、IL-10基因的表达(P<0.05);慢性束缚应激14 d显著提高了小鼠结肠IL-1β、IL-6、MCP-1的表达(P<0.001)。结论利用小鼠行为限制装置对小鼠连续束缚14 d,导致应激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异常、肠屏障功能障碍、肠上皮细胞凋亡,引发肠道炎症反应,表明慢性束缚应激肠道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 肠道应激损伤 肠道屏障 模型评价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致肺炎的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玥 周冬生 +5 位作者 杨文慧 秦佟童 吕蒙 翟丽娜 张丽丽 商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7-454,共8页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BALB/c小鼠吸入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特征。方法将MRSA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在7 d内观察小鼠状态与死...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BALB/c小鼠吸入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特征。方法将MRSA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在7 d内观察小鼠状态与死亡情况。选择亚致死剂量构建小鼠肺炎恢复模型,检测感染后小鼠的血液及心、肝、脾、肺、肾组织中的细菌载量及病理变化,并对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及肺组织的重要细胞群的变化趋势进行检测。结果致死剂量感染后小鼠的死亡时间集中在48 h内。亚致死剂量感染小鼠后,肺部的病变以48~72 h最为严重,其余组织器官无严重病变;多种细胞因子在12~48 h浓度升高至峰值,在96 h下降至接近感染前水平;在感染后48 h内的肺中,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炎性单核细胞、间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而T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比例则下降。大部分细胞群的比例在96 h恢复至接近感染前水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鼠吸入MRSA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通过多种指标的检测明确0~96 h是小鼠感染后的应答关键期。该小鼠模型可用于深入开展MRSA感染的发病机理、免疫调控、治疗评价等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小鼠模型 肺部感染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勇 武文卿 +2 位作者 谭邓旭 丁桂荣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1-656,共6页
目的利用免疫抑制剂处理小型猪,建立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为胶质瘤药物筛选和影像学研究提供与人体相近的实验工具。方法人胶质瘤细胞U87-MG移植于裸鼠皮下,待形成肉眼可见肿瘤后备用。选择小型猪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 目的利用免疫抑制剂处理小型猪,建立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为胶质瘤药物筛选和影像学研究提供与人体相近的实验工具。方法人胶质瘤细胞U87-MG移植于裸鼠皮下,待形成肉眼可见肿瘤后备用。选择小型猪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囊(20 mg/kg)和他克莫司胶囊(0.01 mg/kg)进行免疫干预。3 d后,取裸鼠皮下新鲜的U87-MG肿瘤组织,将其修剪为1 mm3组织块,通过立体定向仪和套管针将肿瘤组织移植于经免疫抑制剂处理的小型猪大脑纹状体,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21 d,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确认肿瘤的位置。必要时处死动物并解剖,取肿瘤组织固定,进行HE和IHC染色以确定肿瘤的组织形态。结果12头猪进行了原位移植,3周后,核磁检测确认11头猪成像,肿瘤发生率达到90%以上,胶质瘤猪原位移植模型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生长特征均符合肿瘤特征;人线粒体抗体染色显示其为人源性组织,胶质瘤特异性标志物GFAP表达阳性。结论联合环孢素软胶囊和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处理,通过移植肿瘤组织成功建立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胶质瘤 异种移植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