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修复方式在内蒙古退化温性草原植被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1
作者 侯慧扬 运向军 +6 位作者 周建伟 刘慧娟 李元恒 郭彦君 张语珍 刘雪骄 高韶勃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草原生态修复是退化草原可持续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草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可为判断生态修复措施优劣和制定后续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单一指标或几项指标(如生物量、植被盖度等)修复前后... 草原生态修复是退化草原可持续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草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可为判断生态修复措施优劣和制定后续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对单一指标或几项指标(如生物量、植被盖度等)修复前后效果的比较,综合评价草原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退化草原的8种修复方式和9个草原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群落评价指标和适宜的修复方式。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物种丰富度3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修复效果的代表性指标,围栏+切根+施肥+管护是该区域的最佳生态修复方式。本研究使用的综合定量评估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内蒙古退化草原及类似条件下的退化草原修复效果评估和修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陈巴尔虎旗 退化草原 草原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空间的功能评价及管制分区研究
2
作者 肖鹏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郭建英 刘心宇 要振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共9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区较为零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从东至西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流失敏感程度从东向西逐渐敏感分布,土地沙化敏感程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土地沙化情况较为严重。将自然生态空间分成3种类型区域,其中高重要高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33.39%,中度重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7.70%,低重要低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18.91%。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因此为缓解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可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分区,从而给予分区管制建议,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管制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 被引量:3
3
作者 范毅宁 廖梓龙 +1 位作者 龙胤慧 程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 【目的】研究阴山北麓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地形因子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MODIS NPP,气象及DEM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K突变、地理探测器以及Pe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阐明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并识别植被NPP的驱动因子。【结果】2001—2022年,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年均增加2.784 gC m-2a-1,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植被NPP变化受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地形等因子共同驱动。降水增加促进了植被NPP的增长,相关系数为0.639;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植被NPP均呈轻微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0.051。【结论】阴山北麓草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地形因子对植被NPP的驱动力不强,降水是植被NPP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NPP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PP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阴山北麓草原 影响因素 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
作者 张子萱 郑颖 +1 位作者 郭建英 王语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9,共15页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作为京津冀地区抵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对察汗淖尔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VORS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响应弹性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1)耕地和草地是察汗淖尔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约占流域面积的85%以上,近30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向林地和草地转移;(2)流域生态系统以健康水平为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先恶化后逐渐好转的变化特征,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0.491上升至0.505;(3)草地、湿地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生态弹性指数分别为65.43、3.63和12.36,林地与生态系统健康呈中度不协调关系,严重失调区域以湿地、水体为主,研究期内,林地和建设用地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结论]自2000年后,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生态脆弱区,有必要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VORS模型 察汗淖尔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1年内蒙古荒漠草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利辉 刘铁军 +1 位作者 王少慧 刘东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3-1003,共11页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水碳过程的重要指标,对研究生态脆弱区水碳耦合规律及其响应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系统分析了2001—2021年内蒙古荒漠草原WUE的...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水碳过程的重要指标,对研究生态脆弱区水碳耦合规律及其响应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系统分析了2001—2021年内蒙古荒漠草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WUE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荒漠草原2001—2021年WUE平均值0.877 g C·mm^(-1)·m^(-2),空间变化范围在0.35~2.42 g C·mm^(-1)·m^(-2)。(2)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发生转变的区域占比较大(约占69.00%),这些区域WUE未来变化趋势容易逆转。(3)空间上超过60.00%研究区的WUE与降水量、ET、土壤水分呈现正相关,其中降水量与WUE正相关最为明显(正相关区域占比约91.00%,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区域占比约30.00%)。(4)WUE与气温总体呈现负相关,负相关区域占比超过60.00%。(5)气候变化在内蒙古荒漠草原WUE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内蒙古荒漠草原WUE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地区WUE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水分利用效率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恢复对水热因子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6
作者 王思楠 吴英杰 +5 位作者 黎明扬 王飞 张雯颖 马小茗 张彦杰 王杨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降水量-NDVI、温度-NDVI的依赖关系,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降水量以速率0.357 mm/(10 a)(P=0.276)减少,气温以速率0.243℃/(10 a)(P<0.001)增加,NDVI以速率0.009/(10 a)(P=0.228)增加,植被退化面积远小于改善面积。降水量和温度通过彼此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正(0.927),温度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负(-0.809),且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直接作用远大于气温的间接作用。当降水量高于阈值7 mm(西部)、15 mm(中部)、20 mm(东部)和10 mm(全区)时,NDVI分别大于0.16、0.3、0.5和0.3,植被指数随降水量和联合概率增加而增加。NDVI随温度自西向东降低而有所增加,有利于植被发育的温度范围向低温区扩大,呈阶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热因子 通径分析 COPULA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永喆 崔艳红 +8 位作者 张才金 崔英杰 王怡璇 白亮亮 郭建英 刘廷玺 卢静 徐于月 龙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文要素 生态恢复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温性草原草地类型近20年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志贵 张建国 +6 位作者 李锦荣 于红妍 常丽 宜树华 吕燕燕 张玉琢 孟宝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共16页
草地类型是人类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区域尺度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以内... 草地类型是人类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区域尺度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以内蒙古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植被指数、气象、土壤、地形和无人机航拍资料,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内蒙古草地类型分类算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遥感分类特征指标中,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研究区草地类型分类的重要性值高于其他指标,前18个分类指标(按重要性值排)的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2)随机森林(RF)模型对内蒙古温性草原草地类型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OA)为82.16%,卡帕系数(Kappa)为0.76;3)过去20年来内蒙古地区草地类型之间的转换比较剧烈,多发生在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之间。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草地类型,2000-2009年草地类型多由湿润类型向干旱类型转变,然而2010-2019年的草地类型则由干旱类型向湿润类型转变。本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内蒙古草地类型的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内蒙古地区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特征指数 机器学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自由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动态数据集
9
作者 高天明 要振宇 +1 位作者 岳征文 杨振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03-309,共7页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域主要利用方式为放牧,了解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区域内草地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了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荒...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属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域主要利用方式为放牧,了解放牧条件下植物群落特征对探究区域内草地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了2009-2018年阴山北麓站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样地生长季8月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每年调查5个样方,包括植物种组成、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本数据集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方面均严格遵循草地植物群落调查质量控制和规范。本数据集可为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自由放牧 植物群落 生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健 张泽中 +5 位作者 冯凯 王飞 张伟杰 王思楠 孙立新 郭恒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55-10067,共13页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PP与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降水、气温、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sunspot)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高原内陆河流域1984—2015年NPP年均值介于85.548 gC m^(-2)a^(-1)(2007年)—130.344 gC m^(-2)a^(-1)(2012年),多年均值为103.737 gC m^(-2)a^(-1),2007—2012年NPP明显增加。(2)大多数地区表现为稳定状态,NPP极显著减少、显著减少、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2%、3.2%、44.2%、37.8%、4.3%和5.3%。(3)高原内陆河流域NPP的重心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的交界处,即高原内陆河流域偏东部地区,NPP重心在东北地区较多,占比为75%,这表明NPP在东北地区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4)降水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大,而气温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小。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太阳黑子与内陆河流域植被NPP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植被NPP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高原内陆河流域 CASA模型 重心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若男 刘艳萍 要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令建 杨振奇 +1 位作者 秦富仓 郭建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NDVI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研究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变化幅度最大,水域面积比例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涨势”和草地、未利用地“落势”,十分明显。②十大孔兑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261,0.5373,0.543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③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平均气温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0—202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向好发展,研究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生态环境效应 十大孔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隶属函数法的草原区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筛选
13
作者 珊丹 郭建英 +2 位作者 荣浩 张铁钢 张菲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8,共11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3.217%,能够代表变量信息,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第二、第三主成分反映出植物抗逆性与渗透调解物质和细胞膜透性之间的关系。通过隶属函数法获得综合评价值(D)较高的植物为柠条、燕麦、沙蒿、沙打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说明这几种植物对于项目区的气候状况、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研究区可选择以一、二年生的燕麦、草木樨作为先锋植物,采用柠条搭配多年生豆科植物(紫花苜蓿、沙打旺)、禾本科植物(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恢复与重建。研究结果为典型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的种质资源,并为进一步的植物种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品种 抗逆性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灌丛化过程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慧扬 周建伟 +6 位作者 刘慧娟 李元恒 常春 吴昊 熊王丹 刘雪骄 高韶勃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近年来,草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灌丛化现象加剧。草原灌丛化的本质是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强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从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及其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方面梳理近... 近年来,草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灌丛化现象加剧。草原灌丛化的本质是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强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从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及其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方面梳理近年研究进展,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灌木-草本植物相互作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草原群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灌木-草本植物动态变化及灌丛化草原群落演替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也为我国灌丛化草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草本植物 相互作用 胁迫梯度假说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乔帅帅 高晓瑜 +4 位作者 屈忠义 杨绣娟 畅笑 杨锋 冯鑫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87-97,F0003,共12页
为明确内蒙古春玉米气候资源变化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对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促进该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基于内蒙古113个气象站点及统计作物系数值,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在80%保证率下分析了积温(≥10℃)及春玉米... 为明确内蒙古春玉米气候资源变化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对春玉米需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促进该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基于内蒙古113个气象站点及统计作物系数值,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在80%保证率下分析了积温(≥10℃)及春玉米栽培模式(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的空间变化,计算了春玉米生长季有效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建立了气象因子和春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1959-2018年内蒙古地区积温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较1959-1968年积温增加了263℃,积温等值线发生明显偏移。不同熟型春玉米边界线北移东扩明显,中东部地区春玉米由不适宜种植区向早熟型和中熟型转变。2)1959-2018年春玉米生长期有效降雨量为114 mm,整体呈下降趋势。作物需水量为481 mm,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耦合度在0.02~0.40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3)气象因子中,温度呈上升趋势,其余因子整体呈下降趋势,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雨为影响该地区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研究可为内蒙古地区春玉米空间布局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降雨量 气候变化 春玉米 积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塔布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鑫建 龙胤慧 +1 位作者 廖梓龙 索梅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7,共10页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 塔布河是内蒙古高原西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也是北方生态屏障核心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揭示近20年塔布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定量评价退耕还草工程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塔布河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向草地转变为主,退耕还草显著促进产水量的增加;塔布河流域产水量年际呈波动减少趋势,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52万m^(3),多年平均产水深度为8.63 mm;在空间上产水量整体为南多北少,山丘区产水量显著大于山间盆地平原区和一般平原区,产水量显著增加的类型是草地;流域产水量受降水变化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在月季尺度上与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存在较为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土地利用 降水量 塔布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湿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水霞 周泉成 +1 位作者 王文君 吴英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共10页
探究气候的干湿格局及其演化趋势对旱涝灾害监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北方内蒙古生态功能区重要定位,依据1970—2020年45个气象监测站点月尺度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内... 探究气候的干湿格局及其演化趋势对旱涝灾害监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北方内蒙古生态功能区重要定位,依据1970—2020年45个气象监测站点月尺度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内蒙古地区多时间尺度下气候的干湿特征及周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70—2020年,内蒙古地区干旱强度以轻中旱为主,局域性和全域性干旱频发,夏季干旱趋势显著,且明显高于年际干旱化水平;不同生态功能区干湿空间格局呈现东北部林区和西部荒漠区旱情缓减、中部草原区旱情加重、且典型草原区干旱风险较高的特点;小波分析显示,内蒙古地区共经历了准两次干湿交替过程,其中,11a的短周期演替与太阳黑子活动小周期有关,49a长周期尺度则揭示了内蒙古仍将处于一段暖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湿气候特征 内蒙古 小波分析 旱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遥感监测的严重沙化温性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雪骄 高韶勃 郑淑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51-54,77,共5页
在认真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现状、问题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内蒙古温性草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试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并通过对不同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客观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温性草原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后取得的... 在认真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现状、问题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内蒙古温性草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试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并通过对不同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客观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温性草原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后取得的成果和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结果表明:温性草原严重沙化草地在生态修复措施实施3年后,2种修复措施(围栏+补播+管护、土地平整+补播+施肥+沙障)均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采取围栏、补播、管护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工程,其生态效益更为明显;遥感监测模型精度波动较大,仍需探索提高监测精度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草原 草地退化 地面监测 遥感监测 生态修复 工程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hysMod的河套灌区不同灌排方式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19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5 位作者 李环环 王亚晖 崔志谋 单长河 王凤春 史海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9,共15页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和提高灌排管理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具有关键作用。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基于率定和验证后的SahysMod模型,模拟预测在不同灌排管理情景下未来10年耕地、荒地土壤饱和浸提液的电导率(ECe)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状引水总量和灌溉定额下,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长较为缓慢,荒地容纳盐分的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的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0.51 dS·m^(-1)和1.49 dS·m^(-1),增速分别为13.38%和34.40%;荒地根区土壤ECe值分别增加8.24 dS·m^(-1)和3.44 dS·m^(-1),增速分别为29.46%和9.49%。通过工程开挖将排水沟深度增加至1.8 m时最符合耕、荒地的控盐要求,具体表现为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耕地根区土壤ECe值增幅分别为6.92%和19.45%;荒地根区土壤ECe值的增幅为20.26%和8.67%。综合考虑后,推荐典型灌排单元维持现状生育时期总引水量、现状灌溉定额,排水斗沟深度从现状1.5 m增加到1.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SahysMod模型 灌排管理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重度盐渍化耕地干排盐效果定量分析研究
20
作者 张文聪 周慧 +4 位作者 史海滨 李环环 王亚晖 单长河 王凤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293,共10页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 以河套灌区典型灌排单元为例,明确具有干排盐功能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并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调整。通过建立的耕、荒地水盐均衡模型进行分量计算,量化上述盐渍化耕地的干排控盐作用,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干排盐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此类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排盐荒地面积增加1.93 hm^(2),占比提高0.58%,但从耕地迁移到荒地的水分增加了18.59%,干排盐量增加了18.56%,耕地积盐量减少了55.80%。2019-2020年生育期内,排盐量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41.61%和36.46%,通过干排盐排泄到荒地的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52.39%和53.50%,耕地累积盐分分别占总引入盐量的6.00%和10.04%。综上所述,将实际发挥干排盐作用的盐碱耕地调整为排盐荒地具有切实可行性,目前仍需完善明沟排水系统以确保盐分排出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耕地 干排盐 土地利用类型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