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7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色鲜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全在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109-112,共4页
从2007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取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全方位开展了会计专业建设、改革和创新。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教育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办出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取得了明显建设成效。
关键词 会计人才 特色 培养模式 综合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武振国 张耘恺 +2 位作者 李雪敏 王菲菲 潘越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9463.02万t上升至2020年的71792.21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呈先下降又回升的态势;建设用地为首要碳排放源,林地与草地具有重要的固碳功能;(2)空间上,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呈现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的布局特征,碳排放增长的中心地带主要位于工业主导型县域,而其边缘地区则主要位于牧业旗县、半农半牧旗县区和农业主导型县域,部分处于产业转型的县域也逐渐成为碳排放的低集聚区;(3)64%以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呈正向关系,物质水平、建设用地规模和能源消费的作用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年降水量和人口集聚程度的系数较高值区集中于内蒙古东部的牧业旗县和半农半牧旗县区。最后,文章提出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区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设计作品选登
3
作者 李楠 高颂华 武英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于亚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8,共11页
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至为关键。基于POI数据和ArcGIS 10.8软件平台,运用数理统计、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多尺度揭示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 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至为关键。基于POI数据和ArcGIS 10.8软件平台,运用数理统计、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多尺度揭示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域尺度上,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分布不均且差距突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呈集聚性,密度分布以“阿拉善左旗-扎赉特旗”为界呈现南部密度高、北部密度低的特征。(2)地区尺度上,蒙西、蒙中、蒙东均为集聚分布,且非均衡性突出,蒙中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和密度显著超过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3)盟市尺度上,设施数量相差悬殊,“呼包鄂”集聚特征显著,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集聚特征次之,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的集聚程度稍低,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的集聚程度更弱,阿拉善盟则以零星点缀的形式分布。(4)内蒙古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结构是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多因素交互作用、协同推进的结果,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了“1+1>2”的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设施 POI数据 空间结构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特征
5
作者 张丽 张卫青 +4 位作者 关海波 袁亚楠 春风 万志强 郭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1-2540,共10页
目前,关于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浅盘法提取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场>2 mm,0.25~2 mm和<0.25 mm土壤团聚体中... 目前,关于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浅盘法提取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场>2 mm,0.25~2 mm和<0.25 mm土壤团聚体中的线虫,并分析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线虫总数及其营养类群数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粒径>2 mm的团聚体线虫总数最多,达到536~1252条·(100 g干土)^(-1);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中度放牧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线虫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线虫富集指数均以禁牧草场最低,结构指数在中度放牧下达到峰值。土壤pH值、含水量、有机碳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在中度放牧和>2 mm粒径团聚体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线虫群落结构,这可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土壤团聚体 放牧强度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地区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功能布局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龙 侯鹏珅 +1 位作者 徐芮 林海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响生态经济区划因素;结合内蒙古优化产业布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内蒙古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生态经济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和24类生态经济亚区;(2)生态环境因子是生态经济区划的首要影响因素,林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作用显著(q值为0.791、0.778);经济社会因子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q值为0.558)与人口增长率(q值为0.516)对生态经济区划结果影响最大;不同因子作用存在显著空间差异;(3)生态经济区划格局呈现较强空间依赖特征,呈现H-H(高)和L-L(低)集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挖掘的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田志馥 于亚娟 黄辰宇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5-1266,共12页
基于旅游“六要素”理论,利用内蒙古县域旅游兴趣点(POI)数据,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熵值法、综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2023年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 基于旅游“六要素”理论,利用内蒙古县域旅游兴趣点(POI)数据,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熵值法、综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2023年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性分布特征,其中“食”“住”“购”要素的集聚性最为突出,“娱”“行”要素次之,“游”要素则相对分散。(2)旅游要素的密度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拟合线以南区域的密度普遍高于北部地区,特别是“呼包鄂”、赤峰和通辽等市形成了旅游要素的密集区域。(3)旅游要素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则涵盖了低-低、低-高、高-高和高-低4种集聚模式。(4)影响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其中经济和文化因素是核心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要素 POI数据 空间分布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内蒙古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8
作者 刘佳 高艺轩 王春枝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212,共9页
内蒙古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着生态保护与资源约束的双重挑战,亟需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系统性制度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即技术渗透、组织变革、制度适配与标准引领四维协同,构建“认知... 内蒙古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着生态保护与资源约束的双重挑战,亟需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系统性制度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即技术渗透、组织变革、制度适配与标准引领四维协同,构建“认知培育—价值提升—多元融合”三阶递进动态模型,设计农业绿色转型路径:初级培育阶段以绿色技术推广与耕地保护制度夯实转型基础,提升拓展阶段通过技术集成与价值转化能力提升突破系统性协同障碍,成熟发展阶段以产业链纵向集约与跨产业横向协同治理实现系统升级。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并行、技术研发与推广衔接、生态补偿与金融联动等关键机制,最终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显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实现内蒙古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 生态产品价值 新质生产力 三阶递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时空演变格局、影响因素及空间外溢效应
9
作者 李雪敏 潘越明 +2 位作者 李艺格 张耘恺 王菲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233-7247,共15页
森林碳汇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优价格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09-2023年内蒙古12盟市的森林碳汇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从经济、社会、自然、规模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应用空间... 森林碳汇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优价格法、碳税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09-2023年内蒙古12盟市的森林碳汇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从经济、社会、自然、规模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森林碳汇价值的影响因素、相关性特征和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且以蒙东和蒙中的盟市增速较快,空间上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演变格局。②内蒙古森林碳汇价值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关联性且空间集聚程度不恒定,低低相关盟市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高低相关盟市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则表现为交替低高相关和高高相关。③各盟市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邻盟市森林碳汇价值每变化1%,本盟市将同向变化0.205%;城镇化水平对森林碳汇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主要影响相邻盟市森林碳汇价值,劳动力要素投入程度、地方财政支出和林业管理水平仅对相邻盟市呈现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森林碳汇价值变化的内在机理,推动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价值 时空演变格局 影响因素 空间相关性 空间外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组成及其固碳途径差异分析
10
作者 彭浩 董宝珠 +3 位作者 马利娟 于晓东 张艺帆 李晓芳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1,共9页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 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可以同化大气CO_(2)并将碳固定于土壤中。与湿润区生态系统相比,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对贡献更大。但当前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植物固碳,往往忽略了土壤微生物的固碳代谢,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汇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土壤微生物为对象,剖析了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固碳途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类型草原土壤中共有14个固碳微生物类群(纲),其中酸微菌纲、γ-变形菌纲和绿弯菌纲在荒漠草原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还原柠檬酸循环(rTCA)和3-羟基丙酸循环(3-HP)相对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显著高于典型草原;3)rTCA途径关键酶EC(1.2. 7.1)和EC(1.2. 7.3)、3-HP途径关键酶EC(6.4. 1.2)和EC(6.4. 1.3)的编码基因丰度在荒漠草原土壤中高于典型草原。显然,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纲)、固碳途径及其编码关键酶基因丰度都高于典型草原,由此表明荒漠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大气CO_(2)固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土壤 固碳微生物 固碳途径 宏基因组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地区3所普通本科院校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段美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63,共4页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3所高校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月工资水平基本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持平,但考研率、考公率、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以及就业质量等指标都...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3所高校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月工资水平基本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持平,但考研率、考公率、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以及就业质量等指标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贫困大学生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翟涌光 王晓妮 +5 位作者 郝蕾 戚文超 王雅崧 耿佳玉 兰穹穹 王志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 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质统计模型(GSMSR)和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Rs-Rh)关系模型耦合模拟内蒙古2001-2020年NEP,分析其年、季、月多时间尺度时空特征,并探讨8种不同植被NEP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尺度NEP的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这一格局与春夏秋3季及植被生长期的3-10月一致,而冬季植被进入休眠期使得空间差异显著减小。2)内蒙古多时间尺度NEP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尺度上,内蒙古总NE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C 3.75 Tg·a^(-1);季尺度上,夏季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41.6%,春秋两季对NEP的增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占比34.9%和23.3%,冬季对NEP增长贡献非常有限;月尺度上,NEP年内变化与植被生长物候周期较为接近,1月和12月年际NEP为减少趋势,其余月份年际NEP均为上升趋势,其中9月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19.3%。3)不同植被类型NEP年际趋势存在差异,5种植被类型年NEP呈增长趋势,3种呈下降趋势;草地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保持增长,在夏季最高,而灌木林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为降低趋势,夏季降幅最大;月尺度年际变化中灌木林均为降低趋势,1月降幅最大。该研究能够为明晰区域碳循环及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多时间尺度 分布格局 CASA模型 GSMSR模型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萬隆 冀鹏浩 +1 位作者 庞立东 高润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1,361,共13页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作为独特山地生态热点地区,研究其土地流转和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关系,为推进该地区科学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2年5期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综合运用InVEST-CASA模型和四象限模型法,评估5种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生境质量、碳储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土地利用强度(LUI)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性。[结果](1)1990—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稳定,农田、草地和林地(天然林、人工林)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组成地类。(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北高南低缓慢退化态势,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逐年下降,产水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波动式衰减,碳储量增速减缓。(3)由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利用强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值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受其影响较为显著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该研究区的东南侧。[结论]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提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CASA模型 生态四象限模型 内蒙古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琼 张遥 李永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共8页
地方主流媒体既是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亦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内蒙古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北疆文化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出较多的创... 地方主流媒体既是我国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亦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内蒙古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北疆文化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和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出较多的创新亮点,但三级融媒联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内容供给力不足、融合水平发展差异大和全媒体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给内蒙古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挑战。内蒙古主流媒体应秉持用户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在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上不断创新,通过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内蒙古主流媒体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内蒙古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内蒙古 主流媒体 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农村牧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15
作者 金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229,共2页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牧区、半农半牧区(以下简称农村牧区)均属于农村范畴,包括我国13个省(区)的268个牧业及半农半牧业县(旗、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2%,多分...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牧区、半农半牧区(以下简称农村牧区)均属于农村范畴,包括我国13个省(区)的268个牧业及半农半牧业县(旗、市),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2%,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国土面积 中央一号文件 半农半牧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振兴 农村牧区 边疆地区 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6
作者 朱润喜 胡慧姣 洪源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7,共12页
在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背景下,基于历年的县级面板数据系统研究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整体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发现,改革引致的... 在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背景下,基于历年的县级面板数据系统研究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整体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发现,改革引致的纵向财政分权通过“财力增强效应”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引致的横向竞争激励则通过“非市场化集聚效应”抑制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纵向财政分权对弱市下辖改革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横向竞争激励对强市下辖改革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且会对相邻非改革县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对保持和激发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配套制度在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经济 高质量发展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纵向财政分权 横向竞争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绿色创新
17
作者 李晓慧 宝露日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BM-DEA模型构建区域绿色创新指标,探索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绿色创新;机制分析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两条路径来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该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法治水平、教育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研究有助于厘清“国家宏观治理—地方政府行为—区域绿色创新”这一从宏观治理到微观经济的作用路径,对地方政府基于国家审计视角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 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绿色创新 监督效应 激励效应 财政支出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18
作者 张娟 王彦东 +1 位作者 狄晓玲 周思敏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78,共7页
文章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政府会计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监督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有效;进一步机制检... 文章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政府会计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监督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此结论依然有效;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政府会计能够通过降低地方政府非理性投资水平、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的方式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以及推进国家债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会计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 投资水平 财政压力 财政透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赋能绿色创新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19
作者 王竞达 曹畅 曹碧茹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97,共17页
“双碳”战略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基于2015—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了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建... “双碳”战略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基于2015—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了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建设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对绿色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均具有正向的促进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工业互联网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与绿色协同创新能力两条路径发挥作用。进一步异质性检验显示,该促进效应在环境规制强、环境信息披露充分、公众环境关注度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企业与地区更为显著。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感知—获取—转型”的分析框架,为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学理支持,也为“双碳”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绿色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制造业企业 企业绿色创新 动态能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基于“意愿-能力”匹配视角的研究
20
作者 王瑜 金筱霖 +1 位作者 付婷 刘银喜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科技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参与意愿与组织能力已成为衡量科技类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运用TOPSIS综合评估法选取489家科技类社会组织,对其参... 科技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参与意愿与组织能力已成为衡量科技类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运用TOPSIS综合评估法选取489家科技类社会组织,对其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与“能力”展开评估调查,发现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面临整体“参与意愿”强烈与“组织能力”建设偏弱的现实矛盾。同时,基于“意愿—能力”匹配结果显示:科技类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组织结构分化”及“组织功能分化”等匹配不合理的现象,对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形成一定阻碍。本文在探究“意愿—能力”匹配不合理根源的基础上,从确立党建引领机制、塑造双重价值驱动、建立策略性收放制度环境、增强基础保障能力、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核心业务能力六个方面提升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意愿—能力”匹配度,以期提升乡村振兴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类社会组织 乡村振兴 “意愿—能力”匹配 结构分化 功能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