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萨如拉 杨恒山 +2 位作者 高聚林 宋桂云 李媛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8,共8页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较高。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与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有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SF-Ⅰ、SF-Ⅱ和CK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SF-Ⅱ>SF-Ⅰ>CK;随着土层的下移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SF-Ⅱ>SF-Ⅰ>CK;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幅较高,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的下移逐渐下降,0~20 cm土层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中,仅播种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16S rDNA-PCR-DGGE分析可知,秸秆还田后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细菌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拔节期变化最大。SF-Ⅱ、SF-Ⅰ、CK土壤菌属不同,细菌多样性指数SF-Ⅱ>SF-Ⅰ>CK;秸秆深翻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尤其是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群。半干旱冷凉地区两年秸秆还田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比一年秸秆还田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细菌多样性 半干旱冷凉地区 基因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型配置对青贮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体冠层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毛海龙 邰继承 +3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玉芹 张瑞富 王真真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42,共13页
以玉米金岭17和大豆东豆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米豆间距设50、60、70 cm三个水平、行比配置设2∶2、2∶4、4∶4、4∶6四个水平,研究不同带型配置对以青贮利用为目的的米豆复合种植体相邻行的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 以玉米金岭17和大豆东豆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米豆间距设50、60、70 cm三个水平、行比配置设2∶2、2∶4、4∶4、4∶6四个水平,研究不同带型配置对以青贮利用为目的的米豆复合种植体相邻行的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米豆间距和4∶4行比配置可改善米豆复合种植体的地上部冠层光合环境,共同影响光能的分布利用,进而促进米豆复合种植体相邻行玉米的光合物质积累,有利于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的提高,促进冠层叶片光合能力的增加,进而增加玉米生物产量。在整体带型配置中,大豆生物量随着米豆间距及行数的增加而提高,在60 cm米豆间距、4∶4行比配置模式下玉米生物产量最高,大豆生物产量虽略低,但在该带型配置下米豆复合体生物产量及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出量最高。综上所述,60 cm米豆间距、4∶4行比配置模式可推荐为西辽河平原灌区以青贮利用为目的较为适宜的米豆复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用玉米 大豆 带型配置 冠层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措施下磷肥施用深度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瑞富 张玉芹 杨恒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4-212,共9页
为探明深松措施下磷肥施用深度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实现根系与磷素在空间上充分耦合,可为玉米高产栽培磷肥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副区为施磷深度,研究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不同春玉米品种的根系生... 为探明深松措施下磷肥施用深度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实现根系与磷素在空间上充分耦合,可为玉米高产栽培磷肥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副区为施磷深度,研究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不同春玉米品种的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并分析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旋耕措施下,0~20 cm土层根干质量吐丝期P12和P18较高,乳熟期P12较高,P24吐丝期低于P6而乳熟期高于P6; 20~6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磷肥深施处理均高于P6,以P12最高。深松+旋耕措施下,0~20 cm土层春玉米根干质量吐丝期施磷深度处理均高于正常施磷P6,0~20 cm土层乳熟期和20~6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均为P12和P18较高。旋耕措施下0~20 cm和40~60 cm土层比根长P12最大,与P6差异显著,20~40 cm土层P24最高。旋耕措施下3个土层根系活力和0~20 cm,40~60 cm比根长均表现为P12最高,深松+旋耕措施下根系活力除20~40 cm吐丝期外,P12与P18差异不显著,均高于P6,比根长0~2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P12最高,P24最低,40~60 cm土层P12和P18差异不显著,P12高于P6和P24。除吐丝期2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外,2个生育期各土层根干质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根系干质量和比根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深松和磷肥施用深度,根系活力与深松密切相关。综上,春玉米总根干质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正相关,总体表现为深松+旋耕>旋耕措施,磷肥施用深度在旋耕措施下12 cm左右较为适宜,在深松+旋耕措施下12~18 cm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松 磷肥施用深度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复合肥对春玉米植株磷吸收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3 位作者 张瑞富 范秀艳 李莹莹 刘志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41,共5页
为了探讨几种复合肥对玉米植株磷吸收与转运的影响,于2013,2014年在通辽市辽河镇,以常规施肥为对照1(CK1)、不施肥为对照2(CK2),研究沃夫特(WFT)、红四方(HSF)、奥林丹(ALD)和世纪星(SJX)4种复合肥对玉米磷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探讨几种复合肥对玉米植株磷吸收与转运的影响,于2013,2014年在通辽市辽河镇,以常规施肥为对照1(CK1)、不施肥为对照2(CK2),研究沃夫特(WFT)、红四方(HSF)、奥林丹(ALD)和世纪星(SJX)4种复合肥对玉米磷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HSF 2年产量均居第一位,SJX和WFT次之。穗粒数HSF、WFT和SJX 2年均较高,千粒质量HSF 2年均最大。除大喇叭口期外,茎和籽粒中磷含量各生育期均为SJX最高,叶片中磷含量CK1和SJX较高,穗部磷含量各生育期为CK1最高,植株磷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为SJX最高。吐丝前植株磷吸收比例WFT和ALD较高,吐丝后植株磷吸收比例SJX最高;磷转运量及转运率茎中CK1最高,叶片SJX最高,转运对子粒的贡献率茎和叶片均为SJX最高。所以,HSF产量较高,可作为西辽河平原高产复合肥选择之一,SJX可促进玉米植株对磷素养分的吸收,尤其生育后期吸收比例较高,生育后期叶片磷转运率亦较高,亦可作为提高磷肥效率的复合肥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肥料 春玉米 磷素 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置模式下青贮用米豆复合体饲草产量及品质
5
作者 王真真 张玉芹 +2 位作者 杨恒山 毛海龙 康利平 《草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103-2113,共11页
为研究不同配置模式对青贮型米豆复合体青贮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玉米(Zea may)‘金岭17’和大豆(Glycine max)‘东豆9’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2(T1)、2꞉4(T2)、4꞉4(T3)、4꞉6(T4)4个配置模式,测定玉米、大豆干物质量和复合... 为研究不同配置模式对青贮型米豆复合体青贮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玉米(Zea may)‘金岭17’和大豆(Glycine max)‘东豆9’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2(T1)、2꞉4(T2)、4꞉4(T3)、4꞉6(T4)4个配置模式,测定玉米、大豆干物质量和复合体青贮饲草产量及发酵、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复合体青贮饲草中,T3处理玉米干物质量比值最高(79.26%和79.53%),产量显著增加,两试验点分别较T1、T2和T4提高了33.07%、62.33%、72.53%和35.97%、58.55%、70.97%;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P<0.05);T4处理大豆干物质量比值最高(35.64%和35.35%),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但产量最低。感官评定和隶属函数分析均表明,T3处理复合体青贮饲草产量高且品质较优,可推荐为西辽河平原灌区较为适宜的青贮型米豆复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用 玉米 大豆 干物质量 饲草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